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大名垂宇宙,一半功勞在阿鬥,溫和的改良主義者劉禪

2021-01-11 殿中蘭臺

阿鬥劉禪長時期已經成了昏庸無能甚至有些傻乎乎的代名詞,要說治國經邦的能力劉禪確實沒太顯示出來,但這卻並非是成為一個好君主的必要條件,君主勞於求賢而逸於治事,齊桓公也並沒有傑出的才能,比起他爹齊襄公可能差遠了,但有齊國的實力,有管仲、寧戚等人的能力,並不妨礙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從這個角度說,劉禪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低,甚至要比大多數的君主還高一些,特別是在和諸葛亮關係的上,可以說其妥善的處理是成就諸葛亮千古盛名的重要條件。

首先新主與舊臣之間矛盾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痼疾,因此而導致的流血衝突更是數不勝數,但劉禪自繼任直至諸葛亮去世,都能與之保持著和諧的關係,這裡面既有諸葛亮的妥善安排,而劉禪的默契配合也功不可沒。

試想一下,如果劉禪像昌邑王劉賀一樣愛搞事情,逼著諸葛亮要麼交權,要麼廢立,其完美形象都將受損,廢立之後可能引發的一系列不良影響更不必說。所以說劉禪前期的循規蹈矩成全了諸葛亮生前的名節。

更難能可貴則是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不翻臉、不清算,讓諸葛亮指定的蔣琬、費禕相繼執政,並把女兒嫁給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其長大後又讓其參與管理內政,李邈在諸葛亮剛死後上書說「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結果被劉禪誅殺,可以說是全力維護諸葛亮的形象。

蔣琬

想想漢宣帝在霍光死後和明神宗在張居正死後的所作所為,便能體會劉禪的寬厚是並非一般君主所能做到的。如果劉禪在諸葛亮死後發難,無論成功與否,諸葛亮的名聲必然受挫,而且在涉及到與諸葛亮生前死後相關的政治鬥爭中,劉禪都站在了諸葛亮一邊。

漢宣帝

如果認為劉禪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一點也不懂政治,倒也未必,在蜀國滅亡前,統管南中的是霍弋,鎮守江州永安的是閻宇和羅憲,尚書令是樊建,這些人都是劉禪的親信,可以說劉禪在一步步地除舊布新中把權力收回到自己手中,但到姜維這裡卻卡了殼,劉禪想把北伐軍這支主力部隊的兵權收回,姜維則乾脆帶兵在外不回來了,事情僵在那裡。

姜維

孔子說「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按照劉禪的溫和改良主義性格又不會採取果斷措施,等於是急病遇上了慢郎中,但這對於一個國家是很危險的,二者之間的矛盾使得魏國看準機會進攻,滅亡了蜀國。

綜合來說劉禪論自身才能及選拔人才方面可能不算優秀,但使諸葛亮生前不為霍光、李德裕,死後不為霍光、張居正,劉禪是有很大貢獻的。#歷史人物解讀#

詩以為結:

天地不言四時成,賢君乃能出聖臣。諸葛大名垂宇宙,一半功勞在阿鬥。

魏蜀吳三國各自的咽喉之地與雞肋之地

拒財色而違眾心,秉公論而失上意的趙雲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
    劉禪是劉備之子,字公嗣,小名阿鬥,我們後人都習慣稱他為「扶不起的阿鬥」。後來也形容一個人碌碌無為。但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並且劉備當著諸葛亮的面對劉禪說:「你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叔叔」,劉禪謹遵教誨。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他繼位後,當個甩手掌柜,朝政大事全由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也盡職盡責輔佐劉禪,劉禪在宮中無所事事,讓諸葛亮覺得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劉禪心裡跟明鏡似的,對掌中大事了如指掌。
  • 細看三國,阿鬥的野望:活著!
    據說此前甘夫人夢到自己吞下了北鬥七星,因此給這個孩子取名叫阿鬥,寄託了對他的美好期望。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的外貌「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根據《拾遺記》,甘夫人「玉質柔肌,態媚容冶」。如果遺傳沒有「正正得負」,阿鬥一定是一個胳膊長、耳朵大、皮膚白的可愛寶寶。
  • 諸葛亮病重而逝,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脫口七個字
    引言「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諸葛亮,古代歷史上不可忽視的大謀臣。多少文人墨客毫無保留展示對他的崇拜,就連李白、杜甫、陸遊等人他們無不被諸葛亮的才華給震驚。諸葛亮之所以能夠留名千古,不單是他的文章寫得格外好,他在很多方面都做的很好。
  • 「安樂公」劉禪樂不思蜀典故的背後,是真的扶不起還是大智若愚?
    蜀漢先祖劉備、後主劉禪,皆是大智若愚,明智之君。阿鬥劉禪,16歲便挑起了蜀國重擔,臨危受命,與賢相諸葛亮相補相成,和諧共事,名垂史冊。如此人物,卻因「樂不思蜀」一事被後人詬病,認為他乃昏庸之君、毫無氣節之人,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 真實歷史上的劉禪 聰明才智並不輸於諸葛亮
    趙子龍在曹操軍隊當中七進七出,為的就是將當時還在襁褓之中的阿鬥從亂軍之中救出來,交到劉備的手上。這一出故事非常的有張力,既表現出了趙子龍的勇敢,同時又表現出了曹操惜才如命的豪情,更表現出劉備摔阿鬥收買人心的一種狡詐。在這齣故事當中,阿鬥只是不經意的出現了一次。
  • 劉禪到底怎麼讀?
    釋義:阿鬥: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劉禪(chán)的小名。白:空空地,沒有代價的。《三國演義》中說,阿鬥昏庸無能,魏將鄧艾率領部隊偷渡陰平小路,取得要地綿竹;阿鬥驚恐,聽信譙周的建議,雖然蜀國還有一定實力,但仍決定投降。後來「阿鬥」便成了無用、聽人擺布的別名。
  • 扶不起的阿鬥,在位長達40年,真的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嗎?
    17歲登基成為帝王之後,當時的蜀漢內部有權臣幹政,外部有強敵威脅,國家大環境已經非常糟糕,這就是劉禪接手蜀漢之後拿的一手爛牌,說江山岌岌可危,有點誇大其詞,但是說國家強盛富庶,蜀漢也絕對算不上這個檔次。劉備去世之後留下遺囑,要求劉禪將軍國大事全部交由丞相管理。
  • 扶不起的並不是阿鬥,而是蜀漢,安樂公實則並不安樂
    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與權力,劉禪於亮後不再設丞相一職,把丞相的權力分割和重組。在北伐問題上,劉禪也持謹慎態度,理智的對待。諸葛亮著急報先帝、忠後主、除漢賊、定中原,急於北伐曹魏。公元263年,伴隨後主劉禪降魏,蜀漢滅亡,而他也被牢牢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世世不翻身。於蜀人講,他葬送了父親基業,可蜀漢弱小,怎敵歷史分合大勢。如僅站在蜀漢立場,這理所當然。但如果從中國歷史發展大勢和國家統一大局並結合當時情況看,得出劉禪扶不起這個結論就有問題了。
  • 劉禪第六子劉恂繼任安樂公後,死於「永嘉之亂」?並非如此
    但世人只知諸葛亮助劉備建立蜀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輔佐劉禪,先後進行了五次北伐,但以失敗告終,諸葛亮最終病逝於五丈原。鮮為人知的是,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是如何滅亡的?今天,歷史象就來講解一下,那段不為人知的隱秘歷史。
  • 諸葛亮臨終前囑咐劉禪一件事;劉禪非常鬱悶,千年後世人恍然大悟
    沒多久,劉備就含恨而終,把蜀漢及兒子阿鬥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希望他能好好輔佐劉禪,甚至對諸葛亮說道:「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此後,諸葛亮對盡心盡力地輔佐劉禪,劉禪對他也相當尊敬,把軍政大權都交給了丞相諸葛亮,蜀漢的國力逐漸恢復。
  • 三國時期,諸葛家族是如何助力司馬家登上的皇位的?
    司馬家從默默無聞到一統天下,這裡面其實最大的功臣要屬諸葛家族,為什麼這麼說呢?翻看三國的歷史,其實我們不難發現,諸葛家族於司馬家族其實有著十分隱秘的關係。表面上看,兩個家族是各為其主的你死我活,然而當我們深入一看司馬家上位的歷史,就不難發現其實沒那麼簡單。
  • 劉禪亡國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群臣不解,司馬昭:倒著來念
    這就和人們口中扶不起的阿鬥一樣,庸才若劉禪,阿鬥劉禪在很多人心中就是這樣一個扶不上正道、無法成才的一個形象。但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阿鬥其實並非一介懦夫,也不是所謂的昏君。劉禪在位期間,從公元207到公元271年,蜀漢國泰民安,儘管後來劉禪於公元263年開城投降魏國,那也只是權衡利弊後無奈的舉措。作為漢昭烈帝劉備最看好的兒子,劉禪從小便被給予了厚望。
  • 劉禪為保命門前寫3字,看到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念
    劉禪為保命門前寫3字,看到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念 說起東漢末年三國的君主,最為勵志的就數蜀國的劉備了。所以劉備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英雄人物,但是老子英雄兒混蛋,他的兒子劉禪卻是扶不起的阿鬥,最後導致國家被滅,成為了他人的階下囚。
  • 將軍夫人進宮一個月,回家後被丈夫用鞋子打臉,劉禪「坐不住」了
    原來劉禪原來用鞋子打了自己妻子的臉,還將其休掉,趕出家門,欲知詳情,且聽本文慢慢道來。 劉琰,字威碩,在豫州跟隨劉備,是標準的元老派了。他的資歷比諸葛亮老多了,僅次於關羽、張飛。這樣忠誠的老員工,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劉備不像曹操那樣,有八大宗親大將,因此對於同姓同宗的劉琰非常信任,也很重視。他在奪取益州後,任命劉琰為固陵郡太守。
  • 諸葛亮最後一計,防劉禪清算後帳,奈何後主太實在
    一直到諸葛亮46歲的時候,他和他的妻子黃月英才生下了諸葛瞻。首先講的是子子孫孫,子子孫孫先是在孫吳政權中任職,子子孫孫過繼給諸葛亮後在蜀漢擔任駙馬都尉。諸葛亮北伐,就讓諸葛喬和士兵一同出徵督戰。這項工作相當辛苦,估計是過度勞累,諸葛喬25歲就死了,生下一子諸葛攀。
  • 《出師表》的本質:一封寫給劉禪,用詞很嚴厲的警告信
    顯然,劉禪現在和即將可能做的都偏向於那些「不宜」,他正大踏步地走在「妄自菲薄、寵奸黜忠、賞罰不明、內外異法」的「作死」之路上。關鍵是「內外異法」一詞,畢竟諸葛亮主持著朝廷之外的軍國大事,那這豈不是說,劉禪直接管理的皇宮內院出現了嚴重問題!
  • 五虎上將死後,劉禪分蹩他們起不同的諡號,諸葛亮都服
    導語:五虎上將死後,劉禪分蹩他們起不同的諡號,諸葛亮都服蜀漢後主劉禪,一直在人們的眼中都是一個不學無術、無能的帝王形象,也許是被諸葛亮的光芒所掩蓋,也許是人們對其亡國之君的一概論調。劉禪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形象,但事實卻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料,劉禪作為一位帝王還是有一定的才能的,否則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怎麼能調和蜀漢國內各種矛盾,並使之平穩運行多年。或許劉禪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只是當時的環境下,尤其是後來成為司馬氏的階下囚以後,才需要去掩蓋起來。但從其他方面,尚可窺見一些劉禪的智慧,例如說劉禪對功臣們的諡號上。
  • 群臣要給諸葛亮立廟,劉禪堅決阻攔29年,1757年後才能懂他的無奈
    對此,《朱子語類》記載::「漢中之民,當春月男女行哭,首戴白楮幣,上諸葛公墓,其哭皆甚哀雲。」要知道,南宋距離諸葛亮去世已有近千年的時光。由此可以推斷。諸葛亮去世時,巴蜀百姓對他的推戴已經到了何等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