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科內利斯·蒙德裡安(1872-1944),一個荷蘭畫家,或許說起這個人你沒有印象,但在生活中,你應該會或多或少地看到過他的作品,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這張《紅藍黃構圖II》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最出名的作品之一,這幅畫創作於1930年,畫面僅由色塊組成,共有五種顏色:紅、黃、藍、黑、白,主導顏色是佔據了大半個畫面的紅色塊,其色度相當飽和,顏色鮮豔至極。
黑色其實是起著分界的作用,以粗線條的形式展現出來,將其餘顏色劃分開來,而每個色塊的面積大小不一,黑色粗線條控制著這些顏色矩形,使其在視覺上形成簡潔的結構。
黑白兩色不是主體,大面積的紅和左下方的藍色、右下方的一點點黃色才是最抓人的部分,但也正因為黑白與三原色之間的巧妙分割和組合,才使這個除了色塊和線條之後再無其它的畫面變得動感而富有節奏。這是一幅經典抽象畫,象徵著構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蒙德裡安的紅黃藍系列不止這一幅,其它的作品中,依舊是簡潔的色塊,靠線條來分割畫面,由於面積的重組不同,也展示出不一樣的藝術感。
看著這些顏色,你是否感到一絲絲熟悉,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創作人從蒙德裡安的三顏色系列得到了靈感,如法國時裝設計師設計的「蒙德裡安裙」,從裙後來還被博物館珍藏。
家居住宅領域也從他這裡得到了靈感:
越是簡約的藝術就越不容易過時,但簡約不是簡單,還需要有的藝術感的創作,簡約的藝術有時更難實現,就像中國的禪意畫一樣,有時候畫家僅在上面畫一隻鳥、一艘小船,就能營造出非同一般的意境。
蒙德裡安從小接觸美術,立志要當畫家,年輕時候的他受到了海牙畫派畫家——同時也是他的叔父的指導;1892年,蒙德裡安進入阿姆斯特丹的國立藝術學院,正式接受學院派的訓練。
蒙德裡安初期的繪畫主題是風景畫,如下面這幅風景畫就清楚地表現出了蒙德裡安作為年輕藝術家對海牙畫派的感激之情。
1909年蒙德裡安接觸了新柏拉圖主義和多神論思想,這使他的思想開始發生變化,價值觀的重塑也影響到了他的創作。他發展了一種非表現形式,稱之為新塑主義,他在白色的地面上,畫上縱橫交錯的黑線和三原色。
1911年,蒙德裡安從荷蘭來到巴黎,標誌著一個深刻變化時期的開始。他遇到了畢卡索等立體主義的實驗,為了將自己融入巴黎前衛派,他還將自己名字的荷蘭語拼寫(Mondriaan)中的 「a 」去掉。
1919年以後,蒙德裡安形成了新的個人形式,他利用基本的元素組成抽象畫面,用抽象的造型和色彩來傳達自己的理念,他主張用幾何形體構成美,因而他的畫作中多用到直線和方塊,再無其它形狀。
蒙德裡安在後期創作中所追求的是純粹的藝術風格,這些紅黃藍顏色看似簡單,卻也是他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創作出來的,其形式自由多變,經過他的精心安排,形成絕對的平衡,所以這些三原色的畫作也成了他幾何抽象風格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