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住宅,拉夏吉裡雅,斯裡蘭卡
Studio Dwelling, Rajagiriya, Sri Lanka, 2015
建築設計:帕林達·坎南加拉/帕林達·坎南加拉建築事務所
Architect: Palinda Kannangara/Palinda Kannangara Architects
這是建築師帕林達·坎南加拉的事務所和住宅,它位於斯裡蘭卡科倫坡郊區拉夏吉裡雅的一塊溼地旁。雖然處在城市邊緣,靠近一連串高層建築和一條繁忙的主要道路,但建築設計得猶如一座要塞,將它與科倫坡的高溫(特別設計了雙層百葉避免暴露西向和南向)、車流以及道路的噪聲隔開。而一旦進入室內,鄰近的溼地就會在眼前豁然展現出來,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
建築利用各種形體創造出起居、工作和休閒的區域,並以各種材料和構造方式在建築內部形成相對涼爽的微氣候,充分利用陽光和溼地朝向,收集和調節雨水,創造體現生物多樣性的花園。設計還考慮了臨水的位置,營造了花園空間作為季風時的蓄洪區,從而避免起居/工作空間被水淹。
建築基底面積很小,為252.7m2,共有4層——底層為車庫、廚房、模型室和客房,每個房間都朝向庭院。有一段用回收石鋪成的寬臺階通向二層,那裡由門廳和工作空間組成了建築工作室。三層為會客廳、休息廳和圖書室,還有一個北樓,裡面是帶陽臺的臥室和露天浴室。最頂層(四層)是起居和娛樂室,它俯瞰著清潔和調節暴雨雨水的有蘆葦和水生植物的生物池塘、一塊能收穫溼地牧草並吸引鳥兒的小稻田和果園。該項目通過建築和景觀的手段在建築內部營造出相對涼爽的微氣候。
項目採用了簡單的材料搭配,並就地取材。用當地木材製作外露的百葉窗,形成有紋理的混凝土完成面。以中空的外露磚牆作為內部混凝土表面隔熱的雙層皮。兩層之間的空隙更促進了空氣和微風的流動,同時隔絕眩光和噪音。樓面均塗深色水泥,臥室和娛樂室為當地木材的樓面,車庫和主臺階是回收石樓面。門的設計採用了廢木塊。
項目的設計通過採用雙層牆、百葉窗系統、庭院、內部水池、集約式綠色屋頂等構造方式,創造出相對涼爽的室內微環境。通過有隔擋效果的透氣無抹灰磚牆,避免暴露在朝南和朝西的日照下。特別設計的低輻射雙層高窗(5m高)讓溼地一覽無餘。此外給所有的工作和起居區提供了充足的日照。根據伯努利原理,通過在無抹灰的磚牆和隔板上設置大洞口和小空腔形成了氣流。在中空牆和內部混凝土牆之間是一個線狀淺水魚池,會進一步冷卻空氣。道路的噪音由西立面上的這個透氣屏再次濾過。雙層牆還被用來遮擋管線和建築設備。可調節的垂直玻璃百葉窗能夠控制進入室內的空氣和雨水。集約式綠色屋頂(超過30cm)將溼地景觀的感覺帶到頂層!
最近,莫勒圖沃大學一篇學位論文對這座建築的研究表明:建築室內溫度比室外低若干度。□(尚晉 譯)
項目信息
主持建築師: Palinda Kannangara
建築設計: Palinda Kannangara Architects
景觀建築: Varna Shashidhar
建築面積: 382m2
造價: 162,380 USD
攝影: Sebastian Posingis, Mahesh Mendis
評論
崔光海:能夠欣賞樸素和粗糙是一種重要的審美品質。這座建築採用簡潔現代的形體組合,布局順應氣候特點和基地優勢,遮西南敞東北,保證了建築的舒適性和景觀性,也迎合了住宅對於私密和開敞兩種空間的需求。雙層牆、百葉窗系統、庭院、水池、綠色屋頂等不僅是氣候適應性策略,創造出舒適的微環境,更承載了地域性的空間元素和設計語言,材料上建築師大量使用木模混凝土、回收的磚石和木塊等當地材料,與窗外的熱帶叢林渾然一體。
丁建華:建築師的自宅或工作室一直是有趣的建築學話題之一,其往往可以呈現出最原初的設計渴望。坎南加拉的工作室住宅無疑體現出其對本土氣候的尊重以及對可持續設計的熱衷。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垂直向度上對光的變奏處理:底層空間明暗最為強烈,車庫的幽深晦暗恰恰映襯出庭院的明豔動人;二、三層工作空間則利用厚重的磚牆遮擋直射陽光,以應對斯裡蘭卡四季常夏的得熱,而僅通過北側通高玻璃、磚牆孔洞與天井漫射補充,因而獲得一種柔光的曖昧與浸潤;頂層餐廳則與底層恰恰相反,陽光可以自由進出室內,讓光與暗輪流支配室內,實現自然共融。
全文刊載於《世界建築》201902期。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擊頁面下方「閱讀原文」購買2019/02期《世界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