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的賞石藝術遇上蒙德裡安

2020-12-26 上觀

12月3日,「石不能言·石非石2020上海展」在上海世貿商城舉辦的第24屆上海藝博會上開幕。此前,該展覽曾在國家大劇院展出。

中國賞石藝術是獨具東方哲學韻味的生活藝術之一,是中國人抒發自然山水情懷的藝術形式,與中國山水畫共同形成二維和三維的視覺體系。

在業內人士看來,賞石的「形、質、色、紋」以及自然天成的趣味「韻」,有別於西方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它傳承更多的是有如中國書畫的意象表達,以及內在心性「格物致知」的理想化精神。

「此次展覽意在連接中國賞石與藝術的神奇密碼,發掘既能傳承『中國傳統文人賞石』精髓,又能傳達當代人文精神的新作品。」策展人智吉說,「這次參展的賞石藏家身份統一用『藝術家』,主要是為了推動賞石藝術當代化的進展。因為當收藏者根據自己的立意置陳創作並命名陳列出來之後,它已成為一件『人意』與『天意』相融合的獨立藝術作品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將蒙德裡安的二維畫作進行三維的空間化演繹,這種「點、線、面」結合的展陳方式,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界限,形成東方藝術與西方藝術審美的碰撞和對話,也更加深入人心。

蒙德裡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是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提倡自己的藝術「新造型主義」,認為藝術應根本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追求人與神統一的絕對境界,亦即「純粹抽象」,從內省的深刻觀感與洞察裡,創造普遍的現象秩序與均衡之美。

此次策展的空間設計,以蒙德裡安的幾何抽象作品作為空間構思的靈感,首先將畫作形式延展為牆面立體藝術裝置,與賞石結合構成了一件連接東方與西方的藝術作品。

對於賞石而言,藝術沒有標準答案,但能引起共鳴。主辦方表示,通過此次展覽,突破當代賞石與傳統藝術品收藏之間的隔膜,藉助世界藝術博覽會的平臺,在東西方藝術審美的交流與碰撞中拉近更多藏家與賞石的距離。「以當代的藝術空間語言來詮釋天然奇石的人格意義,並建立具有文人情懷的當代生活藝術家的獨立精神世界,便是此次特展追求的高度。」

相關焦點

  • 當中國的賞石藝術遇上蒙德裡安
    中國賞石藝術是獨具東方哲學韻味的生活藝術之一,是中國人抒發自然山水情懷的藝術形式,與中國山水畫共同形成二維和三維的視覺體系。在業內人士看來,賞石的「形、質、色、紋」以及自然天成的趣味「韻」,有別於西方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它傳承更多的是有如中國書畫的意象表達,以及內在心性「格物致知」的理想化精神。
  • 文人賞石怎麼跟蒙德裡安對起話來了?
    賞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生活藝術,蒙德裡安是荷蘭畫家、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兩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12月3日至6日舉辦的第24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上,一場「石不能言·石非石2020上海展」,卻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促成了一次東西方藝術的無言對話。
  • 詩意的中華賞石藝術 - 文學藝術 - 東南網
    中華民族是最早把賞石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民族。什麼是「賞石藝術」呢?就是人在賞石活動中,通過人石互動,給奇石命名並藝術安置的藝術行為,簡而言之就是用文化和藝術的視角進行賞石活動。在古代,觀賞石稱奇石、雅石、供石,西方學者稱之為「文人石」。日本稱觀賞石為「水石」,韓國稱「壽石」等。
  • 致敬蒙德裡安,極簡設計的靈魂是藝術
    由此形成的蒙德裡安風格,持續流行了100多年,成為設計界的靈感來源。蒙德裡安與他完成的最後一幅作品《Broadway BoogieWoogie》合影,1943年攝影:FritzGlarner保利東江小區銷售中心,從建築到園林,以三原色塊與線條的和諧,體現蒙德裡安式的秩序美。
  • 設計師徐能增——蒙德裡安的藝術創想
    疫情居家這段時間,我給孩子們留線上作業,他們利用家裡的紙盒、不用的物品做了很多設計,非常有創意,也讓我對未來中國設計充滿希望。」 案例賞析 蒙德裡安的藝術創想 「抽象藝術的首要和基本的規律,是藝術的平衡」 當我們重新定義空間形式,重新解構整體空間存在的藝術狀態,與藝術家蒙德裡安的藝術創想達成一致
  • 蒙德裡安:用紅黃藍喚醒你的藝術美感,即使不是藝術生也看過這些
    蒙德裡安的紅黃藍系列不止這一幅,其它的作品中,依舊是簡潔的色塊,靠線條來分割畫面,由於面積的重組不同,也展示出不一樣的藝術感。看著這些顏色,你是否感到一絲絲熟悉,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創作人從蒙德裡安的三顏色系列得到了靈感,如法國時裝設計師設計的「蒙德裡安裙」,從裙後來還被博物館珍藏。
  • 賞石| 禪寂空靈——日本水石名鑑
    從日本水石的表現形態來看,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其受到中國唐宋時期賞石玩賞理念的影響和南宋時期傳入日本的佛教禪宗理念的影響。本文展現1969年由日本樹石社出版的《日本水石名鑑》一書收錄100方名石中的一部分。
  • 冷靜的抽象主義——蒙德裡安
    1907年到1912年,蒙德裡安在阿姆斯特丹的國立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技術,這段時期奠定了蒙德裡安深厚的寫實能力。1911年到1914年,蒙德裡安吸取立體畫派的風格將自己的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現,並且開始在自己的畫中加入自己的風格,漸漸脫離了立體派。1914年到1919年,蒙德裡安在一些雜誌上發表了不少創作理念。
  • 蒙德裡安的藝術有意識地拘泥、節制,在很多意義上是古典的
    蒙德裡安的藝術有意識地拘泥、節制,在很多意義上是古典的德勞內是繼修拉之後法國藝術界對同時對比理論進行圖像詮釋的又一偉大畫家。然而,並非將此理論實踐於再現藝術,德勞內創作出一種抽象藝術形式,色彩本身承載了圖畫的意義。這幅畫所繪的是行星天域,與美術家相比,他更像一位科學探究者。
  • 兩分鐘看懂蒙德裡安,現代藝術到底有沒有在胡說八道?
    馬列維奇這麼做是為了回應革命的俄國;蒙德裡安的動力則來自血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在戰爭肆虐的1914—1918年間形成了關於一種新藝術——新造型主義——的想法。他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整個社會以一種和諧優先於個性的全新姿態重新開始。他的目標是「以造型的方式表現萬物之共性,而非它們與眾不同的部分。」
  • 風格派迴響:蒙德裡安再現海牙
    在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等藝術家的探路下,後起的藝術青年們開始叫囂著解放藝術,紛紛決定放棄繪畫。正是這樣一群背叛傳統藝術的青年,大大改寫了「藝術」的概念。在荷蘭,也有一批藝術家回應了時代的巨變,他們創建的風格派逐漸以幾何抽象藝術的形式徵服世界。荷蘭風格派誕生於1917年,核心成員為蒙德裡安、杜斯堡和裡特維爾德。
  • 蒙德裡安的抽象世界,你了解嗎?
    1907年到1912年,蒙德裡安在阿姆斯特丹的國立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技術,這段時期奠定了蒙德裡安深厚的寫實能力。1911年到1914年,蒙德裡安吸取立體畫派的風格將自己的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現,並且開始在自己的畫中加入自己的風格,漸漸脫離了立體派。1914年到1919年,蒙德裡安在一些雜誌上發表了不少創作理念。
  • 陶冶性情,賞石健身——記江西吉安市石友梁仁根同志
    梁仁根,現為吉安市觀賞石文化創意協會主要創始人、常務副會長;世界華人觀賞石協會會員;江西黃蠟石一線獵尋者;根石藝愛好者;地域性河流流域文化研究者;水衝石資深玩家;中國《石譜網》賞石文化合作人;《中國好石頭》資料庫合作夥伴;《玲瓏心》小品石資料庫採用者。
  • 奇石賞石收藏保養不到位石頭分分鐘和保值增值說再見!
    賞石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已經開始崛起,並且宋代大文學家米芾不僅僅熱愛賞石成痴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賞石「瘦、漏、透、皺」的判斷標準,可謂是賞石界的元老級人物了!如今賞石文化與奇石文化結合後依舊煥發著勃勃生機,那麼這些美麗動人的賞石要如何保養呢?
  • 像蒙德裡安一樣作畫
    原因很簡單,當蒙德裡安脫離了形象、光影、質地、技法等等傳統繪畫趣味(說起趣味,總隱約覺得省略了「低級」兩個字的修飾),繪畫便成為一種哲學表達,他也似乎就此放棄了專利,就像是愛因斯坦將E=CM2或是谷歌將安卓原始碼公布於眾一樣,對於缺乏起碼繪畫訓練的零基礎的我來說,正中下懷。
  • 根據蒙德裡安的愛情哲學,他們設計了這場高級藝術感婚禮
    Happy Wedding就像蒙德裡安的無技巧,恰恰是最大的技巧,所謂大味必淡,大道至簡。簡單而規矩的線條,明快而乾淨的色塊,呈現出來的高度單純化和抽象化的風格,就像愛情在經歷繁複過後歸於純粹,再樸實也是有深度的。有一種塵埃落定的寧靜和舒緩。
  • 世界藝術之蒙德裡安:你真的看懂我的格子了嗎?
    蒙德裡安的工作室 自然的現實與抽象的現實 蒙德裡安丨文 節選自《西方美術理論文選》在哲學方面,蒙德裡安的藝術源於新柏拉圖主義的神智學——認為一切可見之物都是通過「神靈」而顯現的,所以宇宙從本質上說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他的嚴格的幾何形構成,不僅影響了現代繪畫,而且也影響了現代建築和工業設計。
  • 重構蒙德裡安幾何——女裝圖案趨勢
    伊來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設計的這條裙子的靈感來自荷蘭風格派畫家蒙德裡安的作品《紅黃藍構圖》,首次將時裝設計和藝術巧妙結合。這種風尚引發了時尚與藝術跨界設計的風潮。伊來夫·聖羅蘭還發布了他的個人品牌1966年秋冬新裝展示會,發布了10條受蒙德裡安作品影響的裙子,後來這些裙子理所應當地進入了時裝史的殿堂,並且有個專用名字「蒙德裡安裙」 (robe Mondrian)。
  • 看點 如何欣賞蒙德裡安?
    每個表面和線條都有它的紋理:條紋被刻出了脊線;一些表面,比如藍色區域,有油漆工人試圖避免的徒手畫出來回刷筆的紋理痕跡。放在一起這幅畫作有了豐富的表面紋理,藝術史學家稱之為製作法。        在這張用我的微距鏡頭拍下的照片中,我的學生試圖複製其中一條條帶邊界的複雜的痕跡。(他戴著塑膠手套以防止顏料裡的有害物質;一些畫家會寧可選擇舊的有毒溶劑而不是新的更安全的材料。)他在徒手作畫,也沒有用紙條輔助,因為他覺得蒙德裡安就是這麼做的。
  • 蒙德裡安,可以「聽」的畫《百老匯爵士樂》
    當然啦,這離他最後確立的風格還遠得很,所以此時任何一點不起眼的小事件都有可能讓他的藝術走上其他的道路。到了1911年,他來到了巴黎,這是當時的世界藝術中心,有藝術理想的年輕人都想來這裡開創一番天地。這個時候立體主義開始一掃江胡風靡一時,蒙德裡安自然而然受到了影響,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時期的作品已經開始把畫面「切割」成三角形、矩形、圓形的形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