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我們國人不談,這個世界上對中華文化最感興趣的國家無疑是韓國了。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簡直到了虎視眈眈的地步,早些年,不但聲稱餃子筷子是他們的發明,甚至還要把我國的端午節和中秋節當作自己的傳統節日申遺,實在讓國人相當無語。
當然,聯合國也不是瞎子,對於韓國這種毫無史實的申請,自然會被駁回。不過,韓國人卻並不死心,既然這些板上釘釘的文化遺產無法搶走,索性就直接照搬我國的地名。
而我國地大物博,地名自然也是多如牛毛。不過,韓國只對我國一個省的地名感興趣,這個省就是湖北省。為何這麼說呢?大家看幾個例子就知道了。
眾所周知,韓國第一大江叫漢江,而湖北境內也有一條貫穿全省的漢江,這條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早在千年前就叫這個名了。而除了漢江外,早前韓國首都首爾還被叫做漢城,雖然我國並沒有漢城這樣一個地名,但倘若把時間拉到更早之前,漢城其實也叫做漢陽,不正是湖北武漢三鎮之一嗎?
除了這些外,湖北的襄陽在韓國也能找到孿生兄弟襄陽郡,還有江陵和丹陽,韓國也都有一模一樣的地方。不誇張地說,韓國簡直就是我國湖北在國外的分部。
那麼,為何韓國如此鍾情於湖北省的地名呢?還得從春秋戰國時期說起。眾所周知,湖北地區是我國楚漢文化的發源地。而在戰國時期,楚國曾一度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諸侯國,範圍甚至囊括了安徽以及整個嶺南、雲南地區。當時有這麼一句成語,叫亡秦必楚,可見楚國當時的強大。
也是因為楚國的空前繁榮,在我國漢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楚漢文化佔據了極大一部分。雖然秦國橫掃六合後,楚文化暫時沒落了,但在漢朝建立後,又被劉氏王朝重新撿起。所以,我國傳統中原文化的構成裡,楚漢文化其實是佔比最高的。
那麼,為何韓國對楚漢文化這麼感興趣呢?除了楚漢文化自身的魅力和影響力外,唯一能說得通的就是韓國在建國時,古楚人起了很大作用。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我們都知道朝鮮半島歷史上曾有一個叫新羅和辰韓的王朝。在《三國志·魏書》和《後漢書·東夷列傳》裡,曾提到辰韓和新羅是秦朝時期逃亡到該地的中國人創建的。而這些中國人其實是當時古楚國的羅、盧兩個大氏族,他們家族的圖騰分別是老虎和熊,也印證了如今韓國人崇尚熊和虎的傳統。
據史料記載,羅、盧兩個氏族是在公元前215年跟隨一個叫韓終的方士漂洋過海來到了韓國。之後氏族後人便在朝鮮半島上生根發芽,說到底,朝鮮半島除了原住民外,大部分其實還是楚人。
從今天韓國城市的地名格局也能看出一二,丹陽在漢江上遊,漢陽,也就是首爾,在漢江下遊,而原屬於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陽均在漢江上遊的不遠處,而韓國也有洞庭湖,且位於江原道上。這些地點所有的地理方位都能和古楚國對應上,換句話說,韓國整個丹陽、首爾、洞庭、江陵以及襄陽地區,完全是我國古楚國地圖的復刻!
世界上大多巧合,其實是歷史自有安排。所以,韓國之所以地名和湖北高度重合,全是拜2000年前我國的古楚人所賜。
至於他們滿是中國元素的太極八卦國旗,則是晚清時期的外交大臣馬建忠設計的。這個看起來和湖北沒什麼關係,但要知道,太極八卦源自《周易》,而早年《周易》的誕生和流行正是在湖北地區。本質上,還是楚文化的產物。
這麼一看,這個連國旗、地名和首都都在模仿我國的國家,卻要反過來聲稱自己是正宗,著實讓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