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有一個特別著名的事件,同時也被認為是三國史的轉折點,那就是三顧茅廬。大家都以為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但是史實是這樣嗎?史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公認的劉備請出諸葛亮,另一種是諸葛亮自己去找的劉備。
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那現在簡單介紹下諸葛亮找劉備的這段記載吧。那時正值曹操即將統一北方,荊州將成為他的下一個目標,諸葛亮就趕緊去跟劉備毛遂自薦。劉備見到諸葛亮,只覺得諸葛亮是一個普通讀書人,把他當作普通人才以禮相待。
諸葛亮問劉備甘願一輩子就這樣種地嗎?劉備便開始重新審視諸葛亮,諸葛亮問劉備,劉表比得上曹操嗎?劉備搖搖頭,諸葛亮再問劉備比得上曹操嗎?劉備還是搖搖頭。諸葛亮說,曹操就要打過來了,你們都比不上曹操,荊州就要完了,現在自己倒有個辦法。劉備已經覺得諸葛亮是個厲害角色了,諸葛亮說,現在北方戰亂,很多災民逃難到荊州,現在去調查清楚這些人,給他們上戶口,該交稅的交稅,該為荊州出力的出力,這樣荊州就強大了。諸葛亮就是這樣獻上妙計企圖打動劉備的。
如何證明是諸葛亮毛遂自薦找劉備呢?首先,諸葛亮是一定要出山的,他是要建功立業的,而且劉備是諸葛亮心中的最佳人選。如果劉備沒有三顧茅廬,那麼諸葛亮就得一輩子待在隆中種菜了,所以諸葛亮是一定會去找劉備的。而且按照諸葛亮的關係網來看,諸葛亮找到劉備易如反掌,劉備這種無依無靠的流浪汗可能壓根不知道有諸葛亮這號人物。而且當時荊州局勢非常嚴峻,都要沒時間去等待這個沒把握的三顧茅廬了,諸葛亮哪還有閒情逸緻待在隆中種菜?
按照邏輯上分析,諸葛亮找劉備這件事是非常的合理的。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三顧茅廬這件事,畢竟諸葛亮的出師表也說過是劉備把自己請出山的,而且《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對這件事有記載。但是有些正史上記載的是諸葛亮自薦上門,所以對此,易中天老師做了個大膽的揣測,他認為是諸葛亮先毛遂自薦,事後劉備覺得諸葛亮能夠想到如此妙計,肯定是個一等一的人才,所以才去三顧茅廬把劉備請出山,為己所用。當然,大家還是會覺得劉備三顧茅廬更為可信,諸葛亮毛遂自薦倒是存疑。
那麼劉備三顧茅廬的過程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從字面上理解,劉備是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一次。但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和著名詩聖杜甫可不這麼理解,他們都認為,劉備是見了不止一次諸葛亮。他們甚至認為劉備不止是去了三次,因為古文的「三」是「多」的意思。有史學家解讀道,劉備多次光顧諸葛亮的草廬,跟諸葛亮數次相談甚歡,最後一拍即合,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這段故事雖然和史實有出入,但是寫的是十分地精彩。第一次,劉備來到了諸葛亮居住的草廬附近,看到了一個正在唱歌的農民的,劉備好奇前去問是誰教他唱的歌,農民說是居住在那個草廬裡的臥龍先生教的。劉備前去尋找諸葛亮,到了門前,門童告訴諸葛亮,先生不在家。劉備就逛到了後山,瞅見了一個清新脫俗的男子,前去打聽,原來是臥龍先生的朋友。第二次,劉備來到了諸葛亮家,臥龍先生仍然不在家,但是他的弟弟和嶽父在那裡坐著交談,那舉止、談吐,飄飄然若仙人也。
劉備雖然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但是,他的朋友和親人都是這麼厲害的人物,那諸葛亮肯定是個不得了的人才,自己一定要將諸葛亮說服好。於是,第三次,劉備要去找諸葛亮前,齋戒、沐浴更衣,騎著白馬到了諸葛亮的山坡前便下馬畢恭畢敬地走過去。門童告訴劉備臥龍先生在午睡,劉備說自己就站在門口等著先生醒來。諸葛亮被劉備的執著感動了,隨即跟劉備交談了起來,確認了劉備是個帝王之才,於是出山輔佐劉備。
到底是劉備為了自己的帝王大業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諸葛亮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而去上門自薦?沒有人知道答案,史書記載也不完善,但是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重要的是,劉備和諸葛亮到底聊了些什麼,兩人才一拍即合,促成了千古君臣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