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馬斯洛從人類動機的角度提出了經典的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五個等級構成。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剛好對應了這五大需求。
八戒代表人的生理需求,他被貶下界是因為色慾,一路上激勵他向前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美女,生理需求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也最有力量。
沙僧代表人的安全需求。人們需要穩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而沙僧因為打碎玉帝的玻璃盞被貶到流沙河,每七天就要遭受一次萬劍穿心之苦。只有幫助唐僧取經,他才能擺脫折磨,回到安全、有秩序的生活。
白龍馬代表人的歸屬與愛的需求,一個人要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繫或關係,獲得歸屬感和被愛的感覺。
他之所以從龍王三太子變成一匹馬,是因為自己快要結婚時,玉帝賞賜給他一顆夜明珠,結果結婚的時候發現新娘和九頭蟲暗通款曲,一怒之下燒毀了夜明珠。
唐僧對應人自尊和受到別人尊重的需要。師徒五人當中,只有他沒有打怪的技能,激勵他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動力是成就感、被尊重、被欣賞。
技能最多的孫悟空,代表的是人的最高需要——自我實現,也就是人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的才能,實現成就的需要。
悟空之所以能對唐僧不離不棄,一路西行,激勵他最重要的因素,是他通過自己的能力達到「封神」的目標。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西遊記》實體書
孫悟空經歷了人生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石猴到美猴王,他天生不凡,敢叫自己齊天大聖。就像每一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孩子。
第二階段從弼馬溫到被壓在五行山下,以為自己被重用,結果發現只是一小角色,受不了委屈,不惜大鬧天宮。結果,真正掌握規則的如來,一個轉手就把他壓在五指山下。像極了每個在社會規則中摸爬滾打的普通人。
第三階段是從從上路取經到最後封神。那時候他學會了承受困難,不再張揚。懂得取經是他唯一能實現自我價值的路,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委屈,他都視為自己的試煉場,有妖降妖,遇怪打怪,直到達成目的。
這場從「妖」到「神」的蛻變,何嘗不是人生的寫照。
孫悟空的蛻變路,是兩條線索並行。
一是為了技藝升級和求取真經所受的苦,二是對本能和欲望的不斷克制。
在還是一個石猴時,他為了提升技能,訪仙問道,他乘坐竹筏出海,冒著隨時可能被風浪吞沒的危險,在海上飄蕩了八九年,最終找到了教他七十二變的菩提祖師。
但從踏上取經之路起,他就開始了修心之路。
技能滿分的他,有兩次放棄取經的機會,回去過逍遙快活的日子。但是為了給自己一個真正的神的頭銜,為了使命,他都選擇了歸隊。
第一次,孫悟空剛跟唐僧上路不久,路上遇到幾個盜賊,唐僧怪他殺生。不耐煩的悟空拍拍手就走了,只留下一句瀟灑的:「老孫去也!」
他飛去東海龍宮和龍王訴苦,準備回花果山做美猴王。龍王幾句話就打消了念頭,他說:「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到正果。」
悟空聽了,沉默了半天,思考何去何從。龍王就補充說:「大聖自當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
這句話點醒了悟空,要自在,還是要前程?於是便回去了。
這一回,也提醒了觀音菩薩,給他戴上了緊箍咒。
第二次悟空受的委屈更大,三打白骨精之後,唐僧寫了貶書,正式把他逐出師門,甚至發誓說:
「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
孫悟空只好帶著不甘回到了花果山。走投無路的豬八戒去求他回來,他帶著八戒看自己的日子有多逍遙。
最後,八戒用了激將法,編了一堆妖怪罵孫悟空的話來激怒他,氣得悟空說:「我這去,把他拿住,碎屍萬段,以報罵我之仇!報畢,我即回來。」
等到除了妖怪之後,師徒的誤會解除,孫悟空自然而然地又回到了取經隊伍。
這時候的他,明確了自己的追求,為了實現目標,他可以放棄花果山逍遙自在的生活,可以忍受取經之路的艱苦,也可以包容師傅偶爾的固執。
沒有方向的人生,叫流浪,有方向的人生,才叫遠航。
一位研究《西遊記》的學者曾說:「『悟空』二字,就是整部西遊的核心所在。」
師徒一行要取得「三藏」,必要做到悟淨、悟能、悟空。可以說,三藏是取經的形式,而悟空是佛教的根本,也是取經的根本。
所以,師傅「三藏」代表的是形式上的主體與核心,而只有達到悟空的境界,才能取得真經。
這一路,他戒掉七情六慾,也戒掉了反叛之心。
西遊研究者普遍認為,「真假美猴王」是悟空成長之路最重要的一站,在那之前,他常常不聽從唐僧的指令,師父說不能殺妖精,他偏要殺。而在遇到六耳獼猴之後,唐僧再也沒有念過緊箍咒,因為悟空的「二心」死了,也就是那顆不安分的、想反抗的心。
而他的七十二變,則代表念頭的變化。一個「筋鬥雲」十萬八千裡,長度與取經要走的路程相同。也就是說,取經路其實就在一念之間,善與惡,苦海與極樂,都在一念之間。
就像觀音菩薩在書裡點化的那樣:「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
悟空的取經之路,有磨礪,有欣喜;有委屈,有樂趣;有得到,也有放棄,像極了每個人追求目標、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
如果《西遊記》只是一個打怪升級的神話故事,絕對不會成為四大名著之一。其實,它是以求佛為名,寫人的自我修行和磨礪。
吳承恩創造了一個宏大的虛擬世界,從人間到佛教世界、道家世界,每個世界都有自己的生存規則。其中的人物,從孫悟空、到如來、玉皇大帝,甚至一個個不起眼的小妖精,無論出場時間多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靈魂,有不可取代的位置。
讀書,其實是在讀人,更是在讀人性。細讀《西遊記》,處處是現實中的學問和智慧。
孫悟空的金箍棒為什麼要塞在耳朵裡?
沙僧真的是他們之中最敦厚老實的嗎?
好吃懶做的豬八戒又有什麼超出常人的技能?
《西遊記》精拆解讀,已經在「十點聽書會員」上線。聽過的朋友紛紛點讚,很多人說從前看西遊記只是看熱鬧,原來有這麼多深意。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加入「十點聽書會員」,即可收聽 。
讀懂了西遊記,就讀透了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