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之美:中國傳統顏料的魅力

2021-01-10 騰訊網

中國的歷代繪畫能完整地保存到今天,不能不說其顏料的魅力。在傳統繪畫中大量使用天然顏料,是保持色彩千年不變的關鍵。而在當代繪畫中我們已經很難看到全部用真材實料來製作的中國畫了,原因一是傳統顏料製作繁瑣,二是價格昂貴,使得大多數的畫家在作畫的過程中使用化學顏料來替代。(極少數畫家還是堅持使用天然顏料。)

管裝中國畫色為化學合成顏料,使用方便,價格低廉,深受市場歡迎,每隻售價在一至二元之間。

天然色與替代色從表面上看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替代色從色彩的飽和度及色彩的穩定上遠遠不及天然色,這種現象如不能及時引起畫家的重視,長此以往,對當代中國畫的流傳及收藏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中國畫用色包括二大類:石色和水色

石色:又叫礦物色,色澤沉穩凝重,覆蓋力強,性情穩定,不易褪色。常用的石色有石青、石綠、硃砂、石黃、赭石等。這些優質的顏料來自天然的礦石,經過多道程序加工後,製成粉末狀,用時須兌入膠水、清水,在乳缽內研細,調勻,即可使用,用後將膠水撇去,保持顏料的明淨。研磨時加入膠水的多少非常關鍵:濃度大,影響顏料的發色,使顏色暗淡無光澤,並導致顏色的扒紙力強,不易暈染,過於淡薄,顏色則容易脫落。一般來說,粗顆粒的石色或用石色打底時加膠要濃些,細粉末的石色則加膠可輕些,在染色前必須在紙上實驗,膠的比例合適才可以正式著染。

▲硃砂

用膠調後可在繪畫中使用。另外,硃砂有鎮靜的作用,常作藥材在藥店中出售。

▲ 宋人冊頁《花籃圖》局部

(畫中山茶花為硃砂色渲染)

▲ 赭石

(溫水泡後化開可直接使用,色澤偏暖,在水墨畫中應用廣泛。)

石青:分頭青、二青、三青、四青、五青。頭青顏色最重,色相偏暖,而五青最淺,色相偏冷。

▲ 石青

石綠:分頭綠、二綠、三綠、四綠、五綠。石綠在工筆花鳥畫的暈染中用得最多,是極為重要的一種顏色。

▲ 石綠

▲宋 趙佶《桃鳩圖》局部

(鳥的頭及胸部均為石綠罩染。)

水色:又叫植物色,色澤純淨透明,是打底和罩色的重要顏料。常用水色有花青、藤黃、胭脂等。

花青:由藍靛製成,是作畫中用得最多的一種基本色,顏色沉穩而漂亮,制好的花青為薄片狀,用溫水浸泡就可以直接使用。

▲ 花青

(溫水化開後直接使用,中國畫中的綠色是由花青加藤黃得來。)

藤黃:為海藤樹分泌的樹脂,在緬甸、越南、泰國及我國的西雙版納地區都有種植,尤以越南產的為最好,店家把「越」簡化成「月」,故有「月黃」一說。在海藤樹的樹幹上鑿孔,用竹筒接著,就可流出膠質的黃色液體,等它幹透,中間略空,就是繪畫上用的「筆管黃」。(類似割橡膠)這種顏料有微毒,大多用於藥材。好的藤黃外觀完整,膠量適中,用筆掭下就可使用,是調配綠色的重要顏料。

▲ 藤黃 呈檸檬黃色,質地清澈,透明

胭脂:是用紅藍花、茜草、紫草茸合制而成的,早在商紂時期就以紅藍花製成胭脂為婦女化妝用,稱「桃花妝」。其色濃厚而鮮豔,是暈染花卉必不可少的顏料之一。

▲胭脂

另外,來自於植物的生梔子、槐花、黃連(藥品黃連素)都可以用做顏料在繪畫中使用。除以上的石色與水色外,繪畫中還經常使用白粉、黑色、西洋紅及金色。

白粉:傳統白粉中包括鉛粉、蛤粉及白土粉。鉛粉,又叫胡粉,用於繪畫,久則返鉛變黑,用雙氧水洗後才可返回白色。蛤粉,用一種比較厚的蛤蚌殼經微火煅成石灰質,研至極細,即成白粉,顏色歷久不變。白土粉,又稱堊土,成分是碳酸鈣,古代繪畫十分重視它,在公元536年以前就把它製成「畫粉」,大量用於壁畫的製作中,歷經千年仍可保持潔白。

▲ 宋 李迪《午日芙蓉》 畫中芙蓉花用蛤粉渲染

黑色:繪畫用黑色一般選用鍋底灰、燈草和石榴黑。鍋底灰又稱百草霜、黑煙子,即是燒柴燒草的黑煙炱,兌膠使用,畫鬚髮、翎毛都可用它。燈草又叫通草,是把燈草放在鐵鍋內,燒成了灰,加入膠水,適宜畫蛾畫蝶。上述二種黑色,染出來的效果都有毛葺葺的感覺,比較接近昆蟲的斑紋質感,因此,繪畫中一般是不用油煙墨或漆煙墨來刻畫昆蟲的。石榴黑,即石榴皮黑,秋季去籽曬乾加工燒制,其色黑亮無比。

▲ 以上兩幅作品均為宋人冊頁的局部

蜻蜓與蝴蝶身上的黑色是用以上文中介紹的黑色所染,墨色重而有毛茸茸的質感,萬不可使用油煙墨染。

西洋紅:洋紅原產於德國,它是動物的沉澱色質。有粉末、塊狀兩種,粉末狀洋紅需加膠後再用。它的特點是不浸蝕紙背,不染筆毛。畫紫牡丹、月季的時候常用西洋紅來渲染,染後的花有一種絲絨般的質感,而牡丹紅(管裝曙紅)只可代替其色相。

金箔:金色是工筆花鳥畫中重要的裝飾顏料之一。金箔是用真金加工錘成的,主要產地為中國的蘇州,所以俗稱為「蘇赤」。使用方法包括泥金、灑金、打金,其中泥金用途最廣。泥金是在碟內用手指加膠把金箔研成細泥,用筆醮著描繪,還有製成的碗金和豆金,也可直接用。另外,以輕膠水做粘合劑,在畫面上平整均勻的貼滿金箔,這種打底的方法在日本畫中使用最為廣泛,具有很強的裝飾美感。

▲ 泥金

純金色澤明亮、純正,亙古不變,而其它代用品一般均由銅粉加工製成,幾乎會在很短時間內發黑、變暗。做好的金碗,為99純金,使用方便,但價格高,用量大,畫家很少使用。一個小金碗在榮寶齋賣50塊一個,如畫孔雀,則需10多個,其成本不是一般畫家可以享用的。

▲ 金箔

金箔的含金量越高,價格越貴(6塊左右一張),又輕又薄,製作過程需要很高的技巧。而含金量較低的金箔,幾毛錢一張,但時間一長,就會變黑,無光澤。

▲ 高溫結晶色

當代的許多畫家也在嘗試著借用一些其它品質的顏料,例如用琺瑯的釉料研磨,篩選出粗細不同的粉末,兌入膠水後可以畫重彩畫。

▲ 高溫結晶色

水彩、水粉及丙烯顏料,也常被畫家使用,進口的水彩、水粉顏料,品種豐富,就一種紅色來講,即有冷暖色相不同的十幾種可供選擇,而丙烯色附著力強,用於立粉中,不易在託裱時遇水脫落,另外,常用於紡織的染料也可用來做畫。

▲ 梵谷水彩

相關焦點

  • 中國符號|中國傳統礦物顏料
    導語:中國傳統顏料起源於礦物色和植物色,迄今約有七千年的歷史。礦物顏料具有色彩鮮豔、潔淨,有較強的遮蓋性,並具有較穩定的物理、化學性質。用這些礦物顏料所繪的各種畫其顏色經久不變,可保持千年而不褪色。礦物顏料運用在各種名畫之中,原料的採集和顏料研磨的困難讓畫作顯得更加的珍貴。這篇文章將為你講述有關礦物顏料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領略礦物顏料的千年之美吧。
  • 圓桌| 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東方傳統色彩背後的故事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主辦的「2020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近日在京舉辦,為時兩天的研討會中,共設九場主題演講與學術討論,會議採取了國內專家現場研討,境外專家視頻會議相結合的形式展開。專家學者們圍繞色彩觀念、媒材、工具、技法、應用等領域問題進行探討,關注到傳統色彩學術研究的最新領域和研究成果。
  • 圓桌|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東方傳統色彩背後的故事
    在文章《試論〈易〉理與色彩之「易」法》以《易》的「象」「數」「理」「佔」等簡明、直觀形象的讀卦、演算、聯想、類比和推導的思維方式,揭示中國古代色彩文化的潛在結構與秩序,從而為傳統色彩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方法論。
  • 中國傳統色彩的意境之美
    古人對色彩的稱謂可謂花樣繁多,從胭脂到天青,從粉紅到黛綠,每一個顏色名稱都凝結著古人的智慧以及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我們常常可以在書中看到黛色、妃色、丹色等,還有諸如天色已是魚肚白、開到荼靡,等等。審美,不能遺忘中國色。旅遊風景和風情,從來不缺中國色。
  • 中國傳統色彩,美的讓人心醉!
    月白、十樣錦、秋香……這些都是中國傳統色彩的名字。中國傳統顏色繽紛七彩,色澤涵蓋領域寬廣細膩。且各色又分別傳遞不同的思想和意義,當顏色不再局限於視覺,它成為了獨一份的孕育十月,有了自己的吉祥寓意。一看到名字就能讓人浮想聯翩,仿佛一幅美景出現在眼前。大概就是千年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 唐卡顏料:神與佛的色彩
    藍銅超然世外的青、胭脂玫瑰一般的紅、珍珠溫潤含蓄的白,金粉如太陽般閃耀著的高貴、銀粉像月亮一樣閃爍著的冷豔…… 畫在唐卡上的每一筆都決絕、永恆、價值連城。雪域的下午永遠有明媚的陽光,我和教授穿過藏大藝術學院靜靜的大樓,來到一間小小的顏料「作坊」。 「這裡是我們藝術研究所的藏族傳統顏料研發工作室,那些純天然的顏料就是在這裡製造的。」教
  • 中國傳統色:打撈華夏失落的色彩文化
    中國傳統色的名稱內斂又隱晦,它們代表的是一個意象,融景融情於一色,見一色則知一秋。是中國古人看待色彩的方式,也蘊含著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故宮更是傳統色彩的集成之地,青紅瓦綠的宮景和淡彩質樸的文物,都是中國人千年審美文化和智慧的結晶。
  • 【中國顏色】傳統色彩與名稱
    (quester註:不大於M70的色彩,有時可加入適量黃色)████ 海棠紅,淡紫紅色、較桃紅色深一些,是非常嫵媚嬌豔的顏色。████ 石榴紅:石榴花的顏色,高色度和純度的紅色。████ 櫻桃色:鮮紅色████ 銀紅:銀硃和粉紅色顏料配成的顏色。
  • 中國傳統色彩:真青色
    真青色,中國傳統色彩之一。屬於五正色青色系。青色是一個大系列,有很多的顏色名,歷史也可追溯到周朝。
  • 在「故宮色彩」中感受中國傳統美
    書名為《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兩位作者,郭浩與李健明,都是故宮文創項目的負責人。故宮凝結了中國藝術之大成。在這本書裡,只須藉助「色彩美學」這個小小切口,我們就能領略一番精髓。全書編排以春夏秋冬四時節氣為序。時間性的存在是一種物化的內在。
  • 國色千年,在最美的中國傳統色彩中與你相逢
    國色千年,在最美的中國傳統色彩中與你相逢攝影/後期/手繪/配文 | 秋瞳作為世界上最先懂得使用顏色的中華民族,我們的祖先很早即歸納出一套嚴謹的色彩體系。比如,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銜的色彩分別是白、青、黑、赤、黃。
  • 新書|肖世孟傳統色彩研究論著《中國色彩史十講》
    當代國內藝術、設計、色彩等領域深受強調色彩科學認知的西方色彩學說、方法等的影響,而對於注重於色彩精神作用的中華色彩文化的觀念、成果等知之甚少,相關研究,尤其有影響的成果更為鮮見。中國色彩事業若想在世界色彩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不斷地研究、推介、傳承和運用本民族的優秀傳統色彩文化,就成為中國色彩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 什麼是雨過天青色——追尋傳統色彩的記憶
    唐代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形容秘色青瓷的顏色之美。然而秘色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色彩,在法門寺地宮中的秘色瓷實物出土之前,只是一種存在於文獻與想像之中的色彩。書中共收錄了160種日本傳統色彩,不僅是關於色彩的普及讀物,也可通過書中介紹的一些關於色彩的傳統和風俗,管窺日本文化。日本對於傳統色彩的研究有著深厚的積累。1943年,上村六郎、山崎勝弘合著的《日本色名大鑑》,通過彩色石印的印刷方式,對82種日本傳統色彩作了具體的介紹。
  • 當代遍地畫盲、藏盲,有幾個人了解原始之美的礦物寶石繪畫顏料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畫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中國畫從遠古到今天是千載的積澱,不絕的文脈,是不化的靈魂。而在今天,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畫正在被素描取代,以書入畫的意向性已面臨斷層。
  • 中國傳統顏色譜合集,終於知道他們的出處了
    傳統中國畫顏料依其制色原料,主要可分為礦物顏料、植物顏料、金屬顏料、動物顏料、人工顏料等。礦物性顏料從礦石中磨鍊出,色彩厚重,覆蓋性強。植物性顏料,透明色薄,沒有覆蓋性能。下面這些可能是你見過最美的中國傳統顏色,沒有之一。黛紫、墨灰、水紅、柳黃,聽名字就知道顏色有多美。
  • 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 傳統色彩文化 企業形象設計 啟示      在中國色彩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傳統色彩的形成與發展是和一定的思想觀念相聯繫的,這就是五行學說。以五行學說為根本,產生了極具民族特性的五行色彩文化。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色彩審美意識之中,並對中國文化、服飾、繪畫、宗教以及諸多方面的色彩應用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 世間之美,藏在這384種中國傳統色裡
    世間美,藏在384種中國傳統色裡。色彩本身是一件美好而奇妙的存在,在不同的國度,它有著不一樣的身份與名稱。桃夭、碧城、月白、星灰,只要踏進中國傳統色的世界裡,便踏進了美的心境。中國傳統顏色的命名,最真實地傳達了自然之美。從字間揉捻出細膩的溫柔,撒向廣闊的山河星海,「皓腕凝霜雪」、「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都說色彩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 今年流行「中華袍」穿出中國之美,彰顯女性魅力
    今年流行「中華袍」 穿出中國之美,彰顯女性魅力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 經典 ︱ 日本傳統250色
    貴族文化到達鼎盛的平安時期,日本文化日益彰顯獨有的極致個性——宮廷內外的貴婦們普遍身著5-40層之多的盛裝華服,並且力圖要使每一層織物之顏色、質地得到最和諧展示——對色彩的精細應用與微妙搭配成為一門藝術。 這種對自然色彩的迷戀與珍重態度,一直滲透於日本的藝術與生活點滴,也是最吸引目光的文化魅力之一。
  • 花兒非遺大課堂進校園 ▏中國傳統插花盡現雅趣之美
    2008年6月,傳統插花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主要特點 」中華傳統插花重意趣、次形式、後色彩;日本插花則重形式、次意趣、後色彩;西方插花則重色彩、次形式、輕意趣。中國傳統插花吸取了園林、盆景、雕塑、書法、繪畫等姐妹藝術的精華,與花材與花器完美融合,不僅僅是手工藝作品,而且是一種既有形式美,又有思想美和意境美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