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如何欣賞蒙德裡安?

2021-02-07 雅昌藝術網

        我打算漫談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我會說說怎麼看待繪畫、攝影、以及雕塑(這些藝術算是我的專業領域),但同時還有草葉、沙粒、枝椏、日落、古埃及的聖甲蟲、褪色的陶瓷牙齒、英國的切達芝士、病毒、X光、光譜、指紋、燭光、星系、鳥鳴聲譜、工程製圖、棕櫚樹後的光暈、老人臉上的皺紋、肩部肌肉的起伏、晶體的結構、彩虹的色彩、水渠的形狀、海市蜃樓的種類、夜空中的微光、飛蛾翅膀的蜿蜒、還有郵票上的雕刻設計,那些你用自己的雙眼無法捕捉到的事物。 我現在想到一連串的內容,都是關於怎樣比平常更耐心更自如地運用你的雙眼。關鍵在於逗留,把時間充分用於觀看,並且保持觀看,直到每個細節都慢慢地展露出來。我尤其享受一種奇特的感覺,就是當我盯著某件東西,然後頓悟的瞬間:原來這樣東西是有結構的,它本身就在和我對話。

我的首例就是蒙德裡安。

 

        具體地說,是我工作的大街對面的芝加哥美術館收藏的一幅蒙德裡安畫作。這幅叫《黃、黑、藍、紅、灰菱形構圖》的畫作繪於1921年。這是幅簡單的作品:灰白背景,黑線條,以及四個色塊——黑色、藍色、淡淡的檸檬黃、和少許橘紅色。至少在近距離看它之前,我是這麼認為的。

 

        我教過一門課專門讓學生臨摹展館裡的繪畫。這門課面向任何人,甚至是從沒畫過畫的學生。唯一的要求是勇氣,因為在博物館裡支起畫架放上畫布的結果是,人人都來和你說話。他們會對你的畫指手劃腳,而且不一定客氣。我有個學生就曾因為選擇臨摹裸女被大聲訓斥過,「儘管你自己也是個女的。」那個氣憤的參觀者說。還有一次,一個保安問我覺得某個學生臨摹一副摩西穿越紅海的小畫值不值得。他問:「你看這個學生相不相信聖經?」我說:「不知道,但你看這個畫家相不相信?」他回答說不確定,但是會稍後給我回答。到第二周,他告訴我確信了這幅畫的作者是個無神論者,因為畫裡沒有足夠的雷鳴電閃——不夠戲劇化也就不足以為真。(我估計他想像的是《十誡》的那種情形。)再之後,這個保安就不管我們了:他表示無信仰者是可以臨摹無信仰者的畫的,他只是對結果不再感興趣了。

 

        當一個學生要求臨摹蒙德裡安的時候,我回應說那對他不一定有什麼好處,因為這畫太簡單了。可結果我完全錯了,並且從那時起已經有3個學生試著臨摹這畫。這是一個相當困難複雜的圖像,只是被冒充成簡單的抽象畫罷了。

        如果你從右邊的邊線開始畫,你會發現這裡蒙德裡安改變了主意,沒讓線條繼續往上走到畫布的邊緣。他描出了線條的終點,使之看起來結束在畫布邊緣。

 

 

        如果你蹲下身,逆光往上看這幅畫——在展館裡是個很狡猾的辦法,因為這樣會暴露出畫作的裂縫以及表面——從畫布的紋理可以看出蒙氏畫作中黑色長方形用的顏料較薄。(畫布紋理與線條呈45度,原因是框架是轉過的)而黃色色塊使用的顏料就厚重多了。

 

        再湊近點看黃色區域能發現這個繪畫表面相當豐鬱,一部分起了稜紋,一部分滲入了紡線裡面。這裡也能看出蒙德裡安打磨了黃色色塊的邊緣,弄出了一個光滑的邊框。

 

 

        每個表面和線條都有它的紋理:條紋被刻出了脊線;一些表面,比如藍色區域,有油漆工人試圖避免的徒手畫出來回刷筆的紋理痕跡。放在一起這幅畫作有了豐富的表面紋理,藝術史學家稱之為製作法。

 

 

        我的學生花了很多力氣想弄出藍色色塊上厚實茂密的表面,但是他的努力只得到一片鬆軟散淡的藍色:

 

 

        目前為止提到的對藝術史都不是什麼新鮮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謹慎的分析講到線條如何相交,蒙德裡安如何把他的繪畫塑造成淺浮雕編織。(維亞阿蘭保爾和哈利庫珀的評論裡非常多的證據。)然而,要往超出這些藝術史的討論之外了說也不難。

        如果你向這些條帶的邊界湊得非常近的話,你會看到它們並不只是單純的黑與白或藍或黃交會的線。這些條帶的邊緣是粗糙的。據悉蒙德裡安是用鋪上紙條來畫的,就像很多裝潢師和當代畫家用封口膠紙的道理一樣。但是這種辦法可以形成一個清爽的邊界,而這幅畫裡的邊界卻是混亂的。不幸的是,肉眼很難看出到底是什麼攪亂了它們。

 

        我有兩個設備來揭開這個謎:一架有微距鏡頭的相機,和一副內置了微型雙目顯微鏡的重金屬框架手術眼鏡。微型顯微鏡太厲害了:如果我在身前伸展胳膊,顯微鏡會聚焦到我一片手指甲上的一小塊。(手術眼鏡倒是讓我用得有些難堪,因為它戴起來就像個呆裡呆氣的瘋狂科學家。在勘測這幅畫時,我和我學生就榮獲了不少古怪的注目禮。

        在這張用我的微距鏡頭拍下的照片中,我的學生試圖複製其中一條條帶邊界的複雜的痕跡。(他戴著塑膠手套以防止顏料裡的有害物質;一些畫家會寧可選擇舊的有毒溶劑而不是新的更安全的材料。)他在徒手作畫,也沒有用紙條輔助,因為他覺得蒙德裡安就是這麼做的。

 

 

        而靠近蒙德裡安的原作看可以發現他的確鋪過紙條上去,而且他從上面塗過以得到一個利落的邊緣:但是之後他移動了這張紙條,在略微不同的地方鋪上了另外一張,塗過了那張上面,諸如此類,結果就成了一種階梯狀的繪作。

 

 

 

        在這幅畫的其他部分,蒙德裡安顯然是用徒手畫的,完全沒有用紙條引導。在一個地方,可以看出他是怎樣垂直往,小心地繪完這條帶子。要想發現這點,可以往下張照片裡的條帶底部邊緣,也就是中心偏左一寸左右,使勁湊近看。

 

 

        我學生和我的研究結果是,他的臨摹再一次失敗是因為他沒法弄出筆觸的準確質地——蒙德裡安的顏料非常的粘稠,而且他畫筆上的毛刷非常堅硬。我學生的最後畫出的是一個難看的邊脊:

 

 

        在某些地方,蒙德裡安以和線條平行的方向作畫,以避免讓手搖晃。而在其他地方,他似乎挺滿意手上輕微的顫抖和晃動。在最後一張細節圖上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條帶下面,你可以找到蒙德裡安小心的在線條上收尾,改過他徒手水平畫的痕跡。在線條之上有一欄很厚的短痕跡,全部徒手,為這個條帶形成豐富而相互纏繞的邊緣。

 

 

        從兩三步之外你是完全看不出這些的,顯然蒙德裡安估計觀者應該往後站從而不會發現像他截斷條紋末端的草率。但是你意識到一種豐富,光耀的效果,一種深度。這幅畫是三維的。畫有看得見的姿態,它是人性的,是靈動的。在藝術史的語言裡,它是畫家式的。它屬於提香、倫勃朗和德拉克洛瓦的教派,而不僅僅是20世紀初期的禁欲主義和唯心主義。

        在芝加哥美術館,和在許多別的展館一樣,蒙德裡安的畫作被懸掛在了同時期的同樣是幾何和抽象的作品邊上。與它們堅決而枯燥的平坦不同,蒙德裡安的繪畫是有深度的。它們在向繪畫的歷史深處訴說。誠然蒙德裡安是嚴峻的、禁慾的、單純的、冷漠的、唯心的,明顯凌駕於世俗生活的喧囂之外。然而他心念著早期的繪畫巨匠,思索著繪畫能做什麼也是事實。他只是把那份詩意封鎖得太緊以至於幾乎看不見了。

 

        可能這些還是需要某些非常手段才能注意到——比如怪胎醫生的眼鏡、昂貴的相機鏡頭,還有敢於在眾人面前失敗的學生。但是一旦你看到這幅畫是怎樣完成的,蒙德裡安就和之前不再是同一個人了。

 

        我知道還有很多沒解決的問題。到底什麼才是細看?緩慢地觀看藝術作品會帶來怎樣的經驗轉變?看起來細看是很做作而不自然的:畢竟這違背了今天分散而快速移動的觀看方式。而詩人卻一直那樣做:文本細讀是精讀的一部分。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激發你去停留去更細緻地思考藝術,同時去觀賞生活中最平凡的那些事物,那些似乎都不值得再看一眼的事物。一旦你開始凝視它們,這個世界——這個本來如此乏味而了無樂趣的世界——會在你的眼前重新組合,濃墨重彩,意味深長。

 

作者:James Elkins

 

 

相關焦點

  • 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荷蘭畫家,蒙德裡安油畫作品欣賞
    蒙德裡安是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與杜斯堡等創立了"風格派",提倡自己的藝術"新造型主義"。他還認為藝術應根本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追求人與神統一的絕對境界,也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純粹抽象"。
  • 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蒙德裡安的作品欣賞
    1907年開始,蒙德裡安逐漸走上了「簡化具象畫」道路。《西番蓮》《一個女孩的畫象有花的》《鮮花陽光》《石竹屬》《太陽》《薑餅2的靜物》《薑餅1的靜物》早期的蒙德裡安
  • 畫格子也能成為大師(蒙德裡安)|叮噹說畫
    選蒙德裡安吧,因為太容易了。可是真正嘗試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犯了個大錯誤。這位大師的畫,非常的複雜困難,它好像是在和大家開玩笑,冒充是簡單畫而已。據說那年代有位畫商去蒙德裡安的工作室求畫。藝術家告訴他,他喜歡的那張還沒畫好。一小塊藍色還需要再上一遍色。結果,居然等了整整一年。我們從前提過,在美術館看畫的距離是很講究的,比如看印象派莫奈的畫,最好離遠一點。
  • 蒙德裡安的抽象世界,你了解嗎?
    八歲的時候,蒙德裡安就已經立志要做個畫家了,當時蒙德裡安的家人認為畫家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事業,所以並不是很贊同蒙德裡安畫畫,後來蒙德裡安和家裡商量的結果是要拿到美術教師資格證,這樣就嗯呢該保證以後的生活,後來蒙德裡安雖然拿到資格證,但是他並沒有從事教美術的行業。17歲之前,蒙德裡安是跟隨他的叔父學習畫畫的,他的叔叔是個海牙派的畫家,所以蒙德裡安算是得到了寫實浪漫的真傳。
  • 羅斯科和蒙德裡安最後的作品共同展出
    原標題:羅斯科和蒙德裡安最後的作品共同展出   孫源編譯   2014年9月20日,馬克·羅斯科大型個展項目在荷蘭海牙市立博物館(Gemeentemuseum The Hague)如期舉行。此次羅斯科個展,海牙市立博物館方面還特意將兩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並列展出【羅斯科最後傑作《無題》(1970)與蒙德裡安最後傑作《勝利之舞》(1944)】,以彰顯彼此精湛的藝術技藝。   一張血紅色油畫:馬克·羅斯科的最後「絕唱」   羅斯科最後的「絕唱」--《無題》(1970),一件火焰色也可稱為血紅色的油畫作品,創作於其離世前不久。
  • 冷靜的抽象主義——蒙德裡安
    八歲的時候,蒙德裡安就已經立志要做個畫家了。蒙德裡安的家人認為畫家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事業,並不是很贊同蒙德裡安畫畫,蒙德裡安和家裡商量的結果是要拿到美術教師資格證,這樣就可以保證以後的生活。後來蒙德裡安雖然拿到資格證,但是他並沒有從事美術教育。17歲之前,蒙德裡安是跟隨他的叔父學習畫畫的,他的叔叔是個海牙派的畫家,所以蒙德裡安算是得到了寫實浪漫的真傳。
  • 蒙德裡安在鍾愛畫格子之前畫了些什麼
    但是,蒙德裡安在20世紀最初幾年的繪畫風格卻鮮有人知,而德國柏林馬丁-格羅皮烏斯宮(Martin-Gropius-Bau)正在舉行的「蒙德裡安:線」(Piet Mondrian. Die Linie)展覽中,觀者將通過觀看蒙德裡安的早期作品了解他從海牙學院的印象派風格到圖像組織支配的繪畫探索,並從中尋找出蒙德裡安在事業的選擇和在藝術突破上的依據。
  • 蒙德裡安的作品《構成A》
    蒙德裡安的《構成A》﹝ Composition A ﹞是一幅屬於「新造形主義」﹝ Neo-Plasticism ﹞的創作,蒙德裡安在白色的畫布上,用水平和垂直的黑線條去分割,沒有用對角斜線,然後在那些分割畫面中塗上色彩的原色,像是紅色、黃色和藍色。
  • 看展覽|蒙德裡安在鍾愛畫格子之前,畫了些什麼?
    但是,蒙德裡安在20世紀最初幾年的繪畫風格卻鮮有人知,而德國柏林馬丁-格羅皮烏斯宮(Martin-Gropius-Bau)正在舉行的「蒙德裡安:線」(Piet Mondrian.Die Linie)展覽中,觀者將通過觀看蒙德裡安的早期作品了解他從海牙學院的印象派風格到圖像組織支配的繪畫探索,並從中尋找出蒙德裡安在事業的選擇和在藝術突破上的依據。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1968年以來柏林首次舉辦蒙德裡安大展:展廳入口此次展出的第一件作品,是蒙德裡安1918年具有代表性的「自畫像」。
  • 像蒙德裡安一樣作畫
    如果有機會去畫家的工作室被允許動手動腳,創作或是模仿一幅丙烯或油畫作品,我肯定會選擇蒙德裡安,如果時間充足,就畫一幅《百老匯的爵士樂
  • 我用一場旅行,來認識蒙德裡安和他的世界
    他幾乎每晚都會去爵士樂俱樂部跳舞,還一直不斷地在實驗新的藝術形式和新的藝術欣賞方式。蒙德裡安是 20 世紀早期一位有名的抽象藝術家,但卻被納粹貼上了「墮落」的標籤。當時他搭船離開戰時的歐洲,挨過悲慘的十天後來到了美國。這個國家把他視作現代藝術的英雄,對他敞開了懷抱。
  • 風格派迴響:蒙德裡安再現海牙
    《風格》雜誌創刊不久,蒙德裡安隨即拋出一篇《繪畫藝術中的新造型主義》,這一度被認為是風格派的藝術宣言。此後,風格派與新造型主義緊緊地綁在了一起。然而,杜斯堡與蒙德裡安卻在1924年分道揚鑣。杜斯堡拋棄了新造型主義的藝術理念,主張把對角線引入繪畫,蒙德裡安卻依然堅守垂直與水平線構成的圖式。雙方在藝術領域的分歧直接導致蒙德裡安的退出。
  • 蒙德裡安,可以「聽」的畫《百老匯爵士樂》
    要說起來,蒙德裡安這幅畫倒和音樂還真是很相像,音樂是抽象的,它也是;同時音樂的節奏、情緒又是最容易被人感知的,它也同樣如此,節奏清晰,曲調頓挫,連間或的重音都這麼清晰可辨。這幅畫的標題和內容顯得多麼貼切。不過,要想看這樣「具體」「生動」的作品,在蒙德裡安這裡倒是不大容易,因為他已經很久很久都不用標題了,大部分的作品都只寫個《構圖**號》了事。
  • 阿默斯福特,蒙德裡安的出生地
    出生於阿默斯福特最有名的人物,可能就算是蒙德裡安了吧,這就是他的故居,現在是蒙德裡安(故居)博物館。皮特.蒙德裡安(Piet Mondrian,1872-1944)。荷蘭風格派運動(De Stijl)的主要創始人,與前文提到過的裡特費爾德屬於同時代人物。
  • 蒙德裡安的非具象繪畫!
    蒙德裡安,荷蘭畫家,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建築、藝術設計等影響很大,最為知名的是抽象代表作《 紅、黃、藍的構成 》。蒙德裡安繪畫年輕時期的風景畫,受到印象主義、象徵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影響。 「看著大海、天空和星星,我通過大量的十字形來表現它們。
  • 重構蒙德裡安幾何——女裝圖案趨勢
    伊來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設計的這條裙子的靈感來自荷蘭風格派畫家蒙德裡安的作品《紅黃藍構圖》,首次將時裝設計和藝術巧妙結合。這種風尚引發了時尚與藝術跨界設計的風潮。伊來夫·聖羅蘭還發布了他的個人品牌1966年秋冬新裝展示會,發布了10條受蒙德裡安作品影響的裙子,後來這些裙子理所應當地進入了時裝史的殿堂,並且有個專用名字「蒙德裡安裙」 (robe Mondrian)。
  • 致敬蒙德裡安,極簡設計的靈魂是藝術
    由此形成的蒙德裡安風格,持續流行了100多年,成為設計界的靈感來源。蒙德裡安與他完成的最後一幅作品《Broadway BoogieWoogie》合影,1943年攝影:FritzGlarner保利東江小區銷售中心,從建築到園林,以三原色塊與線條的和諧,體現蒙德裡安式的秩序美。
  • 你知不知道那個「畫格子」的蒙德裡安?
    自畫像蒙德裡安名字裡也有一個安字誒,那讓安仔感覺很親切,安仔第一次看到他的畫的時候,真的覺得很治癒,超舒服。格子簡單而有序的排列,清爽而又神秘,但是蒙德裡安的作品遠不止如此哦!總的來看他的畫以紅,黃,藍三原色繪畫聞名於世(這是重點哦,美術史要考的),很多人看到他的畫都會覺得「這是藝術?」,哈哈哈,確定不是在逗我?。
  • 蒙德裡安:可能是比梵谷、畢卡索對我們生活影響更大的藝術家
    如果單從作品的繪畫難度來說,蒙德裡安的構圖系列可能還不如常玉的畫作,但賦予它價值的,並不是作品的繪製難度,而是它在蒙德裡安的繪畫作品以及人類繪畫藝術當中的歷史地位。 此時蒙德裡安的作品也開始受到原始主義、立體主義的影像,包括他的一系列樹的作品以及風車等,在對具象化的自然物體描繪中,漸漸的開始脫離自然。當吸收了印象派、野獸派、點彩派、立體主義、至上主義、表現主義等一系列不斷更新的藝術觀念後,蒙德裡安向世界發出了他的宣言——風格派將抓住「人類精神的純粹創造…它體現為純粹的審美關係,以抽象的形式表達出來」。
  • 紅藍黃色塗滿建築,整座城市都變成了蒙德裡安的油畫
    油畫包含的元素,很容易讓人猜到,這是荷蘭已故畫家蒙德裡安的代表作《紅黃藍黑的構成》。一百年前,「荷蘭風格派運動」席捲歐洲,作為創始人的蒙德裡安以抽象純樸的幾何形藝術深刻影響後世。6月3日至9月24日,一場關於蒙德裡安的大型回顧展正在荷蘭海牙美術館展出,館藏的全部300件油畫及手稿,將勾勒出蒙德裡安的藝術生涯。「你可以通過展覽或是通過音樂、舞蹈、戲劇,甚至是服裝秀、家具設計來發現蒙德裡安在當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