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2020-12-23 大河網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李鳳虎

  前不久,圓通速遞「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該事件再次引發社會各方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熱議。

  如今,不管是網購、叫網約車、點外賣還是使用App,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為什麼會被洩露?該如何加強監管?12月8日,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

  個人信息如何被洩露?

  平時生活中,個人信息被洩露屢見不鮮,剛剛買了房,裝修公司的電話就打過來了;孩子剛上小學和初中,培訓機構的邀請參加培訓電話就來了;網上購物剛下訂單,無貨退款的詐騙電話就跟來了;預訂航班還沒起飛,退票改籤的詐騙電話就會緊隨而至……

  鄭州警方根據偵破各類侵害公民個人信息案件,總結梳理個人信息洩露主要有5大途徑。

  企業「內鬼」倒賣信息。移動互聯與大數據時代,越來越多的機構積極搜集公民個人信息,並形成自身日益龐大的資料庫,典型代表如電商網站、快遞公司、房地產中介等。然而,由於內部管理制度的不嚴謹,企業「內鬼」頻頻出現,一些員工受利益引誘,鋌而走險倒賣客戶個人信息。

  利用網站漏洞盜取信息。各大網站因網絡漏洞而被不法分子利用,導致大量用戶個人信息洩露,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平均每個中國網民至少被洩露了8條以上的個人信息。

  木馬病毒竊取信息。在所有作案手段中,手機木馬簡訊已成為不法分子慣用的詐騙方式。他們把自己偽裝成學校老師、同學、親朋好友等人的身份,通過偽基站向周圍的手機用戶發送木馬簡訊,用戶只要一點擊簡訊連結,各種網銀帳號、密碼、簡訊驗證碼都將被木馬盜取,並轉發到不法分子手中。

  免費WiFi和二維碼暗藏「黑手」。免費WiFi成了隱私洩露的重災區,一旦連接詐騙WiFi,用戶的網銀和支付帳號、密碼等各類信息,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不法分子盜取。用戶掃描惡意二維碼,相當於點擊了一個帶有木馬病毒的簡訊連結,手機將被植入木馬病毒。

  登錄密碼簡單統一易被破解。一碼通用雖簡單省事又好記,但其中安全隱患重重。當不法分子盜取或破解了你的某個帳戶後,將會把相應數據在其它網站或帳戶上進行嘗試登錄,比如,獲取了你的銀行帳戶,再在支付寶帳戶嘗試登錄。

  按照公安部「淨網2020」專項行動統一部署,省公安廳組織全省公安機關嚴厲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不履行網絡安全保護義務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壓實網絡運營者主體責任,有力維護我省風朗氣清的網絡空間。

  其中,新鄉市公安局偵破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斬斷一個通過招聘網站非法獲取求職者簡歷,並層層轉賣至網絡賭博、網絡詐騙等犯罪團夥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鏈條;南陽市公安局摧毀一個以王某為首的製作、傳播、使用木馬工具,非法獲取他人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團夥;鄭州市某學校因洩露學生信息,被警方處以10萬元的行政罰款,相關責任人被處以行政罰款。

  如何守好個人信息安全防線?

  對於頻頻出現的信息洩露事件,快遞行業也作出了應對之策。公開資料顯示,自2016年至今,國內70家大型快遞物流企業聯合成立了快遞物流「黑名單」查詢系統。將盜竊快件、洩露客戶信息、倒賣客戶信息等12種違規違法行為列入黑名單。參與快遞物流企業「黑名單」系統的企業承諾,5年之內不使用「黑名單」上的快遞人員。

  僅靠行業自律還不夠,監管和懲戒需進一步加大力度。

  河南春屹律師事務所主任張少春說,在法律實踐中,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個人提起民事訴訟的案例極少,難度相對較大。他曾代理過類似案件,發現最大的難點在於,被洩露個人信息的用戶很難證明兩點:第一是很難證明信息洩露的途徑是否來自於被告,因為有可能很多渠道主體均掌握用戶的個人信息;第二是證明損失,由於一些信息洩露並不直接導致財產損失,或者有些間接的損失不好證明。

  張少春認為,想要杜絕信息洩露,要提高違法成本,應當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懲戒力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信息洩露問題。此外,監管部門需要加強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敦促企業不斷投入成本、履行相關義務。同時也要從源頭加大對用戶數據洩露的打擊力度和懲罰力度。

  省社科院一位社會學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尚未制定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項法律,相關法律法規相對分散,雖然規定了企業對保護個人信息所負的法律義務,但並未具體規定企業應有的信息保護安全制度,也缺乏具體考核標準。在個人隱私保護立法方面,我國亟待加強建立相關法律制度,加快制定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

  據悉,今年9月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被寫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的第一類項目,這將對如何保護個人信息提供系統性指引。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正在徵求意見,擬大幅提高違法成本,對企業需履行的個人信息保護義務進行了明確規定。違反本法規定處理個人信息,或者處理個人信息未按照規定採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的,可對企業處以5000萬元以下或上一年度營業額百分之五以下的罰款,同時要對直接責任人處以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以及企業關停、證照吊銷的嚴厲後果,這將極大震懾企業濫用個人信息、疏於採取安全保護措施等行為。

  我們如何防止個人信息洩露?

  鄭州市公安局犯罪偵查局有關負責人說,在很多時候,往往是用戶個人隱私保護意識的淡薄和缺失,信息洩露主要原因是由自己造成的。因此,用戶需要提高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加強自我防範。

  警方提醒,一旦發現個人信息洩露或聯絡工具丟失,要在第一時間通知家人或親友,提醒他們加以防範,避免上當受騙。同時,用戶也要切實增強個人信息的自我保護意識:一是謹慎使用個人證件,如在身份證複印件上註明「僅供辦理XX業務」;二是不要隨便在網站或公共場所提交個人信息;三是使用的電腦、手機電子設備等要使用安全密碼,不要使用公共場所開放式的WIFI網絡;四是不要輕信各種不規範的市場調查;五是不要在微信朋友圈等聊天工具中發布個人的出行信息。

  一旦發現個人信息洩漏,應該怎麼辦?警方表示,如今個人信息往往和銀行帳號、密碼等重要的信息聯繫在一起,如果個人信息洩露,應該馬上修改重要的密碼,還要在第一時間撥打銀行客服電話掛失並凍結帳戶。當遇到不法分子利用掌握的個人信息,通過手機、固定電話、微信、電子郵箱等渠道實施敲詐勒索、詐騙等不法侵害行為時,要及時撥打110報警,並積極配合公安機關開展工作。


相關焦點

  • 政府官網洩露個人信息,說好的隱私保護呢?
    萬萬沒想到,在法律加強保護個人隱私的今天,一些政府網站卻「主動」洩露隱私了。近日,澎湃新聞連續報導了內蒙古、廣西、山東、江蘇揚州等地政府網站洩露執法人員個人信息一事。以此反觀這種將執法人員個人信息「一股腦兒」公開的行為,看起來是在政府信息的公開透明上邁出了「大步」,卻也容易洩露個人隱私,對個體的工作、生活帶來多重隱患。政府部門的執法人員,首先也是人。在實際的具體工作中,其個人隱私同樣應當得到有力保障。尤其是,諸如個人身份證號等此類明顯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更不應不做任何處理、大搖大擺公布開來。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洩露信息者應負什麼責任? 丁曉東表示,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成都女孩事件凸顯了現在信息的知情權和隱私保護之間還沒有發展出來一個非常好的機制,我們在這類事件中尤其要注意合理保護個人隱私。
  •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 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 立法在途 專家熱議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原標題:立法在途專家熱議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經濟觀察網記者姜鑫「住址是個人隱私還是敏感信息?區分隱私和個人敏感信息在個人信息保護上有什麼意義?當他界定為隱私的時候,如果產業去保護肯定是強保護,但是個人信息當中的個人敏感信息是不是已經完全強保護,需要在立法過程中進一步明確。」
  • 可怕的不僅是病毒,隱私洩露更讓人擔憂,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
    這幾日,成都確診女孩事件一直在發酵,本來只是官方按規定公布確診病例的軌跡,誰曾上竟然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網暴,成都女孩從身份證到家庭住址等個人隱私,也都被曝光。而且,回顧整個事件,可怕的不僅是病毒,隱私洩露更令人擔憂。個人隱私竟讓這麼容易被曝光,這不禁讓人背脊發涼。在信息化時代之下,隱私保護是始終繞不開的話題,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事件、成都女孩事件等,都加重了人們對信息安全的憂慮。那麼,除了行業自律、加大監管與懲戒手段等,個人該如何守住安全防線?
  • 怎樣徹底清理手機內的隱私信息防止第三方恢復?個人隱私保護指南!
    怎樣徹底清理手機內的隱私信息防止第三方恢復?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被強行推入「大數據」時代。不管你是否願意,我們手機裡的個人數據正在不經意間被動地被搜集並使用。個人數據的網絡化和透明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面對個人信息被洩露的風險,我們是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的去保護我們的個人隱私不被洩露,當然是選擇後者。
  • 舊手機是如何一步步洩露你的個人隱私的?保護隱私請這樣做!
    舊手機是如何一步步洩露你的個人信息的?時下,各種智慧型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不少手機用戶在更換新手機後都會選擇把「退休」的閒置手機賣給二手手機回收市場。這樣安全嗎?「恢復出廠設置」能否一了百了?手機中一般都保存了我們大量的私人信息,你能確保不被洩漏嗎?舊手機裡面的數據信息應該怎麼處理?
  • 男子洩露成都確診女孩隱私信息,被警方處罰!
    05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11月16日起,多家媒體刊載相關報導,「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等相關話題引發網民熱議。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法律是這樣規定的對個人隱私權的法律保護,體現在刑法、行政法諸方面。
  • 招聘網站緣何成隱私洩露「重災區」?
    招聘網站緣何成隱私洩露「重災區」?這種網上簡歷售賣目前已形成「一條龍」產業鏈,使眾多求職者掉進信息洩露「陷阱」。簡歷被賣,首先就要查找源頭。現在有些不法分子在招聘網站上註冊了「空殼」公司,以此「套取」求職者的簡歷。但這種做法獲得的簡歷畢竟有限,因而更多的不法分子是通過「黑客」以及招聘平臺員工中的「內鬼」,來取得大量個人資料,這成為簡歷洩露的主要渠道。
  • 個人信息屢遭洩露,防控需求與過度索取平衡點在哪兒
    但為何流調之後,病例乃至親屬信息總是無法得到妥善地的保護?患者信息的洩露也不禁讓人聯想到疫情期間的日常掃碼、填表等,似乎到處都是信息洩露的風險點。防控需求與過度索取平衡點在哪?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能否兼顧?大數據是否會帶來個人隱私的洩露?完整的數據保護體系如何建立?帶著這些疑問,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了四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尋找疫情期間個人信息保護之道。
  • 個人信息屢遭洩露 防控需求與過度索取平衡點在哪兒
    但為何流調之後,病例乃至親屬信息總是無法得到妥善地的保護?患者信息的洩露也不禁讓人聯想到疫情期間的日常掃碼、填表等,似乎到處都是信息洩露的風險點。防控需求與過度索取平衡點在哪?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能否兼顧?大數據是否會帶來個人隱私的洩露?完整的數據保護體系如何建立?帶著這些疑問,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了四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尋找疫情期間個人信息保護之道。
  • 害怕隱私洩露?iPhone用戶隱私保護技巧你知道幾個
    在如今這個資訊時代,隱私洩露的事情經常發生,這時候保護好手機上的隱私信息就變得非常重要了。那麼,果粉用戶們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隱私呢?保護帳號密碼對於果粉朋友來說,Apple ID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帳戶被別人盜用登錄,那麼損失的將不只是Apple Store上的付費軟體和遊戲,還有相冊、聯繫人、簡訊信息等隱私信息。想要有效地保護Apple ID ,可以用到這個雙重認證功能。
  • 央視揭秘隱私洩露,MDC重拳出擊保護用戶
    據報導稱,此次事件不僅涉及不法團隊,更嚴重的是,部分著名中介招聘公司也陷入隱私洩露醜聞。據報導中某某信息販子稱,他手中有十萬條個人簡歷,這些數據只需要40元,並且這些簡歷都是從某些知名招聘公司中流傳出來,甚至帶有這些公司的logo。其實招聘公司洩露個人隱私早已經不是新聞,甚至有內部員工參與倒賣個人簡歷。
  • 大數據時代,我們的個人信息要如何保護?
    雖然我們很反感隱私洩露,但每天我們的私人信息卻時常在我們沒注意的地方不斷暴露著。躺了沒多久,又一通電話打了進來,我直呼好傢夥,這些銷售到底是疊了多厚的復活甲,簡直比牛皮癬還頑強。「喂?雖然他那比我們「海普」還不標準的普通話大概是騙不了幾個人,但是他精確的掌握著我們的個人信息,難免會有人上當,如果是對電信詐騙抵抗能力差的老年人接到這通電話,後果根本無法設想。茫茫網際網路,騙子到底是從哪拿到我的個人信息的?
  • 陳喬恩自曝個人隱私遭洩露,被電話騷擾不斷,怒斥:噁心死了
    11月24日,陳喬恩在個人社交平臺上曬出一張照片,怒斥自己手機號被洩露從而遭到騷擾。陳喬恩稱自己因為要處理事情出於方便和信任留下了手機號碼,但是動輒就收到了電話騷擾,陳喬恩自責心太大了,使自己一下午心情都不好,並且陳喬恩還特意強調「噁心死了……沒有安全感覺真差」。
  • 成都女孩遭「網暴」,個人信息被公開,是誰洩露了你的隱私?
    希望警方能嚴懲洩露個人隱私者,這不僅是為趙某討回公道,更是為了保證每一個人的隱私不被侵犯。 成都女孩被「網暴」的背後,在筆者看來,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個人隱私的洩露。
  • 拿個廁紙都要刷臉!誰來保護我們的信息安全?
    可是人臉信息一旦遭洩露,可能對你造成重大損失,已有活生生的例子出現。上述報告就指出,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部分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視頻演示用照片騙過人臉識別門禁。記者在多家社交平臺發現,「照片騙過人臉識別門禁」的案例屢見不鮮。
  • 又一黑產被央視曝光,日賺幾千的背後,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然而,如今的部分招聘平臺,卻成為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甚至發展成為一條簡歷信息販賣的黑色產業鏈。根據央視最新的調查,很多求職者在招聘平臺投遞簡歷之後,並沒有等到企業的回覆,而是開始頻繁接到貸款、賣房、刷單等騷擾電話。
  • 信息洩露疑雲籠罩 透明人該如何自我保護?
    隱私保護一般是針對民事侵權領域,比如說有人洩露了你的個人信息,轉賣給了其他人,這個時候涉及隱私侵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的話,適用民法典的第4篇第6章的第1032條到1033條的規定。當然隱私信息裡也會有分類,現在還在爭論當中,比如說一般信息和私密信息的一個區分。個人信息保護裡也會區分兩種情形,所謂的個人信息和個人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