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年,劉備幫助徐州牧陶謙擊敗了來犯的曹操,隨後駐紮在小沛。在這裡,33歲的劉備結識了小家碧玉甘氏,並迅速墜入愛河。由於劉備此前多次喪偶,出於迷信心理沒有娶甘氏為妻,而是納為妾室,但由於感情深厚,甘氏實際上主持著劉家後院的工作。
電影《關雲長》截圖,甘夫人
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甘夫人嫁給劉皇叔後的命運,可以說是歷盡艱險,活著已屬不易。196年,夾在曹操和呂布中間的劉備,被曹操表奏為鎮東將軍,在袁術的北上入侵中首當其衝。在劉備率部抵抗袁術時,呂布趁虛偷襲小沛,甘夫人被俘虜。後來劉備收拾殘兵,向呂布求和,呂布歸還了小沛和劉備的老婆。
94版《三國演義》截圖,劉備與呂布
兩年後,劉備又受曹操慫恿,奪取了呂布的黃金,呂布一怒之下又攻陷了小沛,甘夫人再次被俘,擊敗呂布後才被營救出來。後來劉備投靠曹操,參與董承衣帶詔事情敗露,劉備戰敗出逃,甘夫人再次被落在敵營,後被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帶回身邊。
顛沛流離的日子持續了很久,直到207年劉備落腳在荊州,在這裡他「魚兒有了水」,終於得到了諸葛亮。也是在這一年,甘夫人在婚後的第13年,生下了一名可愛的男寶寶。據說此前甘夫人夢到自己吞下了北鬥七星,因此給這個孩子取名叫阿鬥,寄託了對他的美好期望。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的外貌「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根據《拾遺記》,甘夫人「玉質柔肌,態媚容冶」。如果遺傳沒有「正正得負」,阿鬥一定是一個胳膊長、耳朵大、皮膚白的可愛寶寶。
關於阿鬥的可愛喜人,從一個側面也可以證明:幾年後,已經嫁給劉備的東吳孫夫人,在要回娘家時還不忘帶上5歲的阿鬥(《三國志·蜀書·趙雲傳》),這恐怕不是綁架人質能解釋的。
94版《三國演義》截圖,趙雲懷抱者為童年阿鬥
弗洛伊德曾說,「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我想不出比獲得父親保護更強烈的兒童需要」。阿鬥的童年肯定算不上幸福。
甘夫人在阿鬥一兩歲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在去世前不久,還經歷了長坂坡之戰中劉備再一次的拋棄。
新《三國》截圖,被趙雲叔叔救出來的阿鬥,差點被爸爸拋棄
好不容和和後媽處出了感情,5歲的阿鬥又經歷了離別。許多年後,令人唏噓的是,在白帝城窮途末路的劉備,還要從諸葛亮的口中來了解阿鬥的表現。雖然不知道阿鬥是「長於婦人之手」,還是被諸葛亮帶在身邊,但可以確定的是,和10歲就被曹操帶在身邊徵戰的曹丕不同,阿鬥不僅對蜀漢的徵伐毫無體驗,父子之間也有很深的隔膜。
94版《三國演義》截圖,劉備與諸葛亮
劉備在207年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日子,開始為實現《隆中對》的戰略而忙碌。在這一年阿鬥也來到了世界上,開始了在父親身邊的精神流浪。離譜的是,在曹魏郎中魚豢私撰的史書《魏略》中,阿鬥的童年中多出了一段被拐賣的經歷。
根據《魏略》記載,劉備從小沛逃亡時遺棄了家眷,當時已經好幾歲的阿鬥被人帶到漢中,隨後被人拐賣。扶風人劉括把阿鬥買下,養大成人。16年後劉備取得漢中,已經長大的阿鬥記得自己的爸爸叫玄德,通過一個姓簡的將軍,劉備和阿鬥得以父子相認,隨後阿鬥成為了漢中王世子劉禪。
94版《三國演義》截圖,劉禪
這個充滿惡趣味的「阿鬥流浪記」,已經被裴松之闢謠,他指出這個故事的時間線根本和實際對不上。但這段記錄告訴我們,起碼同時代曹魏的魚豢,願意相信這樣的催淚故事,並正兒八經地把它寫進嚴肅的歷史作品裡。
阿鬥童年的不容易,仿佛是三國人士的共識。
聽過很多道理,
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阿鬥出生的那一年,劉備收荊州人寇封為養子,改名劉封。為了一家人整整齊齊,阿鬥被命名為劉禪。「封禪」的名字中,承載了上古時期政治純真年代的記憶。
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12歲的劉禪成為王世子。僅僅1年後,哥哥劉封就因荊州失守,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被賜死。和劉封長期共事的孟達曾說:「自立阿鬥為太子以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三國志·蜀志·劉封轉》),因為劉封常年徵戰,經驗和才幹不是劉禪比得上的。但這一安排,使得蜀漢避免了曹魏和東吳那樣的繼承人危機。223年,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17歲的劉禪順順噹噹地即位為蜀漢第二代君主。
劉備託孤 94版《三國演義》截圖
在諸葛亮的眼中,劉禪的人品很不錯,他評價18歲的劉禪說他「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一評價用在青年劉禪身上,應該是中肯的,諸葛亮並不是阿諛或者客套之人。比如對自己的親侄子諸葛恪,諸葛亮就曾給東吳都督陸遜寫信,直言說諸葛恪性情疏闊、難堪大任。諸葛恪後來的命運也證明了諸葛亮的判斷。
電視劇《虎嘯龍吟》截圖,劉禪
劉禪雖然資質平庸,但他在團結人的天賦上,應該很有父親的風範。比如後來諸葛亮去世後,投機分子李邈揣摩上意,認為劉禪也許會覺得長期被諸葛丞相管教很壓抑,上書說諸葛亮的壞話,結果被劉禪處死,他是劉禪在位期間少有的被殺的大臣。在魏國高平陵政變之後,夏侯霸來投降蜀漢,劉禪派人到大山裡接來迷路的夏侯霸,拜為車騎將軍。
終其執政的41年,劉禪沒有像曹叡一樣大興土木,也沒有像孫皓一樣濫殺無辜,的確可以算得上個厚道人了。
繼承創業遺志又肩負託孤重任的諸葛亮,傾注全部心血的弟子不是馬謖也不是姜維,而是劉禪。成都北面的射山,曾經有阿鬥學習射箭的身影,諸葛丞相一字一句手抄的《韓非子》竹簡上,留下了阿鬥認真學習的筆跡。創業難,守業更難,被給予厚望的劉禪,按部就班地茁壯成長著。
電視劇《虎嘯龍吟》截圖,劉禪交作業
在劉禪繼位後的頭11年,蜀漢平定南方叛亂,與東吳重修舊好,發展農業生產,五次北伐,這些都不是他幹的,天塌下來有丞相頂著。劉禪在諸葛丞相的呵護下度過了緩衝期。234年,諸葛亮病逝於渭水之濱的五丈原,27歲的劉禪不得不開始獨自面對自己的使命。
94版《三國演義》截圖
在「後諸葛亮時代」,對《出師表》中提到的賢臣,劉禪無條件地信任蔣琬和費禕;對總是給自己添堵、妨礙自己熱愛生活的董允,仍然委以重任;對姜維的北伐,劉禪是堅定的支持者;對蜀漢英傑的事跡,劉禪是積極的傳揚者。
在位的最後3年中,劉禪做了一些耐人尋味的事情,給「五虎將」、龐統等蜀漢名將名臣追贈了諡號,給諸葛丞相立了廟,仿佛是要準備給蜀漢創業史蓋棺定論了。
新《三國》「五虎將」劇照: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
劉禪這時是否認為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已經破滅?早在劉禪即位之初,諸葛亮當年「跨有荊益」、從兩路進攻的戰略就已經瘸了一條腿。支撐著蜀漢上下的,只有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和大家的一股精氣神了。戰略目標的不斷落空、上一代人才的逐漸凋零,劉禪應該是最感同身受的。
諸葛亮死後,劉禪又執政了30年,禍國殃民的宦官黃皓,實際上在最後的5年中才登上舞臺。然而劉禪的隨波逐流、不務正業早有端倪。局勢一天天壞下去,面對滿朝恨鐵不成鋼的忠臣臉,劉禪選擇了逃避。劉禪經常神出鬼沒,可以說是「薛丁格的皇帝」。《三國志·蜀志·譙周傳》中說劉禪「四時之祀,或有不臨,池苑之觀,或有仍出」,各種各樣的正式活動,有時候找不到人,在各種遊樂場所沒準能把劉禪逮個正著。
電視劇《虎嘯龍吟》截圖,劉禪
蜀漢的年號經常改來改去,為了補充兵源,劉禪在位期間一共有30多次大赦,後期更是一年一赦。但是改元不能改命,蜀漢國力逐漸難以支撐三足鼎立的局面。260年,東吳五官中郎將薛珝到蜀國買馬,他眼中的成都,「野民皆菜色」,劉禪「主暗而不知其過」,瀰漫著要完蛋的氣氛。
對益州本土人士來說,劉備集團的政治理想是強加在他們頭上的負擔,在危難時自然最先動搖。263年,當鄧艾伐蜀的奇兵從深山老林裡冒出來的時候,土生土長的光祿大夫譙周,站在劉禪個人的角度詳細地分析了局勢,認為逃又沒地方逃,打也打不過,不如投降以求瓦全,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劉禪當即決定照辦。
誰說阿鬥扶不起來?扶我起來,我要去送。
劉禪和譙周帶著60多名大臣,把自己綁起來,車上載著棺材,出門向鄧艾投降,用蜀國君臣的真心換來了鄧艾將軍的笑容,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鄧艾在受降時說,這多虧是遇到了我,如果像東漢時期吳漢入蜀那樣,各位就死定了。
94版《三國演義》截圖,劉禪
劉禪還給司馬昭送去了感人肺腑的投降書:糧食在倉庫裡,我們在棺材上。百姓仍在耕作,窗外草長鶯飛,我們送給您一個完整的蜀國。(原文語出《蜀書·後主傳》:「現即諭令各軍將領拋戈解甲,官府國庫一絲不毀,百姓列隊郊野,所有糧食留于田地,以待天朝賜惠,保全百姓生命。」)
先輩的事業至此灰飛煙滅,但起碼人還在吧?
「將士正欲死戰,奈何陛下先降?」元初詩人陳世崇凝練地概括了蜀漢最後的抵抗:「孔明之子瞻、孫尚戰死,張飛之孫遵,趙雲次子廣亦戰死,北平王諶哭於昭烈廟,先殺妻子乃自殺,魏以蜀宮人賜將士,李昭儀不辱自殺」。不僅事業灰飛煙滅,英傑後人也都玉石俱焚。
連本可以得到保全的成都也在劫難逃。還希望「國家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的姜維,想與滅蜀的鐘會發起兵變,結果三敗俱傷,謀劃者被陰謀反噬,鄧艾、鍾會、姜維皆死,成都終究沒能躲過兵燹之災。
陳壽稱劉禪是「素絲」,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的一張白紙,可以說非常恰當。裴松之認為,劉禪是中下等水平,他個人的存亡,和國家興亡無關(「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對劉禪來說,天下蒼生有我沒我都一樣,但命是自己的,要好好愛護。
諸葛亮「親賢臣,遠小人」的苦心教導,終究變成一語成讖。知易行難,雖然聽過很多道理,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劉禪以一種苦澀的方式,實現了諸葛亮《出師表》中「還於舊都」的理想,被鄧艾押送到了洛陽。
好在人沒事兒。
演員的自我修養
其實奠定劉禪風評的「樂不思蜀」事件,包含三次緊張刺激的對線。
根據《漢晉春秋》的記載,第一次是司馬昭在宴會上安排蜀地節目,蜀漢舊臣看了節目,此起彼伏潸然淚下,只有劉禪還在嘻嘻哈哈。回去之後司馬昭就發出了著名的議論:這個人無情至此,諸葛亮都扶不起來,何況姜維呢?
第二次是司馬昭和劉禪的對話。司馬昭問劉禪:有點懷念在蜀國的時光了吧?劉禪的回答是「此間樂,不思蜀」。
94版《三國演義》截圖,劉禪
第三次是原來在蜀漢擔任秘書令的郤正,覺得劉禪的回答太假了,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好心向劉禪建議說,下次司馬昭再問的時候,要哭著說「我的先人都安葬在蜀地,想到這就每天都傷心思念。」果然司馬昭再問起來的時候,劉禪除了眼淚沒擠出來以外,原封不動地背了一遍這些話。司馬昭當然覺得奇怪,問起來說:「這話不像你能說出來的啊,倒像是郤正教你的。」劉禪聽了很吃驚,脫口而出說你怎麼知道的?在場的人看他這麼老實,都笑了起來,殿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電視劇《虎嘯龍吟》截圖,司馬昭
此後,劉禪平平安安地度過了人生最後8年寄人籬下的時光,享年65歲。
有人說劉禪的應對,體現了大智若愚的明哲保身策略,展現了比較高的智商和情商。但這並不重要。眼前有三碗寄人籬下的飯,誰來告訴劉禪,哪一碗叫大巧若拙,哪一碗叫臥薪嘗膽,哪一碗叫全無心肝?故國可以回首,但沒必要。
現在看這三次考驗,有兩個明顯的感覺。一是司馬昭顯然把調戲劉禪當成日常節目,有事沒事就問一問,說不放心可能談不上,但仿佛在試探他的底線到底存不存在。二是可以看出亡國之君的演員自我修養有三層境界——
俄國戲劇理論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認為,演員的表演,應該調動以往的一切親身經歷和情感資源,用於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基於角色身份或性格的表面層次。亡國之君的表演——
第一層是心懷故國但不露聲色;
第二層是黯然神傷卻坦坦蕩蕩;
第三層是當空心人,隨心所欲不逾矩。
第一層的表演肯定感動不了把韜光養晦當成傳家本領的司馬昭。郤正是站在第二層,讓劉禪用逆向思維,向司馬昭表現出清澈見底的誠懇。而早已全無底線的劉禪是站在第三層:當年作為國君的胸中城府已經被夷為平地,在享樂層面上,眼前洛陽的舞謝樓臺,和成都的美酒佳餚又有什麼分別?天真爛漫的快人快語足以讓司馬昭君臣相信,劉禪已經徹底成了大熊貓式的活寶。
三國的歷史是一段群星璀璨、壯麗悲愴的英雄史詩,而這一切和劉禪基本無關。穿過赤壁的硝煙,越過北伐的車轍,我們可以重新發現苟全性命於亂世的劉禪。才能如此平庸、氣節如此低下卻無人唾罵,而只是讓人仰天嘆息的人物,三國中再難找出第二個。
電視劇《虎嘯龍吟》截圖,劉禪
對於一個好故事來說,如果沒有拖油瓶阿鬥,白馬銀槍的趙雲七進七出救誰?
沒有扶不起來的阿鬥,諸葛亮又怎能「長使英雄淚滿襟」?
後人很難不對劉禪報以「理解之同情」,畢竟正是透過這個以「活著」為最高目標的平庸心靈,人們才能看清三國英雄偉岸的身影,正是這種平庸使得悲壯史詩得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