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鷗鷺江皋千萬灣,雞犬人家三四間。——徐再思《憑闌人香印》
我國古代的經驗都有著一個特徵,與生活生產緊密連接。由於漢文化的發源地處於我國的農業文明中心,我國人口的絕大部分都是農民,所以關於農民的一些諺語和警句會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其中有一些是老一輩的智慧結晶,「朝霞行千裡,晚霞不出門」,「春雨前後種瓜點豆」等,這些無疑都對我們的生活生產提供了莫大的幫助,但除了這些之外,還流傳下來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
雞不3年
老話常說:「雞不3年,犬不6載」,其中有什麼道理?如果我們走在田間的地頭上,或者走在農村的大街上,經常會發現一些農民聚在一起,一邊生產一邊嘮嗑。他們所說的內容大多通俗易懂,而且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其中就不乏許多生活諺語。「雞不三年,狗不六載」就是來自於農村生活經驗。意思是當一隻雞養了三年之後就必須殺掉,而當一隻狗養了六年時,也必須殺掉,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裡面有著一定的門道。
首先我們先來解釋什麼叫雞不三年?我們都知道雞的壽命是非常短的,一般而言,農家飼養雞是為了吃雞肉,或者是讓雞下雞蛋。如果吃雞肉的話,這隻雞長到足夠的肥就會被殺掉,下雞蛋的話,當到達一定年齡後,生殖能力開始下降,主人也會選擇將它殺掉煲老雞湯。這種情況我們都理解並且見過,無可厚非,但為什麼要加上三年的年限呢?原來在很多老人眼裡,一隻雞如果活了足夠的三年,體內就會有大量的毒素,如果食用含有毒素的雞,對人體是不好的,所以就會有了雞不三年這句話。
狗不六載
那狗不六載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明白的是狗的壽命要比雞長的,而且隨著現代動物醫療健康的發展,狗的壽命越來越長。而且許多現代人養狗,大多是當作生活的慰藉。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不管是兒女離家的老年人,還是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回到家裡能有一隻活潑可愛的狗撲向自己,簡直可以一瞬間治癒一天的疲憊,許多狗狗和主人有著濃厚而深切的感情。
按照古代的說法,狗狗生命的第六年要將它殺死,是非常殘忍的,也是我們難以做到的。在古代,狗的作用和價值並不是陪伴,它們往往充當著警衛的作用,看護庭院是他們的職責。所以一般人對狗並沒有太過濃烈的感情,狗至於他們就像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工具。而且在古代封建迷信的說法中,狗的生命如果活到六年,那這隻狗便不再是一條普通的狗,而是一隻成精的狗,此時的狗已經不再是一條可以看家守院的狗,也就不能再和人生活在一起了。
結語
對於以上這兩種說法,現代科學是不贊同的,認為這是封建迷信的糟粕,是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裡,人們對生活的反思和追問。當然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可以忽視這些不正確,不科學的理論。
最後呼籲,每一位寵物的主人都請善待自己的寵物。因為對於寵物而言,我們是他們的主人,我們的生命比他們要長,他們能帶給我們的陪伴也就只有短短幾載,所以請珍惜身邊的那個可愛的小動物吧。
參考資料:《憑闌人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