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相差20歲,三顧茅廬是做秀?歷史上真實的劉備與諸葛亮關係

2021-01-07 資深人士說文史

劉備三顧茅廬得臥龍諸葛孔明,這段歷史求賢若渴的佳話,也成為了後代君王和臣子為之稱頌的經典;但如果說歷史上沒有所謂的三顧茅廬,那麼也許,許多人對這對君臣的關係就又是另一番看法。

而歷史中的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其實沒有《三國演義》裡那麼要好,劉備也並不是啥事都聽諸葛亮的,其實劉備領兵打仗的本領經驗是一點都不比諸葛亮差,反而是諸葛亮在劉備身邊學到了許多實戰的經驗和技巧,這才有後來的諸葛亮七出祁山的軍事成就。

那麼歷史中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呢?要談兩人的關係,身臨其境的人最有說服力,這不,本作者夢回三國,化身諸葛亮身邊的一個小書童,讓我來解讀一下歷史上劉備與諸葛亮真實的關係。

劉備諸葛亮是忘年交,生活環境差異大

我先來談一下,我家主人諸葛亮與劉備的年齡差距,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 而劉備生於公元161年,兩人在年齡上足足差了20歲,可以看成一個忘年交,而兩人的生長環境也有很大的差異。

先說說劉備這個人,劉備的確是西漢皇室後裔,雖然他的祖宗應該是皇室的一個分支,但劉備在血統上是比劉表、劉璋要強上一些的,畢竟劉備至少還能夠翻得出族譜,而劉表和劉璋壓根找不到自己祖先的族譜,因此三人一比較,很顯然劉備更具備漢室的正統性。

不過到了劉備這一代,宗親血脈早就式微了,並且這時候是東漢時期,而不是西漢時期,雖說東漢是繼承西漢,但從根本上來講,東漢的皇族宗親更認為自己才是正統,而西漢皇族的血脈在他們眼中看來應該屬於偏正統,而世人也以東漢皇室的血脈作為正統,也就是說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代才是真正的皇家血脈。

劉備是出身名門的屌絲

或許也因為這個原因,劉備根本沒沾到自己皇室後裔的光,從小到大都是自己的老媽養活自己,自己到了而立之年還只是在街邊編草鞋,由此可見,劉備雖然頂著一個皇室的名頭,但事實上根本沒接受過皇室的教育。

因為生長環境的差異,劉備兒童時期開始就是一個農戶轉商戶的戶籍類型,後來有幸能夠在大學士盧植下面上課,這都是劉備祖宗積德才給他這麼好的境遇;大家千萬別覺得東漢時期的貴族就一定很風光,你沒有錢,那麼你就過不了好生活,漢朝年間就是如此,以錢和權評判一個人的地位,而身份只是作為你未來人生的一個類似學歷的介紹。

劉備在伯樂盧植的調教下,中年才開始發跡

劉備到盧植這裡相當於是鍍了金,因為有了盧植學生這一身份,劉備人生才開始發生改變;而為什麼劉備能得到盧植的教導呢?其實也是一個境遇,劉備好學,盧植心善,某次的機緣巧合兩人結識,盧植看劉備氣宇軒昂,就有心教導他,於是出身草根的劉備就成了盧植的學生。

劉備雖然成為了盧植的學生,不過劉備的青年和中年階段,一直處於一種勉強生活的階段,一直到了快40多歲,因為黃巾軍的緣故,劉備才正式開啟自己的爭霸天下的夢想;要知道人到中老年階段,不管是精力還是體力早就已經跟不上了,但劉備還是選擇去追尋夢想。

諸葛亮少年成才,生活優渥

而諸葛亮呢?我家主人是少年成才,加上自己的家族還是有一定威望的,更關鍵的是諸葛家族是一個大家族,人才輩出,我家主人的兄弟們早就在各方勢力中當了官,比如諸葛恪是曹操手底下的一個較大的官員,諸葛瑾在孫策陣營也有一席之地。

也許是生活條件使然,我家主人偏偏是一個性格執拗,驕傲於自己才華的人,我作為一個小書童,對主人的性格是一清二楚,他驕傲於自己的才華,卻不願意隨便將自己的才華交託給別人;我家主人從小到大,生活環境都是極為優渥的,雖然跟著叔父過日子,但叔父可是太守級別的官員,因此諸葛家生活環境是很有保障的,根本不會因為餬口而煩惱。

我家主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為了配合主人學習,特意僱傭我作為他的書童,為其掌管文書四寶,照顧其生活起居;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家主人受到了名師的指點,他學習了很多的東西,並且自己天賦異稟,學得快,用得更快,終於學成飽讀經書,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天徹地的智慧。

可以說,諸葛亮能夠成為大才,除了良好的教育外,更與其天賦有關,作為他身邊的小書童,常常為他的天賦所驚訝,他就是神童式的少年,只要有人略微給他指點一下,他就什麼都明白;並且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年紀才20多歲,正值青春年華。

三顧茅廬,源於雙方的「做秀」

那麼我家主人諸葛亮是怎樣和劉備認識的呢?其實這得源於劉備一直以來堅守的品德節操,他從來以仁義治理地方和統帥軍隊,不管是他的下屬還是士兵,還是他的臣民們,劉備都堅守著仁義對待他們,也因為這一點,諸葛亮對這個軍閥還是挺感興趣的。

諸葛亮心裡明白在亂世中生存,夠狠夠毒才是王道,仁義只是領導者的軟肋。可是諸葛亮偏偏就自信自己的能力,他認為如果自己輔助一個仁義的君主,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才能夠不枉度過一生,於是諸葛亮是自己去見劉備的,並不是劉備請他出來的,所以說,被後世人稱讚的「三顧茅廬」,很大成風是一場作秀而已,做給世人看,一方面能彰顯劉備禮賢下士,另一方面也凸顯諸葛亮才華橫溢。

試想一下,一個四五十歲的老頭子會拉下臉,去求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幫自己嗎?根本不可能嘛!而劉備得到諸葛亮的能力其實心裡是極為高興的,並且把他當成自己的心腹對待,劉備對誰都是仁義,因此劉備對待諸葛亮也是十分的好,劉備是真的可以稱得上「儒雅」二字。

諸葛亮有頭腦,劉備有經驗

不過對他好歸對他好,關鍵大事和戰事,在不了解諸葛亮的情況下,劉備還是不敢冒險全部交給諸葛亮處理;因此最開始諸葛亮就是管理劉備集團的內部的政治事務,而軍事事務還是劉備一把手抓。

而博望坡之戰,的確是諸葛亮出計策,但具體的實施和如何誘敵深入,這都是劉備來幹的,說得簡單點就是,諸葛亮給出了一個作戰的戰略和方式,而劉備根據這個框架來進行實施,因此兩人誰也離不開誰。

劉備沒有諸葛亮那種頭腦,但他有足夠的作戰經驗,而諸葛亮有厲害的頭腦,但是他從未上過戰場,紙上談兵雖然很厲害,但戰場上戰機瞬息萬變,一個細節都能夠導致軍隊失敗。所以說劉備用諸葛亮主要是用的是他的奇才。

不過這並不代表劉備就真的缺少諸葛亮無法生存了,劉備能夠從北方一路逃到南方,多次經歷生死,這種戰績也是絕無僅有的,並且徐州陶謙把地盤讓給劉備,劉備還死活不答應,要不是後來實在推託不了,劉備是不敢接這個燙手芋頭的,要知道徐州旁邊是曹操的地盤,而另外一邊是袁紹的地盤,下面還是袁術的地盤,這種四戰之地,別人眼中的肥肉,能敢隨便接嗎?也因此,劉備腦子可不傻,相反他還是極有能力的。

諸葛亮與劉備真正的關係?

那麼劉備和諸葛亮真正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史書上說,諸葛亮為劉備鞠躬盡瘁,作為諸葛亮身邊的小書童,我認為這句話不算太誇張,我家主人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是一位忠臣。他與劉備的關係,用一句話概括:「君臣兩人的關係若於雲長、翼德,強於子龍。」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諸葛亮是劉備軍中第三重要的人物;不過兩人很多時候政見是不同的,諸葛亮認為劉備缺少的就是那種果斷和狠辣,如果具備這兩樣,那麼現在的劉備絕對不是屈居人之下的人物。

但劉備有著自己的堅守,他因為仁義而得到各方勢力的青睞,如果沒有這份仁義,那麼還有那麼多人跟著自己嗎?還有其他的諸侯能夠接納自己嗎?別說接納,就連一塊地方都沒有,這樣就算狠辣又有什麼用?劉備很多時候認為諸葛亮看事太過理想化,這種很少吃苦的人是不懂自己吃的多少苦。

從兄弟關係到君臣關係

劉備在沒有掌握荊州這塊根據地的時候,他對待諸葛亮是極為恭敬的,並且還全方位的相信他,但是當劉備得到荊州這片根據地之後,劉備的心態就變了,簡單來講劉備變的更像一個領導了,他必須懷疑每一個身邊的下屬,就算這個下屬再忠誠於他,劉備總是要與他隔一層膜。

而像諸葛亮這種逆天妖孽一般的智商,劉備更得要防,所以到了劉備得荊州之後,兩人的關係真正的從朋友到了君臣;同樣發生變化的還有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係,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劉備已經開始有些孤家寡人了。

不過諸葛亮還是年輕氣盛,他處事還是不多,沒有那麼多經驗,諸葛亮只是相信只要為劉備建立基業,幫助他實現夢想就可以了,但是恰恰忽略了自己的能力會給劉備帶來多大的困擾,假如諸葛亮反水,那麼劉備陣營是沒有幾個人能夠與他匹敵的。

結尾

劉備在攻打益州、攻打曹操、攻打孫權的幾次想法,其實都是遭到諸葛亮極力地勸阻,但劉備根本聽不進去,替兩個弟弟(張飛、關羽)報仇其實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劉備希望踐行自己仁義的操守,不能讓別人覺得自己的仁義是裝出來的。

而到夷陵之戰大敗之後,劉備也陷入了人生的低谷,而到了這時候劉備真正地明白,如果要做一個合格的君主,那麼必須要捨棄哪些無用的感情,自己就算因為太重視感情而丟失了大半輩子積攢下的家底。

但家裡最後的家底總得給兒子保留住吧!劉備託孤其實是一個陰謀,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那句話:「若阿鬥可扶,你就扶,不可扶持,你就取而代之。」劉備是曉得一旦諸葛亮要想反,誰都擋不住,與其這樣還不如劉備自己說出來,讓諸葛亮更愧疚;不過君臣的關係能夠處到這份上,也算是歷史佳話。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為什麼不早出山,而是死等三顧茅廬的劉備呢?
    那麼,擁有臥龍稱號,一直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為什麼不早早出山,而是要死等一個三顧茅廬的劉備呢,是傳說中的那句「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還是另有隱情?諸葛亮的關係網從諸葛亮的關係網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是襄陽大族蔡諷的女婿,荊州牧劉表也是蔡諷的女婿,蔡瑁是蔡諷的兒子。也就是說,諸葛亮通過妻子可以和荊州貴族搭上關係。
  • 劉備三顧茅廬是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
    現在還說一說歷史上劉備的三顧茅廬,到底是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諸葛亮,兩人才達到協議?關於劉備見諸葛亮《三國志》中的記載非常簡單,就一句話12個字而已:當然了,這是按照字面意思上的翻譯,但是個人更傾向於劉備見諸葛亮見了三次,談了三次,兩人才談好。首先,得談一談當時天下的局勢,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一年已經是公元207年了,這一年,北方的袁紹殘餘勢力已經被曹操消滅得差不多了,袁紹的兒子袁尚與袁熙向北逃往烏桓,曹操在郭嘉的建議下,準備開始北徵烏桓徹底消滅袁家殘餘勢力的戰爭。
  • 「三顧茅廬」看出諸葛亮的特點,聰明才智都是次要的
    「三顧茅廬」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劉備和諸葛亮的大名自然也是家喻戶曉,可是關於故事的具體事情又知多少呢,並且為什麼是「三顧茅廬」而不是「一顧茅廬」或者是「二顧茅廬」,其中的貓膩可遠遠不止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麼簡單,都說具體事情具體分析,那麼這個事情的具體是個什麼樣子的呢,現在就讓小編帶著大家去溫習一下
  • 南陽市武侯祠歡迎你,諸葛亮的躬耕地,劉備三顧茅廬之地
    那咱們下面就開始吧,今天先給大家介紹一個地方,那就是相當有名的,臥龍崗諸葛亮的故居----武侯祠,我們地方話叫做,諸葛亮庵。在明朝的時候,明世宗欽定的敬拜諸葛亮的忌日,是每年的9月28日,諸葛亮作為歷史上的一代賢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後世人仰慕學習的榜樣,南陽市臥龍崗武侯祠,作為諸葛亮躬耕之地,三分天下策之源,劉備三顧茅廬之地,歷朝歷代都受到人們的尊崇。
  •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歷史典故
    三國時期的很多歷史典故都是真實的。 三顧茅廬:身為南陽本地人,當地的大人小孩都知道這一歷史典故。這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官渡大戰後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隆中臥龍崗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念此詩,僅20字少時沒讀懂,如今知其高明之處
    為了寫好這部書,羅貫中塑造了幾十個經典人物形象,其中臥龍先生諸葛亮是最有意思的一位。歷史上的諸葛亮比起小說中其實更有趣,文能寫出《出師表》,武能馬上定乾坤,沒事還能發明孔明燈和木牛流馬,成為了不少文人的偶像。杜甫為他寫下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李白為他寫下了「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陸遊為他寫下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三國:臥龍先生出山,三顧茅廬難辨真偽,竟是諸葛亮上門自薦?
    三國有一個特別著名的事件,同時也被認為是三國史的轉折點,那就是三顧茅廬。大家都以為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但是史實是這樣嗎?史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公認的劉備請出諸葛亮,另一種是諸葛亮自己去找的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那現在簡單介紹下諸葛亮找劉備的這段記載吧。那時正值曹操即將統一北方,荊州將成為他的下一個目標,諸葛亮就趕緊去跟劉備毛遂自薦。劉備見到諸葛亮,只覺得諸葛亮是一個普通讀書人,把他當作普通人才以禮相待。諸葛亮問劉備甘願一輩子就這樣種地嗎?劉備便開始重新審視諸葛亮,諸葛亮問劉備,劉表比得上曹操嗎?
  •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字字靈驗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字字靈驗要提起三國時期最為知名的文臣謀士,相信各位的第一反應都是諸葛亮。作為一位奇人高才,諸葛亮無疑是智慧的代名詞,在人們心中更是作為謀士界的巔峰人物。但是三國時期名將良臣輩出,又豈是一個諸葛亮所能概括的了的?
  • 託孤的意義: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誼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說文解物】,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典故可謂是家喻戶曉的,《隆中對》裡三分天下的政治構想在後來多年的南徵北伐過程中一一實現。這可以說是諸葛亮與劉備之後幾十年君臣情誼的起點。劉備自己也曾言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世人只知劉備三顧茅廬,殊不知曹操此前已有三顧之舉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故事是三國歷史的一個經典篇章,諸葛亮在草廬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而後一統的戰略,並切切實實的幫助劉備得到了三分天下。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成為了經典的求賢之舉。然而世人只知劉備三顧茅廬,卻不知有另一人,早在劉備之前就有了三顧之舉。此人就是三國裡的一代梟雄曹操。
  • 諸葛亮這麼聰明,為什麼27歲才出山,且不選曹操孫權而選劉備呢?
    晚年諸葛亮司馬徽這句話雖然沒有出現在正史裡,但是通過歷史記載中諸葛亮和龐統二人的表現,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諸葛亮和龐統的確都是人才,只是這句話略有點誇張。我們都知道:劉備24歲已參加鎮壓黃巾起義立下戰功;孫策被刺殺時,才不過26歲,生前已策馬縱橫多年;而周瑜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可見當時無數人都早早涉及社會、爭取建功立業了,為何聰明的諸葛亮要窩到27歲才出來?
  • 劉備臨死前,喊了一個人的名字如果諸葛亮明白了,歷史將被改寫!
    ——羅素(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901字,閱讀約2分鐘劉備臨死前,喊了一個人的名字。如果諸葛亮明白了,歷史將被改寫!劉備,一個帶著一生遺憾而死的君王,本可以有機會成就雙帝王的事業,可惜他被一個錯誤的決定打敗了。雖然他告訴諸葛亮在彌留之際不要重用馬謖,但他也叫了一個人的名字。可惜諸葛亮不懂。如果諸葛亮明白了,那麼三國的歷史就會被這個人改寫!。劉備嘴裡喊著,這個人還沒叫出來。
  • 真實歷史上的劉禪 聰明才智並不輸於諸葛亮
    劉備在世的時候,阿鬥幾乎沒有任何的發言權。劉備一直將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劉備有諸葛亮替他處理政事,又有張飛關羽,趙雲,馬超,黃忠等人率領軍隊,蜀國的大權完全被他掌控。劉備死後,阿鬥這才有了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機會。
  • 《三顧茅廬》知識點詳解
    小編整理了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 《三顧茅廬》知識點詳解,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二、故事背景 東漢末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劉備得知「伏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傑出人才,於是專程去拜訪,便有了「三顧茅廬」的歷史故事。
  • 《三顧茅廬》臥龍崗,躬耕精神人頌揚!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亦有明確記載。三顧茅廬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 諸葛亮真是山野村夫嗎?劉備有了他,才算真正融入荊州上流社會
    「躬耕於南陽」,「生活在草廬」,這些語句表明,歷史上的諸葛亮,貌似真就是個 但諸葛亮童年十分不幸,他3歲喪母,8歲喪父,不得不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追隨叔父諸葛玄來到了荊州。 諸葛玄與當時的荊州牧劉表是老朋友,所以很快諸葛家就與荊州的豪族世家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聯繫。
  • 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赤壁之戰最大的功臣其實是魯肅,三顧茅廬七年之前,魯肅在和孫權的臥榻之談中就提出三分天下,聯合抗曹,有機會拿下荊蜀,和曹操劃江而治。所以當劉備兵敗以後,魯肅北上去找劉備,後來的劉葛亮的勸戰其實是水到渠成,因為多年前魯肅已經為孫權算好帳。
  • 北方曹魏、荊州劉表、江東孫氏,都是一方豪傑,諸葛亮為何選擇劉備?
    諸葛亮的身世是非常悽慘的,他3歲喪母,8歲喪父,還未成年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孤兒,還好諸葛亮並沒有因此而流落街頭,因為他又一位好叔父,叫諸葛玄。 有了這一層關係,再加上諸葛亮自小聰慧,飽讀詩書,能言善辯,所以他在荊州名士的圈子裡就有了一席之地, 而且諸葛亮還有兩位鐵桿好友,一位就是大賢徐庶,另一位就是荊襄名士崔州平。
  • 三顧茅廬: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頸聯兩句,詩人概括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功業德操。劉備為了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親自到隆中拜訪他,請他出山輔佐。「天下計」是指這次會面的時候,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並制定了相應的策略。諸葛亮出仕後,輔佐了蜀漢兩代君主,他的忠心日月可鑑。最後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讀來令人唏噓不已。
  • 如何憑「三顧茅廬」4個字,編出1個精彩的故事?這幾點很重要!
    豫薦你|文【全文2091字,圖片8張】如何憑「三顧茅廬」4個字,編出1個精彩的故事?這幾點很重要!《出師表》全文沒有華麗的辭藻,卻體現了最率真和質樸的情感。這篇文章再現了一代忠臣諸葛亮對先帝劉備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對後主劉禪的殷切希望,也表達了諸葛亮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