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教育過程中,會經歷一個特別的「14歲現象」。意思就是說孩子到了14歲,大概是上初中時,都會經歷一個學習瓶頸期,孩子會對學習產生厭學情緒,學習倦怠感,抗拒新知識,舊知識也忘了,好的學習習慣丟棄,學習態度差。
伴隨著叛逆期,青春發育期,對平時的學習生活產生厭惡感,有輟學的想法。就算是學霸也會出現學習成績下降的現象,學習成績和學習狀態同時怠慢「死機」,學科的增加,難度的增加,有的學生從好學生的行列,直線下降。
有的學生對數學、物理學科會比較頭疼。其中學習方法和孩子的心智磨鍊,是家長比較擔心的問題。
簡單的做題已經無法滿足成績的提高。初中的學生,有的在初中以前成績一直很好,成績都在比較優秀以上,後來在初二這個階段出現成績下降了。原本的學霸尖子生,真的讓家長始料不及。
初二的學生,有的從開始接觸物理,入門沒學好,後來就是數學難度加深,從「跟不上,聽不懂」到「學不會,不願意學」,成績一塌糊塗。
家長發現成績差後,會給孩子報輔導班,有的家長有先見之明,在初一就給孩子報了輔導班,家長會覺得在輔導班裡成績不會差,況且會有很多學霸陪伴,但是事與願違,依然沒有逃脫成績下降的厄運,家長這時也是非常疑惑,進一步再想辦法給孩子報一對一輔導班,加強學習。
初中青春期的學生,大部分會處於不愛說話的一個狀態,有些失落,有些無奈,沒精打採,好像還有種生無可戀的感覺,家長看到現狀,也會細心詢問,孩子也不想說,只是保持沉默 ,再次追問有可能招厭煩,主要是孩子對成績下滑的一種不滿情緒,不知道怎樣表達和挽救。
家長看到孩子這樣的表現,會十分擔憂,會想盡辦法挽救孩子的成績,看一些有關挽救孩子學習的書籍,如《引爆孩子學習力》出現在家長面前,家長會覺得是救命稻草,趕緊翻書閱讀學習,希望能取得真經,幫助孩子恢復好的學習成績,心情開朗起來。
書中講了初二時期學生身上出現的問題,一直以為的做題練習法,卻在這時無濟於事。在初二時期,應該拋棄以前的學習方法,應該優化學習方法,培養孩子的思維,單純的報考輔導班和做習題沒什麼用,重點應該是培養孩子的內動力,也就是對所學知識的專研能力,無論是數學,還是物理,都要培養孩子學習的內動力。
從孩子十二歲到孩子十四歲這個年齡段,很多孩子都會發生變化,有兩極分化的特點,成為優等生還是差生就在這個關鍵的時期。這個時期需要家長陪同觀察,重點培養孩子有動力學習的心智,不能被青春期的自主意識打敗,任性不學習。
只知道做習題的孩子,沒有什麼太大的成績突破,只是在穩固基礎,適合小考,大考就難有好成績,考點的多變,難度的提升,都不能適應,不能正常地解答考題。這時家長要激發孩子學習的欲望,培養內動力和思維能力,適應初三更大的學習壓力。
如果能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制定學習計劃和目標,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家長陪同學習,那就很完美了。
數學並不難,難是因為缺乏方法和技巧。對於學習數學一直做題,是不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總結過去的不足,多思考,多鞏固,重新發現學習的樂趣。
在初中階段,單純靠輔導班也是不行的,一定要激發孩子的學習樂趣。報名各種數學輔導班的前提是要喜歡學數學,要不然沒有動力學習。
內動力的培養,是主動去學習的能力,有興趣主動學習,才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老師同學保持學習交流,更有利於學習好的解題方法,更有利於討論研究題目的難點和解題思路。
相信家長經過一段時間的陪同,會發現孩子的進步。進步的原因就是有興趣、有動力。讓孩子越學越想學,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再到喜歡挑戰學。
學習動力其實很重要,今年山東高考狀元,數學成績150分的孟令昊說到,自己學習的最大秘訣是有動力,「懷揣熱愛,才有動力學,才能投入進去」。
孟令昊的老師說,「一旦進入學習狀態,他就會投入全部精力。這是非常可貴的一種品質!」
在孩子上初中時期,家長應著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會比報名輔導班更有用,因為自信心可以激發孩子的內動力和學習興趣,內動力和學習興趣才是學習最基礎的重要能力。只有具備這種能力才可以克服孩子的「14歲現象」,在這期間家長的陪同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家長適當的調解孩子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