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有生命的,而文章的生命在於字詞句的表現力,你知道嗎?王安石為了寫活春風,曾反覆試過「吹」、「到」、「過」等詞,最後煉出「綠」字,也便有了「春風又綠江南岸」 這樣的千古絕句。
今天,我們的學生在寫作上,往往寫不出活的文章,寫不活的原因就是在細節的描寫中出了問題,出了哪些問題呢?
1.缺少用細節點綴文章的意識,沒有細節描寫。
2.有細節描寫,但沒有精心選擇,也不夠細緻,不能突出人物、事物、景物的特徵,也不能服務於主題。
3.有細節描寫,但不會運用修辭手法,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單薄,語言平淡無味。
為什麼閱讀過的小說類作品,我們對裡面的人物記憶可以猶新呢?不妨與大家再回憶一下:
①圓規生氣地迴轉身,出去了。
②「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
圓規一面憤憤的迴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
以上句子選自(魯迅《故鄉》), 其語言中的三個「愈」字與動作的一個「塞」字就把尖酸、刻薄、勢利、自私、貪佔小便的楊二嫂形象細膩傳神地刻畫出來。
再來一段經典的自然環境描寫,讓大家感受自然環境描寫的形象性。
①天氣很熱。
②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採地低垂著。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乾巴巴地發著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氣聯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
上文段選自老舍的《駱駝祥子》,這段描寫抓住了「柳樹」、「枝條」、「馬路」、「塵土」等典型細節,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具體形象地展現出天氣的炎熱。
其實我們學習過的描寫類的經典課文很多,舉不勝數。
總之無論是環境描寫,還是人物描寫,所有的細節描寫都離不開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烘託環境氣氛,二是刻畫人物性格,三是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
你還記得初二時,我們學習朱自清寫的《背影》嗎?「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這個文段運用了一系列精當的動詞,把父親送行時為我橘子的艱辛過程拉長來寫,刻畫出一個偉大的父親形象,展現了一個永恆的父親的背影形象,這樣寫真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
你還記得魯迅筆下的閏土嗎?小學課文中手拿鋼叉月下刺猹,壯實的少年閏土,到了初中時《故鄉》中的中年閏土相比。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閏土的手比作「松樹皮」,這個細節描寫形象地寫出了閏土生活的艱辛、勞累,生活的重擔已經將一個開朗活潑的少年變成了一個粗糙麻木的人了。
好文章的寫景寫人離不開細緻傳神的描寫,希望我們在寫作時,不要泛泛而談,粗粗去寫,否則得不到好的評價。
寫出生動傳神的文章,不能閉門造車,要多讀名篇,學習其手法,巧學巧用,從仿寫開始。從生活中,發現自然,發現亮點,美在眼前,美在筆下。
在此,老師提醒大家,在寫作時要切實記住三點:一、抓住特徵,選好細節。二、錘鍊字詞,細化過程。三、巧用修辭,畫其神韻。相信你的文章一定得到閱讀者的認同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