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的傳神與寫意.

2021-02-09 寶藏雜誌

(一)

我們可以省略細枝末節,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人的輪廓,就像晚明流行的簡筆小人。

我們可以不必花太多的筆墨,即可寫出人或物的某種風採與神態。

這「寥寥數筆」並不是胡亂的塗鴉,而是依照「力的式樣」勾勒的。這就是美的同構。

持蓮觀音 | 九龍璧

(二)

傳統氣韻神形理論把審美物象分成3個層面。

首先是具有表現性的骨架結構與輪廓外形,它們圈定了審美物象的主要特徵,主要特徵繼而導引著所有細節。

骨架結合和輪廓外形的重要作用,不是表現實體,而是表現虛體。虛體是事物「可感知而不可形求」的生動氣韻。

老子出關 | 葡萄瑪瑙

(三)

如果把這一審美方法運用於觀賞石的玩賞,

那麼石頭的表現性、骨架結構與輪廓外形同樣是作為一個整體在審美過程中起作用。

別有洞天 | 靈璧石

(四)

天然觀賞石的形態走向,本來就是由觀賞石的骨架結構所決定的。

有時,你看它的骨架結構雖然很簡單,但是這種簡單不是粗率的,而是「筆不周而意已周」的率真,是有技巧的「抓大放小」。

鳳凰 | 來賓紋石

(五)

這詮釋了觀賞石審美中形神密不可分又相互排斥的創構規律。

如柳枝透射出離別的柔情。不是人的情緒無端移情於楊柳,而是柳枝柔韌如絲、婉轉纏綿的形態與離別的柔情愁緒在人的內心達成了美的「同情」——相類的情狀與情感在美的同構中達成了貫通。

煙鎖池塘柳 | 黃龍玉

(六)

我們說「傳神阿堵」,「傳神」其實沒有固定式樣,它可以藉由多種樣式來表現。

「魚沉雁杳,雪舞花飛,此則態也而非意也。」

惲向的「意」「態」論直接推演出「畫至於文人而後能變。如變山而如笑,或如滴,或如妝,或如睡,而山則一也。如變水以冰,而不離於水也,如變日月而益以五採,而日月一也。如變形而以色,而形色一也。如變影而以光而光影一也。

其中「妙處不能盡言」,但「總謂之傳神」。

疏林閒叟 | 長江石

(七)

石如詩。兩者的鑑賞方式具有相通之處。

漣漪 | 烏江石

(八)

正如南宋嚴滄浪的「入神」說。他認為「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無以加矣。」

何謂「入神」之「神」?詩要寫活,形象描寫過於細密,則流於死板而無以「傳神」,會缺乏活潑潑的生趣,這也就是無神。

(九)

觀賞石之「神」出,必然有靈感與韻味。

對「神韻」「神採」的捕捉與把握則「有片刻而得者,有一日而得者,有數日而不得者,蓋神使然也,非人力所能也」。

「神使然也」。有「神」即靈感方能心花怒放而筆態橫生,才能思維活躍、充滿激情,不覺而入「境」。

悠閒自在 | 大灣石

(十)

我國古代美學理論中「神」,乃是藝術形象的內在精神特點,是藝術臻於至美的神妙境界。觀賞石作為類藝術品,美感的生發同樣離不開美的「神論」。

顧愷之有一段關於繪畫傳神的語錄,他「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睛」。

問其故,他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高僧 | 沙漠漆

「傳神阿堵」就是在形象描繪的前題下,表現出其精神面貌、氣質與風姿。捕捉、拿準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徵才能表現出內在的精神。

顧愷之認為就人物來說,眼睛的描繪至關重要。故而輕易不下筆,下筆則務求「以一目而盡傳精神」。

如謝赫評晉明帝的畫作,說「雖略於形色,但頗多神氣」,也是在這個形與神的層面上的辯證評判。

古佛青燈 | 右江石

(十一)

當然,我們所謂「傳神」之「神」,需要以一定的形似為基礎,沒有形似就無所謂神似。如果完全脫離形態來賞石,那就會讓人覺得「神不可測」、一頭霧水。

如東晉高僧慧遠是辨形神之論的,他說「形離則神散而罔寄」。這句話應用到藝術上,也是有理的。

待春 | 海洋玉髓

(十二)

鄭板橋是個才氣沖天的美學專家,他在讚賞徐文長的雪竹時說,文長的竹子「絕不類竹」。但這種看似隨心所欲的創造背後,是徐文長紮實的基本功和費心思量。

神也好,意也好,「必極工而後能寫意,非不工而遂能寫意也。」所謂「形態既肖,神自滿足」。人物題材則取故事,山水則取其真境,無論什麼題材的繪畫或觀賞石美學構成,均不能離開形態物象對神、意、氣、韻的決定作用。

板橋遺墨 | 九龍璧

(十三)

一塊逼真、形象、生動的天然觀賞石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可以使觀者進入奇中見美、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玄妙境地。

尤其古典賞石,其旨趣與我國書畫的「虛象」「味象」說同出一轍,意趣相通。

不求「逼真」,轉而求「神韻」「以形寫神」,追求的是一種思想意境,一種情趣,一種超越了物象的思想自由與精神「致幻」。

鶴夢圖 | 海洋玉髓

(十四)

傳神的實質性力量在於抓住所要表現的物象的本質特徵,這在觀賞石鑑賞中至關重要。

「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全其骨氣」,猶如「古之嬪,擘纖而胸束。古之馬,喙尖而腹。古之臺閣竦峙,古之服飾容曳,故古畫非獨變態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至於臺閣、樹石、車輿、器物,無生動之可擬,無氣韻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

這就是突出世象萬物的個性特質而無需面面俱到,與劉道醇對物象的「所尚」異曲同工。

他說:「大抵觀釋教者,尚莊嚴慈覺;觀羅漢者,尚四像歸依;觀道流者,尚孤閒清古;觀人物者,尚精神體態;觀畜獸者,尚馴擾擴厲;觀花竹者,尚豔麗閒冶;觀禽鳥者,尚毛羽翔舉;觀山水者,尚平遠曠蕩;觀鬼神者,尚筋力變異;觀屋木者,尚壯麗深遠……」

萬裡山河 | 靈璧石

相關焦點

  • 從《柏鹿圖》看寫意動物畫的創作
    如清代畫家沈銓的《柏鹿圖》傳神地表達了寫意動物繪畫的創作。畫面內容是柏樹下、溪流畔的風景,兩隻梅花鹿一立一臥,神態悠然,動態生動,極是傳神。最為引人注意的是鹿的描繪,十分工整、細膩。山石的點染、溪波的勾勒也有類似筆調,十分細緻而並非完全照抄寫實,顯得畫面既真實又不泥於細節。柏鹿圖是其中眾多作品中較為難得的寫意畫作品。
  • 當中國的賞石藝術遇上蒙德裡安
    中國賞石藝術是獨具東方哲學韻味的生活藝術之一,是中國人抒發自然山水情懷的藝術形式,與中國山水畫共同形成二維和三維的視覺體系。在業內人士看來,賞石的「形、質、色、紋」以及自然天成的趣味「韻」,有別於西方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它傳承更多的是有如中國書畫的意象表達,以及內在心性「格物致知」的理想化精神。
  • 詩意的中華賞石藝術 - 文學藝術 - 東南網
    中華民族是最早把賞石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民族。什麼是「賞石藝術」呢?就是人在賞石活動中,通過人石互動,給奇石命名並藝術安置的藝術行為,簡而言之就是用文化和藝術的視角進行賞石活動。在古代,觀賞石稱奇石、雅石、供石,西方學者稱之為「文人石」。日本稱觀賞石為「水石」,韓國稱「壽石」等。
  • 文人賞石怎麼跟蒙德裡安對起話來了?
    賞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生活藝術,蒙德裡安是荷蘭畫家、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兩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12月3日至6日舉辦的第24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上,一場「石不能言·石非石2020上海展」,卻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促成了一次東西方藝術的無言對話。
  • 賞石審美中的愉悅和移情作用
    ◆ ◆ ◆賞石審美中的愉悅和移情作用
  • 賞石| 禪寂空靈——日本水石名鑑
    從日本水石的表現形態來看,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其受到中國唐宋時期賞石玩賞理念的影響和南宋時期傳入日本的佛教禪宗理念的影響。鞍馬石  24×9×13cm「殘雪」  八瀨真黑石  18×8×12cm相較於宋代以後的中國賞石風格發展,日本水石更為獨特,形成了「靜」、「禪」、「空」、「寂」、「幽」的特點。
  • 當中國的賞石藝術遇上蒙德裡安
    中國賞石藝術是獨具東方哲學韻味的生活藝術之一,是中國人抒發自然山水情懷的藝術形式,與中國山水畫共同形成二維和三維的視覺體系。在業內人士看來,賞石的「形、質、色、紋」以及自然天成的趣味「韻」,有別於西方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它傳承更多的是有如中國書畫的意象表達,以及內在心性「格物致知」的理想化精神。
  • 陶冶性情,賞石健身——記江西吉安市石友梁仁根同志
    以大為美,崇山理念,戀水情結和哲學思辯,便是賞石文化的源泉及精神所在。賞石所崇尚的是近自然理論,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分享自然美。在從事國家森林生態和國家木材戰略儲備林建設與發展的工作之中,在具體的護林愛林育林的平凡工作裡,他逐漸對根石藝及盆景藝術有所涉愛,因三方小石頭,百度一下,便進入了石界,繼而愛上了賞石藝術。
  • 返璞歸真,賞石悟道,明心論禪
    禪石欣賞目前在賞石界,對禪石的定義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人說像僧佛以及佛家法器的石為禪石;有人說素色形圓的石頭為禪石;有人說形狀不具顏色灰暗冷的石頭為禪石。好啦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禪的由來和定義,再來談禪石。
  • 奇石賞石收藏保養不到位石頭分分鐘和保值增值說再見!
    賞石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已經開始崛起,並且宋代大文學家米芾不僅僅熱愛賞石成痴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賞石「瘦、漏、透、皺」的判斷標準,可謂是賞石界的元老級人物了!如今賞石文化與奇石文化結合後依舊煥發著勃勃生機,那麼這些美麗動人的賞石要如何保養呢?
  • 玩石賞石,什麼樣的靈璧石值得收藏
    中國的賞石文化有五千年之久,古人愛石可以從詩詞中窺見一二。白居易甚至還提出「愛石十德」:養情延愛顏,助眼除睡眠,澄心無穢惡,草木知春秋,不遠有眺望,不行入巖窟,不尋見海浦,迎夏有納涼,延年無朽損,弄之無惡業。
  • 寫意傲骨 詠贊金秋——畫家丁鴻雁筆下的菊花
    丁鴻雁先生畫菊,對菊花形象予以全方位的審美觀照,在水墨藝術上調用諸多寫意手法,以凸顯菊花之高潔品性和清寒傲骨為旨歸,由形入神,取神畫氣,使其菊花題材的創作不斷提升,獨具一格。歷代文人畫家筆下的菊花意象,都被丁鴻雁先生納入其水墨藝術探索的範疇。
  • 2020山東(濟寧)國際賞石、珠寶藝術品展銷會即將盛大開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胡兆傑 濟寧報導12月6日至25日,2020山東(濟寧)國際賞石、珠寶等藝術品展銷會將在濟寧盛世古玩城(太白西路原魯抗南廠區)盛大開幕。據了解,此次由濟寧市收藏鑑賞家協會主辦,濟寧盛世古玩有限責任公司、淄博齊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山東(濟寧)國際賞石、珠寶等藝術品展銷會,將展出國際奇石,珠寶,岫玉,靈璧石,水晶,根雕,陶瓷,字畫等民俗工藝品,歡迎各界朋友前來觀賞、選購藏品。
  • 「津門網」他邊教學邊總結,從事小寫意繪畫60多年,終成一代大師
    關於花鳥畫作品也有一些細分,有的是大寫意的花鳥畫,有一些是小寫意的花鳥畫,還有工筆類的花鳥畫,不同的花鳥畫都能夠從花鳥畫身上提取出特有的氣質,讓花鳥畫展現出不同的風貌,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組非常棒的小寫意花鳥畫作品,這些作品出自於王雪濤先生之手。
  • 擅長畫牡丹的當代畫家 石開老先生的寫意作品
    讚美牡丹的詩詞浩如煙海,為牡丹傳神寫照的畫家也多不勝數,要問畫牡丹好的畫家有誰,當代畫牡丹的高手,古稀高齡畫家石開,寫意牡丹廣受讚譽。 自幼就酷愛書畫,數十年來,精研畫理,苦修筆墨,長於寫意花鳥,鍾情於牡丹。1998年開始,連續在國內外多地舉辦展覽,受到廣泛好評和讚譽。作品深受書畫愛好及收藏者的青睞。
  • 傳神造句和解釋_傳神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27、我的「長生果」)傳神參考例句:1、在這本小說中,作者對人物描寫得非常貼切傳神,簡直到了呼之欲出的境界。2、這尊雕像真是栩栩如生,極為傳神。3、魯迅先生筆下阿匝的形象,刻畫得生動傳神。4、她在劇中雖然扮演啞巴,但生動的臉部表情卻傳神的表達出內在情感。5、這幅畫像將童稚純真的笑容描繪得十分傳神。6、精彩傳神的表演一定會讓您拍手叫絕。
  • 中華賞石起源考(上)
    中華賞石,歷史悠久,但究竟起源於何時,莫衷一是。下面本文就從文字與圖像兩個方面,來按圖索驥,探尋中華賞石的源頭。
  • 於筆墨淡彩裡聽虎嘯獅吼——記當代中國寫意動物畫家「蕭萬慶」
    《林壑妙靜且怡情》34cm×68cm 2020年作「落筆成形」是寫意動物畫用筆用墨特別強調的方法,注重「意境」則是寫意動物畫栩栩如生的必須條件。蕭萬慶的寫意動物畫,把寫意「寫」的表現技法表現得更強烈,更集中,更突出。他能準確把握動物的本真神形,也能體現寫意動物畫誇張、變形的特點。如今,他已自成一家,且為寫意動物畫之翹楚,其畫作在中國寫意動物畫中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 石恪《二祖調心圖》,狂草的筆法粗筆畫出,開寫意人物畫先河
    導語:石恪的「寫意簡筆人物畫」,突破了精工細作的院體畫風,筆墨粗獷而刻畫人物神態生動……寫意作為中國畫的美學審美核心是在北宋時期直接被提出來的,如歐陽修提出「畫意不畫形」,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