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 一座享譽海內外的自然與文化複合型大觀園

2020-12-11 國家旅遊地理網

國家旅遊地理湖北武漢9月15日(文/紀宏  報導):大別山,相傳當年司馬遷登上了大別山最高峰(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觀賞了南北二側的景色後,發現山南山北二側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讚嘆道:「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於他山也!」。相傳漢武帝劉徹封禪南嶽天柱,途經大別山境內一座高山。因皇帝不走回頭路,竟兩個月未走出此山,驚呼感慨曰:「此山之大,別於天下。」李白曾登上大別山主峰感嘆:「此山大別於他山也」。「大別山」,因此而得名。早在3000多年前戰國時史書,即我國第一部地理著作《尚書·禹貢》兩次提及大別(大別山),主峰如:導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譯文:開通嶓冢山到達荊山。開通內方山到達大別山)......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譯文: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成為漢水;又向東流,成為滄浪水;經過三澨水,到達大別山,向南流進長江。)大別山脈與西部的秦嶺【崑崙山西起帕米爾高原,山脈全長約2500公裡,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裡,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裡。秦嶺位於北緯32°—34°之間,東西綿延400—500千米,南北寬達100—150千米】橫亙於我國中部【桐柏山(河南)為秦嶺向大別山的過渡地帶,屬淮陽山脈西段,西北-東南走向。東與大別山相接。山脈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長達120餘公裡,海拔高度多在400~800米。在地理上,桐柏山(崑崙山脈(即中國中龍),中龍經祁連、秦嶺後分為兩支:北支為太行山,南支為桐柏山、大別山。崑崙又為中龍,居天下之中,入於中國。天下之中在中國大唐西域舊地。中國為天下之中,大唐中土。崑崙主脈經祁連、秦嶺後分為兩支,北支太行山為青龍,南支桐柏山大別山為白虎)是淮河與長江流域的分界】,連綿千餘公裡,是中國南北水系的分水嶺。由於它分開了長江、淮河兩大水系,也分開了吳國、楚國兩地,從而使得南北兩地的氣候環境和風俗民情截然有別,故稱大別山。大別山,地理(緣)學界稱之為"東秦嶺″(廣義的秦嶺,西起崑崙,中經隴南、陝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大別山是一座正處於東方中國大自然經緯與華夏文明史坐標核心方位,並擁有中華五千年的厚重歷史,燦爛輝煌與亙古深厚文化底蘊和天然豐盈的自然生態景觀的大觀園,走進這座大別山自然與文化大觀園,方可閱讀到大別山演繹著獨有地理單元現象,聆聽到催生與成就一篇篇地域性神秘、神奇、神話的故事與傳說。

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

       大別山是一座地理"地標″大觀園

「大別」是指氣候之大別、物產之大別、文化之大別。從地理空間來侃,大別山黃岡是東西南北的交匯之地;從從水系來看,南北以長江為界,東西以巴河為界,交點在巴河的長江口,既是文化的交匯點、又是軍事的交匯點,所以大別山黃岡是兵家必爭之地和重要的軍事屏障。大別山是中部地區南北兩大流域的分脊線與分水嶺。從地進分界線來說,大別山將中原與華中地區一字分開,就有我國南北地域風情大別之山之說。因大別山是長江和淮河的地理分界線。大別山南岸的水流進長江,屬於長江流域。大別山北岸的水流向淮河,屬於淮河流域。

大別山地處北緯30°緯線上,北緯30°10′~32°30′,東經112°40′~117°10′.西接桐柏山,東延為霍山(也稱皖山)和張八嶺,西段作西北—東南走向,東段作東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500米。500裡素有「中原第一峰」的大別山蜿蜒於此。也是長江與淮河地理分界線,天然綠色屏障,高度從400多米至1700多米,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森林景觀。雄踞大別山麓,俯臥長江之濱。北接河南信陽、東連安徽六安、南與本省黃石、鄂州,江西九江隔江相望。

"寶″文化。寶庫文化。華中最後一塊植物寶庫。華中藥庫(谷)。截至2012年,大別山地質公園有高等維管束植物1465種,珍稀植物40餘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9種,其中Ⅰ級2種,Ⅱ級17種。龜峰山園區內生長著世界上種群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群落結構最純、樹齡最古老、株型最優美、景觀最壯麗的原生態古杜鵑植物群落,生長周期長達百萬年以上,現存樹齡均在百年以上,總面積達10萬多畝。被上海世界基尼斯總部評為「中國面積最大的古杜鵑群落」。低海拔杉木、柳杉、馬尾松等人工林成片分布,渾厚遼闊。林中杉木、柳杉主幹挺拔,生長茂盛;馬尾松枝幹蒼勁,鬱鬱蔥蔥。栓皮櫟、青岡櫟、楓香、黃檀等生機盎然。上蒼對黃岡人厚愛、眷顧饋贈給能防風抵禦自然災害的綠色天然屏障一座山脈大別山,能集防洪排澇一體天然巨型水利工程長江。

"塞″文化,要塞文化。太平軍炮臺遺址、遺蹟長江中下遊要塞之地。田家鎮。楚江鎖月。太平軍與湘軍之戰,武漢保衛戰廣濟阻擊戰。

"溼″文化,溼地文化。建立了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9個國家級溼地公園和13個省級溼地公園,溼地公園數量暫列全省首位。黃岡市不遺餘力維護大別山地區生態環保安全,打造大別山區綠色生態屏障。先後建立了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9個國家級溼地公園和13個省級溼地公園,溼地公園數量暫列全省首位。按照"山青、水淨、天藍、地 綠」宜居城市目標作出新的貢獻。黃岡遺愛湖國家溼地公園`黃岡天堂湖國家溼地公園、武穴武山湖國家溼地公園、.蘄春赤龍湖國家溼地公園、紅安金沙湖國家溼地公園`.羅田天堂湖國家溼地公園、龍感湖湖國家溼地公園、浠水縣策湖國家溼地公園、黃岡白蓮河國家溼地公園

″寨″文化。山寨文化。四十八寨。大別山蘄黃四十餘座,皆建寨城,寨堡。其中最名寨四十八,稱為「蘄黃四十八寨」。羅田有天堂寨、石柱山寨、鶴皋寨、烏雲寨、黃獅寨、仙女巖寨、韭菜巖寨、李蟒巖寨、周家山寨、揚旗寨、古(鼓)羊寨、薄金寨、富主(亦名「富豬」)寨、大堖寨、大龍寨、白馬寨、尖峰寨、觀音山寨、大羅寨、獨龍井寨。黃岡有金盆寨、響水潭寨、天馬山寨、淋山河寨、桃花洞寨、馬家潭寨、白雲山寨、何家山寨、寨雲堖寨、大崎山寨、小崎山寨、保安寨。麻城有東山寨、石馬(亦名什子)寨、雲霧山寨、塔子山寨、東義洲寨、朱山寨。黃梅有鼓角寨、挪步園寨、卓壁寨、紅花寨。其他有蘄水三角山寨、鬥方山寨、石門山寨,黃安天台山寨、大騰堡寨,蘄州大桴山寨,廣濟四望山寨。(英山三角尖寨不在其列)。以廣濟縣為例:展旗寨、凹兒寨、後湖寨、新金寨、赤〈茨)寨、王家寨、田家寨、大佛寨、獨山寨、鵝峰寨、龍神(大聖山寨)、龍頂寨、觀山寨、後峰寨、廉貞寨、觀音寨、雨山寨、雷家寨。廣濟縣治北部的 「九龍寨」,九龍寨是由求雨堖、大斫山、細斫山、帥印巒、武寨房、黃義山、大窪山、媽爾柴、兔爾望月九座巔連起伏的山巒組成,連綿十餘裡,形成「九龍參頂」 之勢,故曰「九龍」 。若人間四月天,登山望遠,別有一番景至,雲霧繞頂,腳下全是白茫茫一片,似乎墜入了人間仙境,愈發生出「雲昏不見寺,依約但聞鍾」 的禪境驚嘆。此地民間關於風水等眾多美麗民俗傳說,譬如此九龍寨(大別山南麓)一支龍脈由北再向西由小金衝(因廿世紀修水渠攔腰被切斷)延伸到塔水橋(「神秘的3 0°線″上)下林(學者水揚家鄉)牛頭山(牛背(山)上大約2米長石頭的脊背,山脊左右兩邊牛角眼長著兩棵銀粗很粗的數百年古楓樹(學者水揚高祖陰宅地)家鄉,山脊左右兩邊牛角的長著牛角狀很粗很粗兩棵數百年古樅樹,山脊左右兩邊牛鼻子眼長著兩棵很粗很粗數百年古麻櫟樹,此樹果子製作豆腐),後因上世紀六十年代人為毀掉;牛頭山腳有一張牛嘴即一口水塘(後被毀),正前方一個稻場草堆(後被毀),左前方有一個谷堆山(俗稱半邊月),上林與下林之間有一牛肛門眼(水井)(後被毀),在九龍寨餘脈的另一支脈細凹爾山腳的一條港渠中有一副牛陽具(即一囗水井【後被毀】,泉水常年不斷,冬暖夏涼,水質味道甘甜),空中腑瞰像一條鮮活的綠龍向梅川河飛奔。 羅田縣天堂寨有小華山、九道箍、彌勒顯聖、群仙聚會、哲人峰等景觀。

     "園″文化。森林公園文化。湖北黃岡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森林景觀資源,多數森林公園的森林覆蓋率接近或達到90%,成為湖北省內外少有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基因庫。截至2012年,公園內有森林公園4家,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家,即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吳家山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1家,即龜峰山森林公園。

 "江″文化。長江文化。大江(長江【秀水):長江主江岸線黃岡段全長212.9公裡,洲灘岸線68.3公裡;連綴近100個湖泊和1000座水庫,發源於大別山脈的舉水、倒水、巴水、浠水、蘄水、華陽河等六大水系,匯合成3700多條支流, 215.5公裡長江均自北向東南環繞流經本市市域注入素有 「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 目前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黃梅縣張山遺址,境內出土了大約距今6000年前的「東方流域第一龍」——(黃梅)卵石擺塑龍。螺螄山遺址等。據考古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棲息。這裡是中華民族文明發祥地之一,地處東西南北原生態文化的交匯處,兼有大溪文化、仰韶文化(黃河中遊)、青蓮文化、良渚文化(長江下遊)、屈家嶺文化(長江中遊)、薛家崗文化、吳越文化(長江下遊)、荊楚文化(本土文化)都在這裡交匯、碰撞、沉澱形成了黃河流域的北方文化南下,長江下遊的文化西進,從文化交界點而看,鄂東地區是古代東西南北文化薈萃之地,不僅因為蘄黃地處長江中遊,海洋文化與內陸文化水乳交融,而且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也在這裡交匯。蘄黃文化不僅具有東西兩重性,而且具有南北兩重性,即東西兩重性是指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的交匯,南北兩重性是指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融合。蘄黃地域兼收並蓄、複雜多元的文化元素,並有獨自特色地域文化。

″澤″文化。大澤(湖泊)文化:先秦時代,名震天下的彭蠡澤位於大別山東南麓、是與長江主河道完全融為一體的過水性湖泊,彭蠡澤與雲夢澤、震澤(太湖)齊名的長江中下遊大湖。在西漢以前,彭蠡澤的湖面非常廣闊。湖面上起武穴,下至安慶,東西綿延兩百多公裡、南北縱深最寬超過五十公裡。構建了江北湖群,以及上遊的武山湖(廣濟縣)、太白湖(湖北廣濟、黃梅縣(今龍感湖),安徽宿松、望江等),下遊的望江武昌湖、安慶石門湖(七裡湖),江西德安等縣都是古彭蠡澤的組成部分; 漢高祖初年,彭蠡地區人煙漸漸稠密,戰略位置也得到中央政權的重視。高祖在這裡設立了四個縣級行政區,即東南岸的彭澤縣、西南岸的柴桑縣、西岸的蘄春縣和北岸的松茲侯國。古永寧縣(廣濟縣)正處在古彭蠡四縣的核心區內。蘄黃境內連綴近100個湖泊和1000座水庫,境內有23處名勝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大別山是一座世界"地質″遺產大觀園

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遊北岸。北接河南省信陽市,東連安徽省六安市,南與江西省九江市、湖北省黃石市、鄂州市隔江相望,西鄰武漢市、孝感市。湖北黃岡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14°36′00″—115°21′44″、北緯31°00′00″—31°40′00″之間。天台山園區、龜峰山園區,大別山主峰園區。規劃總面積為409.22平方千米。2009年8月14日,湖北大別山(黃岡)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之一;2018年4月17日,時任黃岡市長劉雪榮主政,湖北黃岡大別山地質公園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巖文化。大別山主峰園區及周邊地區地質遺蹟十分豐富,在黃土嶺發現的大於28億年的木子店組麻粒巖相紫蘇黑雲石榴片麻巖,是大別山地區最早古陸核的殘留物。主峰園區內外還分布著新太古代深成花崗侵入巖——古老的「TTG」巖系,它們與木子店組共同組成了大別山的根帶物質,有「大別山之根」之稱。此外,羅田縣的朱家河和英山縣的陶家山,都發育有典型的高壓、超高壓榴輝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研究價值。天堂寨石燕巖。

泉文化。三裡畈溫泉度假區。位於羅田三裡畈鎮,泉水分布區總面積 0.78km2。溫泉井深在500米以內,在出井溫度最高為 77攝氏度,是湖北省境內溫度較高、出水量較大的熱水泉。溫泉富含多種礦物質,還含有微量具有醫療價值的放射元素—鐳、鈾、氡,具有較高的醫療價值。

溪文化。桃花溪遊覽區。位於英山縣東北角桃花衝一帶,十裡桃花溪被譽為「華中九寨溝,中原第一溪」,全長5 km。桃花溪中所發育的斷層、巖脈穿插現象及象形石等,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科普價值。

 "峰′文化。薄刀峰景區規劃面積為51.76km。薄刀峰,又名鶴嗥峰、臥龍崗,位於大別山主峰南麓,由數十個群體山峰組成,主峰海拔1404米,以峰險、石怪、松奇而見長。山勢近南北走向,側看形如薄刀刺天,橫看如蛟龍盤臥。峰頂怪石嶙峋,千姿百態。峰脊裸巖地貌是奇松生長之地,由於長期受風力的影響,使之形成獨特的形態。著名景點有金蟬戲鳳、雄鷹覓食、臥龍崗、天子彎腰、錫鍋頂等。

 "筆″文化。青苔關景區規劃面積為21.24 km。筆架山因山體頂部有三個並列的巨峰,峰頂圓潤,酷似一座高聳雲天的筆架,故名。筆架山終年雲霧環繞,雖晴不散,謂之「筆架晴嵐」。該山四周陡峭,上下如削,溝深壑幽。主峰崖壁石隙中長有迎風搖曳、高僅數尺的巖松。筆架山造峰巖石系江家灣單元中粒黑雲二長花崗巖。筆架山景區內桃園、迭書巖、南山仙翁、甕門關等景點。

"谷″文化。吳家山景區規劃面積為53.53km,包含大別山主峰南武當景群和龍潭河景群。坐擁大別山主峰的南武當道觀,氣勢恢宏,為弘揚道教文化和武當武術的基地,是景區內重要的人文景觀。龍潭河峽谷號稱「華中第一勝景」。

"龜″文化。龜峰山園區規劃面積為140.86km,分為龜峰山景區和九龍山景區。龜峰山園區擁有北東向和北西向兩套韌性剪切系統,其中北東向韌性剪切帶即麻城-團風韌性剪切帶,該韌性剪切帶分帶性明顯,地表巖石類型各異,形態萬千。在白果鎮北東約5km的地方,還發育有一條脆性斷裂帶——麻城團風斷裂帶,該斷裂帶疊加在麻-團韌性剪切帶之上,是分劃桐柏塊體與大別塊體並切割莫氏面的超深大斷裂帶。龜峰山園區擁有如此豐富而又典型的地質構造現象,是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是研究構造應力的天然實驗室。龜峰山景區規劃面積114.58km,主峰高程1300餘米,由龜頭、龜腰、龜尾等九座山峰組成,形如昂首翹尾的巨龜。山頂怪石嶙峋,雄偉綺麗,系經多期的構造運動和長期的物理風化、崩塌和地應力作用形成,其中,龜峰旭日、衝擔石、險八腳、升了井、觀音崖、合掌石、噴雪崖等著名景點。

"龍″文化。九龍山景區規劃面積26.28km,系九條由白堊系紫紅色砂礫巖組成的紅色山崗組成,九條山崗由中心向四周彎曲蜿蜒,好似九條巨龍盤旋環繞,民間俗稱「九龍纏頂」。景區內的柏子塔已有1300年的歷史,塔旁有「唐王洞」、「龍井」、「寺院」等。明代思想家李贄講學、著述的龍潭寺、釣魚臺遺址,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臺″文化。天台山園區天台山景區規劃面積約55.86km,景區內廣泛發育的中元古代西張店基性火山巖組、武當群等典型的地質遺蹟景觀。其主要景點有文脈、告天爐、臥龍洞、坐忘臺、作霖池、息緣門、達天門、天台寺等。   

大別山是一座中國華中地域"文化″大觀園

地域文化,是一種地理標誌文化產品,也是地域文化產品標誌。更思一種文化基因傳承,還是一種文化力量傳播。大別山腹地文化呈多元化、富有創造力、創新力,驅動力,並極具生命力、活力、張力、爆發力、持續力。

 中醫藥文化:這裡誕生了蘄春李時珍、羅田萬密齋、廣濟楊濟泰、浠水龐安時鄂東四大名醫。產生了鄂東四大名醫的「醫藥地理」。 史載黃岡由宋至清,有名垂青史的鄂東「四大名醫」現象:北宋蘄水人龐安時被稱之為「德公」、「醫王」,所著《傷寒總病論》收入《四庫全書》;明代羅田人萬密齋被康熙追封為「醫聖」,著書《萬氏全書》凡二十餘種,其婦、幼兩科為後世醫家之宗;蘄州人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被達爾文稱之為「中國十六世紀以前的百科全書」,為聯合國紀念的世界十大傑出科學家之一醫聖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縱觀世界醫藥史上長河,李時珍醫藥健康文化開歷史之先河。健康文化是全人類所共有的文化遺產,《本草綱目》已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全世界廣泛傳播,李時珍是蘄春、黃岡一座地標文化名片和中國文化符號,《本草綱目》更是一座中國的、世界的文化遺產寶庫;清末廣濟人楊際泰廣搜驗方,妙手解毒,以至民間流傳「南有林則徐斷絕毒源,北有楊際泰解除病根」之說。是全國聞名的 「板慄之鄉」 , 「藥材之鄉」 , 野生蘭花之原生地、「甜柿之鄉」 , 羅田的板慄、茯苓,蘄春四寶(蘄龜、蘄蛇、蘄竹、蘄艾) , 英山的雲霧綠茶和桔梗、麻城「福田白菊」 、團風的苦荊茶 等特產聞名中外。在1800多種中藥材裡,大別山地區就有1600種。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是中國古典醫藥學集大成之作。大別山主峰天堂寨是海拔1729.13米,被譽為「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

   佛教文化:地處北緯30°(北緯29°45`至31°35')東西貫穿全境。地處在九華山、天柱山、廬山「名山」佛教圈;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當陽玉泉寺、浙江天台國清寺並稱「江南三絕」佛教叢林「名剎」圈。相傳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漢明帝劉莊為銘記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到中國傳播佛教,在黃河流域的洛陽興建了白馬寺,為了在長江淮河流域也宏揚佛法,又命名長江淮河分嶺的大別山主峰為白馬尖,此後就有了「北有白馬寺,南有白馬尖」一說。我國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學家、散文家徐霞客遊歷廣濟橫崗山後,寫下了「巍然不亞武當風」的讚美詩篇。

——佛縣現象:廣濟縣地處神秘北緯30°(北緯29°30′至30°13′,東經115°22′至115°49′)線上。廣濟縣位於長江中揚子江段。地處神秘北緯30°(北緯29°30′至30°13′,東經115°22′至115°49′)線上。與普佗山、九華山、武當山、峨眉山、西藏布達拉宮佛教聖地都處在同一緯度線上。因廣濟地圖酷似一朵含花待放的蓮苞蓮花形態,天然與佛結緣,苞尖朝西北,苞底坐東南的,好似浮在」大江」上一朵,流向東海。其苞尖上有橫崗上,一群寺廟,右花蕊有素有」小天竺「的36座寺廟梅川靈山。自北向有一葉庵,頭陀寺、四祖寺〈雙峰山屬蘄州府齊昌),東南禪居寺、江心寺(蔡山屬尋陽郡柴桑縣),龍坪鬥母庵、萬壽宮,五裡廟,正南有武穴仰山寺、東嶽廟、棲賢寺、龍磯寺(龍隱寺),苞底左上方有花蕊。午山湖有」一湖二十廟」佛寺廟景觀。西南有田鎮象山寺,吳王廟、馬祖寺、附近大法寺,向西北梅川南泉觀山廟。故稱」蓮苞佛國」。廣濟版圖"蓮苞″景觀。水流東去永歸江海,揚筆西行興起頓生。從中發現永寧縣與佛結緣,永寧縣地圖上酷似一朵蓮花待開的「自然蓮苞」,全域寺廟群分布呈蓮苞狀,被稱之為「蓮苞佛國」。被當代歷史文化學者水揚興作楹聯一幅:「蓮苞佛國,天生圖案蓮苞畫 ,地吟淨土佛國詩」。並還再賦一幅楹聯:「千寺佛鄉,大江東去滌盡廣塵埃,蓮苞待開弘曠濟佛國」。廣濟縣有兩條「禪宗寺廟」景觀線,一條是陸線,自西向東,橫崗山林隱寺、萬民寺(又名城皇廟)、南山寺、靈山「小西天」、 幽居寺、頭陀寺,繼宗寺【又名之字庵】大藏寺)等禪寺宗禪廟,與黃梅四祖寺、老祖寺,小池妙樂、五祖寺寺聯在一起,與北緯30°呈吻合線,另一條是沿水(江)線(即長江線),由西向東,有馬口寺、吳王廟、象山寺、龍隱寺、棲賢寺、仰山寺等寺廟。古廣濟縣地處在九華山、天柱山、廬山(東林寺)「名山」佛教圈;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當陽玉泉寺、浙江天台國清寺並稱「江南三絕」佛教叢林「名剎」圈;地處大別山南,幕阜山北大山,雲夢、洞庭、鄱陽水澤等澤泊之間,這裡寺廟林立,廣濟因寺廟眾多被譽為「千寺佛國」,又因古時廣濟,「《禹貢》載:「廣濟有三江即北江、中江、南江」:"北江",北江故道。 據2015年2月1日頒行的《湖北省湖泊志·武山湖》著載:屬於古北江遺址武穴「連通太白湖,經梅濟港、龍感湖,再經安徽省華陽閘(「史稱三省七縣[湖北廣濟、黃梅;安徽宿忪、望江、懷寧;江西德安等七縣])」入長江;「中江」由盤塘(田鎮)、馬口湖(大法寺)、黃泥湖、掛玉湖、武穴青林嘴發源,經武山湖、觀音湖、連城湖、沉塘湖、西沙湖、萬丈湖、東沙湖、龍坪直瀉黃梅胡世柏、蔡山、龍感湖,北池口、吳河墩、王家埠、小池口,蔡山在中江江心(今淤)再至安徽望江分兩支,然後從華陽和安慶入長江;「南江」:是 長江主泓即今長江主航道上。古長江以北,也有一汪巨水。外江是橫江山(今橫崗山),是古廣濟抵禦徒外江水的一道天然攔水巨型大壩。 被稱之為「大江佛國」。廣濟縣因佛教名揚天下,被學者水揚譽為「大江佛國,廣種福田出自大別山南麓,濟耕善地源於揚子江北岸」之說。廣濟縣被本煥大師稱之為「中國禪宗源道信,東方頓漸起黃梅」美譽。古時全國有三個冠名「永寧縣」,唯一是古時蘄州轄區的鄂東「永寧縣」被皇上賜名其佛名禪意縣名即廣濟縣。廣濟高僧、法尊雲集而至,且一叫一千年(1366年),素有「千年佛縣」。廣濟高僧、法尊雲集而至,淨土宗(蓮宗)慧遠法師(唐宣宗諡大覺法師)(山西崞縣[原平市]人)、禪宗四祖道信(大醫禪師)、禪宗五祖弘忍(大滿禪師)(黃梅)、禪宗六祖慧能( 大鑑禪師) (廣東新興縣)、頭陀祖師、詹祖(法號弘簡、諡號大德)禪師、存奘大和尚(韓國)、馬祖道一禪師(四川什邡)、慧普禪師(蘄春縣)、泓燦法師、悟一和尚(寧波)、順光和尚、俊空和尚(廣濟大金幽居寺)、法幢(四祖寺)、小顛和尚、綠雨和尚等。小沙彌道信14歲離開出生地永寧縣(曾廣濟,今武穴),遠赴安徽天柱山拜師禪宗三祖僧璨,被受戒,10年後僧璨傳衣缽於道信,隨後離開了天柱山,去往南下羅浮山,一年後,離開了羅浮山,到了吉州東山寺(今江西吉安)卓錫,回廣濟縣,在大金舒家衝營建幽居寺叢林、橫江(今崗)山、大法寺等傳經,再去雙峰山(漢代為廣濟縣域,今黃梅縣)創建四祖寺叢林(祖庭)。廣濟縣佛教發展為五大叢林:東邊大藏寺、西邊馬口寺,北邊南山寺、南邊棲賢寺、中間幽居寺;東晉時有慧遠【(334年-416年),法名。即慧遠大師,又作釋惠遠。俗姓賈氏,山西雁門郡樓煩縣人(原崞縣,今山西原平大芳鄉茹嶽村人)人,歷史上著名高僧之一,是佛教宗派(淨土宗)的開山祖師、創始人之一、廬山白蓮社創始者】。慧遠在襄陽弘傳聖教。晉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378年),前秦兵圍襄陽,道安法師為免徒眾遭受戰禍,於是分遣大眾往各地布教,蓮宗初祖慧遠大師亦率弟子數十人南下,客居於荊州上明寺。西元381年,欲往羅浮山(今廣東境內)靜修弘教,路經永寧縣〈今廣濟縣〉路過蘄州府廣濟,見這裡民風純樸,先後於東晉太和[丙寅年(虎年)]元年,即公元366年,在廣濟縣治梅川東南部的九龍寨(正宗北緯30°線上)創立雲峰寺。據寺碑誌記載,「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卓錫於此,7載有餘。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主持一進三重,磚木建築結構,其兩側,左為膳堂,右為方丈殿。辛酉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大德禪師卓錫於此,寺名為雲峰,開設道場,講經弘法。唐高宗武德二年(公元618),大德禪師(頭佗祖師)募資重修此寺,相傳並在寺前栽下了由大藏寺存奘和尚從暹羅(泰國的古稱)引進贈於『雲峰寺』 的兩棵銀杏。」據史志記載距今1300餘年,因歲月久遠,不知何故,寺右邊的那棵銀杏已枯毀;左邊的那棵銀杏歷經一千三百多年滄桑歲月,依然屹立在寺門口,樹高約200米,樹幹四人合抱不成,樹冠如參天大傘,蔭蔽達兩百多平方米,此樹堪稱國寶。雲峰寺前另有一株銀杏樹,後被人為毀掉。慧遠大師後於東晉太元四年(公元379年)見藍傑村(太白湖地區)老虎壠的地方清淨,在此結廬,並建立黃牙寺。在廣濟兩地,弘揚佛法,弘法利生,為廣濟縣域乃至鄂東地區的佛教鼻祖,後去江南的江西九江廬山,駐錫九江廬山的龍泉精舍,在九江廬山西林寺東面,建立東林寺,慧遠大師自此以東林為道場,修身弘道,著書立說。東晉時古剎黃牙寺,位於廣濟藍傑村河西岸邊。地處太白湖,因水得利。而據清《廣濟縣誌》乾隆癸丑版載:黃牙寺背平坡,西澤、左河、右澗。遠公卓錫寺。後毀於兵,至正間法曇重建。天順間壽師無蓋自金臺五華寺遊此,愛其寂靜遂新之如五華,制正德末,僧宏明募修,邑人程瀚勒石。清《廣濟縣誌》乾隆辛未版載;太平山,縣東南六十裡,傍有煉丹邱,慧遠大師卓錫於此,後入廬山(廬山龍泉精舍,後創東林寺),去時笑露黃牙,民間因寺名「黃牙寺」。慧遠大師欲南下廣東羅浮山傳法,路經江西省潯陽【漢代江北為陽,江南為陰】(今九江)「見廬山,廬山結廬,建精舍龍泉寺,開啟定居修禪、拜佛、接待僧友生活,遂駐足弘法,創建東林寺(佛教淨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唐代,在古蘄州郡(設置了永寧縣)誕生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禪宗五祖弘忍。小沙彌道信14歲離開出生地永寧縣(縣治梅川),遠赴安徽天柱山拜師禪宗三祖僧璨,被受戒,10年後僧璨傳衣缽於道信,隨後離開了天柱山,去往南下羅浮山,一年後,離開了羅浮山,到了吉州東山寺(今江西吉安)卓錫,回廣濟縣,在大金舒家衝營建幽居寺(淨玉居士祖籍腹地所在地)叢林、橫江(今崗)山、大法寺等傳經,再去雙峰山(漢代為廣濟縣域,今黃梅縣)創建四祖寺叢林。唐僧存裝即陳玄裝遠遊暹邏(今泰國),來到廣濟縣廉貞山建大藏寺居之,創立禪宗(臨濟宗),並建大藏寺叢林。道教、佛教熔匯於橫崗山真武殿。廣濟禪宗臨濟宗有渚山門戶、察山門戶、南山門戶、高山門戶、廬山門戶,四大禪宗門戶均在廣濟縣開壇傳戒。這裡出現誕生和走出了禪宗「兩大祖師」的「地理佛教」 ,佛教禪宗被唐代宗李豫追封「大醫禪師」的大師、宗教哲學家禪宗四祖道信(開創了農禪雙修、農禪並重的新風),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神秀北宗漸悟,慧能南宗是頓悟)。廣濟縣因佛教名揚天下,被學者水揚譽為「廣種福田出自大別山南麓,濟耕善地源於楊子江北岸,大江(天)佛國」之說。大別山廣濟縣佛教發展為五大叢林:東邊大藏寺、西邊馬口寺,北邊南山寺、南邊棲賢寺、中間幽居寺,被稱之為」佛開一葉五蓮花」。蘄州廣濟版"靈鷺山"景觀。蘄州廣濟縣衙梅川出城往東五裡,經五裡坡前三裡有一山,名曰出世間佛名「靈鷺山」,入世間美稱"靈山"。相傳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誠心於佛,全國上下廣修寺院,"靈山″上寺廟遍布,據說"靈山"一帶,大小寺廟有三十六座、僧尼七十餘人。史稱廣濟縣十景之一的「靈山浮渡」就在此處。廣濟梅川石船、石牛,廣濟餘川石猴、劈山石 。

—— 佛號(地形)現象:佛符(「萬字」符號)。早期地方佛教研究老者原廣濟縣王筱春,曾隻身徒步登臨過鄂東名山廣濟縣雙峰山,於一尖二尖山中的二尖之巔現場找到天然八卦頂,旋即拜訪了道教聖地白雲洞,火焰洞,黃龍潭,清涼山古洞,牧石庵數位道長,異口同聲稱「道教天生八卦頂在一尖。」 在倍受鼓舞之餘,繪製山形脈絡,發現以一尖山為軸心,東西走勢是東向東衝山、西向蘄春縣八鬥峰連接太平橋山;南北走勢是南向遊鴻寨、向北到蘄春南靈寺及黃梅縣的紫雲山道人屏山,恰為東西垂直於南北,完全吻合卐圖形,真正自然天成。卐山形 :東山折南,景有東衝積雪,餘脈到豬頭山馬乾山有唐朝八大教主之一的高山派教主所建築的一枝庵,長驅直下有四祖寺和九龍纏繞地牧石庵,向南最後折出五峰山頭陀大德祖師寺。卐山形 :南山折西即遊鴻寨西折有六祖打坐的地方,折出橫江山有橫崗聳翠景點。卐山形 :西山折北一尖到八尖,出出鳳凰山。卐山形 :北山折東;即蘄春南靈寺道人屏山,折東火焰山,挪步園山,引出白雲洞,火焰洞,落下黃龍潭。春夏雨過初晴或秋高氣爽時可以登山四顧,欣賞到奇妙的卐山形脈絡 ;不愧為鄂東罕見的神奇的自然奇觀,與佛教素緣的神秘的天然景觀。

—— 佛名現象:大別山廣濟佛「寺(廟)」景觀:梅川靈山一帶,有大小廟宇:醉顛寺、萬壽庵、靈堂寺、竹影寺、羅山寺、多羅寺、靜心庵、得失寺、臨濟寺、行山寺、白馬寺、白雲庵、玉鶴廟、楊四廟、仙洞庵、諦信庵、大王廟、德雲庵、楊家庵、仰山寺、孝禪寺、天台寺、摩訶庵、龍華寺、興化寺、永豐寺、觀音庵、浮渡庵、碓舂庵、靜閒庵、龍門寺、碓舂庵、靜閒庵、龍門寺、迥龍庵、太子廟、福主廟、馬祖寺、淨仁庵、山關廟、 真人愚庵、曇林寺座廟(素有美麗傳說,點數廟宇只有35座),僧尼70餘人,時人稱其為釋門「小西天」。廣濟佛「山」(民俗)景觀:靈山、老虎山、獅子山、靈龜山(天津湖)、大聖山(龍神寨)、烏龜腰、九龍寨(雲峰寺)、察山、馬鞍山、折磨(雙峰)山、母獅子山、烈馬山、玉屏、鳳凰山、象山、九牛山、仙姑山、困龍山。廣濟佛「湖」景觀:以武山湖為中心,形成佛教輻射半徑圈。武山寨廟、七鄉寺、金陵祖廟、插山廟(山上)、祖爺洞、鳳陵祖、藥王廟、朱其武回龍灣(庵)、馬口寺、石陵祖廟。廣濟佛「鎮(群)」景觀:在縣域內,歷史上曾以佛教禪宗冠名,深深烙在佛教文化印記。梅川的南山寺、城隍廟、武聖宮、一字庵、濟北寺、四祖廟、報國寺、梅川棲賢寺、梅川公園呂祖寺、吳家廟、清濁寺、銅鼓廟、觀音廟、益智廟、楊泗廟、金沙寺、梅川龍王廟、八溪寺、大同寺、九龍城雲峰寺(呂祖寺)等25座寺廟。廣濟佛鎮(鄉)」景觀:從鄉冠名來說,據志書記載,有靈泉東鄉,靈泉西鄉,後改為靈東鄉,靈西鄉。覺生鄉等;從鎮冠名而言,有石佛寺鎮、大法寺鎮等;廣濟佛「村(垸)」景觀。從村冠名言說:(四望)新廟村,觀音湖村,觀音寨村、雙廟村、靈山村、仙人口、石船等;從垸冠名而論,香爐山垸等;佛山(湖、橋)」景觀從山冠名而講,觀音寨、駱庵山、靈山、大佛寨、龍神山、大聖山、靈龜山、化子仙山、仙姑山、九龍橋柳家垸(坐南朝北為學者呂水揚太祖等陰宅地)等;從水庫冠名來侃,仙人湖等,這些深深打上了佛教文化印記,孕育了佛教文化的人文含量。據民國二十三年《湖北縣政概況》記載:「廣濟縣境內,大小寺廟達三百餘所,倍於小學之多,故有」佛國之稱」。據志書記載,1949年初,全縣有寺廟247座,僧尼586人,皈弟子曰5805人,廟產5000餘畝,山林區7000餘畝。由此可見禪林寺廟分布之廣,時值大別山廣濟縣歷史上禪宗之興盛。大藏寺(今餘川鎮砌石村轄區即後峰寨東或仙人壩水庫西)有住廟僧執20餘人,由此,時下宗教極為盛行,已成為佛事盛世人文奇觀。廣濟佛「叢」現象:頭陀寺,繼宗寺(又名之字庵),萬民寺(又名城皇廟)、大藏寺、馬口寺,南山寺、棲賢寺、 幽居寺七座叢林。大別山廣濟縣出現了」名山寺盡享,聖水佛爽飲」,「 一山二十寺(橫崗山),一村六廟堂(餘川鎮),一裡一寺廟,二裡一庵堂」的佛教文化生態景觀。

—— 佛寺(寺廟、祖庭)現象:    大別山黃岡這裡出現誕生了禪宗「兩大祖庭(四祖寺、五祖寺)」、天台宗祖庭(天台寺)、淨土宗道場(雲峰寺)的「地理佛教」 ,佛教禪宗被唐代宗李豫追封「大醫禪師」的大師、宗教哲學家禪宗四祖道信(開創了農禪雙修、農禪並重的新風),禪宗五祖弘忍,禪宗六祖慧能(神秀北宗漸悟,慧能南宗是頓悟)。近代禪宗史學家認為「道信禪師是中國禪宗實際的創始人」。 印順法師在《中國禪宗史》中對道信禪師的禪法歸納為:戒禪合一、《楞伽》與《般若》合一、念佛與成佛合一。

——黃梅四祖寺。四祖寺原廣濟縣(漢代),今黃梅。開庭鼻祖禪宗四祖道信創建。黃梅四祖寺位於黃梅縣城西北15公裡的雙峰山之中。黃梅四祖寺古稱幽居寺,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四代祖師道信大師的道場。寺廟始建於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歷史,是"中國化″禪宗第一所寺院。明正德、萬曆、清同治年間多次重建,終毀於兵燹。現存毗盧塔、眾生塔、衣缽塔、靈潤橋、四祖殿、蕉雲閣及多方摩崖石刻。黃梅四祖寺不但在我國佛教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日本、印度、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中國港澳臺地區享有盛譽,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一一黃梅五祖寺。五祖寺位於黃梅縣,禪宗五祖弘忍開創。五祖寺,原名東山寺,或東禪寺,後世改稱五祖寺,位於湖北省黃梅縣五祖鎮東山之上,地處大別山主脈東端南沿,與九江隔江而望。建於唐永徽五年(654年),是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大師的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得法受衣缽之聖地,被御賜為「天下祖庭」。五祖寺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又為旅遊勝地。1985年,列為中國開放的重點寺院之一。2006年05月25日,五祖寺作為唐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白馬尖"。白馬尖,位於羅田縣境內,山峰海拔1777米。相傳佛教傳入中國後,永平十一年,漢明帝為紀念天竺高僧攝摩騰、 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到中國傳播佛教,於是在洛陽興建了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都說「山無寺則無名,寺無山則不靈」,自古以來,寺廟的選址通常都喜歡建在人煙稀少的山林深處,以此來表達僧人遠離塵世、養心修行的精神追求。可是白馬寺卻根據諭旨建在鬧市之中,並未遵循依山而建的常規,無奈之下,印度高僧只好設想在中華大地上尋一座山,作為理想中和白馬寺相依而建的山,以便於更好的弘揚佛法。高僧認為,中華民族起源於兩河流域,既然白馬寺建在黃河流域,那麼理想中的白馬山就該在長江流域尋找,於是印度高僧以金瓶掣籤的方式,甑選出了符合條件的大別山,並命名大別山主峰為白馬尖,之所以稱為「尖」而不是「山」也不是「峰」,是因為叫白馬山怕亂了主次,而叫白馬峰又顯得俗氣與白馬寺不相配,此外叫「尖」還可表達佛教對造物上蒼造物的膜拜,因此就取名為「白馬尖」,自那以後就有了「北有白馬寺,南有白馬尖」一說。

一一天台寺。天台寺位於紅安天台山園區天台山景區,海拔806m,面積600㎡。中國佛教八大宗之一的「天台宗」起源地,現恢復重建,已初具規模。中國佛教八大宗之一的「天台宗」起源地,早在1400年前,天台山就有佛教蹤跡,隋唐時有廟宇建築。「天台山」名源於佛教天台宗,其創立人是中國歷史上名聲顯赫的智者大師。達摩道場。天台寺寺內有國內最高的一尊室內漢白玉佛像。

——九龍寺。九龍寺位於黃岡市麻城市閆家河鎮釣魚臺村陳家河,龜峰山園區九龍山景區,海拔71m,面積400㎡。佛教聖地,寺內建有古色古香的天王殿、大雄寶殿等,與柏子塔相互映襯。

——(禪宗)四祖廣濟禪院。"四祖廣濟禪院″,位於廣濟橫崗山低山區,為禪宗四祖道信弘揚佛法、修持之地。道信禪師,道信(580年4月3日-651年),生於蘄州永寧縣縣治,隋唐高僧,佛教禪宗四祖。公元580年4月3日,道信出生。公元592年(開皇十二年),向禪宗三祖僧璨求法,後在吉州符寺受戒,26歲時被三祖授以衣缽。公元625年(武德八年)於黃梅破額山正覺寺傳經講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宮,堅辭不去,被賜以紫衣。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道信傳法於弘忍(禪宗五祖),於公元651年(永徽二年)坐化,後被唐代宗諡為「大醫禪師」。公元1324年(泰定元年)時加號「妙智正覺禪師」。  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慕四祖的道風,想看一看他的風採,三次下詔,四祖三次推辭。太宗第三次下詔時曾對使者說:「人不來,就把頭取來。」使者上了山,宣布了聖旨,四祖便引頸就刃,神色不變。使者非常驚訝,回去報告了皇帝,皇帝更加欽慕,厚加賞賜。

——(禪宗)四祖廣濟禪寺。「四祖廣濟禪寺」,位於禪宗四祖道信誕生地原廣濟縣治惠山之上,這裡有四祖道信佛祖的歷史遺址和活動蹤影,是一座供養道信佛祖和瞻仰禪宗文化為一體的佛教叢林。

——雲峰寺。淨土宗道場。位於廣濟九龍寨。雲峰寺」始建於東晉太和[丙寅年(虎年)]元年,即公元366年,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卓錫於此。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主持一進三重,磚木建築結構,其兩側,左為膳堂,右為方丈殿。辛酉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大德禪師卓錫於此,寺名為雲峰,開設道場,講經弘法。唐高宗武德二年(公地處北緯 30°05』18"-30°09』13",東經115°34』4 "-115°37』18",海拔276米。廣濟縣治東北部。據云峰寺碑誌記載,「元618),大德禪師(頭佗祖師)募資重修此寺,相傳並在寺前栽下了由大藏寺存奘和尚從暹羅(泰國的古稱)引進贈於「雲峰寺」 的兩棵銀杏。據史志記載距今1300餘年,因歲月久遠,不知何故,寺右邊的那棵銀杏已枯毀;左邊的那棵銀杏歷經一千三百多年滄桑歲月,依然屹立在寺門口,樹高約200米,樹幹四人合抱不了,樹冠如參天大傘,蔭蔽達兩百多平方米,此樹堪稱國寶。雲峰寺前另有一株菩提樹,後被人為毀掉。

東坡文化:在謫居黃州的蘇軾(蘇東坡),留下了千古絕唱的《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一詞二賦」(文學),《寒食詩帖》(書法)等作品,故有「東坡居士」、「東坡赤壁」、「東坡文化」、「遺愛湖文化」,又稱「赤壁文化(詩詞,文賦:賦、考、辨、序、跋、記、書、啟、贊等,楹聯、小說、書法、繪畫、雜劇、碑刻、石、建築等)」,當今文學界有「蘇東坡成全了黃州(今黃岡),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 黃岡拯救了蘇東坡,成就了蘇東坡」之說。蘇東坡謫居黃州四年多的時間裡,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創作了753篇傳世作品。一詞二賦和黃州寒食帖代表著其文學、書法成就的最高峰。東坡這個比他名字還要響亮的稱號就誕生在黃州。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曾跟眉山市長說「蘇軾是你們的,蘇東坡是我們的」。黃岡獲「中國東坡文化之鄉」稱號。930多年來,蘇東坡對黃岡的影響歷久彌新,近年來,黃岡、惠州、儋州、眉山四市輪流舉辦「東坡文化節」、研討會,遺愛湖公園牌匾和黃梅戲大劇院用的都是蘇體;東坡文化旅遊節,將東坡的精神不斷傳承和發揚。

儒學文化:李贄在此講學16年,創立了文藝理論的經典學說「童心說」。二程(程頤、程顥)和三梅(梅之煥、梅國禎、梅國樓)均誕生於此,吳承恩的《西遊記》和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許多章節寫作於此。當代,這裡還走出了熊十力、徐復觀等「大儒」。中華詩詞之市、中國書法城,中國楹聯之鄉等響噹噹的招牌就是儒家文化的烙印。 兩宋時期的理學奠基 人程頤、程顥出生於今紅安縣, 二程鎮因程氏兄弟在此辦學而得名。明代理學家耿定向、耿定理兄弟 為鄂東黃安 (今紅安) 曾在天台山講學授徒,著名學者方學漸為其弟子, 經史子集無所不通, 影響很大。清代以來鄂東人文最盛, 誕生了王葆心、熊十力、徐復觀、黃侃等儒學大師。

書院文化:教育之鄉。自古鄂東大地,隨處可見"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的崇文尚書的文化景象,終於成就了"黃岡進士冠荊楚"令人稱道的人文景觀。書院文化:自宋、元、明、清、近代以來,黃岡的書院以其數量之多、發展之盛、影響之深遠,尚在長江沿線各地區都有著巨大的影響。黃岡地處全國南北東西「自然地理」交往的匯聚點,各派學術的「學術地理」方位的交融點,這既是客觀地致使當地的教育水平得以顯著的提高得天獨「鍾」,更是黃岡人崇尚讀書風氣的民俗傳統的得中獨「厚」緣由。鄂東書院文化發達。鄂東最早的書院要算北宋時設於黃州的東坡書院, 大學者潘大臨曾講學於此。繼之有建於南宋初年的黃州河東書院和新洲(今武漢市)問津書院, 宋代龍仁夫、明代耿定向曾講學於此。黃岡最早的書院是雪堂書院。據今《蘄春教育志》記載: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問東書院 是當時全國增建的185所著名書院之一 ,據今《黃岡市志》記載,黃岡境內共設書院多達305餘所。其中以黃州的問津書院最為知名。問津書院(新洲區今武漢),問津書院在一時之間成為了泰州學派的聚居地,其中又以耿定理、耿定向、蕭繼忠和焦竑為學派領袖,對整個黃岡地區的儒學發展影響深遠。到清朝,黃州府所屬八州縣問津書院(今屬武漢市新洲區)、黃州古都書院、東坡書院、河東書院、陽明書院;孔子書院(今團風縣);阿南書院(今屬武漢市黃陂區)【《路史國名記》載:黃帝元妃嫘姓故國地,含今黃岡、新洲、黃陂、紅安、麻城境 】;薪水縣(今浠水)的蘄陽書院、南門書院、孫公書院、宋公書院、南齊書院、雲路書院、大成書院;羅田縣的義川書院、老塔書院、白公書院、古塔書院;麻城縣的萬松書院、龍蘸書院、道峰書院、龍池書院、芝佛書院;黃安縣的天台書院、萃英書院、洞龍書院、天窩書院、雲臺書院、桃花書院;蘄州的鳳麓書院、陽明書院、崇正書院;蘄春金陵書院、麟山書院;廣濟縣的文明書院、江漢書院、梅川書院、滄浪書院、大經書院;黃梅調梅書院等225所外,又建書院297所。 慶曆四年(1044年),蘄州、黃州始有教授辦學,訓導生徒。明萬曆年間,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作者,明末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在麻城講釋《春秋》,在此著有《春秋衡庫》等書36種 .在麻城組織了芝佛書院。明代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李贄剃髮出家移居龍潭湖旁邊的芝佛書院 。蘇軾謫居黃州, 黃庭堅、秦觀、張耒、晁無咎相繼來黃, 與本地名士李委、潘大臨等論學講詩。 明代大思想家李贄曾客居麻城十三年, 在那裡著書講學, 影響一代風氣 。

教育文化: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朱理學的奠基人大理學家、思想家程顥、程頤。北宋慶曆四年(1044),蘄州、黃州始有教授,辦學訓導生徒。明清兩代,州、府、縣均建有學宮,並建有書院50多所。李贄在黃安麻城兩地講學,著書達十八年。有聲名遠播的全國三大「教授縣」之一的蘄春縣、「博士街」。 蘄春縣不僅是享譽海內外的《教授縣》,《教授村》更是層出不窮,有十名以上的教授村達三十二個,其中一村二十名以上教授的村有七個,張榜鎮汪瓢鋪村走出專家學者教授二十七人。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這條五百米長的街道,竟走出了一百二十六名博士,多半在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甚至很多父子、兄弟皆為博士。如李寶珍女士一家五名博士,分別為美國一些著名大學生化、物理、醫學博士,被傳為佳話。還有李國宏女士,獲美國伯明罕大學微生物學博士,曾為美籍華人中最年青的教授。曾歷屆國際中學生學科竟賽中榮獲8金5銀2銅共18枚獎牌的著名學府 「黃岡中學」(電影 《全城高考》該劇在著名的湖北黃岡中學以及黃岡師範學院拍攝),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學子搖籃。「黃岡試卷」譽滿全國、「黃岡高考神話」、「 黃岡教育現象」,形成了「教育文化」。 "高考神話"和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獲獎眾多而聲名遠播。

進士文化:自古鄂東大地,隨處可見"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的崇文尚書的文化景象,終於成就了"黃岡進士冠荊楚"令人稱道的人文景觀。這裡自古崇文重教,科舉年代產生了944位進士。清乾嘉陳詩所著《湖北通志·人物誌序》中說:「唯楚有才,黃郡實當其半。」,據史料記載,黃岡歷代名人有1600多位,其中古代1134人、近現代466人。一共1600餘人。其中進士944人(5名狀元,61人官至二品以上);舉人中的傑出者192人(舉人3985人);近現代名人466人。據史書記載,隋唐至明清,共產生進士944人,舉人3985人,被譽為「黃岡進士冠荊楚」文化現象。清朝湖北三大狀元之一的劉子壯。明朝黃岡進士佔湖北的39%,清朝時佔35%。若以州府為單位排名,明清兩代黃岡進士總量在全國排第五位,僅次於杭州、福州、蘇州和北京。黃岡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輩出,明、清兩朝,黃岡的進士人數居全省第一,成為湖北的科舉中心、人才中心。清代黃州知府于成龍政績卓著,居官清廉,百姓擁戴,被朝庭嘉譽「清官第一」。清代科舉湖北共中得三名狀元,有兩名是黃岡人。劉子壯(1609-1652年),字克猷,清代開科狀元湖北黃岡堵城人,是清代湖北的第一個狀元;另一個是清代狀元,陳沆(1785-1826年),字太初,號秋舫,湖北浠水下巴河人。陳鑾中探花,帥承瀛一甲三名進士,金德嘉中會元。僅嘉慶至鹹豐三朝65年中,黃州府即考中進士86人,舉人466名。《中國名人之市探源》(2011年3月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載進士:有抗蒙治蜀的封疆大吏餘玠、明代文壇領袖何景明、天台一派的創立者耿定向、楚地第一才子王廷陳、天下清廉第一汪可受、一代良臣鐵漢子梅之煥、清朝開代大文豪劉子壯、 「儒林」完人金德嘉、主審和坤的重臣金光悌、著述千卷的大儒陳詩、一代名臣帥承瀛、一代文宗陳沆、中國海運的開創者陳鑾、敢與慈禧叫板的諫臣吳兆泰、維新大志之士周錫恩、中國近代立憲派首領湯化龍、從「工科進士」到地質科學巨人李四光。世家風流:有輕仕而重學文友是蘇黃宋代黃岡潘氏世家、元魁十世胄宮保大名家明代麻城劉氏世家、一方大郡望名賢氣節佳明代麻城李氏世家、聯綿科甲榜清風滿門盈明代麻城董氏世家、一門十進士人文誇勁節明清黃州王氏世家、著述超千卷兩學五代傳明清蘄州顧氏世家、東西巨族起簪纓冠鄂東明清麻城周氏世家、科甲傳百年詩書澤後世清代浠水陳氏世家、文章宗漢魏詩歌比盛唐清代黃梅喻氏世家。書中(朝代)收錄:隋代進士名錄、唐代進士名錄、五代進士名錄、宋代進士名錄、元代進士名錄、明代進士名錄、清代進士名錄、明清武進士名錄。《中國文化世家叢書•荊楚卷》中,湖北省32家,而黃岡就佔15家。

院士文化:「院士之鄉」。自1949年成立中國科學院、1994年成立中國工程院以來,黃岡累計走出13位兩院院士,在我省總數僅次於武漢。可贊道:「吾黃人文,號為冠楚」。

名人文化(教授縣、將軍縣):指人文厚重。黃岡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名人文化:黃岡的名人舉不勝舉,據《湖北歷史人物辭典》記載,明代鄂東黃岡名人佔湖北歷史名人的30%,清代佔36%,近現代佔43%。據《中國文化世家叢書。荊楚卷》中,湖北省32家,其中黃岡15家。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畢昇。中華世紀壇有40為科技文化名人雕塑,黃岡有三位:畢昇、李時珍、李四光。清代經學家劉醇驥、被稱為「楚棟之傑」清初詩人張仁熙、著名音韻訓詁學家、經學家、文學家國學大師黃侃,地質力學理論創始人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第四紀冰川活化石古老樹種中國水杉發現者林業專家幹鐸,著名愛國民主鬥士、詩人、學者聞一多,著名文藝理論家胡風,著名作家馮文炳、著名國學家湯用彤、徐復觀,廢名、著名翻譯家、作家葉君健,著名作家、評論家秦兆陽,著名哲學家及新儒學派創始人熊十力,著名方志學家王葆心,《資本論》第一個中譯者、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傑出貢獻即「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著名新聞記者郭超人,著名表演藝術家方掬芬,新中國廣播電影事業奠基人陳播等一大批先賢聖哲、科學巨人、文化名家(本籍、客籍)。中華世紀壇收錄了文化名人40位,黃岡獨佔3位;畢昇、李時珍、李四光。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畢昇,《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地質學家李四光等1600多位歷史名人都誕生於黃岡。畢昇(972年-1051年),生於淮南路蘄州蘄水縣(今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為北宋發明家,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昇初為杭州書肆刻工,專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實踐中,畢昇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於北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法未及推行即卒。畢昇事跡僅見於沈括《夢溪筆談》。[畢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國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中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   

  老區文化:黃岡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這裡革命重要發源地。黃岡市奇特地理現象,產生了軍(戰)事效應的「革命地理」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全國紅色旅遊重點線路,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黃岡市榮獲「全省地名公共服務示範市」榮譽稱號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疊加區。是大別山革命老區,鑄造了大別山老區精神。先後有44萬黃岡兒女為國捐軀,鑄就了「萬眾一心、緊跟黨走、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老區精神。黃岡是中國共產黨較早活動的地區之一,「黃麻起義」大革命時期,這裡是「八七」會議之後爆發了著名的「黃麻起義」,打響了長江以北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這裡是僅次於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根據地,「紅軍」在這裡得名,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十五軍、第四軍、第四方面軍、第二十五軍、第二十七軍、第二十八軍。即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這裡是打響了解放戰爭第一槍的「中原突圍」戰役發生地,這裡是「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著名戰役的發生地,曾是進行著名高山鋪戰鬥,勝利拉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大反攻的序幕發生地。鄂東解放及渡江戰(渡江戰役在全國有兩個戰場,一個是從江西的湖口至江蘇的江陰,另一個是從鄂東的團風到廣濟)發生地。從這裡走出了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3位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黃岡籍中國共產黨的一大代表(當時有13位),「一大」13位代表中,始終堅持共產主義信仰,從未動搖,從未脫離黨組織,一直到人生最後一刻有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鄧恩銘、王盡美等6人,其中黃岡有董必武、陳潭秋兩人;「一大」13位代表中,最終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開國大典的有2人:毛澤東、董必武;黃岡武穴籍周越華是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參加二萬五千裡長徵的30名女戰士之一。這裡產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任共和國主席、2位黨中央副主席、3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6位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等13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17位大軍區司令員(政委),造就了230多位功勳卓著、彪炳青史的開國軍事將領,1位元帥(林彪)。1989年中央軍委確定全國33位軍事家中,有黃岡籍林彪、李先念、王樹生等3位。兩百多位將軍同一故鄉的「將軍縣」 紅安縣有董必武、李先念兩任共和國主席、有2人任過全國人大副員長,4人任過國務院副總理,10人任過國家正副部長,12人任過大軍區司令員或政委,17人任過大軍區副司令員或副政委、顧問,還有24位兵團職幹部、130多位省軍級幹部。在新民主革命時期,賀龍、徐向前、張國燾、劉伯承、鄧小平、張體學、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此運籌帷幄。共和國成立後,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關注老區,毛澤東在(武漢)武昌接見了黃岡籍紅麻兩縣幹部代表,周恩來、陳毅、董必武、胡耀邦、萬裡、李先念、習近平、江澤民、喬石、李鵬、朱鎔基、李瑞環、吳邦國、溫家寶、李德生、宋平、劉華清、方毅、秦基偉、吳學謙、王震、徐向前、陳錫聯、鄒家華、王兆國、俞正聲等政壇風雲人物,指導和視察黃岡大別山老區,留下了足跡和墨寶。

  將軍文化:是指將軍輩出。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誕生了200多名開國將帥。「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寫的就是黃岡故事。1985年,這裡紅安縣被徐向前題名「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有聞名於世的 「將軍縣」。麻城乘馬崗鄉有2萬多人參加了長徵,鍛造了32位將軍。其中大將1人、上將3人、中將7人、少將21人。一個鄉鎮走出了32位紅色將軍,其人數之多,軍銜之高,出生地之集中,全國絕無僅有,成為名副其實的「將軍之鄉」。紅色文化。這裡為共和國的誕生犧牲了四十四萬英雄兒女。紅色革命遺址和革命文物和紅色景點遍布全境。境內有八鬥灣的共存社、紅四方面軍成立舊址、紅二十五軍北上長徵舊址,中原突圍遺址、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和高山鋪大捷遺址,七裡坪革命紀念遺址群、紅十五軍誕生地紀念遺址、黃麻起義紀念館、董必武故居紀念館、李先念故居紀念館、聞一多紀念館、李四光紀念館等,這裡被譽為是一座沒有圍牆的革命博物館。以黃岡為中心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更是全國12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是湖北紅色旅遊的主體。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其中就有武漢——麻城——紅安——新縣——信陽線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景點經典景區,麻城市革命烈士陵園、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英山縣革命烈士陵園、羅田縣勝利烈士陵園名列其中。紅安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黃岡拍攝了電影《黎明行動》,《大別山紅軍》等影視片。    

英雄文化:在由中央宣傳部、組織部、統戰部等11部門聯合組織開展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黃岡籍就有7人入圍4人當選,當選的是:吳煥先、陳潭秋、聞一多、李四光。被搬上銀幕英雄人物,有《沙家浜》中郭建光原型人物黃岡籍劉飛;《亮劍》中李雲龍原型人物黃岡籍王近山將軍;《鐵血紅安》中原型人物黃岡籍劉福勝。黃岡艦,2015年1月16日,以「黃岡」命名的舷號577的054A型飛彈護衛艦,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具有編隊區域防空作戰能力、對海超視距打擊能力、水下反潛功能的新一代新型054護衛艦,被入列東海艦隊,這是湖北省繼武漢、黃石、宜昌、襄陽後,第5個被我軍戰艦命名的城市。

軍事文化:這裡曾發生了吳楚柏舉之戰、赤壁之戰、南宋抗金、羅州城抗金保衛戰、抗禦蒙軍、李自成揮師蘄黃、張獻忠進駐蘄黃、太平軍捻軍、黃安戰役、武漢保衛戰田鎮阻擊戰、中原突圍、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和高山鋪大捷、渡江戰役(解放武漢)等。以廣濟縣為例,在黃埔軍校參加學習的廣濟籍18位人士:第一期學生有張其雄、劉赤忱;第二期學生有張錦堂;第四期學生有舒振世、許楚才、郭英英、伍昌續、幹秀峰、吳志勳、何文俊、郭典威、胡希華;第五期學生有幹國勳;第七期學生有呂中良、胡素平、向必達;第八期學生有周起烈;第十一期學生有陳俊。      

     詩文文化。詩文文化:古往今來,引發無數文人先賢流連忘返,吟詠頌嘆,留下了一批流傳千古的絕妙詩章。其中有鮑照、蕭綱、蕭繹、李世民、王粲、阮籍、庾信、李白、杜甫、趙佶、柳宗元、韓愈、劉禹錫、賈島、白居易、杜牧、裴度、王禹偁、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晁補之、蘇轍、秦觀、陳師道、楊萬裡、辛棄疾、朱熹、陸遊、張孝祥、張耒、戴復古、元好問、方孝孺、文天祥、趙秉文、趙孟頫、唐寅、李贄、汪可受、湯顯祖、吳承恩、徐霞客、王鼎、解縉、李夢陽、何景明、王世貞、袁宏道、羅貫中、王士禛、趙翼、張問陶、劉子壯、顧景星、于成龍、愛新覺羅。載淳、梁啓超、秋瑾、康有為、何紹基、郭沫若、黃炎培、茅盾、馮夢龍、林語堂等客籍名家巨子、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的詩作等等名流,都遊歷過黃岡,並留下了不朽的詩作。據不完全統計,從晉代至今,吟詠黃岡的詩詞達1.6萬餘首(闋),以獨特的藝術形象,再現了黃岡的名山名水、名人名事和名產名物,不僅是一座藝術的豐碑,而且是一座文化的「富礦」,把黃岡提上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王禹偁《黃岡竹樓記》,已被收入中學生教科書。荊楚文 荊楚文庫清代收入文庫,全省共有279人〈外省籍)黃岡籍72人 居各府〈今市州)之首,佔總數 26 %。蘇東坡在此創作了「一詞二賦」,成就其文學巔峰。黃岡是著名的佛教勝地,黃梅戲的發源地,著名的詩詞之鄉、楹聯之鄉。      

戲劇文化:據專家考證,吳、楚、漢等古老文化在這裡相互交匯融合,其文化面貌頗具特色,帶有濃厚的「巴水蠻族」遺風。戲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顯著的標誌之一,是一門涵蓋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等藝術門類的綜合性藝術。黃岡「四戲同源」,京劇、漢劇、楚劇、黃梅戲在此發源,其中京劇和黃梅戲位居中國五大劇種之列。走出了「京劇鼻祖」余三勝、「黃梅戲宗師」邢繡娘等戲劇奠基人物。至今,京劇的念白目前還有一些羅田口音。黃梅戲在這裡得到長足發展,形成了與安徽平分秋色的局面,誕生了兩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及太白湖畔的田歌、畈腔採茶調,現發展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995年黃梅縣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的稱號。東腔戲,俗稱「哦嗬腔」,又名「東路花鼓」,清朝時期發源於鄂東的麻城、羅田、英山等縣,其聲腔高亢,為群眾喜聞樂見,廣為流傳。該劇種已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保護項目。 「黃岡印」文化(楚劇、漢劇、京劇和黃梅戲四種戲的源頭都在黃岡,形成了」四戲同源」的獨特文化景觀和文化生態和業態)、黃岡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黃梅戲發源於黃岡,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詩人毛澤東戲稱:「黃梅戲是被大水衝到安徽去的」。

非遺文化:有黃梅戲、黃梅挑花、紅安繡活、東路花鼓戲、湖北大鼓等8個項目已被國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負盛名有黃梅桃花、紅安繡活、英山纏花和蘄春管窯陶藝製作技藝。有的市縣還被省級以上授予 「挑花之鄉」等稱號。有國家命名的「中華詩詞之市」;市轄縣市還獲「中華詩詞之鄉」或「中華詩教先進單位」。黃岡市「荊楚詩詞之市」,市轄縣「荊楚詩詞之縣」,中國「武術之鄉」。 2011 年黃岡市先後成功申報 《黃梅禪宗祖師》 、 《李時珍傳說》 2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東坡傳說》等 6 項省級非物 質文化遺產, 《本草綱目》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黃岡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增至 8 項(「黃梅禪宗祖師傳說」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之鄉」、「民間繪畫之鄉」、「黃梅戲之鄉」、「刺繡藝術之鄉」、「中國東坡美食文化之鄉」 榮譽稱號。黃岡是《西遊記》成書之地。黃岡市武穴是嶽家拳傳承發展地。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嶽飛蒙難後,其子嶽震、嶽霆和部分將士隱居廣濟縣(今武穴市)養馬嶺村,與遺留下來的嶽家軍將士一起研習嶽家拳術,嶽家拳自此得以發展,並散播民間,至今已860餘年。2008年,廣濟嶽家拳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蹟(遺址)文化:東坡文化、赤壁文化(勝跡、人文、詩文、藝術)。有8個項目被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境內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有6個縣(市)均為「千年古縣」。黃岡現有遺址遺蹟5768處,文物11.7萬件,文物保護單位675處,排全省第一。

1,《佛教福地蘄州廣濟縣與禪宗四祖道信大師禪緣「四緣"》紀宏  佛教在線   2020年05月29日 

2,《慧遠大師與「江天佛國」廣濟佛緣》中國文化復興網 、中國文化網2018-04-01

3、《"雙千"佛名與"雙苞"佛國尋秘》中國文化復興網 中華文化大使2018-03-24

4,《「黃岡學」與黃岡文化》  民族復興網    2019-10-09 

5,《"觀音學"與觀音信仰中國"本土化、民間化、世俗化″》佛教在線  2020年05月08日  

6,《"蓮苞佛國"廣濟與禪宗四祖道信大師禪緣「四緣"》  紀宏  華夏寺廟文化網  2020-05-31   

7,《蓮苞佛國"廣濟與禪宗四祖道信大師禪緣「四緣"  紀宏  傳統文化網  2020-05-29

8,《從「蓮苞佛國」圈「四緣」看東土禪宗四祖道信的信仰文化意蘊》紀宏   國智網   2018-08-14

9,《黃梅四祖寺》石。百度百科

10,《五祖寺》百度百科

11,《「神秘的3 0°線″》中國(在陸地上的經緯整交點所在地)唯一一個經緯度(東經120° 北緯30° )整數點標誌(經緯)塔浙江省富陽市大源鎮西南巖山腳下。三面環山,坐南朝北,一方水泥墩上嵌有圓形的銅質標誌,上面凸鐫一個相交的「十」字,正是東經1 2 0 °、北緯3 0 °經緯線的交點。交點處於與城市接近的人口密集地帶。東經1 2 0 °,這是「北京時間」標準線。北緯30°是北半球中低緯度的分界線,,又是北半球信風帶的最北界線,素有「神秘的3 0 °線″。

12,網上眾多資料被釆用一併鳴謝!

13,尢別山圖片均為來自網絡,僅供輔助閱讀用,版權為原作者所有

(我國目前不少個人和公司機構利用法律空子,對網絡圖片轉載敲詐勒索成風,為免擾,故本文配圖略)

相關焦點

  • 贛州「潛力股」山水城,耗資6000萬元,被譽為「客家文化大觀園」
    贛州是江西面積最大的地級市,贛州臍橙享譽國內外。而且贛州南部和廣東省接壤,是客家人有記錄的最早的棲息地,後來客家人南遷才逐漸發展到廣東省。客家人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內容,就是客家屋圍,而在贛州就有箱單豐富的屋圍建築留存。雖然客家文化興盛在廣東,但是發源地卻是江西。
  • 安徽主流媒體走進嶽西:與大別山彩虹瀑布親密接觸 開啟彩虹人生
    該玻璃平臺由專業單位設計並製作安裝,全鋼架結構結合特製玻璃鋪設,四周架設安全護欄,牢固可靠,融合自然。玻璃眺臺內限員100名遊客根據玻璃平臺登臨指引和管理規則文明遊覽,在山水間感受驚險和刺激。據悉該飛瀑玻璃眺臺於5月1日前將完成整體配套設施安裝,正式對外試營業。
  • 信陽農林學院舉行「大別山文化研究院」揭牌儀式
    12月15日下午,信陽農林學院與信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共建的「大別山文化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圖書館六樓報告廳舉行。市委常委、副市長李徵,校長邢勇,校黨委副書記劉光生,信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張冬梅,黨組成員、副局長顧先彬出席揭牌儀式。參加本次揭牌儀式的還有信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相關科室及信陽農林學院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的師生代表。揭牌儀式由文學藝術學院院長黃炎軍主持。
  • 大同有一座小縣城,人口34.35萬,坐擁享譽世界的「空中樓閣」
    大同市是山西省的地級市,也是我國非常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大同市位於山西省的北部,處於河北、山西與內蒙古自治區三省的交界地帶,扼晉、冀與內蒙之咽喉,在古代時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地位,堪稱山西的「北大門」。大同市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最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在早期其社會經濟發展比較快,甚至曾與蘇州經濟水平不相上下。
  • 享譽海內外的潮州三寶,您知道是什麼嗎?
    潮州三寶分別是老香櫞,老藥桔、黃皮鼓,是潮州涼果特產中的極品,在潮汕地區的涼果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受潮人的青睞並享譽海內外,所以才被譽為潮州三寶。
  • 日照首家複合型獨立書店:尼山文化空間正式開業
    子曰圖書館揭牌儀式嘉賓代表捐贈愛心圖書尼山文化空間主理人秦美玲講解現場讀書沙龍分享尼山文化空間一隅日照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家協會主席夏立君為書友就其代表作《時間的壓力》現場籤名嘉賓合影留念大眾網·海報新聞日照
  • 大別山玉帶明珠——五大水庫
    大別山玉帶明珠——五大水庫皖西大別山的崇山峻岭中,鑲嵌著一串煙波浩渺、風景秀麗、氣勢雄偉的「人工湖泊
  • 石佛藝術公社:從「村落」到「複合型文化空間」的蛻變
    在這塊日益多彩的鄭州商業版圖上,兼具文化與商業屬性的藝術類街區、購物中心被賦予特定價值和更大使命,因而格外引人注目。為此,贏商網特別策劃「鄭州文創類商業」系列報導,以餉行業讀者。   進入鄭州西三環交界處,從科學大道與西三環交叉口向西500米,一座擁有別樣文化氣息的藝術園區便闖入視野,這就是石佛藝術公社。   老鄭州人都知道,這裡的前身是石佛村。
  • 大別山裡幸福一家人
    紅色之家大別山,橫亙神州腹地,古老村落多,紅色故事多。位於大別山北麓的新縣,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也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通過「老家寒舍」客廳牆上的照片和介紹,記者了解到了韓光瑩家的紅色家史。韓光瑩說,「村裡有很多像我們這樣的『光榮之家』,附近還有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落腳點、許世友將軍故裡,一代代流傳下來好多故事。」大別山是一座豐碑。這裡是董必武、陳潭秋等從事建黨初期活動的重要基地,這裡誕生了紅四方面軍並成就了鄂豫皖蘇區的輝煌。
  • 上海大觀園:曾經門庭若市,如今遊客寥寥,能否重現「網紅」氣質?
    好在,新的時代意義正在形成——上海大觀園所處的青浦區金澤鎮,從城市邊緣地帶,一躍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前沿陣地,近兩年裡,學界、文藝界出現了較普遍的聲音:「上海應成為江南文化的學術、文創和國際中心」「上海大觀園應成立市級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的上海江南文化書院,規劃、組織和統籌全市的江南文化研究工作」……
  • 探訪大別山薄刀峰唐末古鎮「鶴皋古街」,體驗大別山的風土人情
    疫後餘生、不負山河,湖北文化名人助力旅遊景區活動於8月中旬走進了湖北羅田大別山薄刀峰景區,暢遊了唐末古鎮 —— 「 鶴皋古街」,體驗大別山的風土人情。「 鶴皋古街」給大家留下了美好印象。如今「鶴皋古街」經歷幾年的運營和發展趨勢,已然成為了一處環境優美、宜業、宜遊的休閒生活圈,集度假旅遊商貿、民俗文化、購物休閒、養生娛樂、餐飲住宿相當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藝術旅遊景點。
  • 巍巍大別山,濃濃紅色情,絕美風光惹人醉!
    讓我們一起走進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領略大別山山的蒼碧、水的靈秀、歷史的厚重、文化的多元,感悟大別山紅色精神。概說大別山大別山,大別於天下也。絕大多數人對於大別山也許並不會感覺到陌生,然而對於大別山名從何而來可能就不十分清楚了。
  • ...新作為】北京坊PageOne24小時書店:為讀者提供複合型文化空間
    2017年11月開始營業後,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精緻的設計、眾多的圖書和濃鬱的文化氣息,吸引了大批讀者,該書店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複合型的文化空間。在世界讀書日到來前夕,記者走訪了這家書店。進入書店,一個大氣、現代、充滿視覺衝擊的書香空間展現在眼前。
  • 柏廚家居走進大別山,借現代廚房傳承中國傳統之愛與幸福
    近日,柏廚家居走進大別山,進行了一場溫情的家庭改造,用現代化家居空間實戰傳承家文化。傳統與現代的設計理念碰撞走進安徽大別山深處的霍山縣船艙村,被花海包圍的是一座典型的中國農村土坯房,這裡是改造委託人小陳出生和長大的地方。
  • 劉孝田一行走進大別山主峰太陽鄉採風
    為加快完成歷史長卷《千裡大別山》創作任務,中國當代畫家採風團黨委書記劉孝田等30多位書畫家走進大別山主峰寫生創作,本次寫生由中國當代畫家採風團黨委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劉孝田帶隊,中國美術家協會安徽省分會、中山畫院院長王順如
  • 上海「大觀園」,本身景色文化已超出4A範圍,未來有望升5A!
    這是上海大觀園,它是中國經濟和工業發達的省份之一。在眾多產業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各城市的產業推廣具有強烈的社會意義。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上海旅遊文化的發展不僅是上海發展的重點,也是區域發展的重點,這樣才能繼續推動上海的發展。上海是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城市。這不僅僅是一處自然風光,更是一處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區,吸引了眾多遊客的注意。
  • 六安霍山「大別山茶馬古道」商標成功註冊
    六安霍山「大別山茶馬古道」商標成功註冊 2020-12-15 17:21:44   來源:六安新聞網
  • 小香包「飄香」海內外
    點擊"農村創業致富網"關注甘肅慶陽:小香包「飄香」海內外慶陽市還設立了一座香包精品展館。利用節會的助推,慶陽香包遠銷到全國56個大中城市及日本、歐盟、東南亞、港澳臺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3年,慶陽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8.6億元,較上年增加3億元,增速為53.6%,佔全市GDP比重為1.42%。僅去年第十一屆香包節期間,慶陽市共有141家公司參展,銷售產品162萬件,吸引參觀人員達10萬多人次,銷售額1063萬元。
  • 隱藏在大別山深處「安徽最美公路」 自駕蜿蜒公路 風景不輸川藏線
    在自駕遊愛好者的心中,川藏線就是一座聖塔。但是在華東地區,卻藏著這樣一條公路。雖然沒有川藏線的雄渾,卻有著不一樣的秀麗。它就是藏在安徽大別山裡的「西藏天路」,還有個洋氣的名字叫「馬丁公路」。安徽的這個馬丁公路起於安徽六安市金寨縣南溪鎮東南部,止於金寨縣馬鬃嶺景區。全程60多公裡長,公路全部範圍都是在安徽省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