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學習已經緊鑼密鼓的開始了,初三的語文該怎樣學?小編整理了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 《三顧茅廬》知識點詳解,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三顧茅廬》知識
一、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 -約1400),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的作者。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從他的創作中可以看出,他對黑暗腐敗的封建政治很不滿,痛恨暴君、暴政,主張施仁政,行王道,嚮往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
東漢末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劉備得知「伏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傑出人才,於是專程去拜訪,便有了「三顧茅廬」的歷史故事。本文講述的是劉備協同關羽、張飛第三次拜見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詞義
1. 猶然:仍然。
2. 遲遲:太陽緩慢落山的樣子。
3. 冠玉:原指裝飾帽子的美玉,這裡形容男子貌美。
4. 綸巾:古代用青色絲帶做的頭巾。
5. 鶴氅:用鳥羽製成的外套。
6. 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7. 屏人促席:叫他人迴避,將座席靠近(諸葛亮)。屏,使迴避。促,靠近。
8. 漢室傾頹:漢朝(的統治)衰敗。
9.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
10.存恤:愛惜,體恤。
11.簞食壺漿:用簞盛飯,用壺盛漿。漿,以糧食加水適度發酵而成的飲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離席,表示敬意。
四、問題解疑
1.關羽和劉備的對話有什麼作用?
關羽勸說劉備不要再去拜訪諸葛亮了,劉備堅決的態度表現了他思賢如渴的誠心和實意。
2.如何理解「離草廬半裡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這一舉動?
「離草廬半裡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這一舉動,表現了劉備拜見諸葛亮的謙恭和誠意。
3.作者多次寫到劉備對諸葛亮的謙恭態度,有什麼作用?
一方面寫出了劉備拜見諸葛亮的誠心和態度,另一方面從側面交代了諸葛亮的「不俗」。
4.諸葛亮為什麼稱劉備為「俗客」?
諸葛亮故意稱劉備為「俗客」,是為了再次對劉備進行考驗。
5.「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這個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馬德操和徐元直,用「頑石」來比喻自己,表現了他謙遜的品德。
6.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為劉備指出了哪些策略?
本題運用文段內容概括法。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為劉備指出了三條策略:一是曹操勢力大,不可與之抗爭;二是團結孫權,作為後援;三是奪取荊、益二州,見機行事,成就大業。
7.劉備「淚沾袍袖,衣襟盡溼」,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的誠懇態度和真心實意。
8.如何理解諸葛亮對弟弟的囑咐?
諸葛亮對弟弟的囑咐,包含著對日後的打算,也表現了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
五、課文主題
本文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也說明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曠世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