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2020-12-17 站長之家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

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手機裡刪除的內容真的可以被恢復嗎?

普通的手動刪除或者恢復出廠設置,其實並不能徹底抹除手機裡的數據內容,我們在操作刪除時,手機系統僅僅是執行了一個「假刪除」的動作,將你操作刪除的這部分數據暫時打上了「已刪除」的標籤,系統就會默認你這部分數據已經被刪除,但其實「緩存區」還未真正將這部分數據徹底刪除,只是將數據移動到了「可覆蓋」區域。

如果數據一直未被覆蓋,通過專業的恢復技術,就可以將這部分輕鬆恢復出來。

那麼有哪些情況是需要給手機內的數據做徹底刪除的呢?以下幾種情景下,一定不能只做普通的刪除或恢復出廠設置,必須確保數據已被覆蓋才行。

情景一:舊手機轉賣:如果不徹底刪除數據,很容易洩露你手機內的個人信息

現在手機更新換代很快,我們購買了新手機後,舊手機可能會轉售或者轉贈他人使用,但是舊手機內有很多我們的個人隱私信息。以下幾種數據必須要徹底刪除:

1.照片視頻:個人的照片或視頻被不法分子恢復後,有可能會被用於詐騙。

2.簡訊、通訊錄信息:我們手機裡面的簡訊和通訊錄聯繫人就是我們的社會關係,如果一旦被人恢復,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3.微信聊天記錄:現在使用最多的通訊軟體就是微信,裡面存儲著我們大量的隱私信息,如果不徹底刪除,我們將再無秘密可言,只能淪為一個「透明人」,從而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

不管是以上哪一種情況,我們必須將手機內的隱私數據都徹底刪除,才能放心出手。

情景二:手機內存不足:緩存區數據越來越多,不徹底刪除,手機只會越來越卡

手機使用時間長了,就會出現越來越卡的情況,不論我們是普通刪除也好,還是恢復出廠設置也好,都無法讓手機運行速度加快,這就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緩存區堆積的數據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又無法將其準確覆蓋掉,這時候可能就需要清理一下緩存區的數據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徹底刪除手機上的隱私信息?如何清理緩存區的數據呢?由於手機內的數據類型比較多,小編就不一一說明了,這裡我們以微信聊天記錄為例來給大家說明,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步:打開微信,點擊【我】--點擊【設置】--點擊【通用】--點擊【存儲空間】--先點擊【清理】,清理完成後,再點擊【管理】,勾選所有的聊天對框框,點擊刪除即可。

第二步:打開手機【設置】--點擊【通用】--點擊【iPhone存儲空間】--找到【微信】APP點擊進入。點擊【刪除應用】或者【卸載應用】即可。

第三步:在手機中下載存儲一些無關緊要的大型文件,將手機的存儲空間佔滿,然後再將這些文件刪除掉,這樣做是為了覆蓋之前刪除的那些比較重要的個人隱私數據。

操作完以上三步之後,我們的微信聊天記錄已經可以被刪除很大一部分了,但是有的小夥伴還是不放心,擔心自己的隱私信息會被洩露,從而被不法分子盜取,那我們可以試試專業的刪除軟體來做一個隱私保護。

第一步:蘋果手機打開App Store,安卓手機打開應用寶,在裡面搜索【恢復大師】,下載【恢復大師】APP。

第二步:打開運行APP,進入首頁,可以看到【隱私保護】這個選項下面有很多類別,我們想保護哪部分數據,就選擇哪個類目,如果是想要保護自己的微信聊天記錄不被盜取,我們選擇【聊天記錄】這個選項即可。

第三步:預約成功後,會有專業工程師一對一指導,提供在線技術諮詢。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使用以上幾個方法便可有效的防止自己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恢復,其實隱私保護的本質就是刪除終端設備數據,確保自己的個人信息不會被第三方軟體恢復,不會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自己操作不了的,可以用正規的刪除軟體來給手機做一個全面的隱私保護。

相關焦點

  •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 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 怎樣徹底清理手機內的隱私信息防止第三方恢復?個人隱私保護指南!
    怎樣徹底清理手機內的隱私信息防止第三方恢復?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被強行推入「大數據」時代。不管你是否願意,我們手機裡的個人數據正在不經意間被動地被搜集並使用。個人數據的網絡化和透明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面對個人信息被洩露的風險,我們是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的去保護我們的個人隱私不被洩露,當然是選擇後者。
  • 可怕的不僅是病毒,隱私洩露更讓人擔憂,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
    而且,回顧整個事件,可怕的不僅是病毒,隱私洩露更令人擔憂。個人隱私竟讓這麼容易被曝光,這不禁讓人背脊發涼。在信息化時代之下,隱私保護是始終繞不開的話題,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事件、成都女孩事件等,都加重了人們對信息安全的憂慮。那麼,除了行業自律、加大監管與懲戒手段等,個人該如何守住安全防線?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免費WiFi成了隱私洩露的重災區,一旦連接詐騙WiFi,用戶的網銀和支付帳號、密碼等各類信息,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不法分子盜取。用戶掃描惡意二維碼,相當於點擊了一個帶有木馬病毒的簡訊連結,手機將被植入木馬病毒。  登錄密碼簡單統一易被破解。一碼通用雖簡單省事又好記,但其中安全隱患重重。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從2020年1月28日湖南益陽衛生健康局副局長舒某轉發調查報告截圖洩露11人隱私信息被立案調查,到12月8日成都女孩趙某個人信息洩露轉發者遭行政處罰,個人信息被曝光的事件時有發生。有個別聲音認為,在疫情的形勢下,公眾轉發新冠患者隱私信息是出於安全考慮,也有不少聲音認為轉發信息不應該涉及個人私生活。 為何今年以來,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時有發生?
  • 舊手機是如何一步步洩露你的個人隱私的?保護隱私請這樣做!
    舊手機是如何一步步洩露你的個人信息的?時下,各種智慧型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不少手機用戶在更換新手機後都會選擇把「退休」的閒置手機賣給二手手機回收市場。這樣安全嗎?「恢復出廠設置」能否一了百了?手機中一般都保存了我們大量的私人信息,你能確保不被洩漏嗎?舊手機裡面的數據信息應該怎麼處理?
  • 立法在途 專家熱議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原標題:立法在途專家熱議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經濟觀察網記者姜鑫「住址是個人隱私還是敏感信息?區分隱私和個人敏感信息在個人信息保護上有什麼意義?當他界定為隱私的時候,如果產業去保護肯定是強保護,但是個人信息當中的個人敏感信息是不是已經完全強保護,需要在立法過程中進一步明確。」
  • 政府官網洩露個人信息,說好的隱私保護呢?
    萬萬沒想到,在法律加強保護個人隱私的今天,一些政府網站卻「主動」洩露隱私了。近日,澎湃新聞連續報導了內蒙古、廣西、山東、江蘇揚州等地政府網站洩露執法人員個人信息一事。以此反觀這種將執法人員個人信息「一股腦兒」公開的行為,看起來是在政府信息的公開透明上邁出了「大步」,卻也容易洩露個人隱私,對個體的工作、生活帶來多重隱患。政府部門的執法人員,首先也是人。在實際的具體工作中,其個人隱私同樣應當得到有力保障。尤其是,諸如個人身份證號等此類明顯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更不應不做任何處理、大搖大擺公布開來。
  • 疫情期間登記的個人信息遭受洩露危機 這些信息應當如何處理?
    代表委員支招:  1.加強規範性管理,設立退出機制  2.若遭洩露,應當納入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範疇  3.個人信息應分類分級保護 疫情緩解後部分應急措施應解除  疫情防控促成了一次全民信息採集,如何管理這些個人信息,確保安全可靠,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
  • 人臉識別不能少 但個人隱私安全保護水平亟待提高!
    受益於這幾年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在全國各行各業遍地開花,小到手機登錄解鎖、刷臉支付,大到賦能各大場景落地,輔助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建設,近些年,我們在很多地方都能發現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場景。
  • 您的信息正被洩漏!YouTube隱私如何設置保護信息安全?
    YouTube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一部分,您是否擔心使用YouTube的過程中會有信息安全或隱私洩露的問題呢? 您的視頻觀看習慣以及喜愛偏好可能會向全世界公開。如果您創建和上傳視頻,則可能會意外洩露地址或電話號碼之類的私人信息。
  • 信息洩露疑雲籠罩 透明人該如何自我保護?
    信息販子稱,40元可買超過4G的簡歷數據。被洩露的信息包括工作經驗、出生日期、居住地、手機號、郵箱、學歷信息、自我評價、求職意向、工作經驗、語言能力、技能信息等,相關人員涉嫌違反哪些法律法規?可能遭受怎樣的處罰?相比快遞信息洩露程度是不是更嚴重了?丁曉東:從法律上來說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洩露更嚴重了),這裡的區分非常複雜,涉及隱私保護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區分。
  • 個人信息網絡安全日 | 這些知識你一定能用上
    連接未知的WiFi可能會在我們使用該WiFi的過程中個人信息就不知不覺地被黑客所竊取,尤其是未加密的WiFi,傳輸數據也是未加密的,因此極易造成信息洩露。5. 和陌生人聊天時不要透露個人信息。Ø 「暗藏病毒」的二維碼:不法分子將帶有病毒程序的網址連結生成二維碼,用戶用手機掃描後或手機中毒、或洩露隱私信息、或被強制安裝吸費軟體。Ø 「內含隱私」的二維碼:含有個人信息的二維碼(實名制票據上的二維碼)不能亂扔,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洩露個人隱私。
  • 智能坐墊,如坐針氈!看我們個人信息如何保護?
    「智能坐墊」收集數據的相關頁面 帖子一經發出,便引起了大規模討論,有網友在感嘆科技改變生活,也有網友表示「智能坐墊」收集的這些數據涉及個人隱私,不應被公司和老闆掌握。
  • 華為瀏覽器獲BSI權威認證 多舉措保護用戶信息和隱私安全
    四項國際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領域的權威認證。華為瀏覽器面向全球用戶提供服務,此次通過認證,意味著其產品技術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已獲得國際標準組織認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用戶個人信息和隱私安全問題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 深度|信息洩露疑雲籠罩,透明人該如何自我保護?
    丁曉東:從法律上來說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洩露更嚴重了),這裡的區分非常複雜,涉及隱私保護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區分。隱私保護一般是針對民事侵權領域,比如說有人洩露了你的個人信息,轉賣給了其他人,這個時候涉及隱私侵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的話,適用民法典的第4篇第6章的第1032條到1033條的規定。
  • 男子洩露成都確診女孩隱私信息,被警方處罰!
    、謠言各種質疑、聲援此起彼伏也再次引發人們對疫情防控期間應該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問題的關注11月19日晚,一份來自非正常渠道的《關於天津市泰達醫院報告一例新冠肺炎陽性檢測病例的初步調查報告》開始在社交媒體傳播,裡面記錄了楊某和其家人的詳細家庭住址、手機號等信息,以及楊某近14天全部行程,包括他在不同場合接觸過的人的姓名和手機號碼等。趙明與楊某接觸的細節,包括趙明的住址和手機號也在其中。
  • 疫情防控中如何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工作?
    三是利用個人位置信息、行程信息預測疫情發展,確定密切接觸者。利用手機及APP相關個人信息分析「潛在傳染源」。以手機及APP相關的個人信息大數據為出發點,可以有效監測人口流動和分布。但廣大的基層工作人員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缺乏了解,對個人隱私保護的重要程度認識不足。疫情嚴重、緊急情況下,存在傳播是為了幫助監督、是為了控制疫情的想法,這在源頭上為個人信息洩露埋下了嚴重的隱患。二是用於疫情防控應用的個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尚需要細化落實。
  • 一刻相冊最新版本升級安全功能,保護用戶敏感信息安全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把如身份證、駕駛證、銀行卡等和個人身份信息密切相關的照片保存至手機相冊中來應對不時之需。但如果不慎丟失手機,而手機中存儲的照片、視頻又無法鎖定和遠程刪除,就極易洩露給不法分子,可能帶來個人信息被非法用於詐騙、借貸等困擾。
  • 高度重視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 小米AIoT安全峰會現場為白帽子頒獎
    以行業最嚴格的隱私標準捍衛用戶數據權利,深受用戶喜愛。同時小米發布了「小米隱私」品牌,這是小米對用戶隱私保護的一份承諾。「小米早在2012年便成立了專門的安全團隊,2014年開始布局IoT,也就是生態鏈或者智能家居、智能設備。2015年我當時對安全團隊說我們不能僅僅局限於網際網路安全、手機安全,我們應該拓展到IoT安全,IoT這塊是很大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