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三):中國大陸VS臺灣支付發展環境大不同

2021-01-11 行動支付網

每隔幾年,網絡上就會出現幾篇比較中國大陸與臺灣行動支付趨勢的文章,有些文章褒揚中國大陸的迅速發展,有些文章則點出中國大陸其實是不得不發展行動支付。不過,中國大陸的行動支付現在究竟發展到何種地步?支付環境與臺灣有何不同?會不會也有缺點?《CNEWS匯流新聞網》帶你來解析!

2017年中國大陸行動支付人口突破5億用戶

根據網絡女王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最新的網路趨勢報告,中國目前仍是行動支付領域的龍頭,並且成長迅猛,2017年,中國大陸行動支付用戶正式突破5億人,與前(2016)年相比增長209%,由第三方支付業者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壟斷市場。

中國大陸行動支付市佔率如右圖所示,目前仍由支付寶(AliPay)拿下54%的市場、微信支付(WeChat Pay)則拿下38%,二者合計92%遙遙領先其他業者。/KPCB

中國大陸行動支付發展迅速人人皆知,更有不少中國觀光客來臺時對支付寶不完全普及、使用現金交易感到不習慣,日前還發生大陸遊客因為把身上臺幣花光,想向臺灣民眾借錢,日後再以支付寶「還錢」,引起臺灣與大陸網友們廣大討論。

究竟臺灣與大陸的支付環境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臺灣真的在行動支付大大落後大陸嗎?透過以下這5點,來看中國大陸與臺灣在環境文化差異下孕育出的不同結果。

支付環境這5點臺灣、大陸大不同

1.超商、ATM覆蓋率

臺灣超商密度全球第二,僅次南韓,2017年底已達1萬622家;而在超商店員的十八般武藝裡,就包含了各種繳費,例如:水電、瓦斯、信用卡、電話費等,臺灣民眾皆可在距離不遠的超商完成,加上密度全球第一的ATM,讓臺灣人無論日常繳費、領鈔都不成問題。

便利超商是臺灣人習慣的日常風景,平均每2211人就有一家。/Tianmu peter CC BY 3.0

一名自稱臺幹的PTT網友日前發文指出,同樣的情形發生在大陸,水電費、手機費等日常生活費用都需要「預繳」,雖然會產生信用額度,但若餘額全無,就會被直接切斷;除了繳費問題之外,該名網友也指出,大陸各地的ATM經常會發生「吃卡」情形,除了吃卡之外,還有以下第2個問題。

2.紙幣汙損、假鈔問題嚴重+紙鈔、零錢設計不甚理想

再來便是大陸的紙幣汙損與嚴重的假鈔問題。事實上,除了觀光客手中拿到的新鈔,中國大陸流通的紙鈔通常都有破損,或者髒汙到難以辨識的問題,為了應付此問題,即使是小商店,也備有驗鈔機。該名PTT網友就指出,有時就算提領了現金,還可能領到假鈔,需要自備驗鈔筆。

加上目前在中國大陸流通的鈔票有「1角」、「5角」、「1圓」、「5圓」、「10圓」、「20圓」、「50圓」以及「100圓」;流通硬幣則有「1分」、「2分」、「5分」、「1角」、「5角」、「1圓」,其中可以發現1角、5角、1圓既有紙鈔又有硬幣,在紙鈔與零錢的設計上不甚理想,民眾無論是在使用或攜帶上都不方便。

3.跨行、跨城市提款手續費高

在中國大陸若要跨行提款,需要有銀聯功能的提款卡,且跨行提款還區分「跨銀行」、「跨城市」,不同城市、不同銀行則需要按照交易額百分比收取手續費,以上三點不同,促成了大陸民眾趨向行動支付的近因。

4.中國大陸信用文化不牢固VS臺灣人最愛信用卡

若從遠因來看,《CNEWS匯流新聞網》曾專訪之初創投(AppWorks)創辦合伙人林之晨(Jamie),他指出,臺灣行動支付的確「大大落後」中國大陸,但中國大陸也有遠遠不及臺灣的一點,那就是臺灣是個「信用社會」。

什麼是信用社會?林之晨解釋,當臺灣消費者在支付的時候,大概有60%至70%都是「用我們的信用在支付的」,也就是「信用卡」──所以臺灣不需要預先將錢儲值在這一個帳戶裡,也不需要在交易過程中先驗證我們在這個帳戶中有錢,「只要有信用,我們就可以去消費。」

林之晨指出,雖然大陸在支付的「移動化」上發展得比臺灣快,在發展信用社會體系上遠遠不及臺灣。

事實上,市場研調機構eMarketer曾指出,中國大陸的行動支付之所以迅速發展,是由於它的「後發優勢」,因為沒有牢固的信用卡文化,反而能快速地從現金支付跳躍至行動支付階段。

5.中國銀聯卡、綁定手機號對外國遊客相對不友善

此外,若讀者們有赴中國大陸旅遊的經驗,應該曾發現因為行動支付發達,使用現金反而會帶來不便,對於國外觀光客而言,這也是便利生活的進入門檻。

若要使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寶,使用者必須要有中國銀聯卡、手機號,大部分觀光客可能會因為繁瑣的申請程序打消念頭,但卻又會在被行動支付壟斷的場所感到不便,例如:要攔車時路上的車可能都已被叫車軟體預約,但要註冊叫車軟體,又必須要有當地的手機號碼。

臺灣行動支付發展現況:臺灣人還是愛現金、卡片

說完上述幾點,讀者可能會發現,因為支付環境以及人口眾多、城鄉差距等眾多因素,與其他國家比較起來,中國的行動支付發展永遠是第一,就連日本、美國等高度發展的國家也望塵莫及。

根據今年1月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執行「行動支付大調查」發現,雖然臺灣行動支付比例(13.7%)較去年(4.8%)明顯提升,但現金(71.3%)與卡片(71.3%)仍是主要支付方式。

美國與北歐國家(挪威、瑞典、丹麥……)則是以塑膠卡片為支付大宗:美國實體卡片(信用卡、籤帳卡)使用率仍在持續增加;逐漸邁入無現金社會的北歐,行動支付趨勢正乘著當地原本使用信用卡的支付習慣迅速崛起。

臺灣的鄰近國──日本,對於登陸日本境內的支付寶、微信支付也是興趣缺缺。這可能是由於民眾對於攜帶現金出門並無安全上的顧慮(2017年日本犯罪數創下戰後新低),加上重視消費隱私的個性,以及該國立法的嚴謹性,讓行動支付未在日本得到迅速發展。

別急著羨慕大陸?臺灣行動支付發展「的確還缺這3點」

雖然行動支付發展與支付環境以及一國國民的消費習慣、金錢觀念等脫不了關係,但臺灣的行動支付若真要發展,其實還缺了「使用體驗」、「通路」以及「競爭版圖的確立」。

在臺灣,行動支付龍頭「LINE Pay」、「街口支付」的使用體驗,對於年輕人而言可能不成問題,但若要普及到爸媽長輩都能使用,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即使是臺灣人最常使用的LINE Pay,也不乏遭使用者批評支付過程太過繁瑣。

再來,則是通路尚未鋪開的問題。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的資料,「便利商店」是臺灣用戶最常使用行動支付的場域。

除了便利商店以外,在其他場所,例如量販賣場或餐廳使用行動支付時,還是會發生店員不會操作的情形,街口支付CEO胡亦嘉就形容,這其實就是最糟糕的用戶體驗。

最後,臺灣行動支付業者百花齊放,但除了LINE Pay、街口支付以及國際三大Pay,其他行動支付的方桉不是使用率低,就是使用者評價不高,臺灣行動支付的競爭版圖還沒確立,要說臺灣行動支付普及言之尚早。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預測,到了2020年,全臺行動支付主流玩家會剩下3家至5家,市場上目前有LINE Pay、街口支付,後頭更有來勢洶洶的PChome,經過2年廝殺,市場上會剩下誰?臺灣能不能在2025年達到行動支付普及率90%的目標?只能說業者得各自努力,加速轉換臺灣人的消費習慣了。

擴展閱讀:

相關焦點

  • 臺灣行動支付份額出爐:Line居首 蘋果次之
    騰訊科技訊 中國大陸地區的行動支付已經在全世界走在前列,中國臺灣地區也在發展本地的行動支付服務。據臺灣媒體最新報導,專業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在臺灣地區行動支付市場,大陸支付品牌並未獲得優勢,甚至處於邊緣化的地位。
  • 臺灣中華電信蘇宏甫:期待兩岸運營商攜手發展行動支付
    日前,第十二屆中國信息港論壇專題峰會上,臺灣中華電信資深經理蘇宏甫主要介紹了臺灣的支付環境以及行動支付發展現狀,並對兩岸的合作提出建議。  蘇宏甫表示,目前臺灣民眾最常使用的非接觸式支付應用是悠遊卡,截至今年2月滲透率為1.7%。
  • 臺灣電子支付要追上大陸恐比登天還難
    回顧臺灣電子支付多年原地踏步的歷史,應該說想要追上大陸的發展腳步恐怕真挺難!  早在2015年臺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得以通過實施,隨後島內第三方支付業者如歐付寶、樂點、智付寶等陸續提出業務申請,並拿到了營業許可,臺灣官員還曾為此高喊2016年是「電子支付元年」。
  • 臺灣人真的比大陸人過的好?看看臺灣生活支付,你就知道了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樣的功勞自然也有旅遊業發展的一部分在內,現如今,大陸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而且臺灣遊客也是越來越喜歡來到大陸遊玩,觀賞當地的自然風光,還有體驗當地人文文化。而且更方便的是,遊客在玩的過程中,支付方式更加便捷,為旅遊行程節省不少的時間,所以許多臺灣居民紛紛來到大陸遊玩,感受這的便捷生活。在臺灣,還沒有如此便捷的生活方式,這是臺灣羨慕的一點。
  • 臺灣資策會MIC行動支付調查:Line Pay使用比例最高
    臺灣資策會(MIC)日前公布2019年下半年的臺灣行動支付行為調查,調查報告中顯示,臺灣人曾使用過的行動支付,以比例高低依序是Line Pay、街口支付、PX Pay、臺灣Pay、Apple Pay、Family Pay。最常使用的環境是超商、量販店、超市、連鎖餐飲、網絡商店。
  • Paymentwall新增臺灣地區Apple Pay、Line Pay等電子支付渠道
    2020年7月3日,全球領先的支付科技公司Paymentwall近日宣布在中國臺灣地區新增Apple Pay、Line Pay、JKoPay(街口支付)、EZPay(簡單付)、Taiwan Pay(臺灣Pay)支付渠道,中國大陸地區及全球各類遊戲、社交及虛擬服務類企業現在可以通過Paymentwall平臺快速開啟臺灣本地電子錢包收款,觸達更多當地年輕消費者,提高臺灣市場營收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臺灣律師蘇逸修21日在臉書貼女兒初二康軒版地理科學習講義,其中「中國工業廢氣飄至臺日韓甚至美國西岸」、「行動支付盛行是因為取款機品質不佳」、「一帶一路製造窮國債務陷阱」、「不願意積極配合籤訂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等多處對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描述嚴重失實,引發網友熱議。△圖片截取自臺媒學習講義雖然不是教科書,但都是學生搭配教科書使用。
  • 高雄男生來大陸修「電商課」:行動支付太方便
    臺生懷著對大陸滿心的好奇,卻發現這裡出乎意料的親切;在臺求學的陸生,經過在臺灣綜藝節目的實習也變身「綜藝咖」。    晨報記者劉凡凡    對1996年出生的高雄男生黃品程來說,這個暑假意義非凡。在義守大學國際企業經營學系剛念完大二的他,經由老師推薦,來到了廈門的一家電子商務公司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實習。
  • 臺灣新光銀行攜手MasterCard 涉足NFC行動支付
    新光金子公司新光銀行與萬事達卡宣布將攜手搶進行動支付市場,在行動支付解決方案趨於成熟且相關法令已到位的階段,新光銀行獲金管會核准,成為臺灣地區第5家以空中安全下載(OTA)方式試辦發行NFC手機信用卡的銀行,讓民眾出門不需帶錢包的時代更快來臨。  新光銀行目前與中華電信及MasterCard合作,試辦透過空中安全下載(OTA)方式進行發卡。
  • 臺灣人為什麼寧願帶錢,也不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今天總算知道了
    談起我們的寶島臺灣,想必大家都不會感覺陌生,作為我國GPD排名第九的經濟大省,臺灣的商業還是比較發達的。而且臺灣省的外貿方面比較開放,匯聚了全球各地的商品,有些特別的商品在大陸上也是很難見到的。所以大陸經常有遊客到臺灣省旅遊時,也會選擇在當地「血拼」一番,大買自己心儀的商品。但不少的大陸遊客到臺灣省後就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臺灣人基本上不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也沒有其他便捷的支付軟體。那臺灣人為什麼寧願帶錢,也不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呢?
  • 臺灣現代汽車門店引入LINE Pay行動支付
    DoNews 9月14日消息(記者 劉文軒)現代(HYUNDAI)汽車臺灣總經銷南陽實業與LINE Pay和iPASS一卡通公司合作,優先提供現代車主以LINE Pay支付保養維修消費金額,這也是當地首度有汽車廠商正式跟進無現金交易。
  • 華南銀行攜手臺灣行動支付公司首家推出移動金融卡
    華南銀行攜手臺灣行動支付公司,首家推出「移動金融卡」,客戶可透過手機在實體商店 (目前已有愛買、全國電子、金石堂……等)以感應方式進行付款,或在網絡商城購物,也可在線上轉帳或繳費,手機已成了不裝現金的錢包,完成日常生活的消費支付
  • 接入微信支付 臺北101要當臺灣首座智慧商場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地區赴臺遊客旅行團數目減少,但作為臺灣最知名的精品百貨商場,臺北101發現陸客購買力反向上升。為了讓用戶更方便地使用行動支付,2月微信支付與臺北101、臺灣第一銀行聯手推動微信掃碼支付服務,消費者在館內使用微信支付人民幣無需任何的手續費,對於大陸消費者來說,行之有年的行動支付購物更安心而且便利。
  • 臺灣姑娘到大陸遊玩,不禁感慨:世界原來這麼大!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發展越來越好,很多的臺灣人民蜂擁而至,大陸觀光、就業的機會,要求他們在大陸的認知也越來越冷靜,大部分的臺灣人民對大陸的印象是面積較大,高科技,最近,一位臺灣姑娘到大陸遊玩,不禁感慨,世界原來這麼大!
  • 多企業進駐 臺灣行動支付買咖啡前景可期
    移動商務風潮吹到連鎖咖啡,為臺灣每年600億元的咖啡商機開創新「錢」景。星巴克自去年12月中啟用隨行卡APP行動支付功能,透過移動裝置可儲值和消費,也就是說,咖啡族只要有手機或平板就能到店喝咖啡,不必付現金,推出3周來已有上萬人次使用,成效卓越,希望未來能追上美國15%使用率的目標。
  • 臺灣大學生:大陸學生敢想敢衝 以後想來這裡發展
    走進創業基地,記者們被這裡輕鬆活潑的氛圍吸引,幾位第一次來到大陸的臺灣大學生與海外網分享了他們的體驗和收穫。今年剛剛被臺灣東海大學外語系錄取的巫世鬱決定在入學前來大陸實習,「實習期大約有一個月,我想趁著假期時間來大陸看看,體驗一下兩岸之間的差異。在這邊實習負責的主要內容是文案工作,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將自己對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差異反饋在文案中,供實習單位參考。」
  • Apple Pay先去了大陸,臺灣人民很著急
    據臺灣網絡媒體消息,Apple Pay從18日起正式在中國大陸啟動服務,並與銀聯卡攜手搶攻行動支付市場。
  • Shopee臺灣站點還值得入駐嗎?
    中國臺灣的基建十分完善,得益於此,臺灣實體行業十分發達。不過,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或許是臺灣太傾重於實體行業,導致其在電商方面的整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大陸。 雖然臺灣整體電商環境無法和大陸相比,但是,這裡的市場需求卻是切實存在的,真實且巨大。看似平靜的臺灣市場,實則暗流湧動。
  • 兩巨頭瓜分臺灣行動支付市場 每2.8人就有1人用LINE Pay
    來源:DoNews文/劉文軒據臺灣金管會統計,今年8月臺灣行動支付用戶數已經突破1000萬人,截至今年7月,行動支付累計總交易額高達2991億新臺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呈現倍數增長,年增近156%,第3季可望突破
  • 兩巨頭瓜分臺灣行動支付市場,每2.8人就有1人用LINE Pay
    10月14日消息,臺灣金管會統計,今年8月臺灣行動支付用戶數已經突破1000萬人,截至今年7月,行動支付累計總交易額高達2991億新臺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呈現倍數增長,年增近156%,第3季可望突破3000億大關。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曾表示,臺灣行動支付在今年上半首度超越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