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孤的意義: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誼

2020-12-18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說文解物】,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

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典故可謂是家喻戶曉的,《隆中對》裡三分天下的政治構想在後來多年的南徵北伐過程中一一實現。這可以說是諸葛亮與劉備之後幾十年君臣情誼的起點。劉備自己也曾言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如魚得水』的比喻則是劉備在關羽、張飛二人對於請諸葛亮出山存有質疑時所說。

在之後的很多年,在衷心輔佐之下,劉備集團實現了當初三分天下的宏圖偉業,而劉備對於其麾下這一重要軍師也可謂是信任有加。他與諸葛亮同餐同眠,展現出一種十分深厚的兄弟情。當然,劉備本人無論是在小說作品中還是歷史文獻中所展現出來的,都是對於手下臣子的兄弟情誼格外重視的形象。

也曾有文章分析,認為這是劉備獨有的君臣之道:由於自身經濟條件欠佳看重「人和」的觀念以及輕視門第觀念等因素,導致『君貴臣輕』的模式並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而通過兄弟情誼來制衡君臣等級則成為了一種另闢蹊徑的方法。

它從結果上來看,也頗為成功,為劉備塑造出了求賢若渴、待人忠厚的君主形象。有學者認為「無論是謀士還是武將, 在與他交心的同時就已經陷入了劉備的關係網中, 在恩惠和牽制中為其所用。劉備利用積累的聲望處在一個中間的位置, 他成為維繫兄弟們關係的紐帶。」[1]

那麼對於諸葛亮,劉備與秉承著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是否真如劉備最初所說那般『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呢?而在劉備去世之前,將諸葛亮叫到身邊進行的那段『白帝城託孤』又能反應出兩者什麼樣的關係呢?本文將對於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情誼進行進一步解讀,同時為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歷史視角。

微妙的如魚得水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成就了劉備的賢,也成就了諸葛亮的忠。在過去的很多年中,兩者的相處模式一直被認為君臣關係之楷模。當然也出現過一些反對的聲音,認為兩人的關係在夷陵之戰後有了微妙的變化。

如天行健在其所著的《正品三國》中就曾羅列的四點論據:其一,「赤壁之戰後, 劉備西進益州, 並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 而是帶去了法正和龐統作為主要謀士。後期才調諸葛亮率兵入川, 和劉備在成都城下會師, 這時戰爭已經接近尾聲, 並沒有起到多大的參謀作用」。

其二,「奪取漢中的戰爭, 以法正為謀士, 諸葛亮卻留在後方做後勤工作」。其三,「劉備非常信任關羽, 把鎮守荊州的重任交給了他, 終於導致了慘敗的結局。如果當時劉備調關羽入川, 而把諸葛亮和趙雲留在荊州, 後果可能不會如此」。

其四,「關羽失荊州後, 劉備大舉伐吳, 也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 似乎也沒有理會他的意見。所以在火燒連營、一敗塗地之後, 諸葛亮感嘆地說:若是法正活著就好了。足見劉備和法正的關係才稱得起是言聽計從。」[2]

對於文本有不同的想法和解讀是件好事。當然對於《正品三國》中的言論,也有學者做出了反駁,如隨後「諸葛亮感嘆法正若在」的說法是由於劉備對於法正的偏信,但事實上諸葛亮說的是:「法孝直若在, 則能制主上, 令不東行;就復東行, 必不傾危矣。」

裴松之在這段話下注曰:「先主與曹公爭, 勢有不便, 宜退, 而先主大怒不肯退, 無敢諫者。矢下如雨, 正乃往當先主前, 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 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 吾與汝俱去。』遂退。」認為諸葛亮的這句『法孝直若在』是由於感嘆法正善於勸誡,他自嘆不如。

而從更廣義的大事件去看兩人的關係,無論是隆中對,還是章武元年夏四月, 劉備即皇帝位, 以諸葛亮為丞相,亦或是章武三年春, 劉備在永安病重, 託孤於諸葛亮都能說明劉備對於諸葛亮絕對的信任之情[3]。而諸葛亮為了報答其知遇之恩,也身體力行地應了他在《出師表》中的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託孤就是信任嗎?

許多人認為,白帝城託孤一事最能展現出兩者超出君臣的兄弟情誼。伐吳兵敗之後,劉備在生命最後的時期,召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於榻前,將他『不成器』的兒子託付於二人。

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曾這樣記載這段場景: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而後夏四月癸巳,六十三歲的劉備駕崩於永安宮,留下遺詔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無論是託孤時的語言表達,還是在遺詔中對於魯王所說的話,都能展現出對於諸葛亮的尊重。他的那一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是被作為劉備對於諸葛亮極端信任的象徵被反覆提出。

當然,進來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所謂『取』,並非指諸葛亮可以取阿鬥而代之,而從法律關係的角度分析,著眼點更應該放在「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一句,因而, 劉備在此很明確地向劉禪進行委任, 要求他與諸葛亮共同完成除曹丕的委託事務。所謂取而代之是指在劉禪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由諸葛亮完成取代曹丕的任務[4]。

還有人對於劉備在臨終前同時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而人的行為進行了在解讀,認為其中可以折射出劉備對於諸葛亮真正的君臣關係。目前對於劉備託孤李嚴的行為,常見的解讀有三種,其一是「軍事副手說」,認為劉備之所以在託孤於諸葛亮的同時又以李嚴為副,主要是為政略突出而軍略不足的諸葛亮設置一個軍事副手,二者相互配合,共同輔佐後主。

其二是「政治平衡說」,認為劉備託孤於李嚴應該是試圖保持蜀中的政治生態平衡。最後一種是「權力制約說」,認為劉備同時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主要是為了使二者相互制約,任何一方都不得獨擅朝政,從而對後主劉禪的帝位造成威脅[5]。而後兩種學說的出發點則是基於劉備對於諸葛亮並非完全信任的角度,更不要提先前在詔書中『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言論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朱鉅.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兄弟情義與君臣等級[J]. 文教資料,2018(18):8-10.

2. 陳大遠,王玉珍,王義祥. 也談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J]. 綏化學院學報,2010,30(05):85-86.

3. 陳大遠,王玉珍,王義祥. 也談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J]. 綏化學院學報,2010,30(05):85-86.

4. 何丹. 從法律關係分析角度新探劉備遺囑的內涵[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01):250-251.

5. 張寅瀟. 設置副手還是分權制衡?——也談劉備託孤於李嚴的主要用意[J]. 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40-46.

相關焦點

  • 永安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便自取」,話裡啥意思?
    永安託孤是劉備時代的最後一件大事。當時,劉備已經病入膏肓,就把諸葛亮召到永安城,把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諸葛亮。最後還說了一句很重的話「如其不才,君便自取」,這話的前半句是說如果劉禪整不成的話,那麼「君便自取」。
  • 劉備託孤兩人,為何世人只知諸葛亮而不知李嚴?孔明對李嚴做啥了
    當然,僅靠諸葛亮一人是不行的,他也需要幫手。李嚴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而從劉備的角度來看,他也並不希望諸葛亮獨掌大權。所以,劉備在臨死前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二人。
  • 劉備臨死前給予趙雲一特權,趙雲卻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也不敢說
    現在,大家熟知的劉備託孤,就是對諸葛亮的託孤,創造了一段君臣佳話,同時也被搞成了歷史的迷霧。事實上,就在諸葛亮完成託孤之事之後,劉備也將託孤之事交給了趙雲。原稿如下:朕和卿在患難中,相從今日起,不願在此分離。卿可以想念朕的故交,早晚看著我的兒子,不要負我的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白帝」到底是什麼來歷?
    論歷史,這裡有三國劉備臨終託孤的佳話;論文學,這裡有李白流芳千古的名篇《早發白帝城》;論風光,三峽風光享譽世界,白帝城正位於瞿塘峽口的重要地標,今天屬於重慶市奉節縣。
  •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與諸葛亮關係
    劉備三顧茅廬得臥龍諸葛孔明,這段歷史求賢若渴的佳話,也成為了後代君王和臣子為之稱頌的經典;但如果說歷史上沒有所謂的三顧茅廬,那麼也許,許多人對這對君臣的關係就又是另一番看法。也因此,劉備腦子可不傻,相反他還是極有能力的。諸葛亮與劉備真正的關係?那麼劉備和諸葛亮真正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史書上說,諸葛亮為劉備鞠躬盡瘁,作為諸葛亮身邊的小書童,我認為這句話不算太誇張,我家主人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是一位忠臣。他與劉備的關係,用一句話概括:「君臣兩人的關係若於雲長、翼德,強於子龍。」
  • 劉備臨終讓諸葛亮隨時可以取劉禪而代之,到底是真的還是是假的
    而且,在這託孤之事中,劉備還特意表明,倘若劉禪真的沒什麼才華可以當蜀漢皇帝的話,那諸葛亮可以把劉禪取而代之。也正是因為劉備的這一番話讓很多人都議論紛紛的,畢竟這句話的意思可是關乎到人世間最為重要的權利。皇位的事情,要知道自古以來關於皇位的爭奪都會掀起一番腥風血雨。而劉備真的就這麼信任諸葛亮,還讓諸葛亮隨意的把皇位給佔了。是不是劉備說這句話就是為了能夠試探一下諸葛亮是否忠心呢?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佳男主角,劉備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甚至於,在他臨終之際還要上演一出重頭戲,試探諸葛亮的忠誠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 劉備臨死前想讓諸葛亮繼位?把劉備四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一讀,真相...
    大家都知道,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好不容易做了三年皇帝,結果夷陵大敗後病死白帝城。長久以來,很多人對劉備白帝城託孤產生疑問,既然劉備知道劉禪不堪大用,為何不把皇位直接給諸葛亮?
  • 劉備臨死前說:趙雲不可重用,諸葛亮一臉懵圈,趙雲眼角帶淚
    劉備說走就走,一點都沒耽擱,只不過在劉備去世之前說了一句話,把諸葛亮給整蒙圈了。大家也都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把阿鬥交付給了諸葛亮,再交付給諸葛亮之後,劉備還多了一個心眼兒。理論上來說,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諸葛亮身上,但實際上並不是這個樣子,當時諸葛亮只是文臣。換句話來說,劉備把軍權和文官的統治權力分開了,這樣的話可以讓阿鬥兩方面權衡,就不會讓一家獨大。
  • 諸葛亮身為三國頭號政治家,明知道北伐無望,為何仍要一意孤行?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諸葛亮在北伐中原時,根本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無論國力有多強,都只能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國力強盛自然要大規模北伐,國力衰弱自然也要小規模騷擾。諸葛亮五次北伐是為了一個理想。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戰略策劃者和政策執行者,早在出山之前,就通過《隆中對》為劉備提出了遠景戰略藍圖,為劉備指明了前進方向。
  • 如果劉備統一三國,哪三個功臣會被殺?諸葛亮早已看破一切
    三者分別是劉封、關羽和諸葛亮。假定劉備黃袍加身立天下,劉封、關羽等人還沒走到這一步,那麼,在劉備做了獨一無二的皇帝之後,他們的地位、性格、行為方式就成了自己的催命符,而諸葛亮恰恰相反,因為看上去太完美,諸葛亮會死,也未必死在劉備手中。首先談談劉封,劉封與劉備比較像是沐英與朱元璋。
  • 為蜀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就是完美的人嗎?他身上又有哪些優缺點?
    說起諸葛亮,世人對他的讚譽遠大於批判,常言道:人無完人,可諸葛亮卻近乎是一個完人,他足智多謀,學富五車,不但能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有自己獨特的治軍之道。 身為臣子,他時刻謹記君臣之禮,清清白白,從不覬覦帝位,如若不然,劉備豈會臨終託孤?
  • 劉備一生看錯了三個人,害死關羽和張飛,諸葛亮也被拖垮了
    劉備選用的人才比曹操更好,他擁有臥龍雛鳳。三國時期有一句話叫做臥龍鳳雛,兩者都得,就可以把天下得到。但是如果缺少一人,天下就得不到。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後來沒有拿下天下的原因。常山趙子龍,以及其餘四位五虎上將,再到後來的幼麟姜維。哪一個不都是別的軍閥想得得不到的人才?不過就算是劉備看人看得非常好,也會有失誤的時候。他一生中,看錯了三個人。
  • 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原標題: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諸葛亮是諸葛亮豐的後人郎邪陽都人,諸葛家門閥。雖然不是二袁家這種大門閥,孫權也不敢小視諸葛家地方勢力。打個比方諸葛家不是袁紹這種級別大門閥,但也起碼是曹操這種級別小門閥。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關於諸葛亮的句子還有什麼?
    「三顧頻煩天下計」令人想起三顧茅廬和隆中決策,「兩朝開濟老臣心」更令人想起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後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白帝託孤、輔佐劉禪的情形。諸葛亮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忠貞不渝,盡了「老臣」之心。透過詩人的飽含深情的詩句,諸葛亮這位「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業,以及他對後人的感召力量,得以充分體現,感人至深。
  • 為報明主情,丹心照汗青,由《前出師表》看諸葛亮的忠心和憂思
    語句寥寥,直奔主題,點明天下大勢,蜀漢王朝內憂外患、國步艱難的形勢讓諸葛亮心中充滿憂慮。劉備創立蜀漢,有一統天下的大志,卻創業未半就棄世而去。於內,劉備死後,猶如泰山其頹,蜀漢王朝偏居一隅,國力疲敝,大勢已去,徒留年少的後主劉禪,他懦弱無能,而又不思進取,胸無大志,是個扶不起的阿鬥。
  • 劉備自立漢中王,向漢獻帝上表的名單中,諸葛亮為何僅位列第五?
    劉備自少時就想當天子,自他從涿郡起兵開始,就帶著關、張二人,到處流竄。幸好,在依附荊州劉表之時,他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得到了統一天下的大策,這才讓他的事業突然開始好轉。先是赤壁之戰,劉備聯合孫權大敗曹操,順勢得了荊州。然後,又在法正、張松的內應下,迫降了劉璋,取了益州。至此,劉備的好運還沒到頭。
  • 李藐為何說諸葛亮的死是全國幸事 其結局如何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一位非常優秀的謀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智者與忠臣的代表人物。我們熟知的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皆是出自諸葛亮之手。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之後,三國的形式基本確立。曹操開始佔據上風,孫權也不示弱,曹操和孫權都準備了建國立業,唯獨劉備屬於弱勢。此時的劉備只能靠諸葛亮來從三國分得一杯羹。劉備與諸葛亮的相遇,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於如虎添翼。公元217年,劉備得到了益州,此時的劉備想不到的是現今就是他的巔峰時期。關羽大意失荊州,孫權斬殺了關羽,劉備報仇心切。
  • 劉禪登基稱帝後諸葛亮為什麼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百人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為出名的政治家,終生奉獻給了蜀漢和劉備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見證了諸葛亮的一生。在《諸葛亮傳》和《出師表》中有體現,劉恩必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是的諸葛亮年僅27歲,出山後的諸葛亮為劉備建言獻策,四處謀劃,直到54歲在五丈原因勞累過度病逝。
  • 踏破鐵鞋無覓處:劉備為什麼第一眼,就看出諸葛亮並非凡夫?
    劉備在去拜訪諸葛亮遭到冷遇之後,並沒有生氣或者是灰心喪氣,因為在他去尋找諸葛亮之前心裡就有一個預期,他知道諸葛亮是個高人,當他一見到諸葛亮,和諸葛亮的幾句對話,劉備更加印證了自己的猜想——諸葛亮確實是個高人,諸葛亮的每一句話都在測試自己,劉備在諸葛亮身上看到了一份不屬於這個年齡的智慧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