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於一家眼鏡鏡片生產企業明月鏡片謀求上市,眼鏡這一人們心目中的傳統暴利行業,再次引起熱議。其實這樣的新聞並不新鮮,戴眼鏡的同學想必都對眼鏡的高價有切身體會,動輒幾百甚至上千的價格,讓我們配眼鏡的時候著實會心疼一把。
招股說明書顯示明月鏡片生產的鏡片成本價為6.23元/個,成鏡約為56元/副。跟零售價格比,成本價顯得微不足道,是否坐實了眼鏡是暴利行業這一結論呢?
跟很多傳統行業一樣,眼鏡行業主要包括生產廠商、批發商和零售門店這三種分工角色,我們分別看一下他們的生存狀況。
江蘇丹陽是世界上最大的鏡片生產基地,也是國內最大的眼鏡交易集散地,每年生產的鏡片達4億多副,佔全國總產量的7成以上,有著眼鏡之都的美譽。
作為丹陽眼鏡鏡片生產龍頭企業,明月鏡片去年鏡片出廠價為13.5元/個,公司的綜合毛利率為51.24%,這個數字似乎並不算太高。而丹陽其它大大小小的鏡片和眼鏡架生產企業,售價更是低廉,鏡片最低出廠價僅10元,眼鏡架出廠價僅30元,大部分生產企業利潤率僅在10%左右。
利潤是否都被渠道方攫取了呢?
丹陽的眼鏡經銷商表示他們十幾元進價的鏡片一般會30元左右賣給零售商,雖然看似利潤較高,但經銷商除了採購成本,還需要給眼鏡店提供培訓、退換貨等服務,綜合算下來目前行業內淨利率普遍維持在8%左右。
零售端怎麼樣呢?
博士眼鏡作為A股唯一一家眼鏡行業上市公司,2019年毛利率高達71.17%,但算上門店租金和人工成本後,公司的淨利率卻僅有9.5%。全國397家門店平均每家門店一年的淨利潤僅為15.7萬元。
通過上下遊三個環節的經營情況,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得出結論,眼鏡行業實在算不得暴利。因為我們知道只有行業供不應求或者被少數幾家大企業壟斷的情況下,一個行業才會形成暴利的格局。而充分競爭、參與者眾多的行業,沒有這種基礎。眼鏡行業就是這樣,無論生產、流通還是零售,都高度分散、供應充足,並沒有形成暴利的條件。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眼鏡的終端售價如此高昂,和出廠價這麼巨大的落差呢?
因為眼鏡畢竟不同於普通產品,很多人選擇眼鏡產品時會比較謹慎,願意相信有資質的門店提供的驗光服務。所以我們買眼鏡不只是買產品,而是買的產品+服務。凡是涉及到線下服務,必然就涉及到門店租金和人員成本,往往最終的價格就會偏離產品價格很多。越是大城市,服務成本佔比越高,產品成本佔比越低,這也是客觀規律,不只是眼鏡行業,但凡涉及到線下服務的領域,都具有這一特徵。
比如餐飲,如果只考慮原材料,餐飲的毛利率可能能達到70%甚至更多。但這只是錯覺,因為餐飲主要是提供服務的,而不是銷售食材,原材料成本只佔一小部分。我們花錢購買的大部分是食材加工、就餐環境和人員服務,所以原材料成本佔比沒有多大意義,衡量售價是否合理應該綜合各種成本來考慮。
再比如裝修,由於人工成本的快速增長,大城市裡施工費高於原材料成本已經成為普遍情況,因為我們買的不是建材,而是施工服務,就只能承擔高昂的人工成本。沒辦法,誰讓咱不會自己貼瓷磚刷牆呢?所以,美國人一般裝修維修的活兒大多都自己來,因為工人實在太貴了。早晚中國也會發展到那個地步。
回到眼鏡上,其實隨著電商的滲透,眼鏡不是都那麼高價了。線上店鋪裡一副眼鏡大多在100-200元區間,跟出廠價相差並不遠,我們印象中的高價只是仍然存在於傳統線下渠道。如果我們需要線下門店提供的服務,就只好接受它的高成本,因為我們買的是眼鏡+服務。如果不需要,那就大可不必去給門店分擔房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