在觀看《會痛的17歲》之前,我真的沒想到,一部網劇會製作的如此出色,會是如此的用心溫暖。這部作品是暢銷女作家饒雪曼親自執導劇本。這部作品取材於發生在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系列小說《我不是壞女生》為藍本,聯合才華橫溢的臺灣導演姜金林創作了這部精品在線劇,深刻地滲透了17歲女孩所面臨的情感困惑和叛逆行為,並詮釋了這個年齡段女孩日益增長的痛苦。
從《葵之走失在1996》這部分中,我們不難看出《痛苦中的17歲》不像過去的青年電影和電視劇那樣不深入鑽研,而是真誠地去對待了那些問題少女。給她們一盞燈,照亮了現實的黑暗角落,解構了女孩在各個方面的問題。例如,在這一集中,年輕的女孩葵之與一個單身母親住在一起,該母親已經結婚六次,並且仍然經常更換男友。 由於家庭缺陷,她經常離家出走,學習不好,不相信愛情,早戀並且首先相信只有錢才是一切。
我相信不管誰家,要是攤上這樣的孩子,估計都會採取一些強硬的措施或者是苦口婆心地去教育說服她。其實大家都知道這種過時的教育常常行不通,更何況葵之的母親早就失去了所謂的言傳身教的資格,自己都時不時的換個男朋友,又怎麼可能說服自己的女兒呢。因此,她在安全島找了一個心理諮詢師做一個預先計劃,這個故事也有了懸念,什麼樣的方法才可以用來改變已誤入歧途的葵之。不收一分一文的安全島,就憑兩個年輕的助理和學生,能做到嗎?
在這個過程中,葵之不僅未能收斂,而且她搶了自己女同學的男朋友,對此她自己感到自豪。看到這個女孩的最後一點理性也快要被也泯滅,快要變成了一個「詭計多端」的心機girl的時候,這個故事迎來了一個意外的轉折。在沒有先破壞這種轉變的前提下,我們可以說《痛苦中的17歲》不是一部簡單的青年電影,更不是將一些戲劇性、利用早戀等問題來製造假的電視高潮,而是深刻而客觀的,並以普遍和科學的方式參與到問題少女的內心世界。舒緩她們未知的痛點,讓陽光和愛將她們從問題女孩轉變為美麗的陽光女孩。
在現實的意義上,《會痛的17歲》甚至要超過饒雪漫之前的《左耳》,就故事的視聽和情感影響而言,它是最好的。 葵之處心積慮的考慮要如何去搶男朋友,還有她的身世之謎,以及她對愛情和浪漫的觀念,還有她每次離家出走的時候,都如同抽絲剝繭一樣,層層纏繞,一絲一點都在牽動著觀眾的心。這一切的一切全憑藉一個真字。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說,網劇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不管是商業的模式還是網劇的製作水準都在全面提高,包括《心理罪》和《無心大師》。雖然它們都很成熟,但它們仍然還是類型劇。類型元素用於增強娛樂性,沒有能夠與社會現實和年輕人真正互動的作品。《會痛的17歲》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突破。 這部作品中的問題女孩子的表現,都是真實的例子,關愛是發自內心的,這是幫助陷入困境的女孩擺脫生活困境的正確幹預方式。 它具有很強的實用參考意義。
饒雪漫八年磨一劍的作品,不枉所下的一番功夫。除此之外,現實中還有更多有問題的女孩需要使用這種燈來點亮自己的生活, 我們平常觀眾也需要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