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還在倒奶,國內乳企為何集體搶建萬頭牧場

2020-12-21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疫情帶來的國際奶源的不確定性加劇,國內乳企再次開始密集建設萬頭牧場。

當美國奶農還在為牛奶賣不掉而倒進下水道,多家中國乳企卻開始重新投建新的萬頭牧場。

國內乳企興建萬頭牧場的熱情突然高漲,記者今日從多家乳企確認,近一個月來,國內有多個超大型牧場項目或乳業園區投建,部分乳業園區的設計產能高達10萬頭。在業內看來,與上一輪資本驅動的牧場虛熱不同,本輪乳企意在穩固上遊供應,同時化解世界疫情可能帶來的原料供應風險。

據當地政府信息,4月18日,國內最大的乳企伊利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投建10萬頭奶牛生態乳業園區正式開工,項目總投資41.3億元,規劃佔地面積1.5萬畝,項目分3年建成,建成後規劃奶牛養殖規模10萬頭,共設18個標準化奶牛場,年產牛奶50萬噸以上。而就在前一天,寧夏農墾集團也宣布,和伊利集團合作的5萬頭奶牛養殖基地項目一期工程在平羅縣正式開工建設,計劃建設單體1.25萬頭的4座奶牛養殖基地。

今日,伊利集團向第一財經確認了這一系列投資,這也是近幾年來國內公布的最大規模的新建牧場計劃。

不僅僅是伊利,4月15日,日本最大乳企明治乳業宣布以280億日元(約合1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國內大型牧場企業澳亞牧業25%的股份用於補充奶源,後者在華東、華北地區建有7個萬頭牧場。

君樂寶乳業也向第一財經回應表示,目前君樂寶在河北邯鄲市投資的液態奶工廠和萬頭奶牛牧場項目3月初已經正式開工建設,設計存欄1.2萬頭,年產牛奶8萬噸,2019年君樂寶新建了2個萬頭牧場,現已基本完工接近投用。

國內的奶牛大多從澳新兩國進口,而這一輪牧場建設的熱度高漲,也讓奶牛價格水漲船高,河北邢臺大型牧場新強牧業創始人許新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一頭荷斯坦奶牛的價格在2萬元到2.3萬元左右,這個價格比2018年行業低谷時要貴8000元到1萬元每頭。

像這樣密集投建大型牧場項目的情況並不多見,而上一輪則要追溯到2010年前後,當時在資本的推動下,國內出現了大牧場建設熱潮,高峰時有40多個萬頭牧場開建。但在2014年國內原奶價格崩盤之後,奶牛養殖就變成了燙手山芋,最嚴重時,根據中國奶業協會的統計,半數以上的規模牧場處於虧損狀態。

現代牧業董事長高麗娜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確實最近牧場建設趨熱,雖然國外有倒奶的情況,但是在經歷了4年的下行周期之後,國內奶牛存欄數大幅下降,國內市場整體缺奶,因此也有牧場建設需求,而且未來奶價還有繼續上行的趨勢。

2014年國內奶牛存欄數一度增長至1460萬頭,達到歷史最高,但到2019年,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公布的數字顯示2018年國內奶牛存欄低於700萬頭。

而2019年隨著國內奶價的回升,牧場開始重新賺錢,現代牧業2019年銷售收入55.1億元,同比增長11.2%,淨利潤錄得3.5億元,而此前3年現代牧業都遭遇了大幅虧損。

另一方面,國際疫情還在蔓延,未來進口奶源的不確定性在增大,雖然主要供應商恆天然多次公開表示大包粉的生產和運輸並沒有收到疫情影響,但國內乳企對於自建奶源比較急迫。

在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看來,目前國內原奶結構中,進口奶源折算之後佔比約在三分之一,這也成為乳企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不過企業自建萬頭牧場,就無法迴避國內原奶先天生產成本過高的劣勢。

一直以來,國內由於土地和養殖成本等先天不足,導致國內牛奶的成本高於進口奶源,而這也是誘發原奶行業多次大起大落的原因之一。

一家國內乳企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這一成本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但下遊企業分擔上遊多出的養殖成本並不是問題;另一方面市場競爭轉向高端產品,下遊乳企也有對奶源質量把控的需求。過完年公司總部就在催促,希望在山西和東北開建新牧場,也有從供應安全的角度去考慮,避免未來被動。

相關焦點

  • 超巴奶頻出,乳企巴氏奶戰術升級了?
    低溫巴氏奶幾乎已成乳企「標配」,但是受制於冷鏈和奶源的影響,很難突破銷售半徑,超巴奶應運而生,成為乳企快速搶佔低溫鮮奶市場份額的「利器」。在超巴奶技術先行一步的乳企並不少,君樂寶、三元以及優諾、明治等都已推出了「超巴奶」。
  • ...高麗娜:規模化養殖是摸著石頭過河,5年內或再建20個「萬頭牧場」
    「我們當初建馬鞍山牧場的時候,主要是給蒙牛做配套,後來公司建成26個牧場,基本上也是跟隨蒙牛,為其建設奶源基地。」高麗娜這樣描述現代牧業的成立背景。記者注意到,2005 年前後,國內乳品需求增長,市場日趨擴大。伴隨著下遊乳企飛速發展,對原奶的需求亦大幅增加。而彼時,原奶行業主要是奶牛家庭的散養模式,下遊乳企長期向奶農和奶牛養殖合作社等進行原奶採購,鮮少涉及自有奶源建設。
  • 漲價窗口點燃萬億乳企 「奶茅」伊利24年暴漲500倍...
    漲價窗口引萬億乳企沸騰中國雀巢在路上?從今天的盤面看,乳業上市公司集體創新高,A股西部牧業、皇氏集團、鵬都農牧、光明乳業等近10股漲停,龍頭伊利股份大漲近8%,上市24年股價升值超過500倍。在港股市場,蒙牛乳業市值也突破了2000億港元。整個板塊市值一天激增了630多億元,達到1.1萬億。對於乳企集體大漲,政策支持和提價預期是重要的推手。
  • 多家乳企集體漲價 外資高調進入液態奶市場
    多家乳企集體漲價 外資高調進入液態奶市場  在多家乳企相繼表示下月產品提價之後,光明乳業相關負責人25日向記者證實,旗下大部分牛奶、酸奶將從下個月起陸續提價。  9月蔓延的「奶荒」似乎並未痊癒,反而留下了原料成本高企、奶源供求緊張的「後遺症」。
  • 奶價進入上漲周期,伊利蒙牛再次搶購奶源,大型牧場幾乎搶佔一空
    唐山奶農王強最近心情不錯,在堅持半年後,終於盼到奶價由跌轉漲。據農業農村部檢測數據,從5月第4周至今,奶價均為持平或上漲。《中國乳業》雜誌牧場調研也顯示,與2月、3月相比,奶價正在上漲,國內東南、華北的個別區域,已經出現搶奶現象。搶奶現在不僅出現在牧場。伴隨奶價回升,現代牧業、中國聖牧等大型牧業公司發布盈利預期。而這些原奶供應商,也成為大型乳企的爭奪對象。
  • 它將「偽巴氏」奶、復原乳酸奶高價賣給中國人,明治收購牧場要發力...
    「澳亞牧場隸屬於新加坡上市公司佳發Japfa LTD」,有業內人士向胡說有理介紹,該牧場奶源品質的確很高,其奶牛日均產奶量也比國內很多牧場要高,伊利、蒙牛都是其重要的合作夥伴。據悉,澳亞牧場除了給各大企業提供原奶,也有自己的終端鮮奶、酸奶等餐品,並進入家樂福、大潤發等大型商超銷售。如今,明治以約合18億人民幣的價格入股澳亞牧場的母公司,在胡說有理看來,這算是賣了個好價錢,而這也進一步說明,外資乳企發力中國市場,也非常看重擁有自有奶源了。
  • 食品行業:恆天然擬出售旗下牧場 內資乳企加速搶佔奶源
    投資要點  周觀點:恆天然擬出售旗下牧場,內資乳企加速搶佔奶源  2020年10月5日,紐西蘭乳業巨頭恆天然發布公告,擬以5.55億紐西蘭元(約合25億元人民幣)將旗下中國牧場群出售給優然牧業、三元創業投資,以增強其在大中華區餐飲服務、消費品牌、原料供應領域的戰略聚焦;其中伊利集團子公司優然牧業旗下天然乳業有限公司將以人民幣
  • 乳企上半年業績出爐:雀巢居首位,伊利蒙牛國內領跑
    上半年20家乳企上市企業業績排行榜:作為國內最大牧場經營企業,今年上半年,現代牧業90%以上的原奶流向了蒙牛和新乳業兩家乳企。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現代牧業原奶總產量達75萬噸,同比增長10%。貝因美連續4個季度盈利,上半年淨利暴增135%。
  • 伊利等品牌乳製品質量不輸國外產品!關於中國乳業的6大真相
    6個真相分別為:企業沒有能力影響行業標準大型乳企沒有降低行業標準的動力乳業新標準其實不比國外低大型乳企內部標準一直高於國標當下國內生乳各項指標平均值已經接近歐盟標準國產牛奶品質不輸國外品牌/ 01 /真相一:企業沒有能力影響行業標準
  • 國家奶牛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國產乳製品不比國外差
    李勝利說,自2008年以來,中國乳企實施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產能提升。奶牛養殖的規模化、工業化、上下遊一體化以及良種化水平不斷提升,使奶源更具安全性。規模化牧場已成為當前我國商品生鮮乳生產的主體。「2008年,我國奶牛1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例不到20%,而到2019年已達到64%,小規模養殖場越來越少。」
  • 頭部乳企加大布局上遊奶牛養殖力度,打響奶源爭奪戰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原奶的價格自今年5月開始上漲,至10月中旬漲幅達10.67%。在此背景下,伊利、蒙牛、飛鶴等頭部乳企紛紛加大布局上遊奶牛養殖力度,打響奶源爭奪戰。政策和市場紅利雙重推動下,奶源成為國內乳企發展的重要籌碼。
  • 從明治加碼國內市場,看奶源供應的重要性
    其次是在入股之前,澳亞牧場也是明治重要的奶源供應商。據澳亞官網顯示,澳亞2009年起在中國從事牧場經營業務,在華東、華北地區有7個萬頭牧場,單日原奶產量超過1000噸。因為優質的奶源可以保證大量高品質原奶的產出,保證乳製品成品的優質品質。如果奶源不行,那麼無論製造工藝再怎麼好也是沒用的,如果沒有自控大規模奶源,就等於喪失了主動權。近年來,國內多家乳企不斷加大資本的引入,通過自建、收購、增資等方式加大在奶源方面的布局。
  • 伊利1.8億元戰投中地乳業 龍頭乳企加速優質奶源布局
    在更長期規劃中,根據中國奶業協會數據顯示,伊利集團擬於2020-2025年在山東投資約120億元,建設30座存欄6000-1.2萬頭的標準化示範牧場或同等規模的現代化牧場。其中,新建存欄6000頭奶牛牧場項目投資2.7億元/座,新建存欄1.2萬頭奶牛牧場項目投資5.5億元/座。並且,伊利國內外現代化牧場布局持續進行。
  • 奶企競爭,消費者得利!5元1升的鮮奶,你搶購了嗎?
    原來,據專業人士透露,近年來國內市場對鮮奶的需求上升,由於中國奶產品市場起步較晚,而國外奶產品市場目前是80%是低溫奶,20%是常溫奶,中國目前的狀況正好相反,參照這個發展趨勢,憑藉人口基數消費紅利,中國低溫鮮奶市場將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於是各個奶企開始了國內鮮奶市場的「攻城略地」,不計成本地打起價格戰,以收穫消費者口碑,提高品牌復購率。
  • 乳企綁架國標,拉低生乳標準和牛奶質量?還能放心喝國產牛奶嗎?
    最近,一篇深扒我國乳業的文章在網絡上瘋傳,文章細數了國內兩家龍頭乳企「拉低國家標準」、「產品味道越來越淡」、「往牛奶裡添加化學物質」、「壓榨奶農」、「欺詐消費者「、「有毒素不安全」等罪狀。在乳協聲明的「神助攻」下,這篇文章火爆全網,大家的情緒也迅速被點燃,很多人跟我留言說不敢喝國產牛奶了。
  • 原奶產業深度報告:供需緊平衡時代來臨,上下遊聯動加強
    國內散養戶和中小牧場退出,奶牛存欄不斷減少,原奶供不應求, 是 2018 年以來奶價開始上漲的原因。總產量徘徊不前的背後是我國 奶牛存欄量的大量減少。我國全群奶牛存欄量從 2008 年的 1231 萬頭, 下降到 2018 年的 1038 萬頭,下降 15.7%。
  • 伊利結盟斯嘉達 專家詳解中意乳企合作背後玄機
    陳渝:提起國外乳業,可能很多消費者首先想到的是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荷蘭,實際上義大利在歐洲是個乳業大國。義大利國內乳製品行業規模約125億歐元,牛奶年產量1109萬噸,和我們熟悉的荷蘭差不多。而且義大利的牛奶大部分用於出口,國內消費量僅340萬噸。斯嘉達公司是義大利產量最大的乳品企業。公司所在的曼圖亞在義大利北部波河河谷,是著名的奶源地。
  • 國內首例空運奶源直達上海 光明乳業瞄準「新鮮」顛覆傳統鮮奶運送...
    此次,光明乳業率先在業內開啟國內奶源空中運輸先河。而這一顛覆行業的原奶運送模式,也讓光明乳業成為中國首個空運國內奶源的乳製品企業,與消費者共同見證了國內鮮奶製造新業態。搶「鮮」直達 黃金奶源帶優倍鮮奶免費品嘗
  • 從奶牛四季吃鮮草到吃四葉草,進博會上的中外乳企有多拼?
    從奶牛四季吃鮮草到吃四葉草,進博會上的中外乳企有多拼?我們也在這一展區裡,很快找到了內蒙古的知名乳企伊利。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介紹說,伊利正在努力深耕國內大市場,一方面大力營造奶產業集群基地,優化產業布局,打好奶業振興的基礎;同時整合國外優質資源,從源頭的飼草、養殖到產品加工的各個環節,更好地對接國內產業鏈,力求給中國消費者帶來更高質量的產品體驗。
  • 破局乳業發展難題,為何代表們提議建「蓄水池」|快消欒談
    特別是這次疫情暴發正值國內奶牛產奶的高峰期,一季度國內生鮮乳產量同比增長7.9%。疫情阻斷了國內消費,導致終端乳品消費量明顯下滑,但奶牛的產奶並不會因此暫停,此消彼長之下,國內原料奶供應再次失衡,多地中小牧場一度出現「倒奶」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