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相信很多都會產生疑問,浙江和韓國不是一個級別,為什麼拿韓國與浙江省比,應該是韓國pk中國才對啊,那老六就帶各位看看韓國和浙江省有多像,你就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相比了,浙江與韓國之間一海之隔,兩地的海岸線都非常曲折,仔細一看韓國珍島的漂流趨勢是向浙江附近,浙江舟山群島則是向韓國,這種關聯,預示兩地有更多的相似性,浙江省2019年末人口約5850萬,面積10.55萬平方公裡,而韓國的人口有5100萬左右,面積為10.02萬平方公裡,人口與國土面積都很相近,浙江擁世界第四大港口寧波港,韓國也有世界第六大港口—釜山港,浙江南部有個麗水市,韓國南部也有個麗水市,就連兩個地區的最高峰高度都幾乎相同,位於龍泉境內的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浙江省最高峰,而韓國第一高峰漢拏山,位於濟州島的中心,海拔1950米,老六想問問,這算不算有緣千裡來相似,還沒完呢,,浙江省第一大城市是省會杭州,韓國最大城市為其首都首爾,這兩座都是非沿海城市,卻距離海洋並不遠,同時有一條大江流經市區通往大海,杭州錢塘江至東海的距離約150公裡,首爾漢江至黃海的距離約120公裡。
地理之緣就想到了這些,各位有更多的發現也別吝嗇留言,當然,除了地理還有發展的相似之處,,浙江與韓國都屬於東亞經濟圈,浙江是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以民營企業為重點,並大力發展出口,獲得了大量的外匯,而韓國也一樣,抓住了90年代日本製造業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製造業,同樣出口了大量產品,創造大量外匯,,所以在人口數量 土地面積與發展模式等方面,浙江與韓國十分相似,因此具有較強的可比性,所以說,我們不是已經自滿到以一省來比一國了,只是浙江與韓國的各種條件看,相似處有很多,但是,韓國的經濟還是要明顯強於浙江,2019年韓國GDP為1.64萬億美元,人均GDP高達3.37萬美元,而浙江2019年的GDP為9016.68億美元,人均GDP 15510.4美元,韓國不管是在GDP總量還是人均GDP上,均高於浙江,這樣的差異性從何而來,浙江能否超越韓國,這就是以一省對比一國的目的所在
60年代中期以前,韓國產業布局主要以產業基礎設施較好的,首爾與釜山作為兩大基地,培育以輕紡為主的輕工產業,60年代中期以後,則在交通便捷的京釜線的沿線城市,大邱 大田及仁川等市布置外向型產業,並接受首爾 釜山兩地的輻射,至7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首爾 釜山為龍頭的京釜快速成長帶,並在韓國經濟中起到主導作用,1973年韓國政府發布「重化工業革命宣言」,經濟和交通條件優越的東南沿海地區,作為韓國重化工業的據點,進而形成東南沿海經濟軸線,80年代中期以來,為縮小區域間發展的差距,韓國政府把西海岸作為發展重點,爭取儘快形成西部沿海經濟軸帶,同時加快東部太白山區的開發,以促進韓國經濟的平衡發展,可見,韓國產業布局,經歷了由點到軸,由單軸到多軸,再向面推進的發展過程。
再來看看浙江,改革開放前,浙江重在農業發展工業落後,且主要集中於浙北的大中城市,改革開放後,開始重視港口優勢,利用充裕勞動力,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70年代中期以來,在寧波等沿海地區加強重化工業項目的建設,因此從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浙江沿岸的一些城鎮,得到了優先發展,並形成快速成長帶,但不平衡的發展是發展中國家最難解決的問題,浙江亦不例外,在我國經濟發展初期,政府必須適當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與人力,優先扶植交通便利產業基礎較好的地區發展,促使其迅速成為增長極,以極點的率先起飛來帶動經濟增長,但和韓國不同的是,隨著條件優越的城市逐漸發展,先富起來的增長極與其他城鎮的差距越來越大,是導致浙江經濟與韓國差距的重大原因之一,那浙江省能否超越韓國呢,借鑑韓國經驗,其點-軸-面式布局,小區域集聚 大區域平衡的戰略思路值得我們重視,要使浙江經濟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高速增長,就得高度重視中心點的培育,在形成點的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後,則轉為開發點與點之間的軸線鼓勵,生產要素向軸線集聚,從而帶動軸帶之間面的快速發展,以此發展,浙江超越韓國也是可能的。
你看,對比兩個相似之地還有這麼大的差異,因此有人會認為這樣的比較是我草率了,那你得看看怎麼比的,只發現自身的優勢,那才是自信過了頭,對比找出不足之處,不失為一種進步的表現,所以為啥要拿省和國比,因為他有優點我們學習,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將來拿一省對比美國一類,也不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