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人的生活:
他一年四季都穿著襤褸的破舊衣服,連鞋子都不穿,哪怕是冬天也像個赤腳大仙一樣光著腳走路。娶了個老婆還是個「河東獅」般的悍婦,也不考慮發財,經常跑到公共場所與人辯論,討論著諸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智慧之類的問題。活到70歲的時候,還因「不敬神」、「敗壞青年」這兩項莫名其妙的罪名被判處死刑,有機會越獄也不逃走。
這個人就是蘇格拉底。
這種苦行僧式的生活,換做我們當中任何一個人,恐怕都難以忍受。哪個女人要是嫁給蘇格拉底這樣的男人,可能也會覺得自己是倒了八輩子黴吧。
可是蘇格拉底卻對自己的生活無比地滿足,臨死之前還在跟人輕鬆地開玩笑。他有一次看到街上擺賣的奢侈物品時,說到:「我不需要的東西可真不少啊!」
從蘇格拉底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你認為「那些大哲學家懂很多道理,但還是過得不幸福」,也僅僅只是「你認為」,只是你的個人主觀臆測,那些哲學家本人並不這麼認為。
也就是說,評價一個人的生活幸福與否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關鍵就在於你的價值評判系統。那些大哲學家對幸福的評判標準跟我們通常是不一樣的。
正是由於價值觀的不同,對於人生的理解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使得有人得出一種比較膚淺的看法,認為哲學家「懂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比如蘇格拉底,他認為哲學家必須全心全意關懷靈魂,而不是把重心放在物質的享受上。當然,他不是要完全棄絕日常生活的快樂,做一個苦行僧,而是說不要成為物質的奴隸。
哲學家不是要摒棄感官的快樂,而只是對別的事情更感興趣。
再比如西方近代哲學之祖笛卡爾,一個人在荷蘭孤獨地生活了20年,或許在一部分人看來,這樣的人生也是不幸福的。可是瑞典女王克裡斯提娜卻說:「笛卡爾先生是我們所有人當中最幸福的一個,在我看來,他的生活令人羨慕。」
後來,叔本華在書裡中對此評論到,這是「一句充滿睿智的話」。
同樣,很多人也認為叔本華的人生不幸福,孤獨終老,寫的書很多年都賣不出去,被當作廢紙放在倉庫裡。好不容易在大學裡謀了個職位,幹了沒多久就混不下去了。甚至到現在,很多人一提到叔本華就說他「太悲觀了」。
木心先生的看法卻與眾不同:「說到底,悲觀是一種遠見。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觀。」
因此,輕易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的生活,是一種很膚淺的表現。
好比一隻鳥,對於它來說,幸福就是可以在樹林裡自由自在地飛翔。如果你硬要把它養在籠子裡,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認為這樣才是幸福,可是鳥兒自己不這樣認為啊!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別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