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通背拳的內功

2021-02-07 武藝匯宗


五行通背拳總操法有108種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長擊遠」、「貼衣發勁,擊響見物」的皮鞭勁,及大劈大蓋的氣勢,是五行通背拳獨特的風格特點。

而皮鞭勁是五行通背總操法的整體勁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勁力,練出內勁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時也是檢驗、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淺的標誌。能否更好地區分、練出皮鞭勁的「九柔一剛」——內勁與外勁及它們的比例變化,是所有習練五行通背拳者一生的追求目標。 

  無論何門派的武術拳種,都有對內勁(心、意、氣、神、膽)、外勁(手、眼、身、形、步)的記述和鍛鍊的要求,歷代武術家也都很注重內外兼修,特別重視對內勁的修煉,他們把練氣、養氣、集氣作為武術內勁的基礎,把能夠運氣、發氣、用內勁於技擊,視為武術的上乘功夫。 

  五行通背拳最講究「九柔(內)一剛(外)」的皮鞭勁,即內勁與外勁的演練與運用。通背大師修劍痴在拳譜中對內勁及外勁闡述道:剛柔之則,剛居其一,柔居其九,過剛則易折,用柔不可獨用柔,用剛不可獨用剛,用剛相兼用柔,用柔相兼用剛,剛柔相濟,剛中含柔,柔中含剛,柔進剛隨,剛退柔變而莫測合之。 

  修大師的拳譜理論是與每個單操動作要領相符合的,細緻地闡述了其內涵,強調了皮鞭勁是內外兼練的,外要練形——外勁,內要練氣——內勁。用意催氣,以氣催力,練到形氣合一,內外一體,力達鞭梢——「九柔一剛」(寸勁)的程度才算是成功,若達到拳譜中所講「無影、無形、無柔、無剛」、「包羅萬象,萬法歸一」的高級境界,非八年十年功夫加之系統科學訓練難成。 

  內勁指的是:內氣、氣血、血脈、意念。外勁指的是:皮肉、筋骨、力量、形體。這兩方面在通背拳法中都有著不同的傳統練習方法,但學者初練時普遍練外勁之形體動作。

因為外勁不是很複雜,只要按照動作要領反覆多練、多出力,練出外勁還是比較快的。僅以六路站樁為例,其中混元樁的伸肩操法是典型的以練內勁之精、氣、神、意為主的代表動作,而乾坤樁15種劈掌則以練擊響拍打硬功、腰背功力、鐵掌指功力等為主,是典型的形體表麵筋骨皮的外勁操功法。   在五行通背拳法中,內勁與外勁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互為依存、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深厚的內勁基礎,僅憑藉單純筋骨、肌肉的力量就很難發揮出通背掌法「貼衣粘肉敵難逃,寸勁發出藝絕妙」的境界,因此通背拳法非常注重「神聚則氣聚,氣聚則力壯」及「守中打中」的原則,使內、外勁力練習達到「外能強健筋骨,內能堅固臟腑」的最佳功效,使身體內部與外部更加協調統一。   實踐證明,通背拳內勁與內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通過長期練習「以意催氣」、「氣沉丹田」的作用,不僅能使「內勁」行於周身及各部位、力達掌指(鞭梢),有益於散手、技擊技術的發揮,而且對健身祛病、延年益壽也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內勁來源於「以心催意,以意催氣」,「氣為形用,氣隨形動」,技擊之際,氣沉者勝。內勁的產生及能量的爆發取決於丹田聚集的真氣。掩手劈山炮操法是展示五行通背拳「九柔一剛」皮鞭勁最具有代表性的動作,它完全靠用(內勁)意識導引氣血下沉至小腹部,要求全身放鬆,意識活動似守非守地寄於小腹部,待劈山掌中線擊打(外勁)完成到小腹時(腹部憋氣),腹部繃起反彈將中拳崩出,整體動作瞬間爆發完成,即「無影、無形、無柔、無剛」,也就是劈掌與中拳兩個動作一次完成不停滯。   內勁及內氣可增進呼吸功能:內勁的產生主要是採用腹式呼吸的方法,腹式呼吸是以膈肌的運動為主,當用意識導引氣血下沉時,膈肌的運動幅度隨之增大,這樣胸腔的垂直徑增大,就增加了肺活量,使身體吸收氧氣效能大大提高,從而增強技擊運動量及出拳的爆發力。   內勁可促進血液循環:由於內勁來源於丹田的真氣,氣沉丹田是「實腹暢胸」之狀態,即它能使腹內壓增大,而使胸內壓相對減小,腹內壓的增加有利於靜脈血的回流,胸內壓減小能使心臟搏動輕鬆有力,利於血液的回流與輸出;又由於氣沉丹田時全身放鬆,血管的外周阻力減小,能使血液順利地流向全身,因此內勁、內氣能促進血液循環,營養周身,可舒筋活血、感覺暢通,血旺則氣足,氣足則勁壯。   內勁可堅實內臟並促進消化吸收:內氣沉於丹田,主要是膈肌的運動,而且增加了腹內壓,這樣內臟各器官的活動幅度也必然增大,互相之間產生了按摩運動,這樣內臟器官就得到鍛鍊,同時消化液分泌增多,營養吸收加快,內腔功能變得越來越堅實。   內勁可促進降低重心,利於技擊:由於內勁、內氣的運用來源於丹田的真氣,內臟器官自然向下松垂,這樣就能使身體重心下降,穩固下盤。低重心有利於技擊時的靈活移動、變化和發勁,內勁還可以促進精神的靈感、加強內氣的儲能,使因拳法演練及實戰過程的「耗能」得到快速補充。   內勁是養身之術,技法之寶,形為運動之道,攻守之方,通背拳術為整體,單操為專一實用,外勁為形體,內勁為根本,內勁是外勁之源泉,外勁是內勁之體現。如果沒有內勁,也就不會產生外勁,要練出內勁,則必須找對單操動作一招一式的正確形體,從而引動內勁的源頭,即「內三合」的開發。   所謂內三合,就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如果內意不到,氣也難達,氣若不到勁力同樣不足;反之如果外形肢體的運動動向(包括高度、方向、勁力、手形、步形、手法、步法、身法、線路、位置等等)不正確的話,就會使內意、內勁、內氣等均受到壓抑,影響整勁最佳發揮。因此要使通背拳「九柔一剛」皮鞭勁得以正確的完整表達和發揮,就必須在求內勁時,先求其外勁,外體動作是練好內勁的基礎。 五行通背拳外勁單操五行掌,摔、拍、穿、劈、鑽,主要是以增強筋骨、皮膚的伸展性,運動幅度、硬度、強度、靈活、韌性,以及勁力和適應性等為目的。
如果在練出外勁的基礎上,再融以內勁的練習,如摔掌似炸彈——抖擻摔炸,拍掌似迅雷——捕拍補拓,穿掌似流星——穿攉擠挑,劈掌似閃電——霹雷鏟鑿,鑽掌似暗箭——冷彈錐刺,則能使體內元氣逐漸增多聚集起來,通過經絡運行於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均得到內氣的推動激發(圖6),從而達到內外合一,陰陽相配,動靜相依,虛實兼備,剛柔相濟,方得五行通背拳九柔一剛皮鞭勁之真諦。   五行通背拳共108總操法,在技擊運動中其形體(外勁)動作打法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每一種單操(外勁)的攻守變化,都隱蘊著高深莫測的內勁(寸勁)爆發,如果內、外勁能夠整體爆發使用,其威力是強大無比的,往往可一招定乾坤。所以五行通背拳有多少種單操動作,其內勁就有多少種操練方法,雖然外體動作的技法、特點不同,但其練出內勁的原理是一致的。   有不少練通背拳的人說,五行通背拳內功修劍痴秘而不傳,再經後幾代拳師互相保守留招,現在沒有人會練內功了。筆者認為,五行通背內功秘不外傳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武術應該越學越多。真正的大家名師是沒有留後手的,武術「絕招」之所以失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員自己拿不動「東西」。「通背天王」韓鵬堯先生一席話道破天機,也很值得通背學者深思,韓鵬堯在大連教學十年(1960-1969)期間,經常對學生葛太然講:「通背全部內容108總操法,外加13件(包括九套拳路,四種兵器:刀槍劍棍)『東西』管吃管添,你想學什麼就教你什麼,但只有你學會了才是你的,學不會還是我的,之所以徒弟之間各有不同的東西,那是當老師的因材施教的結果,就比喻你有多大的胃口,就能吃多大的飯量。」韓的內勁功夫也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一次韓先生在演練通背操法時,運用通背內勁打了一記鑽拳,將棉襖裡的棉花擊成扭轉的旋渦狀,令在場的同行驚嘆叫絕。 
  總之,所謂的內勁,是與外勁相對而言的,它們互相依賴而並存。至於內勁與外勁之間的區別界限,這確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既不能將二者混淆不分,也不能用「一刀切」的辦法把它們截然地分割,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總是以內中有外、外中有內而存在。因此,想學練內勁,就必須先明白、區別出內勁與外勁的關係,然後有目的性,由淺入深(初級、中級、高級)、循序漸進地掌握好五行通背外勁單操動作(摔掌、拍掌、穿掌、劈掌、鑽掌),之後再吃透其內勁——「內三合」的練習要領,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實踐,則能顯示出五行通背拳的內勁之威力,拳譜中「混元一體像太極,九柔一剛皮鞭勁」的功夫自然而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相關焦點

  • 五行通背拳鞭功
    技擊手法上講究「出手為掌,點到變拳,拳後復掌」,在運動中變化,單操動作出手時含有「擠滾穿」、回手時含有「捋帶勾」的小動作,這就是五行通背拳實用真功真傳,是練好攻防格鬥的關鍵環節,也是初學搏擊者應關注的關鍵問題。練散打格鬥,不能憑自己體力好強打硬拼,也不能盲目單純地去練表面形體動作,更不能去追求所謂的「神功」、「絕招」,或超出人體能量範圍練習,傷害自己身體、損害健康。
  • 五行通背拳——鞭功
    技擊手法上講究「出手為掌,點到變拳,拳後復掌」,在運動中變化,單操動作出手時含有「擠滾穿」、回手時含有「捋帶勾」的小動作,這就是五行通背拳實用真功真傳,是練好攻防格鬥的關鍵環節,也是初學搏擊者應關注的關鍵問題。練散打格鬥,不能憑自己體力好強打硬拼,也不能盲目單純地去練表面形體動作,更不能去追求所謂的「神功」、「絕招」,或超出人體能量範圍練習,傷害自己身體、損害健康。
  • 五行通背拳
    通背拳術在我國史上歷經數載,源遠流長。先人去粗取精,將流傳在我國民間的通背拳散手單操匯集總結,並揉進了以柔、活、松、快為本的練法。
  • 通背拳練法、用法精髓
    通背拳練法講「縱壑」,操手周身氣血運行,澎湃鼓蕩,縱橫捭闔,開如氣球脹氣,無限增大;含如撤氣,無限縮小。
  • 鬼谷子創通背拳,求生之法取其精華
    因練法,擊法獨特,變化靈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鑽五掌為主,又附會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稱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完全脫離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採用人體科學合理的鍛鍊法則,力發腰背力達掌尖,全身上下、內外貫通、剛柔相濟,正確運用心法、身法、氣力,使之成為武林中特殊練法的拳種,有別於「少林」、「武當」。
  • 祁門少派六合通背拳源流(一)
    由於各流派內容、風格的不同,通臂拳就其名稱而言,「臂」有手臂的「臂」字,脊背的「背」字,遼寧省流行的通臂拳,基本都沿用通臂的「臂」字。通臂拳的流派較多,主要有:白猿通臂、五行通臂(即祁式通背)、太極通臂(即洪洞通背)、五猴通臂、六合通臂等。通臂拳就其源流而言,其說不一。究竟始於何年?誰人所創?發展與演變過程史料均無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
  • 秘傳 | 六合心意拳內功
    莊子云:「真人之息通於踵。」這是第三階段的「先天呼吸」,也稱「胎呼吸」,是儒道兩家追求達到的「大周天」氣運全身法。二、丹田功六合心意拳是內功拳,全憑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氣發動肢體運動,必須在煉內功的基本上練外功即練拳術。丹田功有七種:豎丹田、摟丹田、坐丹田、閘丹田、開丹田、逞丹田、養丹田等。這七種丹田功,互為結合,不能嚴格分開。
  • 白猿通背拳的風格特點
  • 真經·五行通背拳譜(修劍痴)
    一、通背之道通背者何也?通即通達之意、貫通之法;背乃人之脊背,動作之則。本由背,背通肩,肩通肘,肘通腕,腕通手掌,手通指;肩背向下通腰,腰通胯,胯通膝,膝通足,足通步,步通身,身通手,身通於眼,眼通心,心通神,神通意,意通膽,膽通氣,氣通血,血通筋,筋通力。力由背發,根在於足,始由足,貫於背,由背貫於指掌全體,內外貫通一氣,法則放長擊遠,此之謂通背。
  • 中國流傳百餘年的通背拳,被一位說著地道北京話的日本人繼承下來
    這個拳種就是——通背拳。民國二十二年舊抄繪本----《通背拳普》一冊全通背拳是京、津、冀、遼等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武術技擊拳之一,其功能和形態最接近現代格鬥。在兩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通背拳在拳理、拳法、功法、內容、技擊等方面形成了獨立的體系。
  • 南京藏武堂國學館:八極拳與通背拳教學基地
    位於南京市漢中路108號金輪大廈9c2室的南京藏武堂國學館,是吳鍾八極拳研究會南京培訓中心,通背拳南京教學基地,江蘇省武術協會會員單位,南京市秦淮武術協會指定教學點,榮耀八極團社團本部,南京藏武堂大槍對抗訓練基地,仇寶龍八極拳江蘇研習基地,旨在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和愛上國學和國術
  • 四稍齊,五行閉
    「閉五行」就是閉目,咬牙,耳內斂,鼻靜氣,腦靜思。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來說的。內屬五臟外屬五官。如心屬火,心動勇氣生;肝屬木,肝動火焰衝;脾屬土,脾動大力攻;肺屬金,肺動沉雷聲;腎屬水,腎動快如風。此是五行存於體內。目通於肝,鼻通於肺,耳通於腎,口舌通於心,人中通於脾,此是五行現於體外。因此說:「五行真如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攬。」可謂真確的論述。
  • 南少林五行柔術
    此拳的風格特點是以柔而剛為主、以剛而柔為妙,遇敵則相機而動,剛柔相濟,虛實並進。五行柔術之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寓人體為肺肝腎心脾,皮筋骨血肉;柔術,指養氣、鍊氣之法,養氣以道為歸,鍊氣以呼吸為功,故曰五行柔術。因此拳源於福建少林寺,故稱南少林五行柔術。
  • 通背拳的基本功
    通臂拳的基本功是非常嚴格的,內容也是非常豐富的,沒有幾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方法/步驟1.   1柔韌功   柔韌功是通臂拳入門的極重要的必修課程,其目的就是「抻筋拔骨,活絡肌腱」。柔韌功的訓練方法    (一)軀幹部——腰、胸、腹的訓練    腰部柔韌功的訓練,同時也是對胸腹背各肌群的訓練,對內臟各器官的良好鍛鍊。腰是肢體的樞紐,身體動作的靈敏巧妙之變化、出拳發放出整體力量等完全賴於腰之靈活,而腰之靈活性又取決於腰之柔韌性。
  • 採得鮮花成蜜,無私分享後人——前人談太極拳內功
    太極拳內功蘊藏在拳架之中,主導、催促著形體產生與內功變化相關的動靜、開合的運動姿勢。這是太極拳陰(內功)陽(拳架)相生,內外相合之基本規律的體現。中級功:是內功繼「鬆散」進入「通」的階段。松是縱向的而散是橫向的,「松」比較容易做到,而橫向的「散」因受身體條件的限制,有些部位不易做到,致使 「鬆散」不能均衡,「通」也很難實現。例如內氣由兩胯通向兩大腿時即受阻,無論如何也不能通達兩小腿,形成大半截練拳。解決這一問題的奧秘是:胯圈鬆散,使內氣向四周通出,形成無邊無沿的胯氣圈,使雙腿亦隨之散出範圍與軀幹幾乎相同的氣勢。
  • 五行拳應該怎麼練習?五行真的能對應五臟嗎?力量才是王道
    炮拳-火-心橫拳-土-脾第二種說法呢,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了。首先,五行拳對應五臟,是中國古代人體觀的一種體現,指五行之氣、五臟之氣。五臟本來就是掌管人體能量的器官,再結合中國古代對人體的理解,這樣有了五行對五臟之說。
  • 《倚天屠龍記》假三才陣真的克制七傷拳嗎?
    《倚天屠龍記》假三才陣真的克制七傷拳嗎?七傷拳是「崆峒派」傳世絕世武功,此拳法出拳時聲勢煊赫,一拳中有七股不同的勁力,或剛猛、或陰柔、或剛中有柔,或柔中有剛,或橫出,或直送,或內縮,敵人抵擋不住這源源而來的勁力,便會深受內傷。
  • 形意拳之源流
    竊窺形意傳承擇徒,歷來嚴乎苛求,故常難選內脈通和之人。殊不知前輩突發奇想,偶將內修自發動架外傳,期以覓得由煉動架而透通內脈之人為徒。豈料經此弘法,再歷代延年,直至明末清初,竟無意為武林中人衍生成形意拳,習拳之人漸多,遂成為形意門。正所謂無為而生,有為而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紅杏出牆笑厭人。追根溯源修為技,形意拳法震武林。
  • 中國武術中的精華「內功」是否真的存在?
    (二)、內練周身功夫(內練功)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說的是某生拜師學拳,習之數日,頗覺其苦,謂師曰:「都說我們練的是內家拳、內功拳,可我每天都在站樁、盤架子,您什麼時候教我內功啊?」師答道:「你要的內功都在樁裡,就在拳架子中,只要樁站好了,架子盤正了,內功自然就有了。」
  • 獨特的內功修煉方法正道內功全套功法
    唯此負重練習之時勁非自然本能之「靈勁」,尤應進行下面第三步之練法:其餘同第一步功,不同的是把雙手背在腰背上,上下練功。亦能上下 49 時「靈勁」上身,此時周身通靈圓活,感應異於常人數倍,在毫無防範之下亦能承受常人之擊打,不傷分毫。此時進行中級內功的修煉可達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