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臥龍先生出山,三顧茅廬難辨真偽,竟是諸葛亮上門自薦?

2021-01-07 水急客舟疾

三國有一個特別著名的事件,同時也被認為是三國史的轉折點,那就是三顧茅廬。大家都以為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但是史實是這樣嗎?史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公認的劉備請出諸葛亮,另一種是諸葛亮自己去找的劉備。

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那現在簡單介紹下諸葛亮找劉備的這段記載吧。那時正值曹操即將統一北方,荊州將成為他的下一個目標,諸葛亮就趕緊去跟劉備毛遂自薦。劉備見到諸葛亮,只覺得諸葛亮是一個普通讀書人,把他當作普通人才以禮相待。

諸葛亮問劉備甘願一輩子就這樣種地嗎?劉備便開始重新審視諸葛亮,諸葛亮問劉備,劉表比得上曹操嗎?劉備搖搖頭,諸葛亮再問劉備比得上曹操嗎?劉備還是搖搖頭。諸葛亮說,曹操就要打過來了,你們都比不上曹操,荊州就要完了,現在自己倒有個辦法。劉備已經覺得諸葛亮是個厲害角色了,諸葛亮說,現在北方戰亂,很多災民逃難到荊州,現在去調查清楚這些人,給他們上戶口,該交稅的交稅,該為荊州出力的出力,這樣荊州就強大了。諸葛亮就是這樣獻上妙計企圖打動劉備的。

如何證明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找劉備呢?首先,諸葛亮是一定要出山的,他是要建功立業的,而且劉備是諸葛亮心中的最佳人選。如果劉備沒有三顧茅廬,那麼諸葛亮就得一輩子待在隆中種菜了,所以諸葛亮是一定會去找劉備的。而且按照諸葛亮的關係網來看,諸葛亮找到劉備易如反掌,劉備這種無依無靠的流浪汗可能壓根不知道有諸葛亮這號人物。而且當時荊州局勢非常嚴峻,都要沒時間去等待這個沒把握的三顧茅廬了,諸葛亮哪還有閒情逸緻待在隆中種菜?

按照邏輯上分析,諸葛亮找劉備這件事是非常的合理的。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三顧茅廬這件事,畢竟諸葛亮的出師表也說過是劉備把自己請出山的,而且《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對這件事有記載。但是有些正史上記載的是諸葛亮自薦上門,所以對此,易中天老師做了個大膽的揣測,他認為是諸葛亮先毛遂自薦,事後劉備覺得諸葛亮能夠想到如此妙計,肯定是個一等一的人才,所以才去三顧茅廬把劉備請出山,為己所用。當然,大家還是會覺得劉備三顧茅廬更為可信,諸葛亮毛遂自薦倒是存疑。

那麼劉備三顧茅廬的過程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從字面上理解,劉備是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一次。但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和著名詩聖杜甫可不這麼理解,他們都認為,劉備是見了不止一次諸葛亮。他們甚至認為劉備不止是去了三次,因為古文的「三」是「多」的意思。有史學家解讀道,劉備多次光顧諸葛亮的草廬,跟諸葛亮數次相談甚歡,最後一拍即合,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這段故事雖然和史實有出入,但是寫的是十分地精彩。第一次,劉備來到了諸葛亮居住的草廬附近,看到了一個正在唱歌的農民的,劉備好奇前去問是誰教他唱的歌,農民說是居住在那個草廬裡的臥龍先生教的。劉備前去尋找諸葛亮,到了門前,門童告訴諸葛亮,先生不在家。劉備就逛到了後山,瞅見了一個清新脫俗的男子,前去打聽,原來是臥龍先生的朋友。第二次,劉備來到了諸葛亮家,臥龍先生仍然不在家,但是他的弟弟和嶽父在那裡坐著交談,那舉止、談吐,飄飄然若仙人也。

劉備雖然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但是,他的朋友和親人都是這麼厲害的人物,那諸葛亮肯定是個不得了的人才,自己一定要將諸葛亮說服好。於是,第三次,劉備要去找諸葛亮前,齋戒、沐浴更衣,騎著白馬到了諸葛亮的山坡前便下馬畢恭畢敬地走過去。門童告訴劉備臥龍先生在午睡,劉備說自己就站在門口等著先生醒來。諸葛亮被劉備的執著感動了,隨即跟劉備交談了起來,確認了劉備是個帝王之才,於是出山輔佐劉備。

到底是劉備為了自己的帝王大業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諸葛亮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而去上門自薦?沒有人知道答案,史書記載也不完善,但是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重要的是,劉備和諸葛亮到底聊了些什麼,兩人才一拍即合,促成了千古君臣佳話?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為什麼不早出山,而是死等三顧茅廬的劉備呢?
    我們知道,在整個三國時期,能夠笑傲天下的人物沒幾個,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諸葛亮有大才這是眾所周知的,諸葛亮的才華不僅僅體現在隆中茅廬中對於時局的分析和未來規劃的展望,還包括對蜀國的治理,以及南徵北伐的將帥才能。
  •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字字靈驗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字字靈驗要提起三國時期最為知名的文臣謀士,相信各位的第一反應都是諸葛亮。作為一位奇人高才,諸葛亮無疑是智慧的代名詞,在人們心中更是作為謀士界的巔峰人物。但是三國時期名將良臣輩出,又豈是一個諸葛亮所能概括的了的?
  • 諸葛亮:從耕讀農民逆襲成忠武侯,出山前,他從老子學了哪2點?
    諸葛亮:從耕讀農民逆襲成忠武侯,出山前,他從老子學了哪2點?《史記·陳涉世家》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諸葛亮在歷史上被稱為多智近妖的人物。但大家似乎忽視了一點,這位溫文爾雅,身高1米8,健碩偉岸的諸葛先生的起點很低,並非生來就是王侯將相,他的一生,是從青年逆襲開始的。
  • 劉備三顧茅廬是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
    徐庶推薦諸葛亮以三國演義來說,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是去了三次,只見到了一次,因為前兩次諸葛亮是外出雲遊四方了,古代不像現在,又沒有通訊設備,想碰到個人是很難的,除非雙方約定好了,像劉備這樣上門尋找諸葛亮是屬於意外拜訪,兩人並沒有約定
  • 諸葛亮為什麼取名—臥龍?背後含義,今天的我們完全可以借鑑
    老先生為劉備舉薦人才的時候,曾經這樣說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定天下。可是劉備再問臥龍鳳雛是何人的時候?水鏡先生卻閉口不言了。我們來聊聊臥龍。臥龍是一個非常好記而且寓意絕佳的名號,相當於現代的品牌和商標。您看龍行天下、龍生九子,龍馬精神,但凡是和龍沾邊的,全都是不平凡的。這不用水鏡先生介紹,劉備的心裡也是覺得這位臥龍先生一定是個不世出的高人。
  • 三顧茅廬: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頸聯兩句,詩人概括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功業德操。劉備為了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親自到隆中拜訪他,請他出山輔佐。「天下計」是指這次會面的時候,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並制定了相應的策略。諸葛亮出仕後,輔佐了蜀漢兩代君主,他的忠心日月可鑑。最後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讀來令人唏噓不已。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關於諸葛亮的句子還有什麼?
    「三顧頻煩天下計」令人想起三顧茅廬和隆中決策,「兩朝開濟老臣心」更令人想起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後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白帝託孤、輔佐劉禪的情形。諸葛亮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忠貞不渝,盡了「老臣」之心。透過詩人的飽含深情的詩句,諸葛亮這位「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業,以及他對後人的感召力量,得以充分體現,感人至深。
  •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念此詩,僅20字少時沒讀懂,如今知其高明之處
    一部《三國演義》,羅貫中先生洋洋灑灑寫了64萬字。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本當年連出版都有難度的小說,會一直火到現在。為了寫好這部書,羅貫中塑造了幾十個經典人物形象,其中臥龍先生諸葛亮是最有意思的一位。
  • 「三顧茅廬」看出諸葛亮的特點,聰明才智都是次要的
    「三顧茅廬」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劉備和諸葛亮的大名自然也是家喻戶曉,可是關於故事的具體事情又知多少呢,並且為什麼是「三顧茅廬」而不是「一顧茅廬」或者是「二顧茅廬」,其中的貓膩可遠遠不止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麼簡單,都說具體事情具體分析,那麼這個事情的具體是個什麼樣子的呢,現在就讓小編帶著大家去溫習一下
  • 訪南陽、襄陽、漢中:踏尋諸葛亮遺蹤,領略三國文化
    這次出遊,最初想法是踏尋諸葛亮遺蹤,領略一下三國文化。先訪南陽,再訪襄陽、漢中,三處都有武侯祠,一處勝似一處,算是一次系列之旅。而漢中,更早還是漢家文化起源地,更值得探訪。河南南陽 歷史文化古城,範蠡的故鄉,諸葛亮躬耕、觀星之地。景區大門左側巨石「臥龍崗」三個紅漆大字極其醒目。
  • 南陽市武侯祠歡迎你,諸葛亮的躬耕地,劉備三顧茅廬之地
    那咱們下面就開始吧,今天先給大家介紹一個地方,那就是相當有名的,臥龍崗諸葛亮的故居----武侯祠,我們地方話叫做,諸葛亮庵。在明朝的時候,明世宗欽定的敬拜諸葛亮的忌日,是每年的9月28日,諸葛亮作為歷史上的一代賢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後世人仰慕學習的榜樣,南陽市臥龍崗武侯祠,作為諸葛亮躬耕之地,三分天下策之源,劉備三顧茅廬之地,歷朝歷代都受到人們的尊崇。
  • 《三顧茅廬》臥龍崗,躬耕精神人頌揚!
    ,帶領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臥龍崗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諸葛亮的《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亦有明確記載。三顧茅廬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 曾有2人預測諸葛亮結局,1人說了12字,1人說了10字,都很到位
    三國時代,諸葛亮似乎是當時的第一聰明人。諸葛亮的智謀幾乎達到了料事如神的神仙狀態。 按照《三國演義》的人物設定,這位三國第一聰明人似乎在排兵布陣、用計埋伏、判斷推演、預測局勢等各個方面均沒有對手。
  • 三國諸葛亮是被小說神話嗎?他的真實貢獻更加可怕
    諸葛亮作為《三國演義》中男主劉備身邊最強的謀士,精通奇門遁甲,知天文,明地理,曉陰陽,陰陽八卦陣無人能破,還能呼風喚雨,被譽為亂世奇才,名聲貫穿古今。諸葛亮向來以智謀著稱,未出茅廬,便可三分天下。劉備三顧茅廬,將他請出山後便大展才華。
  • 《三國演義》水鏡先生推薦孔明其實在坑他?看看他的姓就知道了!
    最近又把《三國演義》刷了一遍,在刷到劉備遇到水鏡先生這一段時,就感覺很奇怪按道理說,水鏡遇到劉備這樣的英主,應該向劉備多舉薦自己家族的子弟。讓自己家族的人更有出頭的機會。他反而是報出了臥龍鳳雛的名號給劉備,對自己家的子弟一個都沒提。
  • 世人只知劉備三顧茅廬,殊不知曹操此前已有三顧之舉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故事是三國歷史的一個經典篇章,諸葛亮在草廬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而後一統的戰略,並切切實實的幫助劉備得到了三分天下。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成為了經典的求賢之舉。然而世人只知劉備三顧茅廬,卻不知有另一人,早在劉備之前就有了三顧之舉。此人就是三國裡的一代梟雄曹操。
  • 年齡相差20歲,三顧茅廬是做秀?歷史上真實的劉備與諸葛亮關係
    劉備三顧茅廬得臥龍諸葛孔明,這段歷史求賢若渴的佳話,也成為了後代君王和臣子為之稱頌的經典;但如果說歷史上沒有所謂的三顧茅廬,那麼也許,許多人對這對君臣的關係就又是另一番看法。而歷史中的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其實沒有《三國演義》裡那麼要好,劉備也並不是啥事都聽諸葛亮的,其實劉備領兵打仗的本領經驗是一點都不比諸葛亮差,反而是諸葛亮在劉備身邊學到了許多實戰的經驗和技巧,這才有後來的諸葛亮七出祁山的軍事成就。那麼歷史中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這般畫風清奇的「三顧茅廬」,你一定沒見過!
    三國 可以說是幾代人共同的深刻記憶 其中「三顧茅廬」更是耳熟能詳 然而這一次 劉備拜見諸葛亮 卻發生了這樣的故事…
  • 「三顧茅廬」之「茅廬」到底為何物?
    「三顧茅廬」這一成語最早出自《三國演義》一書,書中將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的句子。劉備從徐庶和司馬徽那裡聽說諸葛亮胸藏文韜武略,才能學識卓異,就和關羽、張飛帶著重禮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光復漢室。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諸葛亮,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