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劉禪愚昧不堪,你可取而代之。其用意何在?

2021-01-09 王座S5

這是三國時期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於夷陵,退守秭歸城時發生的非常經典的一幕。

在劉備快要臨終的時候,他當著劉禪的面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好好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擔當大任,你可取而代之。在常人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而在諸葛亮看來,這可是極其危險的信號,他聽了這番話,表現出來的並不是感激。而是哆哆嗦嗦嚇得魂都沒了。他急忙下跪磕頭,表現出一副求饒的樣子,並說:臣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在當世可謂是聰明絕頂。歷經幾十年辛苦打下的江山,怎麼可能拱手讓給別人。他瞬間就聽出了劉備話中的深意。如果諸葛亮真敢取而代之,那他就真的被取而代之了。何況當時還叫了趙雲,雖然不知道他們當時的談話內容。但是猜基本也能猜個一知半解。估計就和後來諸葛亮找馬岱談話一樣,魏延若敢反就取而代之。

劉備本身是不想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後面為什麼又說讓他取而代之呢?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溝通心理學。

試想一下,如果劉備直接對諸葛亮說,如果你敢做出什麼對劉禪不義的事,我就砍你的頭。要真這樣的話,那諸葛亮聽了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肯定是內心非常的不悅,甚至有可能會連輔佐的心情都沒有了。

而劉備之所以這樣含蓄的說,他既做到了不破壞彼此的關係,又對諸葛亮施加了一個警告。而且還不會讓諸葛亮身心不悅,既不會讓他脫離輔佐的道路,還不會使他謀權篡位。可謂是一箭三雕啊。

劉備並沒有直來直去的說,而是很含蓄的說,這話非常有水平,表面上聽起來讓人感動,但到了聰明人耳裡,便是於無聲處聞驚雷。足以產生警醒的效果。

劉備在早期為人極為低調。講話非常的含蓄,大智若愚。這不僅能夠讓他在諸侯當中遊刃有餘,還能避免被責罰,被砍頭的命運,為人處世可謂是相當的高明。這種人如果放在如今的工作當中,一定是職場上的高手。

而他的要領就在於說話非常的含蓄。含蓄說話是一種留有餘地的做法。既不會對人造成傷害,又能及時提醒別人。不會把雙方關係逼入死角。

如果直來直去,就很容易把關係搞得非常僵硬。有時候說話含蓄一點,恰巧能在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不會有失你的體面,又不會讓對方難堪,而且還能為彼此的交往留點餘地,妙哉。

相關焦點

  • 託孤的意義: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誼
    這『如魚得水』的比喻則是劉備在關羽、張飛二人對於請諸葛亮出山存有質疑時所說。在之後的很多年,在衷心輔佐之下,劉備集團實現了當初三分天下的宏圖偉業,而劉備對於其麾下這一重要軍師也可謂是信任有加。他與諸葛亮同餐同眠,展現出一種十分深厚的兄弟情。當然,劉備本人無論是在小說作品中還是歷史文獻中所展現出來的,都是對於手下臣子的兄弟情誼格外重視的形象。
  • 真實歷史上的劉禪 聰明才智並不輸於諸葛亮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軍事和政治鬥爭的故事。這部小說在民間流傳甚廣,塑造了一批非常有名的人物形象,如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等。經典之所以是經典,主要就是由於其頑強的生命力。《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經歷過明清兩代依然非常的受人民喜愛。
  • 劉備臨終讓諸葛亮隨時可以取劉禪而代之,到底是真的還是是假的
    原創聲明:歡迎來到百家號(美好的梅花)我們今天講述:劉備臨終讓諸葛亮隨時可以取劉禪而代之,到底是真的還是是假的大家應該都知道,在老羅的三國裡面,劉備在與東吳大戰之後卻失敗了,剛一到白帝城就已經快要病逝,因此他直接就把當時的諸葛亮給招到了白帝城,然後把劉禪託付給他,希望諸葛亮能夠好好輔佐
  • 永安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便自取」,話裡啥意思?
    永安託孤是劉備時代的最後一件大事。當時,劉備已經病入膏肓,就把諸葛亮召到永安城,把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諸葛亮。最後還說了一句很重的話「如其不才,君便自取」,這話的前半句是說如果劉禪整不成的話,那麼「君便自取」。
  • 如果劉備統一三國,哪三個功臣會被殺?諸葛亮早已看破一切
    浴英比朱標大十歲,朱元璋認朱標為乾兒子時,朱標還沒有出生,就像是劉封劉禪的兄弟啊!由此可以看出,劉備統一三國當皇帝要考慮傳位給劉禪時,比劉禪大得多的「兄弟」自然會成為劉禪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之先,劉封是個不懂自保之術的傢伙(懂的話就不會跑回成都送死),因此沐英可以被朱元璋派去鎮守雲南,而劉封必死。再說關羽,關羽與劉封不同,劉封可說是死於尷尬地位,而關羽即使在當年沒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擒而死,也會在劉備登基後死於自身性格缺陷。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啥意思?就是說,我快完了,你諸葛亮的才能強出曹丕十倍,如果我兒子劉禪能輔佐,就請竭力輔佐;如果劉禪太不成器,就請取而代之。你信嗎? 有人說,劉備頗有古賢之風和堯舜之德,有意禪位於諸葛亮成為蜀漢之主。
  • 諸葛亮臨終前囑咐劉禪一件事;劉禪非常鬱悶,千年後世人恍然大悟
    然而,諸葛亮自從出山開始,一直效力於劉備的麾下,不管在面臨多麼危機的時刻,他從沒想過跳槽,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及後主劉禪,其忠心令人佩服,成為歷代名臣之楷模。 蜀漢政權建立後,曹魏依舊是三國中勢力最強的一個,諸葛亮深知,如果想要實現恢復漢室的心願,必須繼續與東吳聯合,一起對付曹魏,否則不可能一統天下,對於這一點,劉備的心裡也應該非常清楚。 但是,劉備在登基稱帝後,自信心瞬間爆棚,對諸葛亮的態度也有了微妙的變化,再也不會對他言聽計從。
  • 劉禪登基稱帝後諸葛亮為什麼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百人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為出名的政治家,終生奉獻給了蜀漢和劉備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見證了諸葛亮的一生。諸葛亮輔佐劉備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曾告訴他若劉禪才能不夠,可取而代之,劉備把蜀漢的未來和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
  • 諸葛亮的《前出師表》自說自話,沒有考慮到後主劉禪的感受?
    作者細讀文章多遍,有一個不太樂觀的判斷,後主劉禪接到丞相諸葛亮的《出師表》,讀完是會覺得很不舒服,很不痛快的,為什麼這麼說,這需要從三個方面來闡釋: 一、提到先帝劉備的次數太多了,似乎在用爹壓兒子?
  • 李藐為何說諸葛亮的死是全國幸事 其結局如何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一位非常優秀的謀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智者與忠臣的代表人物。我們熟知的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皆是出自諸葛亮之手。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之後,三國的形式基本確立。曹操開始佔據上風,孫權也不示弱,曹操和孫權都準備了建國立業,唯獨劉備屬於弱勢。此時的劉備只能靠諸葛亮來從三國分得一杯羹。劉備與諸葛亮的相遇,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於如虎添翼。公元217年,劉備得到了益州,此時的劉備想不到的是現今就是他的巔峰時期。關羽大意失荊州,孫權斬殺了關羽,劉備報仇心切。
  • 遊戲從三國殺開始,為劉禪翻案
    有的人說劉禪是當年在長坂坡被劉備摔傻的,有的人說劉禪是因為當時的局勢而不得不裝傻……小編仔細看了近年來有關三國的遊戲,比如三國殺,發現其中都主張劉禪是大智若愚的論調,為劉禪翻了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具體介紹下劉禪的大智若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首先就是三國殺中的劉禪。
  • 諸葛亮病重而逝,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脫口七個字
    是趙雲保護著甘夫人和劉禪,面對曹操的圍堵,趙雲拼死將甘夫人和劉禪從戰亂中解救出來。在歷史上,甘夫人是病死的,而且安葬在南郡,如今湖北江陵縣北邊。對於劉禪,劉備很是器重。在章武元年,即為221年。劉備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為了培養接班人,於是劉備安排一批老師,教授劉禪知識,讓他掌握治國本領。
  • 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諸葛亮?眾人摸不著頭腦時,毛主席一語道破
    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諸葛亮?眾人摸不著頭腦時,毛主席一語道破 在三國時期,有很多的英雄豪傑,他們中的哪一位讓你難以忘懷呢?在我的印象中,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劉備,為什麼是他呢?首先,我覺得他很堅強,很小的時候就過著漂泊的生活,但是他沒有輕易放棄,而是不斷的努力,最後取得了勝利。
  • 為何劉備沒能奪得天下?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諸葛亮聽懂了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龐統眾所周知,在東漢三國時代,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方能得天下」,而值得一說的是,作為漢式皇家血統的劉皇叔劉備, 不僅有諸葛亮輔佐,甚至龐統也對其言聽計從,然而可笑的是,劉邦卻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劉備臨死前,喊了一個人的名字如果諸葛亮明白了,歷史將被改寫!
    劉備,一個帶著一生遺憾而死的君王,本可以有機會成就雙帝王的事業,可惜他被一個錯誤的決定打敗了。雖然他告訴諸葛亮在彌留之際不要重用馬謖,但他也叫了一個人的名字。可惜諸葛亮不懂。如果諸葛亮明白了,那麼三國的歷史就會被這個人改寫!。劉備嘴裡喊著,這個人還沒叫出來。
  • 劉備病逝後,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總打敗仗?姜維一語中的!
    水鏡先生說得好:「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三國裡劉備可是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入麾下了,一龍一鳳,不亦樂乎。劉備死前諸葛亮輔佐得盡心竭力,勝仗可是一個接一個,大有奪取天下之意。但劉備死後,蜀國打仗卻不盡人意。莫非水鏡先生說錯了?還是像坊間傳言那樣諸葛亮的魂跟著劉備的死走了?
  • 關羽遇害,諸葛亮私下說了11個字,劉備聽完當機立斷,賜死劉封
    諸葛亮知道關羽心高氣傲,回信說馬超文武兼備,勇猛善戰,可跟張飛媲美,但還是比不上關兄您。關羽收到信,樂顛顛地給屬下全看了一遍。劉備當了漢中王,關羽聽說黃忠也被封五虎將之一,馬上就發脾氣了,說自己不跟這老傢伙同列。到了最後關頭,關羽的傲氣直接加速了他的死亡。他鎮守荊州時,孫權派人來給自己兒子求親,想娶關羽的女兒,關羽卻辱罵來使,撕毀來書,惹得孫權大怒,吳蜀聯盟崩裂;關羽又輕慢對待手下將領糜芳、傅士仁,二人最後因恐懼關羽治罪,歸降了孫權。
  • 三國中蜀漢的敗局,劉備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的一塌糊塗?
    劉備是一個以復興漢室為志向的人,打出「興復漢室」這個口號,足以凝聚天下人心。這句口號,讓他本來有能力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相抗衡。但是劉備他一系列政治錯誤,導致蜀漢在三國中最先滅亡。那麼,劉備到底幹了一些什麼,導致蜀漢如此?
  • 劉備臨死前給予趙雲一特權,趙雲卻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也不敢說
    上面的段落是在《三國演義》中出現的,雖然正史上劉備僅向諸葛亮、李嚴託孤,而趙雲沒能得到這等榮幸,但《三國演義》敢這樣寫,一定有其原因!一是趙雲不可重用的「冤情」,必使羅貫中感到難以置信,所以要在劉備死前,將趙雲推到他面前,讓他說話,以彌補趙雲的過錯。趙雲身為蜀漢重臣,劉禪的救命之恩,劉備甚至是他家人一生的「保護神」,從邏輯上推論,劉備在死前豈能忽視?
  • 兩個原因,導致孫權熬倒了曹操劉備司馬懿和諸葛亮卻仍難一統天下
    《三國演義》是不少玩家的三國歷史啟蒙,但後來大家長大了都知道,演義是小說,表現手法也是有喜好的。在演義中,以孫權為代表的吳國戲份並不是很多。說到孫權他可不簡單,他爸孫堅和魏國曹操、蜀國劉備是同一個時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