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裡安(Piet Mondrian,1872-1944)是抽象繪畫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色彩構成領域的高手。世人熟悉他以嚴格的削減作為繪畫基本元素,並創造出經典的現代主義圖標。
但是,蒙德裡安在20世紀最初幾年的繪畫風格卻鮮有人知,而德國柏林馬丁-格羅皮烏斯宮(Martin-Gropius-Bau)正在舉行的「蒙德裡安:線」(Piet Mondrian. Die Linie)展覽中,觀者將通過觀看蒙德裡安的早期作品了解他從海牙學院的印象派風格到圖像組織支配的繪畫探索,並從中尋找出蒙德裡安在事業的選擇和在藝術突破上的依據。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1968年以來柏林首次舉辦蒙德裡安大展:
此次展出的第一件作品,是蒙德裡安1918年具有代表性的「自畫像」。畫中,蒙德裡安的頭周圍有些抽象的長方形,仿佛透露著自己的腦袋裡一直都裝著這些線條結構。幾何圖形對蒙德裡安來說遠不止一眼了事,而是一直影響著他對這個世界的感知。
要想進一步了解幾何圖形是怎麼影響蒙德裡安的,且從1872年3月7日說開:
這一天蒙德裡安出生於荷蘭阿默斯福特的烏得勒支,父親是一位清教徒,也是一位熱衷美術的小學校長。少年蒙德裡安跟隨叔父海牙畫派的畫家福爾茲?蒙德裡安學習繪畫,1892年蒙德裡安進入阿姆斯特丹裡克斯美術學院,正式接受學院派的訓練,這也奠定了他深厚的寫實能力。
在繪畫開始的時期,蒙德裡安和幾乎所有藝術家一樣描繪的是農場、風車、樹木和山川河流,正如蒙德裡安自己所說的:「一開始,我只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只是經過那麼多次風格變化,這種說法現在看來讓人驚訝。
我們也不難發現「印象派的蒙德裡安」這個稱謂很少被提及。儘管在上世紀末,蒙德裡安在阿姆斯特丹學習期間的作品很受他的粉絲追捧,但同時他也會像其他藝術家一樣在學校做點不同尋常的事。
畢業後,蒙德裡安仍在很努力地尋找自己的風格:1905年左右,蒙德裡安開始了他在藝術領域的試驗,他試圖根據光的變化調節和改變繪畫風格和繪畫技法。在白天的陽光下,蒙德裡安的選擇寫意的風格描繪風景,而在夜晚的燈光下,他的創作則呈現出表現主義風格。
蒙德裡安在1906-07年間創作的「夏夜」(Summer Night)中,太陽帶著梵谷的色彩;「奧斯特卡佩的教堂」(Church at Oostkapelle)中所用的「點彩法」有修拉的風格,但這些很快就被捨棄。
在此次展覽中,蒙德裡安1907年作品「蓋因河畔的樹」(Trees on the Gein)和素描稿被同時展出,兩者對比甚是有趣:
素描稿中的樹在簡單的太陽光圈下栩栩如生,空幻,被暴風催得彎曲,很多年後這種風格重現在蒙德裡安的抽象派作品中;
和素描稿截然不同,油畫作品中的樹卻了無生機,像是隨意塗刷的墨跡,而現實主義中太陽光圈,似乎盡情釋放著一天中最後的熱量。
此外,另外一幅舉世矚目的作品,「水邊風車」(Oostzijde Windmill at Night,1907-08)在畫中各個不同的部分都標著明顯的線條。
「風景」(Great Landscape,1907-08)也與之類似。這些作品暗示著蒙德裡安後來的風格變化,而這種獨一無二的風格使他享譽世界。
「風景」(Great Landscape),1907-08
1910年,蒙德裡安參加了荷蘭藝評領袖祈克創立的名為「荷蘭現代藝術圈」(Moderne Kunst Kring)的團體。1911年,團隊與包括塞尚、布拉克、畢卡索在內的法國先鋒藝術家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做了名為「Moderne Kunst Kring」的展覽。
此時,立體主義激起對結構的興趣,荷蘭藝術家們也提出了:繪畫難道不能變為像建築一樣的構成藝術?
同年5月,蒙德裡安以「荷蘭現代藝術圈」委員的身份造訪巴黎,並參與巴黎的「獨立沙龍」展,這也是立體主義首次大型集體展覽。
1912年1月移居巴黎後,蒙德裡安嘗試以立體主義作畫,但他更專注於圖像的結構和組織,並提出了「通過線條,色彩和區域的平等達到和諧」。他也越來越多的利用垂直和水平的線條元素抽象地表現景觀。
蒙德裡安在1912年創作出了杜尚「下樓梯的裸女」(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的姊妹作品「裸體」(Large Nude)。
1913年,他的作品在柏林「Erster Deutscher Herbstsalon」上展出。1914年6月,蒙德裡安回阿姆斯特丹探望病重的父親,直到1919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重返巴黎。而後,蒙德裡安繼續拆解圖形要素,探討「智性」與「感性」,並把自己的風格標示為「neoplasticism」。
在這期間的1914年,他在作品「橢圓構圖2」(Composition in oval with color planes 2)中標註字母「KUB」引用立體派風格。即使這樣,蒙德裡安描繪的依舊是他所觀察到的現實生活,他的作品把這個世界簡化成線條和方塊,展示出我們現在所謂的像素。但是,立體派風格對蒙德裡安來說還不夠簡潔。
比如,在他的作品「棟堡的教堂」(Kirchenfassade 1: Kirche in Domburg,1914)中,外部線條比內部組成更重要。越來越多地運用突出的基礎結構,把這個世界解剖成線條和方塊。
從「畫面4」(Tableau No. 4,1913)中的混沌到了「網格構成5」(Grid Composition 5,1919)中變成清晰明了的馬賽克圖樣。
蒙德裡安已然徹底進化成幾何思維,這個世界也在他的畫中被簡化——可以用線條勾勒出來,也可以消失在這些簡單的結構中。
此後,蒙德裡安變成了我們所熟知的蒙德裡安。他用一種具有清楚性和規律性的藝術,以某種方式反應出宇宙的客觀法則。「三原色」的簡單結構中展現出某些神秘主義的思想,揭示出藝術主觀的外形變化的背後隱藏著永恆不變的實在。這些作品給我們帶來視覺盛宴的同時給大腦減壓,洗滌靈魂。他的作品看似簡單,實則各有千秋,如果你說你看了一幅就了解所有的,無疑是有失偏頗的。
在此次展覽中,觀眾還可以欣賞到一部敘述這位藝術家生活的紀錄片,這部影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當我完成一幅作品,我感到一絲滿足後,壓力隨之而來。」蒙德裡安把這個世界解剖成很多小部分,藝術和宗教體驗的是同一事物。
蒙德裡安
這也就不難想像,一個藝術家緣何可以全神貫注於一個神秘的問題,要知道要把一些形狀和色調結合起來,直到它們看起來合適為止。很可能一幅畫除了橫豎線之外別無所有,創作者卻勞心費神,也許比畫文藝復興的聖母像還困難。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蒙德裡安:線 (Piet Mondrian. Die Linie)
展覽地點:德國柏林馬丁-格羅皮烏斯宮(Martin-Gropius-Bau)
展覽時間:2015年9月4日-12月6日
票價:11歐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