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並不是阿鬥,而是蜀漢,安樂公實則並不安樂

2020-12-13 老黑聊歷史

諸葛亮於蜀建興十二年在北伐中病逝於五丈原,劉禪始預政事。

在他青年時期,丞相事無巨細皆攬之,自己名義上是個君王,形似傀儡。

前世的漢武帝設中朝;後世的明朱元璋廢丞相制;清設內閣,康熙帝之除權臣鰲拜、設南書房就是此理。

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與權力,劉禪於亮後不再設丞相一職,把丞相的權力分割和重組。

在北伐問題上,劉禪也持謹慎態度,理智的對待。

諸葛亮著急報先帝、忠後主、除漢賊、定中原,急於北伐曹魏。他建議暫緩北伐:「相父南徵,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徵,恐勞神思。」但是沒有起到效果。

諸葛亮死後,劉禪便立即停止了北伐行動,與民修養生息,這不能是目光短淺的君主所能作出的決定。

劉禪還善於納諫。

劉禪常希望可以擴大後宮妃嬪數量,經董允勸諫後也就作罷。《三國志·董允傳》載:「後主常欲採擇以充後宮,允以為古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諸葛亮建議在他去世後,起用蔣琬、費禕、董允等,後主也一一遵從。

劉禪對待臣子仁厚,頗有劉備遺風。

如追諡趙云:「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 魏將夏侯霸來降,劉禪怕他因為其父夏侯淵一事對自己不放心,故而向他解釋道「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不能不說後主的細心與多情。又指著兒子介紹說「此夏侯氏之甥也。」更易於拉近與夏侯霸的關係。周壽昌評:「後主能作此語,亦復非常。」

後主如此工於心計地拉攏夏侯霸為自己效力,不能不說是個心靈剔透的人。

後主不僅在政治上、人心上下功夫,他在軍事上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司馬懿討伐公孫淵時,他告誡蔣琬「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虎父無犬子,這句話也是不無道理。

公元263年,伴隨後主劉禪降魏,蜀漢滅亡,而他也被牢牢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世世不翻身。於蜀人講,他葬送了父親基業,可蜀漢弱小,怎敵歷史分合大勢。如僅站在蜀漢立場,這理所當然。

但如果從中國歷史發展大勢和國家統一大局並結合當時情況看,得出劉禪扶不起這個結論就有問題了。

首先,劉禪投魏,是想全元元之民

被筆墨丹青載於史冊不好麼,不好過遺臭萬年。但在江山、功名、百姓三選一時,他還是選擇了百姓。就像當初先主劉備被曹軍所追時,不也以百姓為念,許百姓追隨麼。

前期公孫述據蜀頑強抵抗,最後落得個身死國滅、生靈塗炭下場,巴蜀遭毀滅性打擊,他也落得世世罵名。

其次,劉禪降魏也順應天下一統大勢

當時曹魏勢力最強,孫吳與蜀漢只取守勢,就算幾十年內大家和平相處、平安無事,但隨著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兼併與統一趨勢也不可遏制。

魏帝評價劉禪說:「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

在臨近失敗的最後一刻,他也是保留了作為帝王的尊嚴的,百姓才是他的尊嚴,眼睜睜看著百姓被敵軍屠戮,自己卻做不了什麼的感覺還不如死掉來的痛快。

「官府帑藏一無所毀。百姓布野,餘糧棲畝,以俟後來之惠,全元元之命」,自己「輿櫬自縛,詣軍壘門」。

後主 「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百姓也從內心由衷感激他。

在我國歷史上,後主相當多,但讓人們印象最深、最有爭議的莫過於蜀後主劉禪了。通過以上簡略的介紹,我們頭腦中的劉禪形象想必已略加豐富起來。

他,在其父劉備、臥龍諸葛的耀眼光芒之後,顯得黯淡無光,但無可否認他也書寫了歷史。

從小到大,他都不是一個低能兒,他也不是一個昏君,更不是一個庸主。

在此間樂,不思蜀中,裝瘋賣痴的保全了自己,比起金陵後主李煜來,不算不聰明。能上能下,能屈能伸,不比勾踐遜色,只是缺乏復國的條件。

扶不起的並不是阿鬥,而是蜀漢;安樂公也並不安樂。

劉禪承帝位時,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老爸雖然要死了,但是你還有一個不是老爸勝似老爸的丞相可以依靠,

於是乎,劉禪「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就一個原則:按丞相說的辦。

相關焦點

  • 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
    劉禪是劉備之子,字公嗣,小名阿鬥,我們後人都習慣稱他為「扶不起的阿鬥」。後來也形容一個人碌碌無為。但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諸葛亮也盡職盡責輔佐劉禪,劉禪在宮中無所事事,讓諸葛亮覺得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劉禪心裡跟明鏡似的,對掌中大事了如指掌。諸葛亮為了實現劉備統一大業的願望,五次北伐,都未能成功,耗費大量蜀國的國力,慢慢走下坡路。最後諸葛病死在五丈原,以身殉國,成為後人歷代道德的楷模。諸葛亮臨死之前,劉禪託人前去看望他,問他:您百年之後,誰能擔當大任。
  • 「安樂公」劉禪樂不思蜀典故的背後,是真的扶不起還是大智若愚?
    蜀漢先祖劉備、後主劉禪,皆是大智若愚,明智之君。阿鬥劉禪,16歲便挑起了蜀國重擔,臨危受命,與賢相諸葛亮相補相成,和諧共事,名垂史冊。如此人物,卻因「樂不思蜀」一事被後人詬病,認為他乃昏庸之君、毫無氣節之人,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 日本流浪狗的安樂死並不安樂,而是觸目驚心的十五分鐘!
    所謂的安樂死,其實並不安樂。這裡,是日本的一處收容所,這裡收容的不單單是在外流浪的貓貓狗狗,還有一些因為各種原因,被主人棄養而送到這裡的寵物們。棄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狗狗年紀大了、狗狗很吵、主人要搬家甚至是養膩了、不想陪狗狗散步等等。這裡的狗狗有混種的,也有純種的,看向人們時,它們的眼神都充滿了期待。
  • 扶不起的阿鬥,在位長達40年,真的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嗎?
    17歲登基成為帝王之後,當時的蜀漢內部有權臣幹政,外部有強敵威脅,國家大環境已經非常糟糕,這就是劉禪接手蜀漢之後拿的一手爛牌,說江山岌岌可危,有點誇大其詞,但是說國家強盛富庶,蜀漢也絕對算不上這個檔次。劉備去世之後留下遺囑,要求劉禪將軍國大事全部交由丞相管理。
  • 蜀漢滅亡後,劉禪做了安樂公,那麼關羽、張飛的後人下場如何?
    特別是他們攜手建立的蜀漢,更是和曹魏、東吳相抗衡。當然,到了公元263年,蜀漢還是被曹魏消滅了。那麼,問題來了,蜀漢滅亡後,劉禪做了安樂公,那麼關羽、張飛的後人是什麼下場?一首先,就劉備來說,共有四個兒子,分別為劉封、劉禪、劉永、劉理。在這四個兒子中,劉封的結局,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
  • 日本實行流浪動物安樂死一點不安樂,太殘忍了~
    一個議員拍下收容所裡流浪狗狗安樂死的全過程,這觸目驚心痛苦窒息的15分鐘。所謂的」安樂死「,其實並不安樂。如果這幾天裡沒有被領養,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安樂死。這是一個關注流浪狗安樂死問題的議員,去一個這樣的收容所裡拍下的畫面。各種狗狗都被關在這裡,有純種的,也有一些雜土狗。
  • 後主劉禪投降之後,司馬昭為什麼沒有除掉他,反而封其為「安樂公」?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漢後主。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年17歲,在位四十一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 扶不起的阿鬥——一汽奔騰的質與量
    奔騰擁有著其他自主品牌都不可比擬的先天技術優勢,但卻有直追倒數的趨勢,真是「扶不起的阿鬥」。
  • 中國男排,真是扶不起的阿鬥,面對業餘省隊贏球也難掩災難表現
    按理說,這兩位球員應該和主力詹國俊的差距並不是很大。但事實恰恰相反,毛天一上場後,中國男排的整體速度突然降低,副攻的進攻也全部不見了,讓中國臺北男排瘋狂抓防反,而替補二傳於垚辰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傳給主攻的球各個遠近高低各不同,傳給接應的球都是倒三角,再加上和副攻的配合完全沒有,讓中國男排自廢武功。
  • 細看三國,阿鬥的野望:活著!
    關於阿鬥的可愛喜人,從一個側面也可以證明:幾年後,已經嫁給劉備的東吳孫夫人,在要回娘家時還不忘帶上5歲的阿鬥(《三國志·蜀書·趙雲傳》),這恐怕不是綁架人質能解釋的。94版《三國演義》截圖,趙雲懷抱者為童年阿鬥弗洛伊德曾說,「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我想不出比獲得父親保護更強烈的兒童需要」。
  • 安樂公劉禪,山陽公劉協,他們兩誰的爵位更高?
    眾所周知,蜀漢滅亡後,後主劉禪廢帝,被封「安樂公」,而之前東漢滅亡,漢獻帝劉協被封「山陽公」,那麼這個「公」,到底是什麼意思?公自然是一種爵位,當然,這裡的「公爵」,和咱們通常所認為的諸如韋小寶的「鹿鼎公」,這樣的爵位不同。和袁紹所謂的「四世三公」也不是一碼事。
  • 劉禪投降做了安樂公,蜀國官員百姓卻成了刀下鬼,關羽被滅門!
    劉禪在成都不戰而降,迎接鄧艾大軍進城,蜀漢宣告滅亡。劉禪被遷往洛陽封為安樂公,而且「樂不思蜀」,然而蜀國的官員百姓卻慘遭屠戮,關羽更是被滅門!歷來主流觀點都認為劉禪投降,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保全蜀國百姓。《三國志》的評價:「劉氏無虞,一邦蒙賴。」意思是說,不但劉禪一家平安無事,整個蜀漢的百姓都倖免於戰亂之苦。
  • 蜀國滅亡,劉禪封為安樂公,為何唯獨他被滿門抄斬?
    這些使得蜀國的軍民都成了階下囚,但是司馬氏並沒有為難蜀國的老臣,當時的統治者劉阿鬥還被封為安樂公,這對於蜀國臣民來說也是些許的安慰,但是就在桃園三結義中,關羽關雲長卻沒有得到善終,敗走麥城之後不但慘死,在日後的清算中更是被滿門抄斬,如此英烈,落得此番下場,也不禁不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