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們可以省略細枝末節,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人的輪廓,就像晚明流行的簡筆小人。
我們可以不必花太多的筆墨,即可寫出人或物的某種風採與神態。
這「寥寥數筆」並不是胡亂的塗鴉,而是依照「力的式樣」勾勒的。這就是美的同構。
持蓮觀音 | 九龍璧(二)
傳統氣韻神形理論把審美物象分成3個層面。
首先是具有表現性的骨架結構與輪廓外形,它們圈定了審美物象的主要特徵,主要特徵繼而導引著所有細節。
骨架結合和輪廓外形的重要作用,不是表現實體,而是表現虛體。虛體是事物「可感知而不可形求」的生動氣韻。
老子出關 | 葡萄瑪瑙(三)
如果把這一審美方法運用於觀賞石的玩賞,
那麼石頭的表現性、骨架結構與輪廓外形同樣是作為一個整體在審美過程中起作用。
別有洞天 | 靈璧石(四)
天然觀賞石的形態走向,本來就是由觀賞石的骨架結構所決定的。
有時,你看它的骨架結構雖然很簡單,但是這種簡單不是粗率的,而是「筆不周而意已周」的率真,是有技巧的「抓大放小」。
鳳凰 | 來賓紋石(五)
這詮釋了觀賞石審美中形神密不可分又相互排斥的創構規律。
如柳枝透射出離別的柔情。不是人的情緒無端移情於楊柳,而是柳枝柔韌如絲、婉轉纏綿的形態與離別的柔情愁緒在人的內心達成了美的「同情」——相類的情狀與情感在美的同構中達成了貫通。
煙鎖池塘柳 | 黃龍玉(六)
我們說「傳神阿堵」,「傳神」其實沒有固定式樣,它可以藉由多種樣式來表現。
「魚沉雁杳,雪舞花飛,此則態也而非意也。」
惲向的「意」「態」論直接推演出「畫至於文人而後能變。如變山而如笑,或如滴,或如妝,或如睡,而山則一也。如變水以冰,而不離於水也,如變日月而益以五採,而日月一也。如變形而以色,而形色一也。如變影而以光而光影一也。
其中「妙處不能盡言」,但「總謂之傳神」。
疏林閒叟 | 長江石(七)
石如詩。兩者的鑑賞方式具有相通之處。
漣漪 | 烏江石(八)
正如南宋嚴滄浪的「入神」說。他認為「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無以加矣。」
何謂「入神」之「神」?詩要寫活,形象描寫過於細密,則流於死板而無以「傳神」,會缺乏活潑潑的生趣,這也就是無神。
(九)
觀賞石之「神」出,必然有靈感與韻味。
對「神韻」「神採」的捕捉與把握則「有片刻而得者,有一日而得者,有數日而不得者,蓋神使然也,非人力所能也」。
「神使然也」。有「神」即靈感方能心花怒放而筆態橫生,才能思維活躍、充滿激情,不覺而入「境」。
悠閒自在 | 大灣石(十)
我國古代美學理論中「神」,乃是藝術形象的內在精神特點,是藝術臻於至美的神妙境界。觀賞石作為類藝術品,美感的生發同樣離不開美的「神論」。
顧愷之有一段關於繪畫傳神的語錄,他「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睛」。
問其故,他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高僧 | 沙漠漆「傳神阿堵」就是在形象描繪的前題下,表現出其精神面貌、氣質與風姿。捕捉、拿準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徵才能表現出內在的精神。
顧愷之認為就人物來說,眼睛的描繪至關重要。故而輕易不下筆,下筆則務求「以一目而盡傳精神」。
如謝赫評晉明帝的畫作,說「雖略於形色,但頗多神氣」,也是在這個形與神的層面上的辯證評判。
古佛青燈 | 右江石(十一)
當然,我們所謂「傳神」之「神」,需要以一定的形似為基礎,沒有形似就無所謂神似。如果完全脫離形態來賞石,那就會讓人覺得「神不可測」、一頭霧水。
如東晉高僧慧遠是辨形神之論的,他說「形離則神散而罔寄」。這句話應用到藝術上,也是有理的。
待春 | 海洋玉髓(十二)
鄭板橋是個才氣沖天的美學專家,他在讚賞徐文長的雪竹時說,文長的竹子「絕不類竹」。但這種看似隨心所欲的創造背後,是徐文長紮實的基本功和費心思量。
神也好,意也好,「必極工而後能寫意,非不工而遂能寫意也。」所謂「形態既肖,神自滿足」。人物題材則取故事,山水則取其真境,無論什麼題材的繪畫或觀賞石美學構成,均不能離開形態物象對神、意、氣、韻的決定作用。
板橋遺墨 | 九龍璧(十三)
一塊逼真、形象、生動的天然觀賞石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可以使觀者進入奇中見美、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玄妙境地。
尤其古典賞石,其旨趣與我國書畫的「虛象」「味象」說同出一轍,意趣相通。
不求「逼真」,轉而求「神韻」「以形寫神」,追求的是一種思想意境,一種情趣,一種超越了物象的思想自由與精神「致幻」。
鶴夢圖 | 海洋玉髓(十四)
傳神的實質性力量在於抓住所要表現的物象的本質特徵,這在觀賞石鑑賞中至關重要。
「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全其骨氣」,猶如「古之嬪,擘纖而胸束。古之馬,喙尖而腹。古之臺閣竦峙,古之服飾容曳,故古畫非獨變態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至於臺閣、樹石、車輿、器物,無生動之可擬,無氣韻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
這就是突出世象萬物的個性特質而無需面面俱到,與劉道醇對物象的「所尚」異曲同工。
他說:「大抵觀釋教者,尚莊嚴慈覺;觀羅漢者,尚四像歸依;觀道流者,尚孤閒清古;觀人物者,尚精神體態;觀畜獸者,尚馴擾擴厲;觀花竹者,尚豔麗閒冶;觀禽鳥者,尚毛羽翔舉;觀山水者,尚平遠曠蕩;觀鬼神者,尚筋力變異;觀屋木者,尚壯麗深遠……」
萬裡山河 | 靈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