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林業戰貧治窮 石頭縫長出「搖錢樹」
——全省花椒產業發展觀察
山是貴州的奇蹟,92.5%的山地丘陵造就「喀斯特王國」盛景。
山也是貴州的傷痛,生態薄弱,石漠化程度深、範圍廣,土層薄、望天土遍布,形成了烏蒙山、麻山、瑤山、武陵山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特殊困難地區。
因地制宜抓特色,困則思變謀發展。
近年來,貴州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堅持「生態與經濟並重,治石與治窮共贏」,將「治石」與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相結合,以花椒特色林業為抓手,在全省各地重點布局,向「地球癌症」宣戰。
石旮旯裡種花椒,這對黔西南州貞豐縣北盤江鎮銀洞灣村來說,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95%以上的面積都是石漠化嚴重的荒山頑石,用當地人的話來形容就是「雜草都懶得在這裡紮根」。
如今的銀洞灣村,從10畝到80畝不等,全村332戶人家都種植有花椒,全村種植規模近16000畝,成功帶動群眾增收,實現生態與效益雙贏。
向技術要產量,石頭縫中長出搖錢樹。
山高坡陡、水惡石多、土層貧瘠,關嶺自治縣是我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和石漠化重災區。特別是有「地球裂縫」之稱的花江一帶,過去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為有效治理石漠化,關嶺大力實施「生物治理+產業扶貧」模式,結合花江多年種植花椒的特點,不斷改良種植技術,加大農戶培訓力度,擴大種植規模。
科技「賦能」,關嶺花椒產業迎來了轉機,畝產從原來的200餘斤到如今的800至1000斤,8萬畝花椒喜迎豐收,群眾吃上了椒香四溢的「富民」飯。
關嶺花椒產業的蓬勃發展,引發「金鳳還巢」連鎖反應,大量返鄉群眾當起了椒農。如今的「板貴花椒」已是名聲在外的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畝產值已達萬元以上,昔日荒蕪的板貴片區,變成了綠色「銀行」。
聚焦精深加工,打造花椒優質品牌。
榨汁、水油分離、提純、裝瓶……在德江縣穩坪鎮長興村烏江富康花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花椒加工廠裡,近十名工人正在趕製30萬斤的花椒油訂單。
長興村合作社花椒加工廠是全縣重點建設的花椒深加工基地之一,有冷鏈庫房和鮮乾花椒、花椒油生產加工等3條生產線。
今年以來,合作社已完成生產花椒油約17萬斤、袋裝保鮮花椒8萬斤,產品主要銷往深圳、四川以及省內各地市場。
德江縣依託德江貴之源花椒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國有平臺優勢,有機銜接政府、市場、銀行,完成2.27億元融資,不斷完善冷鏈儲存運輸、鮮果烘乾、花椒油加工等精深加工生產鏈條建設。
產銷對接打通全產業鏈,提價值疊效益。
從培育種苗,到基地規模化種植,再到產業推廣,鎮遠縣用2年時間,從全國各地篩選優秀的47個花椒品種,精心培育出「太極天椒」。
近年來,鎮遠縣以「太極天椒」為品牌,立足中高端市場,完善產銷對接,打造集科研、種植、推廣、加工、收購、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型經營主體,打通花椒全產業鏈。
截至目前,鎮遠縣普及「太極天椒」種植面積共1萬多畝,同時,在黔東南州麻江縣、黎平縣、劍河縣等6縣市推廣引種,全州總種植面積逾2萬畝,花椒產業儼然已經成為黔東南州的扶貧產業。
註冊商標、打造品牌,桐梓縣全力推進花椒規模化加工、產業化開發。桐梓全縣花椒種植面積達17.52萬畝,實現「一村一品」「一鎮一特」的產業化布局,涉及農戶29058戶,其中貧困戶4724戶。
同時,桐梓在婁山關高新區投入1000萬元,建設保鮮花椒、乾花椒生產線,完善產銷對接;採用縣農產品產銷對接智慧服務中心將花椒配送到全縣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並進行線上銷售。
拉動就業穩增收,治理環境顯身手。多年來,貴州依託小小花椒,謀篇大產業,促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實現「生態」「效益」兩手抓,走出了一條「治石」「治貧」協調發展新路子。
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花椒種植合作社和加工企業279家,其中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2家。目前,全省花椒種植面積達169.47萬畝,花椒年加工量2.2萬噸,年銷售額4.35億元。(記者 吳採麗)
來源:新華網 來源: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