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勁旅改為綏靖區,副司令都是地下黨,戰場起義坑死黃百韜兵團

2020-12-17 讀萬卷書破萬仞浪
▲《淮海戰役》劇照

1948年11月22日,國民黨第7兵團黃百韜部5個軍12萬人在徐州以東50公裡的碾莊圩全軍覆滅,淮海戰場上國民黨軍各主力兵團覆滅的第1張多米諾骨牌被推倒,舉國震動。實際上,早在11月初,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主力從山東南下之初,處在隴海路東端的黃百韜就意識到自己將成為首要打擊目標,開始緊急收縮部隊向徐州地區靠攏。

▲圍殲黃百韜兵團形勢圖

黃百韜兵團欲靠攏徐州

雖然撤退途中經歷了等待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市)守軍撤退等波折,但截至11月8日,第7兵團大部已經度過了京杭大運河,前鋒已經抵達距徐州40公裡的曹八集,只要最多4個小時,全軍就可以靠近徐州。那裡此時已經集結了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和孫元良第16兵團等部,總兵力超過30萬人,一旦兩軍合為一股,就會成為解放軍「割不破、嚼不爛」的重兵集團。

黃百韜自信他能夠安全與徐州主力靠攏,因為此時華東野戰軍剛剛到達山東、江蘇交界的臺兒莊地區,而在臺兒莊一線還駐守著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2個軍4個師數萬之眾。這支部隊基本是1937年在盧溝橋打響全面抗戰第一槍的第29軍改編而來,其前身是中原大戰期間倖存的西北軍餘部,整整40萬能徵善戰的西北軍最後僅剩4萬之眾,個個都是百戰餘生、驍勇異常。

▲第29軍痛殲日寇

昔日抗戰勁旅負責保障黃兵團側翼

1938年,第29軍改編為第33集團軍,由「梅花上將」張自忠率領,在抗擊日寇的戰場上屢建奇功,尤其是臺兒莊戰役期間,其第59軍兩次增援臨沂,重創日軍精銳板垣第5師團,斃傷日寇5000餘人,成為舉國讚譽的一支抗日勁旅。解放戰爭期間,第33集團軍改編為第3綏靖區,馮治安任司令,張克俠、何基灃等擔任副司令,長期駐紮徐州城,承擔城區守備任務。

但隨著解放戰爭的持續,越來越多的非嫡系部隊倒戈起義,使得蔣介石及其中央軍對雜牌部隊逐漸失去信任。1948年秋濟南戰役期間,同屬西北軍系統的第96軍軍長吳化文率部2萬人起義,進一步加深了中央軍對西北軍系統的不信任感。很快,由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擔任的徐州城防司令兼職被免除,徐州防務也被交給了嫡系中央軍李彌兵團負責,而第三綏靖區部隊則被派到了江蘇最北端的臺兒莊、賈汪一線防守。

▲何基灃張克俠起義

副司令率部戰場起義、讓出防區

由於山東全境除青島等少數海港外已經全部解放,因此第三綏靖區部隊就成為抵擋華東野戰軍進攻的第一道防線,說白了就是進攻時當炮灰,逃跑時打掩護的,這種對雜牌部隊公開的歧視和排擠立即引起全體官兵的不滿。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第三綏靖區上層雖然有司令官馮治安、第77軍軍長王長海等死硬分子,但也有中共秘密戰線上潛伏多年的老戰士。

其中,副司令何基灃早在1938年訪問延安期間就與中共高層秘密接觸,並於第二年被特批成為中共特別黨員;另一位副司令張克俠則早在十年內戰前期就已經秘密加入中共,已經是有著20年黨齡的老地下黨員了。第3綏靖區官兵本就對蔣介石系統沒有多少感情,還常常在裝備和糧餉上遭到剋扣,早已離心離德,在何、張等人的積極策反下,終於在11月8日舉行戰場起義,總計23000名官兵調轉槍口,敞開了防區大門。

▲粟裕代司令在指揮作戰

第三綏靖區的臨陣倒戈,讓黃百韜兵團始料未及,只能眼看著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10萬餘人毫無阻礙的經過臺兒莊等地,插到了自己和徐州之間,徹底切斷了自己的退路。對於這次起義的重要,後來粟裕將軍曾評價:「當時只要我們在賈汪多待4個小時,戰機就失去了。

▲黃百韜胸章

相關焦點

  • 黃百韜兵團5個軍,唯一的美械軍戰力最弱,唯一日械軍卻戰力超強
    當時,第7兵團下屬5個軍,兵團部及63軍駐新安鎮;25軍駐鎮東10裡的阿湖鎮;64軍駐鎮東南10裡的高流;100軍駐鎮北約10裡的瓦窯。加上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第9綏靖區撤銷後,所轄第44軍也劃歸黃百韜指揮,使其麾下聚集了5個軍12萬人的龐大陣容。在當時的中國,僅有剛剛在遼瀋戰役中覆滅的廖耀湘第9兵團可與其媲美。
  • 一哥「俗人讀史」之——第三綏靖區將領並非都起義了
    國民黨第三綏靖區成立後,司令官:馮治安;副司令官:李文田、何基灃、張克俠。下轄第59軍、軍長劉振三,第77軍、軍長王長海。1948年11月在何基灃、張克俠領導下率部起義,但並不是所有將領都參加了。張克俠、何基灃其一、馮治安拒絕參加起義。跑到了徐州,1949年隨國民黨去臺灣,任"中樞戰略顧問"等職。1954年因腦溢血在臺北病逝。
  • 兩個兵團參加淮海戰役,向前進每天最多10裡,向後撤立即渡過淮河
    開戰僅僅半個月,國民黨軍敗報頻傳,第3綏靖區2個軍起義;黃百韜第7兵團5個軍被圍殲;黃維第12兵團4個軍被圍;徐州城內外的14個軍被40餘萬華東野戰軍死死鉗制,已經動彈不得。此時南京國防部與徐州「剿總」能夠指望的,就只剩下南下蚌埠指揮所附近的李延年第6兵團和劉汝明第8兵團了。 從編制和兵力上看,這兩個兵團共下轄6個軍十餘萬人,還是能夠有一番作為的。
  • 他是北伐名將,也是抗日名將,曾奉老蔣之命追剿紅軍,後通電起義
    他是北伐名將,也是抗日名將,曾奉老蔣之命追剿紅軍,後通電起義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才正式統治全國,而北伐軍的主力,而北伐軍的主力就是粵軍第一師,除了李濟深、陳炯明、張發奎等人,還有一些人也很厲害,比如吳奇偉。
  • 裴昌會曾兵佔延安,建國後起義,內心卻忐忑不安,偉人:大可不必
    1949年4月中下旬,我軍攜帶淮海戰場殲敵55萬餘的勝利大勢,百萬大軍渡江南下與敵發起最後決戰,前期解放銅陵、蕪湖、江陰和鎮江等地,強攻敵軍以為天險的千裡長江防線。與此同時,彭總分兵追擊窮寇,配合劉鄧大軍將敵軍困於西南,敵軍政府大勢已去,前途暗淡,所以為了保密,敵軍內部大量的高級將領率部陣前起義,向我軍投誠,其中就包括敵軍中將兵團司令長官裴昌會。
  • 《瞄準》大結局:蘇文謙完勝池鐵城,第十兵團成功起義!
    而池鐵城趕到松江除了擊殺蘇文謙,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阻止第十兵團的起義。 第十兵團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極其重要,而如何能夠能第十兵團決定起義,這個決策只有廖傑能下。
  • 抗戰後期,六個綏靖區的主任分別由誰來擔任,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
    抗戰後期,為了進一步適應對日反攻作戰的需要,國民政府最高統帥部調整了各個戰區的劃分,並在已有戰區的基礎上,擴編了六個綏靖區的戰鬥序列。何為綏靖區呢?其實就是國民政府為了防止後方老百姓鬧事,或者為了剿滅土匪滋事所成立的軍事區域,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下當年擔任這六個綏靖區的主任都分別是誰。川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潘文華,四川省仁壽縣人,上將軍銜,早年曾跟隨劉湘徵戰四川,抗戰爆發後,劉湘主動請纓作戰,並派遣潘文華率領兩個師參加了南京外圍的廣德保衛戰。
  • 老蔣的兩個嫡系部隊都拒絕起義,他們是誰,回老蔣身邊又怎麼混?
    解放戰爭時期,談到最大的起義,不是傅作義北平起義,而是他曾率嫡系中央軍和蔣介石軍隊駐紮華北,擁兵五十萬。當北平和平起義的時候,雖然沒有起義,但是蔣介石的兩個嫡系部隊都拒絕起義,他們是誰,回到蔣介石身邊後又是怎麼混的?
  • 史上著名的「廖氏三兄弟」,先後兩次率部起義,建國後待遇如何?
    起義失敗後,他被錢大鈞的部隊俘獲,當時廖運周機智地頂替了本團一個離隊文書的名字,隱瞞團部參謀的真實身份,因而才僥倖逃過敵人的屠刀。1928年夏,因遭安徽壽縣國民黨當局通緝,廖運周離開33軍學兵團。此後,他曾擔任國民黨軍96師參謀、45師267團連長、參謀、副官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