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練法、用法精髓

2021-03-05 武術與搏擊

   通背拳練法講「縱壑」,操手周身氣血運行,澎湃鼓蕩,縱橫捭闔,開如氣球脹氣,無限增大;含如撤氣,無限縮小。眼望到哪裡,身手就似挨到哪裡,動則渾身無一處不動,靜則松空如無物,所謂身法八種:

   
 
      起:如漲船高

       落:如人身突然墜井

       鑽:若磁力相吸,有空即穿

       翻:左右翻轉,隨勢而變

       伸:如蚯蚓延頸,化短為長

       縮:曲欲蜷縮,化長為短

       開:松張開敞,無所不包

       含:緊湊收攏,萬象收於一處

    雖然是形體在動,變化要點,卻都在於氣血的伸縮開合上。

   2 操手時用意不用拙力;虛中求實;柔中求剛;曲中求直;慢中求快,純任自然。禁打斷勁;禁用拙力;要求勁長。

   3練勁不練招,五行通背拳操練,重要是練出勁來,即所謂「空化力」,拳譜上講:不學空化難為首,說明了空化力的重要性。練出勁來出手便是招,如僅學招法而無有勁法,遇敵變則易被人所制。所謂練勁不練招即是指要注重在練勁上。

   4五行通背拳講,力由脊發,講主宰於背,精於背,發於背。平時操手,以背帶動手臂;背既是手,手既是背;操手發手以背抽撤;故將背練活精通,有其重要意義。

   5周身內外相合,氣力合一,一致貫通,要者三關通順,力由脊發,由肩至肘,由肘抵腕,由腕到手,三關無滯,氣與力合,勁達指尖。

   左右同式,無論拳掌回手勁大,以增加前手質量及加速度,鍛鍊摟、刨、擄、帶力度,鍛鍊用手時來去不空。

五行通背拳用手原則

    1五行通背拳用手為「天籟法」即是什麼也沒有發出來的東西,急如電。

    2 原地發手,不準將手拿回再打。平日操手養成習慣。

    3 遇敵交手不離翻滾法,如雙頭蛇遇隙即鑽穿入纏繞,不硬接硬架。

    出手冷、急、脆、快、硬、粘、連、綿、黏、隨。粘衣發勁,意遠勁長。

勿使前輩之遺珍失於我手,勿使國術之精神止於我身

相關焦點

  • 五行通背拳的內功
    打出「探肩送背,放長擊遠」、「貼衣發勁,擊響見物」的皮鞭勁,及大劈大蓋的氣勢,是五行通背拳獨特的風格特點。而皮鞭勁是五行通背總操法的整體勁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勁力,練出內勁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時也是檢驗、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淺的標誌。能否更好地區分、練出皮鞭勁的「九柔一剛」——內勁與外勁及它們的比例變化,是所有習練五行通背拳者一生的追求目標。
  • 五行通背拳鞭功
    技擊手法上講究「出手為掌,點到變拳,拳後復掌」,在運動中變化,單操動作出手時含有「擠滾穿」、回手時含有「捋帶勾」的小動作,這就是五行通背拳實用真功真傳,是練好攻防格鬥的關鍵環節,也是初學搏擊者應關注的關鍵問題。練散打格鬥,不能憑自己體力好強打硬拼,也不能盲目單純地去練表面形體動作,更不能去追求所謂的「神功」、「絕招」,或超出人體能量範圍練習,傷害自己身體、損害健康。
  • 鬼谷子創通背拳,求生之法取其精華
    始稱為通臂,以通臂猿形為主,仿其形而練,旨在加長臂力,擊法單操居多。為一種練法。歷經千載,先人去粗取精,取長補短,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創通臂拳門稱祁家門(江湖稱為老祁派)。其子祁太昌採各家之長,將流散在民間的通臂單手、單操、擊法、練法柔化合一,繼承發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種以柔為主,剛柔相濟,以背力為法,放長擊遠先發制人,特殊練法的拳法;通背拳術(江湖稱少祁派)。
  • 五行通背拳——鞭功
    技擊手法上講究「出手為掌,點到變拳,拳後復掌」,在運動中變化,單操動作出手時含有「擠滾穿」、回手時含有「捋帶勾」的小動作,這就是五行通背拳實用真功真傳,是練好攻防格鬥的關鍵環節,也是初學搏擊者應關注的關鍵問題。練散打格鬥,不能憑自己體力好強打硬拼,也不能盲目單純地去練表面形體動作,更不能去追求所謂的「神功」、「絕招」,或超出人體能量範圍練習,傷害自己身體、損害健康。
  • 白猿通背拳的風格特點
  • 五行通背拳
    通背拳術在我國史上歷經數載,源遠流長。先人去粗取精,將流傳在我國民間的通背拳散手單操匯集總結,並揉進了以柔、活、松、快為本的練法。
  • 祁門少派六合通背拳源流(一)
    由於各流派內容、風格的不同,通臂拳就其名稱而言,「臂」有手臂的「臂」字,脊背的「背」字,遼寧省流行的通臂拳,基本都沿用通臂的「臂」字。通臂拳的流派較多,主要有:白猿通臂、五行通臂(即祁式通背)、太極通臂(即洪洞通背)、五猴通臂、六合通臂等。通臂拳就其源流而言,其說不一。究竟始於何年?誰人所創?發展與演變過程史料均無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
  • 南京藏武堂國學館:八極拳與通背拳教學基地
    位於南京市漢中路108號金輪大廈9c2室的南京藏武堂國學館,是吳鍾八極拳研究會南京培訓中心,通背拳南京教學基地,江蘇省武術協會會員單位,南京市秦淮武術協會指定教學點,榮耀八極團社團本部,南京藏武堂大槍對抗訓練基地,仇寶龍八極拳江蘇研習基地,旨在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和愛上國學和國術
  • 中國流傳百餘年的通背拳,被一位說著地道北京話的日本人繼承下來
    這個拳種就是——通背拳。民國二十二年舊抄繪本----《通背拳普》一冊全通背拳是京、津、冀、遼等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武術技擊拳之一,其功能和形態最接近現代格鬥。在兩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通背拳在拳理、拳法、功法、內容、技擊等方面形成了獨立的體系。
  • 通背拳的基本功
    通臂拳的基本功是非常嚴格的,內容也是非常豐富的,沒有幾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方法/步驟1.   1柔韌功   柔韌功是通臂拳入門的極重要的必修課程,其目的就是「抻筋拔骨,活絡肌腱」。因此通臂拳莫不把樁功作為習拳的第一要義。故拳諺雲「未習拳先站樁」正說明這一情況。    樁功是在靜止狀態鍛鍊耐力的,且自然而然地保持著內心平靜、體態舒松、呼吸勻稱,身、氣、心達到氣功的三調要求。樁功是以增強在技擊中平衡為目的。它常常是將重心調到偏離身體軸線的極限位置,增加蹲立的難度,以鍛鍊平衡穩固能力。
  • 內家形意拳:很少人知道的橫拳 練法
    橫拳的練法,是斜著進一小步,橫著退一大步,橫拳等於是倒著打的,正好練這「踏荷葉」,腳伸在地上,要感到踏在荷葉杆上,只有一 根絲能支持
  • 山西形意拳周身十一處練功法
    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掌(或拳)直臂下垂由體前向兩側、向後擴胸,兩手背在體後(或拳背)相觸,練至肩部發熱為止,應快速有力。肩打有靠、擠、撞、頂、打等。拳經云:「肩打一陰返一陽,兩手只在暗處藏,左右全憑蓋勢取,束展二字一命亡」。 三、肘。寧挨十拳,不挨一肘。實戰中,肘始終要墜,自然而然,非用力墜。要鍛鍊肘關節的靈活性,使筋腱自由舒展,增強韌性、彈性,應兩肘不離肋。
  • 形意拳十二形的勁力與用法(下)
    2、用法(1)鷂子束身用前手向下蓋壓對方打來之拳的同時,用後手鑽擊對方喉部或鼻梁。(2)鷂子入林與人交手時,對方以直拳或擺拳朝我上身擊來,我一手隨著身的轉動先順著胸部鑽過鼻前(以達到護胸和面的目的),然後再向上翻轉滾推架對方來手,同時,攻擊拳猛擊對方胸部或喉部。
  • 太極勁的練法
    太極勁的練法
  • 內家拳基礎——建立氣生大於耗的生命系統
    這裡的武,是指內家拳,又或者說是內家拳的基礎,內家拳的基本功。 內家拳是以修煉內氣為主要驅動力的格鬥術的統稱,人們熟知的太極、八卦、形意、通背拳、意拳、大成拳、綿拳等都屬於內家拳的範疇。
  • 抓住一點你就能練好形意拳
    今天的文章真的難寫,練形意拳的很多,能練出來的很少,能練出來還能說明白的更少,能說明白還能點出關節所在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人講拳都是泛泛的講,要麼人云亦云,要麼隔靴搔癢,如果你在形意拳領域涉獵廣泛的話,這些東西你是看不進去的;如果你對形意拳的了解還停在涉獵新鮮的層度,腦中還有太多的空白,這篇文章對你來說過於遙遠了,如果你非要看,攔不住你,收起你那自以為了不起的腦袋,閉上你的嘴,保持安靜;如果是練健身拳的,或者是接觸的是體委復興規劃的形意拳,不論你是否後來介入打的內容
  • 氣通周天后的深入練功法——點線面體行炁法
    點線面體行炁法練行氣功者,在練通大周天之後,往往因為缺乏進一步功法的指導,再向深度發展極其緩慢,點線面體行炁法就是供練通大周天之後再向深度練功者參考。一、點行炁法練通大周天之後。 一般能做到氣隨意行,四肢百骸意到氣到。
  • 太極拳要練出複合勁,「渾身皆圓」,為你詳細介紹
    為什麼練拳呢,利用不間斷的弧,永相連的圈,始終滾的圓,消慣性,轉習性。儒是仁學,武是拳學,同樣都是人學。嚴格的說,國人的信仰,不在某個人,某尊神,而是無處不在的道。拳理就是天理。樁似未動,卻能化僵。拳似不停,卻可入靜。好比太極,虛領頂勁,更要虛靈頂勁,靈性一來,本心升起。打拳就是沉澱,去漏,開發自身,恢復天性。
  • 形意拳技擊的精髓
    三體式的技法和作用 三體式,有沉肩、墜肘、拔背、提肛、並膝、裹胯、三圓、三頂和三扣等技法要求。
  • 大成拳實戰技擊肘打法和腕打法
    大成拳肘打法    (1)肘打法的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