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三國時期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於夷陵,退守秭歸城時發生的非常經典的一幕。
在劉備快要臨終的時候,他當著劉禪的面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好好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擔當大任,你可取而代之。在常人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而在諸葛亮看來,這可是極其危險的信號,他聽了這番話,表現出來的並不是感激。而是哆哆嗦嗦嚇得魂都沒了。他急忙下跪磕頭,表現出一副求饒的樣子,並說:臣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在當世可謂是聰明絕頂。歷經幾十年辛苦打下的江山,怎麼可能拱手讓給別人。他瞬間就聽出了劉備話中的深意。如果諸葛亮真敢取而代之,那他就真的被取而代之了。何況當時還叫了趙雲,雖然不知道他們當時的談話內容。但是猜基本也能猜個一知半解。估計就和後來諸葛亮找馬岱談話一樣,魏延若敢反就取而代之。
劉備本身是不想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後面為什麼又說讓他取而代之呢?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溝通心理學。
試想一下,如果劉備直接對諸葛亮說,如果你敢做出什麼對劉禪不義的事,我就砍你的頭。要真這樣的話,那諸葛亮聽了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肯定是內心非常的不悅,甚至有可能會連輔佐的心情都沒有了。
而劉備之所以這樣含蓄的說,他既做到了不破壞彼此的關係,又對諸葛亮施加了一個警告。而且還不會讓諸葛亮身心不悅,既不會讓他脫離輔佐的道路,還不會使他謀權篡位。可謂是一箭三雕啊。
劉備並沒有直來直去的說,而是很含蓄的說,這話非常有水平,表面上聽起來讓人感動,但到了聰明人耳裡,便是於無聲處聞驚雷。足以產生警醒的效果。
劉備在早期為人極為低調。講話非常的含蓄,大智若愚。這不僅能夠讓他在諸侯當中遊刃有餘,還能避免被責罰,被砍頭的命運,為人處世可謂是相當的高明。這種人如果放在如今的工作當中,一定是職場上的高手。
而他的要領就在於說話非常的含蓄。含蓄說話是一種留有餘地的做法。既不會對人造成傷害,又能及時提醒別人。不會把雙方關係逼入死角。
如果直來直去,就很容易把關係搞得非常僵硬。有時候說話含蓄一點,恰巧能在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會有失你的體面,又不會讓對方難堪,而且還能為彼此的交往留點餘地,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