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重而逝,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脫口七個字

2020-12-21 格子說歷史

引言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諸葛亮,古代歷史上不可忽視的大謀臣。多少文人墨客毫無保留展示對他的崇拜,就連李白、杜甫、陸遊等人他們無不被諸葛亮的才華給震驚。

諸葛亮之所以能夠留名千古,不單是他的文章寫得格外好,他在很多方面都做的很好。很多人喜歡前半段,認為劉備創業,五虎上將便是了《三國演義》中的精華部分,這其中諸葛亮料事如神的形象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尤其是火燒赤壁一節,將諸葛亮的謀略體現的淋漓盡致。

但是在後半段,越是平靜的地方,越是暗流湧動。在這裡才能看得到真正的謀略。

誰也沒有想到,原本一直被人看不起的劉禪,其實背後有著大智慧。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他立即派人清點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脫口而出7個字!

那麼,他為什麼要查諸葛亮的家呢?這背後又有什麼的計劃呢?

實際上,這就是劉禪的高明之處,通過查家,他救了諸葛亮一家人!

一、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

劉禪生於建安十二年,即207年,是甘夫人所生。在小說中說,趙雲奉命去找甘夫人和劉禪,經過重重的尋找,在千軍萬馬中,趙雲找到甘夫人,甘夫人為了不拖累趙雲將軍,於是自己投井自盡。

可是實際上,當時情況非常危險,趙雲的確費勁千辛萬苦找到甘夫人。但是甘夫人沒有投井自盡。是趙雲保護著甘夫人和劉禪,面對曹操的圍堵,趙雲拼死將甘夫人和劉禪從戰亂中解救出來。

在歷史上,甘夫人是病死的,而且安葬在南郡,如今湖北江陵縣北邊。

對於劉禪,劉備很是器重。在章武元年,即為221年。劉備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為了培養接班人,於是劉備安排一批老師,教授劉禪知識,讓他掌握治國本領。尤其是法家、儒家、雜家典籍。

除了有好老師外,劉備還專門為劉禪安排諸葛亮加以輔導。接著讓劉禪學習《左傳》,從歷史故事中學習如何治理國家。

文化素養做好了,身體體質也要搞好。劉備要讓劉禪學習武術,弓馬騎射樣樣都學,練就強壯體魄。

可以說年紀輕輕的阿鬥,從小接受有文有武的教育,更何況人家出生於戰亂時期,生於亂軍,長於動蕩,面對戰爭早就是司空見慣。

在如此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阿鬥如何可能會是呆傻的人呢?

也正是如此,劉禪顯得非常深沉,城府之為深刻。就連他的親生父親有時候都看不透劉禪到底在想些什麼。白帝託孤時,劉備曾經試探過劉禪,可還是什麼也沒看出來。於是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有才,就輔助他,如果無才,那麼你取而代之吧!

後世有人解讀,這句話一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試探;二是他對劉禪的看不透,不知道劉禪是真材實料,還是平庸無常。

實際上,諸葛亮曾經表揚過劉禪:年紀輕輕,便禮賢下士,天資聰明且仁厚。據此可見,劉禪在歷史上是一定智慧的,至少不像《三國演義》中那般無能無用。

二、劉禪繼位

劉禪在劉備去世後正式繼位。上臺後的劉禪第一件事情便是重用諸葛亮。遇事不決便去問諸葛亮,等到諸葛亮給出中肯意見後,再做決定。很多不了解,為什麼要如此做。對此,劉禪說,自己是後輩,在治國方面,還是武侯比我更加懂,於是我要虛心向武侯請教。

別看劉禪說的輕巧,讓人感覺他很沒有用,但是這正是他高明之處。給下邊的大臣做了示範,說明自己禮賢下士,待人厚道。

但是換一個角度想,難道劉禪不知道諸葛亮的才華嗎?不知道諸葛亮的才華是足以挑動乾坤嗎?但是面對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劉禪非但沒有輕視他,反而委以重任,支持諸葛亮各項活動,甚至即便諸葛亮為朝野各方勢力給攻擊時,他永遠站在諸葛亮身邊。

這說明劉禪與諸葛亮之間有絕對的相信,不然他為什麼肯讓諸葛亮毫無顧忌的北伐徵途呢?在這種情況下,劉禪與諸葛亮二人居然相安無事。比起曹操,得到手下人要比自己厲害,就容易多疑,導致不少將領被曹操的多疑症給害了個壞下場。

能夠讓諸葛亮這樣的大才子,為自己鞍前馬後,難道不是一種能力嗎?也正是這種能力,劉禪不僅能夠穩定蜀漢秩序,還可以在諸葛亮去世後多支持幾年,可見劉禪的真實能力。

他就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而且憑藉他的能力,避免蜀漢提前覆滅,更挽救了諸葛亮的家庭。就是憑藉——派人查家!

三、劉禪清點諸葛亮家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第一件事情便是清點諸葛亮的家產。那麼,為什麼在諸葛亮去世後,要清點諸葛亮的家產呢?

實際上,諸葛亮在治理朝野中,由於他向來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很多時候,得罪不少人。這些人平日裡不好對諸葛亮說三道四,畢竟諸葛亮背後有劉禪撐腰。但等諸葛亮去世後,終於可以藉此機會,洩露自己的不滿,甚至抹黑諸葛亮。

劉禪也知道,諸葛亮平日治國中得罪不少人。如果不妥善處理諸葛亮的事情,不僅是諸葛亮的一家遭到無辜陷害,自己說不定也會被心生不滿的大臣給篡位。

因此,他才派人去徹查諸葛亮的家底。在諸葛亮去世前,劉禪就已經問過諸葛亮,您家中有多少家產。諸葛亮也是直接爽快的回答,自己在成都有桑樹800株,良田15公頃,布匹不多,但是足夠家裡使用。

經過徹查後,匯報給劉禪。諸葛亮所言極是,未有半點謊言。當場,劉禪聽說後就怒摔酒杯說一句大意為:「丞相,您受委屈了」!

周圍一聽,便知道自己無論如何攻擊諸葛亮,都毫無用處,於是諸葛亮的政敵們偃旗息鼓,不再對諸葛亮找茬。

這便是劉禪的智慧的體現!憑藉這份情商,他即便投降與人,也過上安樂的日子,或許這就是他能力的體現吧!

結語

回顧劉禪的種種行為,我們不難看出劉禪為了諸葛亮所做的一切。無論是死前,還是死後,都極力維護諸葛亮的名譽和行為,在一些細枝末節之處體現大智慧。

雖然蜀漢後期國力衰微,但是正所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劉禪在面對大統一的歷史趨勢下,沒有脫離祖國,而是積極建設蜀漢,開發邊疆,尤其是西南邊陲,在一定程度上開疆拓土,也算得上他為歷史的貢獻。

對於劉禪中肯的評價便是,雖無大才華,但是有小智慧,小智慧中見真章。這也是劉禪的生存之道,一生都過得不錯,甚至以高齡去世,真可謂安樂,這難道不也算是一種勝利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派人調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憤怒地說了7個字
    即使像諸葛亮這種近乎完美的人,也留下一些爭議,有人說他治國能力確實不錯,但軍事才能並不算出眾,六出祁山基本都是無功而返,甚至略有窮兵黷武之嫌,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最終卻竹籃打水一場空。
  • 群臣要給諸葛亮立廟,劉禪堅決阻攔29年,1757年後才能懂他的無奈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漢的擎天一柱就此倒塌。聽聞他的死訊,「軍中一發齊哭,哀聲動地」、「百姓聞之,如喪考妣」。對於後主劉禪來說,諸葛亮的死,對於他來說,更是猶如晴天霹靂一般。但是諸葛亮死後,劉禪卻遇到了一件尷尬事。那就是是否給諸葛亮立廟。原來諸葛亮死後,巴蜀百姓將他當成了神。
  • 真實歷史上的劉禪 聰明才智並不輸於諸葛亮
    比如蜀後主劉禪,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當中,劉禪被塑造成為了一個庸碌無為的君主。可從實際上來看,劉禪的聰明才智並不輸於諸葛亮,為什麼這麼說呢?一、《三國演義》中的劉禪在《三國演義》當中,劉禪有非常多經典的情節。
  • 諸葛亮的《前出師表》自說自話,沒有考慮到後主劉禪的感受?
    作者細讀文章多遍,有一個不太樂觀的判斷,後主劉禪接到丞相諸葛亮的《出師表》,讀完是會覺得很不舒服,很不痛快的,為什麼這麼說,這需要從三個方面來闡釋: 一、提到先帝劉備的次數太多了,似乎在用爹壓兒子?
  • 劉禪登基稱帝後諸葛亮為什麼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百人
    諸葛亮輔佐劉備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曾告訴他若劉禪才能不夠,可取而代之,劉備把蜀漢的未來和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很多人認為是諸葛亮為了震懾群臣和後主劉禪,我想說的是有必要嗎?諸葛亮是劉備臨死前的託孤重臣,也是蜀漢一品大員丞相,還是益州牧、武鄉侯,更是皇帝劉禪的「相父」,最後還兼著司隸校尉這一系列官職,劉禪可以信任的只有忠心耿耿的諸葛亮和跟隨劉備的舊臣。
  • 諸葛亮臨終前囑咐劉禪一件事;劉禪非常鬱悶,千年後世人恍然大悟
    然而,諸葛亮自從出山開始,一直效力於劉備的麾下,不管在面臨多麼危機的時刻,他從沒想過跳槽,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及後主劉禪,其忠心令人佩服,成為歷代名臣之楷模。 蜀漢政權建立後,曹魏依舊是三國中勢力最強的一個,諸葛亮深知,如果想要實現恢復漢室的心願,必須繼續與東吳聯合,一起對付曹魏,否則不可能一統天下,對於這一點,劉備的心裡也應該非常清楚。 但是,劉備在登基稱帝後,自信心瞬間爆棚,對諸葛亮的態度也有了微妙的變化,再也不會對他言聽計從。
  • 諸葛亮最後一計,防劉禪清算後帳,奈何後主太實在
    關於諸葛亮的幾個兒子,歷史上有多種說法,如清代史家張澍著的《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就記載諸葛亮有四個兒子,除了諸葛瞻和諸葛喬,還有諸葛懷、諸葛果。但這種說法遭到許多史學家的反對。真正的歷史只記錄了兩次。一人為諸葛瑾之子諸葛喬,因諸葛亮年老無子而過繼給諸葛亮。
  • 五虎上將死後,劉禪分蹩他們起不同的諡號,諸葛亮都服
    導語:五虎上將死後,劉禪分蹩他們起不同的諡號,諸葛亮都服蜀漢後主劉禪,一直在人們的眼中都是一個不學無術、無能的帝王形象,也許是被諸葛亮的光芒所掩蓋,也許是人們對其亡國之君的一概論調。劉禪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形象,但事實卻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料,劉禪作為一位帝王還是有一定的才能的,否則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怎麼能調和蜀漢國內各種矛盾,並使之平穩運行多年。或許劉禪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只是當時的環境下,尤其是後來成為司馬氏的階下囚以後,才需要去掩蓋起來。但從其他方面,尚可窺見一些劉禪的智慧,例如說劉禪對功臣們的諡號上。
  • 劉禪皇宮有一樣東西,鄧艾一看,終於明白為何諸葛亮也救不了他
    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臥龍」諸葛亮了。三國時期諸葛亮以神算出名,一出手必定手到擒來,無往不利。可以說蜀國的一半江山都是靠諸葛亮的神算打下來的。在整個三國,能與諸葛亮抗衡的軍師也只有司馬懿勉強能算一個了。但是諸葛亮所在的陣營蜀國卻是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 諸葛亮戰死後,蜀國還有4路大軍,劉禪為何要投降?原來真不怪他
    諸葛亮戰死後,蜀國還有4路大軍,劉禪為何要投降?原來真不怪他在《三國演義》裡,諸葛瞻戰死綿竹那段看哭了不少的人。想當年劉備開創蜀國霸業之時,西蜀有五虎將、諸葛亮這樣的猛人智者存在,多次虐得曹操不要不要的;然而到了蜀漢末期,整個局面已讓人慘不忍睹了。就拿諸葛瞻戰死這個橋段來說吧,他領著蜀最後的7萬人與偷襲的魏軍進行了殊死抵抗,可惜幾乎全軍覆沒。隨後鄧艾直撲成都,劉禪馬上就投降了。據史料所記,那會兒蜀還有4路大軍存在。
  • 三國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劉禪愚昧不堪,你可取而代之。其用意何在?
    在劉備快要臨終的時候,他當著劉禪的面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好好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擔當大任,你可取而代之。在常人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而在諸葛亮看來,這可是極其危險的信號,他聽了這番話,表現出來的並不是感激。而是哆哆嗦嗦嚇得魂都沒了。他急忙下跪磕頭,表現出一副求饒的樣子,並說:臣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在當世可謂是聰明絕頂。
  • 劉禪第六子劉恂繼任安樂公後,死於「永嘉之亂」?並非如此
    一代賢臣諸葛亮,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效忠劉備,加上其傳奇的治國才能,成為三國時期的一個文化標籤,也成為備受後人敬仰的歷史大神。但世人只知諸葛亮助劉備建立蜀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輔佐劉禪,先後進行了五次北伐,但以失敗告終,諸葛亮最終病逝於五丈原。
  • 劉禪手下一奇才,被稱為諸葛亮第二,對蜀漢忠誠無二卻飽受爭議
    但是在他死後,蜀漢的大好前景化為烏有,全靠諸葛亮一人運籌帷幄。 諸葛亮盡心竭力 但是連年北伐無果,諸葛亮盡心竭力,還是迎來了壽終正寢之時。諸葛亮雖是撒手人寰,但並非蜀漢被棄之不顧了。精算一生的諸葛亮,怎能不在自己臨死之前將後事安排妥當。
  • 後主劉禪投降之後,司馬昭為什麼沒有除掉他,反而封其為「安樂公」?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漢後主。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年17歲,在位四十一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 鄧艾入蜀以後,劉禪為何不找南蠻孟獲幫忙?他不是歸順諸葛亮了嗎
    諸葛亮親自帶兵平叛,最終徵服了孟獲。公元263年,曹魏大將鄧艾攻入蜀中,蜀漢宣布滅亡。那麼這個時候為什麼南蠻孟獲不出兵去搭救劉禪呢?其實最直接的理由很簡單,孟獲掛了!你看看距離孟獲被諸葛亮降服,已經過去多少年了?將近40年了。諸葛亮都涼透了,孟獲還能活著?
  • 將軍夫人進宮一個月,回家後被丈夫用鞋子打臉,劉禪「坐不住」了
    他的資歷比諸葛亮老多了,僅次於關羽、張飛。這樣忠誠的老員工,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劉備不像曹操那樣,有八大宗親大將,因此對於同姓同宗的劉琰非常信任,也很重視。他在奪取益州後,任命劉琰為固陵郡太守。 劉備病逝白帝城,後主劉禪繼位後,劉琰從後將軍、中軍師,一直做到了車騎將軍。車騎將軍就是僅次於大將軍的高級將軍了,可知此時的劉琰位高權重。
  • 劉禪和劉封的差距,從這三方面可以看出,劉禪不可能追得上
    魏國鄧艾於263年偷渡至陰平,擊敗諸葛瞻父子後,直逼成都。蜀國後主劉禪大吃一驚,群臣眾說紛紜,但劉禪膽怯無能,竟聽了投降派譙周的話,將成都交給鄧艾。蜀國從此滅亡。結義起兵劉備桃園,輾轉半生建立蜀漢。雖為織席販履之輩,卻成就了帝業。
  • 劉禪亡國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群臣不解,司馬昭:倒著來念
    這就和人們口中扶不起的阿鬥一樣,庸才若劉禪,阿鬥劉禪在很多人心中就是這樣一個扶不上正道、無法成才的一個形象。但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阿鬥其實並非一介懦夫,也不是所謂的昏君。劉禪在位期間,從公元207到公元271年,蜀漢國泰民安,儘管後來劉禪於公元263年開城投降魏國,那也只是權衡利弊後無奈的舉措。作為漢昭烈帝劉備最看好的兒子,劉禪從小便被給予了厚望。
  • 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去世,在他臨終前託孤給諸葛亮,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才,君可自取,取而代之」。諸葛亮是重情義之人,將名節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聽到這話,嚇得諸葛亮趕緊跪拜劉備,淚流滿面地對劉備說:我盡當全力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看似亡國之主的劉禪其實是仁義之君《九州劫》中他也能顯露仁德
    在蜀國經歷了諸葛亮與姜維的多次北伐而又無果後,又遭遇了諸葛瞻在綿竹的打敗後,蜀國幾無可戰之兵了,而最後一支武裝力量卻跟隨姜維被鍾會堵在了劍閣,而在短時間不可能打開局面的情況下,魏軍卻已兵臨成都城下,可以說死戰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其次是逃跑以圖後起,那麼趁機逃跑的話又能逃往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