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網站12月15日消息,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推動高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從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到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防止國際期刊論文至上;從不得為追求國際發表而刻意矮化醜化中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再到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防止高額獎勵論文等。
多年來,在學術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一直是高校科研單位評職稱、晉升、評獎的必要條件。巨大需求催生無形的產業鏈。論文代寫、代發、抄襲,中介機構猖獗,期刊亂收費等亂象嚴重,期刊版面費甚至脫離灰色地帶,成為明碼標價的「慣例」。「唯論文」不良導向使大量科研精力偏離,還導致大量科研經費流失。
事實上,造成目前論文亂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國的學術考核評價體系不合理。「唯論文」的學術考核評價體系,使論文「灌水」成為常態。如果科研總是要求「量化」,即以發表了多少核心期刊論文為唯一標準,也就是人們經常詬病的「唯論文」,那麼就是再努力,論文亂象也肯定不會杜絕。
值得期待的是,《意見》中還包括相應的處罰措施,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針對10個「不得」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開展學風教育和警示活動,重點自查自糾是否存在評價指標單一、評價使用功利、高額獎勵論文、抄襲代寫論文、非法買賣論文、學風建設虛化、學術權力異化等突出問題。
教育部將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各高校經驗做法,同時對落實不力、問題嚴重的單位,視情採取約談、通報批評、公開曝光、責令整改等方式予以嚴肅處理。由此,「唯論文」不良導向患的「科研病」該治了,這已經不是論文「跑偏」的問題,長此以往,還有可能毀掉中國學術的大問題。而《意見》的印發,有望改變學術評價體系單一,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評價標準,對論文亂象蔓延必將起到遏制作用。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