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2日,國民黨第7兵團黃百韜部5個軍12萬人在徐州以東50公裡的碾莊圩全軍覆滅,淮海戰場上國民黨軍各主力兵團覆滅的第1張多米諾骨牌被推倒,舉國震動。實際上,早在11月初,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主力從山東南下之初,處在隴海路東端的黃百韜就意識到自己將成為首要打擊目標,開始緊急收縮部隊向徐州地區靠攏。
黃百韜兵團欲靠攏徐州
雖然撤退途中經歷了等待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市)守軍撤退等波折,但截至11月8日,第7兵團大部已經度過了京杭大運河,前鋒已經抵達距徐州40公裡的曹八集,只要最多4個小時,全軍就可以靠近徐州。那裡此時已經集結了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和孫元良第16兵團等部,總兵力超過30萬人,一旦兩軍合為一股,就會成為解放軍「割不破、嚼不爛」的重兵集團。
黃百韜自信他能夠安全與徐州主力靠攏,因為此時華東野戰軍剛剛到達山東、江蘇交界的臺兒莊地區,而在臺兒莊一線還駐守著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2個軍4個師數萬之眾。這支部隊基本是1937年在盧溝橋打響全面抗戰第一槍的第29軍改編而來,其前身是中原大戰期間倖存的西北軍餘部,整整40萬能徵善戰的西北軍最後僅剩4萬之眾,個個都是百戰餘生、驍勇異常。
昔日抗戰勁旅負責保障黃兵團側翼
1938年,第29軍改編為第33集團軍,由「梅花上將」張自忠率領,在抗擊日寇的戰場上屢建奇功,尤其是臺兒莊戰役期間,其第59軍兩次增援臨沂,重創日軍精銳板垣第5師團,斃傷日寇5000餘人,成為舉國讚譽的一支抗日勁旅。解放戰爭期間,第33集團軍改編為第3綏靖區,馮治安任司令,張克俠、何基灃等擔任副司令,長期駐紮徐州城,承擔城區守備任務。
但隨著解放戰爭的持續,越來越多的非嫡系部隊倒戈起義,使得蔣介石及其中央軍對雜牌部隊逐漸失去信任。1948年秋濟南戰役期間,同屬西北軍系統的第96軍軍長吳化文率部2萬人起義,進一步加深了中央軍對西北軍系統的不信任感。很快,由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擔任的徐州城防司令兼職被免除,徐州防務也被交給了嫡系中央軍李彌兵團負責,而第三綏靖區部隊則被派到了江蘇最北端的臺兒莊、賈汪一線防守。
副司令率部戰場起義、讓出防區
由於山東全境除青島等少數海港外已經全部解放,因此第三綏靖區部隊就成為抵擋華東野戰軍進攻的第一道防線,說白了就是進攻時當炮灰,逃跑時打掩護的,這種對雜牌部隊公開的歧視和排擠立即引起全體官兵的不滿。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第三綏靖區上層雖然有司令官馮治安、第77軍軍長王長海等死硬分子,但也有中共秘密戰線上潛伏多年的老戰士。
其中,副司令何基灃早在1938年訪問延安期間就與中共高層秘密接觸,並於第二年被特批成為中共特別黨員;另一位副司令張克俠則早在十年內戰前期就已經秘密加入中共,已經是有著20年黨齡的老地下黨員了。第3綏靖區官兵本就對蔣介石系統沒有多少感情,還常常在裝備和糧餉上遭到剋扣,早已離心離德,在何、張等人的積極策反下,終於在11月8日舉行戰場起義,總計23000名官兵調轉槍口,敞開了防區大門。
第三綏靖區的臨陣倒戈,讓黃百韜兵團始料未及,只能眼看著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10萬餘人毫無阻礙的經過臺兒莊等地,插到了自己和徐州之間,徹底切斷了自己的退路。對於這次起義的重要,後來粟裕將軍曾評價:「當時只要我們在賈汪多待4個小時,戰機就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