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雕塑作品曾經令小編的內心一顫。
縱觀整個藝術史,再沒有表現紗布質感比喬凡尼·斯特拉扎更優秀的雕塑家了。
這件作品叫做《The Veiled Virgin》,翻譯過來就是《蒙面紗的處女》。
這是一尊描繪聖母瑪麗的半身像。
雕像的完成日期不詳,它在1856年運到紐芬蘭,主教的日記上寫著:「已經收到從羅馬安全運來的,一尊由斯特拉扎創作的,漂亮的聖母瑪麗的大理石雕像。雖然蒙著面紗,但是人物和特徵都可以清晰辨認,真是一個完美的藝術瑰寶。」
而現在,它被保存在聖約翰大教堂。它是義大利民族「復興運動」(Risorgimento)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許多雕塑大師都熱衷於表現「面紗」,在當時,「面紗」是雕塑作品中的熱門,因為雕塑家可以通過雕刻面紗展現自己絕佳的技藝。
要在石頭這樣的固體材料,打造出附著在身體上的一塊流動的織物,需要高超的技術。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自古以來,歐洲的雕塑家就愛給雕像穿上披風或是長袍等,以此彰顯他們的雕塑才能。
譬如,希臘時期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就是體現這一現象的絕佳例子。
而從這類「面紗」作品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大理石作為雕塑材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卡拉拉是一座義大利的城市,當地盛產兩種大理石,其一是卡拉拉白,其二是爵士白。而卡拉拉白大理石最為知名,這種雕塑石料,歷史上曾被古羅馬建築工人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反覆使用。
拉菲羅·蒙蒂是19世紀的雕塑家、作家兼詩人,他出生在米蘭,1848年移民去倫敦。
拉菲羅的父親埃塔諾·蒙蒂也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拉菲羅正是師從於父親學習雕塑。
拉菲羅創作了《A Veiled Vestal Virgin》等一系列作品。
這些作品同樣也是戴著面紗的美麗少女。
蒙蒂所雕刻的維斯特(Vestal),是古羅馬的守護神,伺候維斯特女神的處女,就叫「維斯特處女」。
她們要負責看顧好點燃在維斯特神壇上的聖火。
18世紀中葉,從龐貝廢墟中挖掘出維斯特的神殿,讓以維斯特為主題的創作熱潮長達50年以上。
安東尼奧·科拉第尼 Antonio-Corradini(1688-1752)是洛可可時期的義大利雕塑家。
他出生於威尼斯,主要生活和工作在威尼託區,但也接受威尼斯之外的雕塑業務,包括來自歐洲東部的顧客。
在維也納,他曾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的宮廷雕塑家。
安東尼奧非常善於用大理石表現柔軟的材質,面紗在基督教藝術中是一種傳統題材,是信仰的象徵。
教義認為上帝的創造是不能全部展現給世人的,需隱藏在一層輕紗之後。無論是紗的薄如蠶翼,還是肉體那種柔軟的質感,在這位大師的手中都表現得極富藝術感染力。
《謙遜(Modesty)》大理石,現存那不勒斯博物館聖塞維諾教堂,創作于于1752年,被公認為是安東尼奧最好的作品。
儘管以前也曾創作過其他帶有面紗的大理石雕像,但這件作品無疑達到了一種無以倫比的、完美的藝術境界。
雕塑家利用面紗優雅地塑造出被包裹住的女子的形體,好似香薰中的蒸汽使輕紗受潮而格外服帖在皮膚上,腰間圍繞著的玫瑰更凸顯了女子的高貴。
凝視這件作品會使人忘記時間的流逝,破碎的碑文象徵著生命的短暫。
安東尼奧的臨終作品《蒙紗的基督(Veiled Christ)》,在處理薄紗時神乎其技,然而不幸的是雕塑還未完成,他就去世了,由另一位年輕的藝術家朱塞佩·薩馬爾蒂諾 (Giuseppe-Sanmartino)接過他的手稿,用自己的天才完成了這一偉大的作品(耶穌臉上蓋著的透明面紗被要求與雕像本身用同一塊大理石雕刻而成)。
創作於1753年的《蒙紗的基督(Veiled Christ)》,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塑傑作。
真正有感染力的作品自帶光芒,
你會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
在它面前與之交流,
心靈會先於你的目光去探索它的細節。
這種默契絕不止於
一見鍾情或一見如故,
你會被深深地打動,然後回味無窮。
投稿郵箱:linjq@artlib.cn
官方網站:www.artlib.cn
合作請加微信:qinruyi929
歡迎評論區留言
每一個好看 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