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影視圈的劈掛拳高人,折服我的不僅僅是功夫

2020-12-12 阿七聊功夫

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一生中除了研究軍事戰法外另外就是武學,特別是戚繼光晚年對民間傳統拳術多有研究。

他的研究與一般武術家不一樣,因為戚繼光是結合戰場的生死實戰來研究的,所以僅這一點,也是戚家拳與其他拳派的最大區別。

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不僅對綿拳、長拳、鷹爪等拳術有描述,同時對拳法、腿法、身法等更有經典分析,尤其對拳之「秒」、「猛」、「快」、「柔」還作了側重的闡述。

他在【拳經捷要篇】中說「而其猛也,披劈橫拳」;而「猛」正是傳統劈掛拳所具備的特點,劈掛講究大開大合,要求做到腰似車軸、手似鞭杆。

劈掛拳,古稱披掛拳,是始於明代、中國北方一種長橋大馬之拳法,以勇猛著稱。

劈掛拳師傅、功夫巨星陳觀泰

不過,後來劈掛門中又衍生出了一支「大聖劈掛」,是大聖門創始人寇四之高徒耿德海將大聖門及劈掛門這兩種功夫融匯而成。

「大聖」即猴拳,「劈掛」即劈掛拳。耿德海自幼學劈掛拳,因後來又得寇四猴拳真傳,故創立了「大聖劈掛門」。

大聖劈掛門可能知曉者不多,但這個門派卻是「明星之門」,不僅這個門派的高手眾多且不少還是影視界的武打明星,如陳觀泰、高雄、冼灝英、錢小豪、錢嘉樂、黃秋生等。

這其中以陳觀泰師傅最為有名,是劈掛門最早的成名弟子,也是劈掛們中最早進入影視界的弟子,1969年他在第一屆東南亞國術比賽中獲得冠軍;1967年他以武行進入演藝圈,1972年他主演的《馬永貞》紅極一時,成為當時邵氏影業的頂梁柱演員。

另外,劈掛門人中,包括高雄主演《精武門》中的霍元甲,錢小豪主演《太極張三丰》中的天寶估計大家都不會太陌生。黃秋生更別說了,2003憑《無間道》摘取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他現在是大聖劈掛門的掌門人。所以說「大聖劈掛」它是影視藝術界中武打影星最多的拳派也不為過。

陳觀泰師傅與李小龍等在片場合影

陳觀泰師傅出道最早,無論劈掛功夫、演技還是武指都是一流的;與截拳道宗師李小龍也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對我來說他是我早就想拜訪的劈掛「老拳師」。

或許稱他為「老拳師」不太妥當,因為他是名副其實的香港老一代功夫巨星。

2012年中國傳統國技總會在香港成立,陳觀泰師傅任主席,他的師弟黃秋生任會長。

巧的是2012年參加第四屆國術錦標賽我有幸在馬來西亞與陳觀泰師傅相識,而那次大會陳師傅也正是以國技總會的身份作為大賽總顧問參加。

當時因為都很忙,且他是組委會請來的「明星」級人物,我們也沒有過多的接觸,只是簡單聊了幾句並在一起合影留念。

但陳師傅當時給我的初識印象是沒有明星架子、很有親和力。

作者阿七與陳觀泰師傅在馬來西亞合影

三年後,通過香港朋友的引薦,我提前預約了陳觀泰師傅,決定登門拜訪向他請教功夫的學問及武指的行當。

令我想不到的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功夫影星居然親自開車來動車站接我,恐怕這是國內很多大師做不到的。

在我面前他就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

但就是這樣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還是平時自己開車到處拍戲,見我的時候他剛從徐浩峰的《刀背藏身》劇組回來。

先帶我參觀了他的道場,然後又帶我去郊外吃羊肉湯,在他眼裡我就是遠方的客人。

吃飯的時候我們興致地聊影視、聊功夫、聊家常,陳師傅好不保守,只要我想問的他知道的都會耐心地講給你聽。

作者阿七第二次拜訪陳觀泰師傅時合影

關於第一屆東南亞國術大賽

陳師傅於1969年在東南亞國術比賽輕量級甲組比賽中獲得冠軍,且是五戰五勝,他說那個時候的比武都是不戴拳套的是真打,他使出的功夫就是「大聖劈掛」,也就是那個時候他向世人證明了傳統功夫是可以上擂臺實戰的。

陳師傅說傳統功夫能不能實戰,關鍵看你是否練到了身上。

∣∣關於練功

作為七十多歲的老人,又常年在外拍戲,我很關心這麼多年來他是如何堅持練功的。

陳師傅說最早進入影視圈他是做武術指導,後來當演員,所以練功對他來說沒有斷過一天,但現在已經幾年沒有練拳了,畢竟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

的確,陳師傅不同於一般的老人,他有自己的生意要做,還要經常拍戲。

「那你不是停止了練功嗎」?我問。

陳師傅聽了笑了笑說:「停止了打拳並不等於停止了練功,我每天的樁功是要練的,而且這麼多年我還自己總結了一個樁功,不僅長功夫且利於養生」。

陳師傅這句話頗有奧妙,慢慢回味起來似乎是對「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另一種見解。

∣∣∣關於練拳

我打了段拳,請陳師傅指點,陳師傅說:「不論練什麼拳,架口很重要,所以學什麼拳其實外形已經不重要了,關鍵要符合拳理,要有大開大合的東西;所以,我看拳只是看人的架口,你的方向是對的有架口的東西,我把劈掛的原理講給你就行了,供你參考」。

從陳師傅的話中讓我覺得他不虧為劈掛門家,深知百拳一味的道理,可惜他不是職業教拳的,否則他一定會培養出很多優秀的門人出來;有興趣的朋友可多觀摩他早期的功夫電影,很多影片中都有他對功夫的理解和詮釋,如《洪熙官》、《殘缺》等。

∣∣∣∣練武的最終目的

陳師傅的爺爺和大聖劈掛門創始人耿德海是好朋友,所以他在七八歲就開始接觸這門功夫,後來拜在耿德海的徒弟陳秀中門下。

陳師傅一生經歷了很多事情,也經歷了很多坎坷,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不懂事也下過賭場輸得精光,他說不論是一個武打演員還是一位劈掛弟子,其實現在想起來都是以武入道,是人生的修行。

陳師傅說他現在的業餘時間都是學習道家的思想文化,他說你不要看我這把年紀了我還拜了江西龍虎山道家的師父學道呢。

陳師傅因平時拍戲太忙,所以跟他學劈掛的弟子不多,有名的就是香港主持人敖嘉年是其弟子。

陳師傅說弟子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人品,能把祖上的東西傳下去就不錯了。

陳觀泰在電影《刀背藏身》中飾演孔老爺

2018年,我再次拜訪陳觀泰師傅。

陳師傅還是那麼步伐穩健,思維敏捷,心態年輕;他說「練武的人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心態,現在傳統武術界相互看不起不團結這個風氣很不好」。

之後,我們成了忘年之交,相互鼓勵。

陳觀泰師傅折服我的不僅僅是他的功夫,更是他的修養與人品。

徐浩峰的《刀背藏身》中的師父原型就是陳師傅的師爺耿德海,陳師傅在片中親自演繹這個角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

相關焦點

  • 一代武豪的郭長生,不僅武藝精湛,武德高尚,還為改進和發展劈掛拳...
    劈掛拳,古稱「披掛拳」,有披掛戰袍,戴盔披甲,使敵進犯不得,而我穩操勝券之意。早在明代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中,對劈掛拳就有精辭的論述,並把此拳應用於對士兵的訓練中,用於戰場上的搏擊格鬥。此拳自明代中葉傳世以來,經久不衰,相繼出了不少名家。
  • 劈掛拳:獨樹一幟 變化莫測​
    愛國將領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對劈掛拳就有精闢的論述,如「披掛橫拳而其快也」。書中披掛拳的圖像有很多與劈掛單勢相同。劈掛拳將中國武術「一寸長、一寸強」的技擊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是傳統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到清朝中期,劈掛拳在滄州盛傳,出現了兩大支系。
  • 要練成柳海龍的「柳腿劈掛」,除了動作還需「內功」!
    說到散打王柳海龍就不得不提到他的成名絕技——劈掛腿。憑藉此技柳海龍戰勝了多位散打高手,甚至用劈掛腿直接KO了對手。劈掛腿在其他散打選手的比賽中鮮有出現,柳海龍又是如何練成這一絕技的呢?由於散打體系並沒有劈掛腿法,在後來的比賽中,很多選手對柳海龍突然使出的劈掛腿,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只能被動挨打。柳海龍是怎樣做到用劈掛腿KO對手的呢?原來除了動作上的劈掛腿,柳海龍還苦練了「內功」!
  • 劈掛拳圖解
    (圖1-9)上體下壓,含胸收腹坐臀,帶動兩臂用力交叉,即左手直臂下劈至右大腿處貼緊,手心朝外;右手向上掛至左耳側,手心朝外。目視前下方。(圖1-10)要點:前挑時要以腰帶臂,右肱擦耳,左肱擦肱,兩臂走立圓。掄轉時要上體展開,仍以腰帶臂,頭隨右臂,同時要擰腰切胯。下劈時要左肩下壓收腹含胸爆發用力,左臂要直,手腕向裡合,要邊劈邊摟,力達左手臂和手掌小指側。
  • 此人是神鵰俠侶中隱藏的武學高手,功夫甚至在五絕之上!
    但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一位不是五絕裡面,他算是隱藏起來的一位高人。如果我們來說五絕的話,他們各有各的本事。每一個都極具自己的武學特點。比如黃藥師,他就是一個瀟灑自在的高人,而他自創的劈空掌,彈指神通等等武功都讓武林人士欽佩。對於武學研究也是極有自己的一套。但今天小編接下來要說的是裘千仞!大家一定還記得他吧,在影視劇中他一般都是處在五絕之下的二流人物。
  • 院線電影《功夫小子特警爹》明星見面會暨挑戰世界紀錄圓滿舉行
    活動期間,院線電影《功夫小子特警爹》出品人楊玉印先生還給大家帶來鐵砂掌、鐵肘功、鐵膝功、鐵肚功、鐵背功、暗器、輕功等十二大項精彩的功夫絕技表演令人叫絕,驚險精彩刺激震撼可謂吸引了現場嘉賓的眼球,每個表演都非常撼動人心,不僅讓現場嘉賓看的目瞪口呆,更多的是為之揪心,酣然淚下,看到的不僅僅是功夫的震撼,同時感悟到一個武者執著,一個影人對夢想的追逐。
  • 重新認識形意拳——五行拳
    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發現自己變成這樣了,就說明功夫已上路了。此時就不必再到開闊地去練拳了。形意拳自古講究「拳打臥牛之地」,有個能挪步的地方就練上了,到開闊地打拳只是入門的方便之法。因為劈拳練息,這個功夫得一年才能成就,先祛病再強身。通過練息,身上的氣養育起來,大腦時常會有靈感,此時學拳就真是趣味無窮了。
  • 鬼谷子創通背拳,求生之法取其精華
    手法有「摔、 拍、穿、 劈、鑽」。步法有「行步、散步、連環步」。腿法以暗發為主,重七寸低腿。身形要求做到頭頂,項領,前空,後實,虛胸,凹肚,探肩,臂長,活腕。拳勢,則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絲,腳似鑽。通背拳的器械內容, 以及祁氏所傳的棍、單刀、雙刀、槍、劍等均冠以「白猿」。「二十四式通臂拳」、「兩翼通臂」則以子龍大槍、青萍劍、苗刀傳世,併兼習風摩棍、劈掛單刀,劈掛雙刀。
  • 《功夫》隱藏的五大高手,裁縫是黃飛鴻傳人,盲人殺手一位離世
    從「死跑龍套的」到主角再到幕後導演,「喜劇之王」周星馳出道30餘年陸陸續續參與了50多部電影,如果要選一部最經典的,那我會選《功夫》。眾所周知,李小龍是周星馳的終身偶像,他從小便有一個功夫夢,《功夫》就是向偶像李小龍致敬的功夫夢。
  • 祁門少派六合通背拳源流(一)
    老住持聽後,說:「我看你也沒有地方去,你也先別去找了,先在我這裡落腳吧。每天挑水,收拾一下院子。」於是,祁太昌就在廟裡住下了。每天廟裡也有一些燒香還願的人,祁太昌就向他們打聽學武的事情,但沒有人知道。祁太昌每天挑水、收拾院子,有時也跟著道士們念經說法,得空閒了,就把他自己的功夫演習一番,一來強身健體,二來也不至於把自己的功夫荒廢了。一天,祁太昌正在練武,不知不覺老住持已在旁看了好一會兒。
  • 為何詠春拳被叫做「二世祖功夫」?又為什麼叫它「少爺拳」?
    詠春在歷史上是一個反叛的拳種,最早在古代,先是「反清復明」時候造反通緝犯圈子裡作為刺客拳流傳,後來成為富二代少爺拳,不開館,不公開收徒,學費昂貴,多以1V1的方式授課。近代以來,南方有錢人家公子哥要出國留學前,多會學一門速成的街頭打架功夫用以防身,是以在國外留學生圈子裡詠春拳又非常普及。
  • 從董海川與楊露禪的比武探討內家拳高手的功夫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不過我認為這些都是「功力」,與我們強調的實戰「功夫」是兩個概念。功夫包括功力,但功力絕對代表不了功夫。我一直認為功力的傳承並未斷代,現在民間應該還有可以空掌吸茶杯的人。我表哥說他曾看到一個練內家拳的可以把你的拳頭吸進肚皮裡面,讓你欲罷不能,然後他肚皮一松可以把你彈飛出去。其實這類「功力大家」並不少見;但相反的是我們祖輩時期的「功夫大家」現在幾乎沒有了。
  • 五行通背拳的內功
    打出「探肩送背,放長擊遠」、「貼衣發勁,擊響見物」的皮鞭勁,及大劈大蓋的氣勢,是五行通背拳獨特的風格特點。而皮鞭勁是五行通背總操法的整體勁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勁力,練出內勁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時也是檢驗、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淺的標誌。能否更好地區分、練出皮鞭勁的「九柔一剛」——內勁與外勁及它們的比例變化,是所有習練五行通背拳者一生的追求目標。
  • 從小說話就臉紅,說相聲是意外,孟鶴堂:我被「高人」指點過
    從小說話就臉紅,說相聲是意外,孟鶴堂:我被「高人」指點過說到相聲,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誰呢?要說現在的相聲,德雲社應該要算是獨領風騷了。尤其是看了團綜《德雲鬥笑社》之後,之前許多不了解不熟悉孟鶴堂的人,都對他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僅被他超高的情商所折服,更被他說相聲的實力給圈粉了。師父郭德綱在節目中評價過孟鶴堂和周九良,稱以兩個人目前的實力來說,到海外到哪裡都可以巡演了。這可是個超高的評價了,也足以可見師父對於兩人實力的認可。
  • 內家拳之換勁
    然內家拳修煉的不同階段,仍需換勁。一、整勁轉化為混元力整勁是相對於外家拳拳腳的局部之力而言的,即整體之力也。心意拳的整勁是在對掙拔長中產生的,首先在行功走架時,要用意念把身體放得極大、極遠。慢慢就有了抻筋拔骨的功效。當年,我隨閭山徐先生習宋派八卦掌時,看他把身子縮成一團在旋轉,也照貓畫虎地想學。我那時才二十多歲,徐先生用不著客氣,對我的屁股就是一腳:「把架子放開!」
  • 為什麼散打王柳海龍綽號衝天炮要改為柳腿劈掛?
    提到一代超級散打王柳海龍,我們會想到他的成名絕技柳腿劈掛,其實柳海龍之前還有一個綽號,那就是衝天炮,為什麼他要把這個綽號換成柳腿劈掛?他從哪一場比賽改為柳腿劈掛?面對這些問題,可能很多散打迷都想知道這個答案,如今的柳腿劈掛成為柳海龍最大的IP,也成為他獨有的絕技,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第二個敢叫柳腿劈掛的人!柳海龍成名比較早,10多歲就在中國散打界成名,他當時代表是解放軍體院,19歲就獲得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冠軍,這場比賽對手來頭也不小,他是韋庭鋒,以前大家都知道柳海龍綽號是衝天炮,這是什麼意思?
  • 秘傳 | 六合心意拳內功
    2.中等呼吸當第一階段有了功夫,然後再練後天返先天的腹式呼吸,使氣深而藏,氣量更加增大。鼻吸丹呼,鼻呼丹吸,此謂腹式逆呼吸,呼吸時必須帶呼聲暢氣。因為逆呼吸所起的是吐故納新作用,一旦肺氣充足肺部擴大,便不能含胸、降氣、氣沈丹田,而肺細胞的過分膨脹,容易使肺出血,使身體反受其害。所以鍊氣必須得法,這是第二階段。
  • 八極四郎寬拳(全)
    所謂四郎寬拳有「兩儀」之橫向變化之意。四郎寬拳屬於八極拳門的一套綜合套路,內容豐富,技法全面,吸收了劈掛拳、少林拳、六合拳等拳法的優點,增加了腿法的內容,使其實用性更強,拳諺曰:「學好四郎寬,打遍半邊天」,可見四郎寬拳在八極拳門中作用非同一般。
  • 【理論】 鍾文淵學拳經歷看"脫胎換骨"
    所以那時本來是想要學少林拳的,因為少林外家拳打起來虎虎生風,這樣才有英雄氣概,這樣才有學武術的樣子。但那時的信息流通並不像現在的網絡那麼方便,想要學外家武術,卻找不到名師可以指導。  因為從小到大身體就一直不是很好,瘦瘦弱弱的。在一個因緣下認識了練太極拳的恩師林久惟老師,於是就開始了我學習太極拳之路。本來就對武術很有興趣,所以學習的時候也非常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