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說文解物】,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
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典故可謂是家喻戶曉的,《隆中對》裡三分天下的政治構想在後來多年的南徵北伐過程中一一實現。這可以說是諸葛亮與劉備之後幾十年君臣情誼的起點。劉備自己也曾言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如魚得水』的比喻則是劉備在關羽、張飛二人對於請諸葛亮出山存有質疑時所說。
在之後的很多年,在衷心輔佐之下,劉備集團實現了當初三分天下的宏圖偉業,而劉備對於其麾下這一重要軍師也可謂是信任有加。他與諸葛亮同餐同眠,展現出一種十分深厚的兄弟情。當然,劉備本人無論是在小說作品中還是歷史文獻中所展現出來的,都是對於手下臣子的兄弟情誼格外重視的形象。
也曾有文章分析,認為這是劉備獨有的君臣之道:由於自身經濟條件欠佳、看重「人和」的觀念以及輕視門第觀念等因素,導致『君貴臣輕』的模式並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而通過兄弟情誼來制衡君臣等級則成為了一種另闢蹊徑的方法。
它從結果上來看,也頗為成功,為劉備塑造出了求賢若渴、待人忠厚的君主形象。有學者認為「無論是謀士還是武將, 在與他交心的同時就已經陷入了劉備的關係網中, 在恩惠和牽制中為其所用。劉備利用積累的聲望處在一個中間的位置, 他成為維繫兄弟們關係的紐帶。」[1]
那麼對於諸葛亮,劉備與秉承著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是否真如劉備最初所說那般『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呢?而在劉備去世之前,將諸葛亮叫到身邊進行的那段『白帝城託孤』又能反應出兩者什麼樣的關係呢?本文將對於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情誼進行進一步解讀,同時為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歷史視角。
微妙的如魚得水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成就了劉備的賢,也成就了諸葛亮的忠。在過去的很多年中,兩者的相處模式一直被認為君臣關係之楷模。當然也出現過一些反對的聲音,認為兩人的關係在夷陵之戰後有了微妙的變化。
如天行健在其所著的《正品三國》中就曾羅列的四點論據:其一,「赤壁之戰後, 劉備西進益州, 並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 而是帶去了法正和龐統作為主要謀士。後期才調諸葛亮率兵入川, 和劉備在成都城下會師, 這時戰爭已經接近尾聲, 並沒有起到多大的參謀作用」。
其二,「奪取漢中的戰爭, 以法正為謀士, 諸葛亮卻留在後方做後勤工作」。其三,「劉備非常信任關羽, 把鎮守荊州的重任交給了他, 終於導致了慘敗的結局。如果當時劉備調關羽入川, 而把諸葛亮和趙雲留在荊州, 後果可能不會如此」。
其四,「關羽失荊州後, 劉備大舉伐吳, 也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 似乎也沒有理會他的意見。所以在火燒連營、一敗塗地之後, 諸葛亮感嘆地說:若是法正活著就好了。足見劉備和法正的關係才稱得起是言聽計從。」[2]
對於文本有不同的想法和解讀是件好事。當然對於《正品三國》中的言論,也有學者做出了反駁,如隨後「諸葛亮感嘆法正若在」的說法是由於劉備對於法正的偏信,但事實上諸葛亮說的是:「法孝直若在, 則能制主上, 令不東行;就復東行, 必不傾危矣。」
裴松之在這段話下注曰:「先主與曹公爭, 勢有不便, 宜退, 而先主大怒不肯退, 無敢諫者。矢下如雨, 正乃往當先主前, 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 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 吾與汝俱去。』遂退。」認為諸葛亮的這句『法孝直若在』是由於感嘆法正善於勸誡,他自嘆不如。
而從更廣義的大事件去看兩人的關係,無論是隆中對,還是章武元年夏四月, 劉備即皇帝位, 以諸葛亮為丞相,亦或是章武三年春, 劉備在永安病重, 託孤於諸葛亮都能說明劉備對於諸葛亮絕對的信任之情[3]。而諸葛亮為了報答其知遇之恩,也身體力行地應了他在《出師表》中的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託孤就是信任嗎?
許多人認為,白帝城託孤一事最能展現出兩者超出君臣的兄弟情誼。伐吳兵敗之後,劉備在生命最後的時期,召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於榻前,將他『不成器』的兒子託付於二人。
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曾這樣記載這段場景:「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而後夏四月癸巳,六十三歲的劉備駕崩於永安宮,留下遺詔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無論是託孤時的語言表達,還是在遺詔中對於魯王所說的話,都能展現出對於諸葛亮的尊重。他的那一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是被作為劉備對於諸葛亮極端信任的象徵被反覆提出。
當然,進來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所謂『取』,並非指諸葛亮可以取阿鬥而代之,而從法律關係的角度分析,著眼點更應該放在「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一句,因而, 劉備在此很明確地向劉禪進行委任, 要求他與諸葛亮共同完成除曹丕的委託事務。所謂取而代之是指在劉禪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由諸葛亮完成取代曹丕的任務[4]。
還有人對於劉備在臨終前同時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而人的行為進行了在解讀,認為其中可以折射出劉備對於諸葛亮真正的君臣關係。目前對於劉備託孤李嚴的行為,常見的解讀有三種,其一是「軍事副手說」,認為劉備之所以在託孤於諸葛亮的同時又以李嚴為副,主要是為政略突出而軍略不足的諸葛亮設置一個軍事副手,二者相互配合,共同輔佐後主。
其二是「政治平衡說」,認為劉備託孤於李嚴應該是試圖保持蜀中的政治生態平衡。最後一種是「權力制約說」,認為劉備同時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主要是為了使二者相互制約,任何一方都不得獨擅朝政,從而對後主劉禪的帝位造成威脅[5]。而後兩種學說的出發點則是基於劉備對於諸葛亮並非完全信任的角度,更不要提先前在詔書中『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言論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朱鉅.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兄弟情義與君臣等級[J]. 文教資料,2018(18):8-10.
2. 陳大遠,王玉珍,王義祥. 也談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J]. 綏化學院學報,2010,30(05):85-86.
3. 陳大遠,王玉珍,王義祥. 也談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J]. 綏化學院學報,2010,30(05):85-86.
4. 何丹. 從法律關係分析角度新探劉備遺囑的內涵[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01):250-251.
5. 張寅瀟. 設置副手還是分權制衡?——也談劉備託孤於李嚴的主要用意[J]. 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