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藏武堂國學館:八極拳與通背拳教學基地

2020-12-21 百家文藝

位於南京市漢中路108號金輪大廈9c2室的南京藏武堂國學館,是吳鍾八極拳研究會南京培訓中心,通背拳南京教學基地,江蘇省武術協會會員單位,南京市秦淮武術協會指定教學點,榮耀八極團社團本部,南京藏武堂大槍對抗訓練基地,仇寶龍八極拳江蘇研習基地,旨在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和愛上國學和國術。武術愛好者到館內可系統學習八極拳、通背拳、太極拳、詠春拳、苗刀、劍術及棍術等,並可同時體驗古琴、繪畫、書法等多項國學藝術。

藏武堂教授的八極拳,屬於短打拳法,其動作普遍追求剛猛、樸實無華且發力迅猛,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具有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八極拳發力於腳跟,行於腰際,貫於指尖,極富有技擊之特色,在中國傳統武術界素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南京藏武堂所教八極拳由吳鍾八極拳研究會南京培訓中心主任鄭曉娟傳授。

通背拳是藏武堂另外一項主要教授的拳術,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門拳術,在傳統武術中源遠流長。通背拳採用人體科學合理的鍛鍊法則,全身上下、內外貫通、剛柔相濟,獨特的心法、身法、氣力使用方法,使之成為武林中的特殊拳種。通背拳的發力與眾不同,要求背、肩、肘協調伸展,放長擊遠,每一單式都分別從勢法、勁法、用法三個方面訓練,兩臂似兩條鞭子,無影無形,飄忽不定,力達擊點,力發萬鈞,力發腰背達於拳尖,離心力貫全身而擊出,手如鐵,腕如棉,兩隻胳膊似皮鞭。在技擊中講究沾衣發勁,勁道集中,招法冷脆,應者立撲。通背拳的手法嚴謹,變化莫測,身步有章,理之深妙,不可盡言。通背拳由祁門派通背拳第六代傳人厲恩寶教學。

藏武堂其他拳種如太極拳、詠春拳等均由水平較高的武術老師進行教學。(才舜)

相關焦點

  • 中國流傳百餘年的通背拳,被一位說著地道北京話的日本人繼承下來
    他不僅將我國的國學概論、清詩佳句翻譯為日文出版,也喜歡我國的佛頭雕塑繪畫,老想著把我國龍門石窟的佛頭搬回日本「研究」。更有甚者,武田熙還是中國北派一門攻擊型武術拳種的第五代傳人。筆者本人按照輩分還得叫他「武田師爺」。這個拳種就是——通背拳。
  • 八極拳貼身靠打圖文教學
    心意拳的貼身靠打技術也較為全面,它講究肩靠、背靠、臀靠、胯靠還有腹靠,並注重靠打練習,平時盤架時用這些部位有針對性地盤樹,實戰時強調用這些部位制敵。心意拳的技擊與太極拳不同,它講究以招式打人,所以掌握心意拳的靠,主要研習肩、背、臀、胯、腹等部位的盤式,「明其三尖」認真體悟其中「外三合與內三合」之要訣,盤練出整體勁力與靈勁來。心意拳的靠打最典型一式是熊形單把。
  • 五行通背拳的內功
    打出「探肩送背,放長擊遠」、「貼衣發勁,擊響見物」的皮鞭勁,及大劈大蓋的氣勢,是五行通背拳獨特的風格特點。而皮鞭勁是五行通背總操法的整體勁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勁力,練出內勁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時也是檢驗、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淺的標誌。能否更好地區分、練出皮鞭勁的「九柔一剛」——內勁與外勁及它們的比例變化,是所有習練五行通背拳者一生的追求目標。
  • 鬼谷子創通背拳,求生之法取其精華
    其實,這種要求在其他拳術(如劈掛拳、八極拳、形意拳等)也同樣強調,不過在通背拳說來更加突出而已。通背拳的另一特點是能以較高的姿勢迅速而巧妙地出擊,在練攻防技術前要練很多柔軟功。祁傳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為「六合通背」,後世也稱此派為「少祁派」。「二十四式通臂」和「兩翼通臂」流傳於滄縣、天津一帶。兩者的技法、勁力、內容均相似,一般又兼習通備劈掛拳。由於此兩拳派的勁力、身法受劈掛拳影響較深,故有人將劈掛拳列為通背的一支,其實,劈掛拳應屬另一系的拳種。少林通背拳系由通背拳和少林拳所組成,已失去通背拳的特點。
  • 五行通背拳鞭功
    技擊手法上講究「出手為掌,點到變拳,拳後復掌」,在運動中變化,單操動作出手時含有「擠滾穿」、回手時含有「捋帶勾」的小動作,這就是五行通背拳實用真功真傳,是練好攻防格鬥的關鍵環節,也是初學搏擊者應關注的關鍵問題。練散打格鬥,不能憑自己體力好強打硬拼,也不能盲目單純地去練表面形體動作,更不能去追求所謂的「神功」、「絕招」,或超出人體能量範圍練習,傷害自己身體、損害健康。
  • 五行通背拳——鞭功
    五行通背拳風格特點是腰背發功、放長擊遠,以單操、單練為主,追求專一的實用性,重點強調發鞭勁。
  • 八極拳單打一路,套路教學
    八極拳中除了有小架套路以外,還有單打。小架是八極拳的基礎,有了堅實的基礎後再練單打。八極單打是八極拳練習實戰的套路,現介紹八極拳單打一路。  1.預備勢  立正站立,身體微向左側,全身由松靜自然而變為高度警惕,兩肩垂下,兩手掌心向內放在兩胯處,虎口向前,十指下垂,頭面向左,眼睛向左前方看。
  • 白猿通背拳的風格特點
  • 祁門少派六合通背拳源流(一)
    由於各流派內容、風格的不同,通臂拳就其名稱而言,「臂」有手臂的「臂」字,脊背的「背」字,遼寧省流行的通臂拳,基本都沿用通臂的「臂」字。通臂拳的流派較多,主要有:白猿通臂、五行通臂(即祁式通背)、太極通臂(即洪洞通背)、五猴通臂、六合通臂等。通臂拳就其源流而言,其說不一。究竟始於何年?誰人所創?發展與演變過程史料均無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
  • 通背拳練法、用法精髓
    通背拳練法講「縱壑」,操手周身氣血運行,澎湃鼓蕩,縱橫捭闔,開如氣球脹氣,無限增大;含如撤氣,無限縮小。
  • 五行通背拳
    通背拳術在我國史上歷經數載,源遠流長。先人去粗取精,將流傳在我國民間的通背拳散手單操匯集總結,並揉進了以柔、活、松、快為本的練法。
  • 八極拳六頭肘圖文教學
    一、六肘頭歌訣(拳譜)六肘之頭八極拳,六開八打是根源。頂肘抱財抱中提,提裡加頂無缺陷。左耙右提單掌換,提中有挎挎中纏。折韁朝陽分上下,八極本是大周天。步型不變,兩拳直臂前推,左拳成掌,立掌附於右拳背處,掌指向上;右拳拳眼向下,拳心斜向前。目視前方。(圖6)
  • 鍛鍊八極拳的核心爆發力:兩儀站樁功,練法詳解大全
    身體整體模式如此,局部也要如此,形成諸多這樣''內園外稜''的模式,這就是八極拳所謂''四正四隅''的變化之源。''頭頂藍天,足踏清泉'',頭頂之百會穴,雙足之湧泉穴(五趾抓地,懸湧泉穴),上通百會,下貫湧泉。
  • 傳說中最剛猛的傳統武術,八方極遠八極拳的技擊特點
    在八極拳以後幾世傳人中,亦出現不少名手,如神槍李樹文,名噪一時,據傳蒼蠅落在窗紙上,他槍尖點死蒼蠅窗紙不破,李一生教出一批高徒,霍殿閣就是其中傑出者,霍在天津時被清末皇帝溥儀招進宮內當貼身保鏢,八極拳技甚高,曾擊敗過日本武土。
  • 皇室秘傳武功:大內八極拳 -----忠肝義膽
    腰控方位腳為根,拿爾一點控全身。運動之中找佳角,佳角之中打死點。吾佳爾死發力點,爾佳我點腰襠圓。頭轉眼看神氣到,頸旋意到力氣聯。氣勢磅礴渾身手,術巧法巧勁更巧。八方發力通身眼,勁力順化內外合。眼毒腳快手要尖,轉化誘敵入機關。
  • 揭秘八極拳最厲害的招數——頂肘
    八極拳教練剛剛拳諺:寧挨十拳不挨一肘。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咱們看拳和肘的骨骼結構,先說說拳,五個手指頭握在一起形成拳頭,拳頭的最前方是一個面,在武術當中這個面就是拳面。而肘就不一樣了,練拳的都知道用肘的時候都是近身靠打,它是集全身的勁於肘尖再加上整個身體向前擁措的力量,可想而知,肘擊的力量多麼嚇人。八極拳的肘在練和用等方面跟其他拳種就不太一樣。練的時候都是上步進身整體發力,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在八極拳的趟泥步上,沒有趟泥步肘的威力就會大大的打折扣。再說八極拳用肘,它一般都是借力打力,也就是說在對手進攻的同時,我也進身。
  • 傳武八極拳能不能打?一文詳解八極拳真正實戰威力
    一種說法認為,八極拳起源於中國古代民間,形成於晉,顯名於明,流傳於清,盛於民國; 另一種說法是在明代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極拳)」,由「巴子拳棍」發展而來;
  • GIF圖:晃膀撞天倒,八極拳六大開之2「單」的8大招實戰運用
    #八極拳屬於短打拳法,其動作普遍追求剛猛、樸實無華且發力迅猛的風格。八極拳六大開是指"頂、抱、單、提、挎、纏"六種技擊技法。「六大開」是利用人體八大部位(頭、肩、肘、手、胯、膝、足、臀)發力擊打對方的高超技藝。下面「功夫武術酷」為大家介紹八極拳六大開之「單」的8大招實戰運用。
  • 通背拳的基本功
    通臂拳的基本功是非常嚴格的,內容也是非常豐富的,沒有幾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方法/步驟1.   1柔韌功   柔韌功是通臂拳入門的極重要的必修課程,其目的就是「抻筋拔骨,活絡肌腱」。柔韌功的訓練方法    (一)軀幹部——腰、胸、腹的訓練    腰部柔韌功的訓練,同時也是對胸腹背各肌群的訓練,對內臟各器官的良好鍛鍊。腰是肢體的樞紐,身體動作的靈敏巧妙之變化、出拳發放出整體力量等完全賴於腰之靈活,而腰之靈活性又取決於腰之柔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