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不少朋友都挺羨慕日本的獨棟住宅,按照他們的理解,日本即使是東京這樣的大城市也可以家家住別墅,這一點很厲害,規划水平很高。
我想這大概是對日本獨棟住宅的存在很深的誤解,主要表現為3點:
(在日本獨棟住宅被叫做一戶建,一戶建相當於中國的平房和小洋樓的中間產物
和大多數人理解的別墅其實有很大的區別。)
1.認為人人都住獨棟一戶建,所以人口密度更低,規划水平更高
2.認為一戶建的獨棟住宅更加舒適,而且便宜
3.認為日本人人都住得起一戶建,所以大家都很富裕
誤區一:
按照常規理解,東京既然很多人住一戶建(獨棟),人口密度肯定要比高層為主的上海低很多,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總體數據上,上海的人口密度比東京都還要低一些:
不過考慮到兩地面積有三倍的差距,以及上海包含了面積不小的郊區,因此這種寬泛數據對比,並不能充分體現真實的人口密度。
恰巧的是,東京都和上海都有中心城區,且面積非常接近,分別為628以及660平方公裡。
東京的中心城區為23都區,經過梳理,除了千代田區,其他22區人口密度都超過1萬人每平方公裡。其中豐島區、中野區、荒川區、文京區、臺東區都超過2萬人每平方公裡。
而這樣的人口密度,與上海中心城區內各區相比較,差距並不大。
而兩市中心城區的整體人口密度,均為1.5萬人平方公裡。
很顯然,一戶建居多的東京,人口密度並不比以高層為主的上海低。
誤區二:
東京與上海面積相當,人口接近,但東京以一戶建居多,帶來的結果就是所謂獨棟,大多非常擁擠,而且面寬極窄。
建築面積一般一百多平,但因為地塊極其狹小,不大的空間被分割成2-3層,上下樓梯居住體驗上並不好,尤其是老年人。且住宅緊挨著馬路,大多沒有花園,公共空間實際上極度缺乏。
反觀上海,看起來住高層好像人口密度更好,但因為人口在縱向上延伸,反而空出了很多的土地用於,綠地、花園以及其他公共空間。
樓下就是小區自帶公園,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國內其實每一個小區都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社區系統,初級購物以及休閒散步通過簡單的上下樓即可實現。實際上不僅方便而且有效率的多,
同時住宅小區大多封閉管理,相對也更加安全。
所以一戶建表面上擁有獨立的空間,但實際上居住以及生活的體驗未必好過高層住宅
所以表面上,好像日本一戶建並不貴,並且擁有所謂永久產權,但日本一戶建大多沒有院子、沒有公共空間、而且也是需要交納房產稅(固定資產稅+城市規劃稅),大致為房屋評估價格的1.7左右,雖然相對不高,但是70年後,這部分所花的費用依然相當可觀。
誤區三:
一戶建在日本一點都不特別,相反住上高級公寓是很多人的夢想。
日本房屋價值大多為:
市中心高級別墅>市中心高級公寓>市內一戶建>市內普通公寓。
郊區高級公寓>郊區一戶建>廉價公寓
不管是市區還是郊區,高級公寓的價值以及地位相對普通一戶建價值都要更高。
因為高級公寓擁有更好的視野、更接近酒店的設施以及服務,當然物業費等其他費用也較高,但對於一般家庭來說,高級公寓是負擔不起的。
而普通一戶建相對便宜,房屋建造上自由度較高,但對於房屋的維護都是需要親力親為的。包括防水、防蟲、防颱風、防地震、維修等等,實際上也是比較繁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