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鬥劉禪長時期已經成了昏庸無能甚至有些傻乎乎的代名詞,要說治國經邦的能力劉禪確實沒太顯示出來,但這卻並非是成為一個好君主的必要條件,君主勞於求賢而逸於治事,齊桓公也並沒有傑出的才能,比起他爹齊襄公可能差遠了,但有齊國的實力,有管仲、寧戚等人的能力,並不妨礙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從這個角度說,劉禪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低,甚至要比大多數的君主還高一些,特別是在和諸葛亮關係的上,可以說其妥善的處理是成就諸葛亮千古盛名的重要條件。
首先新主與舊臣之間矛盾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痼疾,因此而導致的流血衝突更是數不勝數,但劉禪自繼任直至諸葛亮去世,都能與之保持著和諧的關係,這裡面既有諸葛亮的妥善安排,而劉禪的默契配合也功不可沒。
試想一下,如果劉禪像昌邑王劉賀一樣愛搞事情,逼著諸葛亮要麼交權,要麼廢立,其完美形象都將受損,廢立之後可能引發的一系列不良影響更不必說。所以說劉禪前期的循規蹈矩成全了諸葛亮生前的名節。
更難能可貴則是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不翻臉、不清算,讓諸葛亮指定的蔣琬、費禕相繼執政,並把女兒嫁給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其長大後又讓其參與管理內政,李邈在諸葛亮剛死後上書說「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結果被劉禪誅殺,可以說是全力維護諸葛亮的形象。
想想漢宣帝在霍光死後和明神宗在張居正死後的所作所為,便能體會劉禪的寬厚是並非一般君主所能做到的。如果劉禪在諸葛亮死後發難,無論成功與否,諸葛亮的名聲必然受挫,而且在涉及到與諸葛亮生前死後相關的政治鬥爭中,劉禪都站在了諸葛亮一邊。
如果認為劉禪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一點也不懂政治,倒也未必,在蜀國滅亡前,統管南中的是霍弋,鎮守江州永安的是閻宇和羅憲,尚書令是樊建,這些人都是劉禪的親信,可以說劉禪在一步步地除舊布新中把權力收回到自己手中,但到姜維這裡卻卡了殼,劉禪想把北伐軍這支主力部隊的兵權收回,姜維則乾脆帶兵在外不回來了,事情僵在那裡。
孔子說「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按照劉禪的溫和改良主義性格又不會採取果斷措施,等於是急病遇上了慢郎中,但這對於一個國家是很危險的,二者之間的矛盾使得魏國看準機會進攻,滅亡了蜀國。
綜合來說劉禪論自身才能及選拔人才方面可能不算優秀,但使諸葛亮生前不為霍光、李德裕,死後不為霍光、張居正,劉禪是有很大貢獻的。#歷史人物解讀#
詩以為結:
天地不言四時成,賢君乃能出聖臣。諸葛大名垂宇宙,一半功勞在阿鬥。
魏蜀吳三國各自的咽喉之地與雞肋之地
拒財色而違眾心,秉公論而失上意的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