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揭秘隱私洩露,MDC重拳出擊保護用戶

2020-12-26 執筆抒情區塊鏈

用戶隱私被洩露、私人數據被盜用,已經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頑疾之一,大眾對之是又恨又惡,但卻無可奈何。

時值秋招實習,各高校大四學生都在四處投放簡歷,而簡歷中內容詳細全面,且更加容易聯繫,不法分子借面試等藉口,也更容易添加聯繫方式進一步盜取更私密的個人信息,進而成為了現在的一大灰色地帶。

近日央視報導揭露了某些中介機構販賣簡歷、洩露個人隱私的舉措,將大眾的目光聚集在這一不法領域。據報導稱,此次事件不僅涉及不法團隊,更嚴重的是,部分著名中介招聘公司也陷入隱私洩露醜聞。據報導中某某信息販子稱,他手中有十萬條個人簡歷,這些數據只需要40元,並且這些簡歷都是從某些知名招聘公司中流傳出來,甚至帶有這些公司的logo。

其實招聘公司洩露個人隱私早已經不是新聞,甚至有內部員工參與倒賣個人簡歷。據之前的報導,這些生意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和價值體系,某知名中介求職網站一手簡歷每條1.8-2.5元,二手簡歷每條0.8-1.5元,其他網站每條價格0.6-1元,而二手簡歷信息,那就是40元可買10萬份的極端情況。

簡歷是大眾及其私密的隱私信息,它包含了一個人的受教育情況、家庭情況、家庭住址、工作歷程等等私密、周詳的信息,本來中介招聘公司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求職者和招聘單位,提高效率的上好選擇,可是卻被利益薰心的不法分子、行業的敗壞者變成了牟利工具。

這種情況是不能容忍的,個人隱私安全重於泰山,社會監督和司法監管必須行動起來,並且進一步的技術護航、保護升級也是迫在眉睫。

簡歷的洩露源頭,一是不法分子在招聘網站上註冊的空殼公司,以此套取簡歷,但這種做法費時費力、效率不高,最大的源頭還是中介平臺中的「老鼠屎」,他們利慾薰心,出賣大量個人隱私,甚至這些人不少是平臺的高層人員,才能有收集大量資料販賣的權限,而平臺對此中「創收行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於此類行業黑幕,需要外界監管的介入,要加強對於招聘單位的資質審核,並確立隱私洩露後對平臺責任的追究。雖然《網絡安全法》也規定了相關企業平臺不得違法侵犯個人隱私,但是平臺往往推鍋給內部個人,形成事實上的不作為。

這就需要技術上的進步,把隱私保管權從平臺手中搶回來,防止平臺過度收集用戶個人隱私資料。

MDC團隊作為區塊鏈行業的領航者,在區塊鏈技術投身網絡安全領域,一直在不懈鑽研,為網際網路時代用戶的隱私保護,提供絕對機器信任的技術產品和保護方案。

首先是防止數據洩露功能,將信息在收集、存儲、使用、傳輸、銷毀的全生命周期進行上鏈存儲,相關隱私信息被打上個人印記,且一旦用戶個人數據被盜用、洩露(信息上鏈難以洩露),可追溯相關不法人員,切實做到個人信息完全個人保管,極大程度防止信息洩露,且萬一洩露後,相關人員可收到警示,及時進行追溯處理,最大程度確保隱私信息安全。

並且將輔以檢測報警系統,該系統將與相關監管結構和執法機構進行深度合作,協助監管機構開展有效的信息風險檢測,幫助執法機構進行相關的不法行為追溯,最大程度提高監管體制的處理能力。

簡歷是個人及其隱私並且周全的隱私信息,每位職場人應該注重防護相關隱私,保護好個人信息,MDC同時也在努力扼殺外界隱私洩露風險,為大眾提高安全可靠的求職環境。

相關焦點

  • 【地評線】60款App下架:重拳出擊更要標本兼治
    用法治之手保護看不見的個人信息安全,也是看得見的民生工程。此次下架的60款App涉及到衣食住行等與用戶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工信部根據《網絡安全法》等法律重拳出擊、依法整飭,彰顯了國家維護用戶合法權益的堅定決心,讓人拍手叫好。但是,下架不是結束,我們也要警惕個別應用平臺因利益驅動,視監管一陣風,換個馬甲又捲土重來的現象。
  • 害怕隱私洩露?iPhone用戶隱私保護技巧你知道幾個
    在如今這個資訊時代,隱私洩露的事情經常發生,這時候保護好手機上的隱私信息就變得非常重要了。那麼,果粉用戶們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隱私呢?保護帳號密碼對於果粉朋友來說,Apple ID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帳戶被別人盜用登錄,那麼損失的將不只是Apple Store上的付費軟體和遊戲,還有相冊、聯繫人、簡訊信息等隱私信息。想要有效地保護Apple ID ,可以用到這個雙重認證功能。
  • 可怕的不僅是病毒,隱私洩露更讓人擔憂,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
    對於此事,央視評論道:對於疫情焦慮不該成為網暴的理由。而且,回顧整個事件,可怕的不僅是病毒,隱私洩露更令人擔憂。個人隱私竟讓這麼容易被曝光,這不禁讓人背脊發涼。在信息化時代之下,隱私保護是始終繞不開的話題,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事件、成都女孩事件等,都加重了人們對信息安全的憂慮。那麼,除了行業自律、加大監管與懲戒手段等,個人該如何守住安全防線?加強個人隱私保護,日常中對他人多一份警惕,不輕易洩露個人信息十分必要。
  • 隱私與權利並重,用戶隱私保護應該是什麼樣子?
    疫情感染已經夠可怕了,所有隱私信息還被一絲不掛地掛在了網上。想來讓人覺得實在毛骨悚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隱私洩露導致的詐騙、金融盜竊、垃圾營銷、輿論攻擊等等事件發生的頻次似乎已成「家常便飯」。而如此嚴峻的社會現實,真的就只能聽之任之了嗎?科技的發展真的就只能罔顧用戶隱私了嗎?便利or隱患?
  • 流氓APP竊取用戶隱私?小米谷歌重拳出擊
    當代智慧型手機用戶太難了。每次下載 APP,打開 APP,都要膽戰心驚地給各位 APP 大佬遞權限。APP 呢,真當自己是大佬,不給就不讓用,非逼著用戶在「沒隱私」和「沒法用」之間做出選擇。設置頁面的描述如下:為保護用戶數據,如果幾個月未使用該 App,權限將被自動取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項功能也許很難發揮作用,畢竟幾個月不用的 App,應該已經被卸載了。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他們把自己偽裝成學校老師、同學、親朋好友等人的身份,通過偽基站向周圍的手機用戶發送木馬簡訊,用戶只要一點擊簡訊連結,各種網銀帳號、密碼、簡訊驗證碼都將被木馬盜取,並轉發到不法分子手中。  免費WiFi和二維碼暗藏「黑手」。免費WiFi成了隱私洩露的重災區,一旦連接詐騙WiFi,用戶的網銀和支付帳號、密碼等各類信息,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不法分子盜取。
  • 舊手機是如何一步步洩露你的個人隱私的?保護隱私請這樣做!
    舊手機是如何一步步洩露你的個人信息的?時下,各種智慧型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不少手機用戶在更換新手機後都會選擇把「退休」的閒置手機賣給二手手機回收市場。這樣安全嗎?「恢復出廠設置」能否一了百了?手機中一般都保存了我們大量的私人信息,你能確保不被洩漏嗎?舊手機裡面的數據信息應該怎麼處理?
  • 又一黑產被央視曝光,日賺幾千的背後,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然而,如今的部分招聘平臺,卻成為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甚至發展成為一條簡歷信息販賣的黑色產業鏈。根據央視最新的調查,很多求職者在招聘平臺投遞簡歷之後,並沒有等到企業的回覆,而是開始頻繁接到貸款、賣房、刷單等騷擾電話。
  • 虛擬小號助力物流快遞行業提升效率,保護用戶隱私
    在這個體驗為王的時代,快遞物流行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快遞企業開始意識到提供優質用戶體驗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其中就包括了在快件攬收、分揀、封發、轉運、投送、信息錄入、查詢、疑難快件進行處理中與用戶接觸最多體現服務質量的三個環節:快件攬收、查詢、以及投送。
  • 政府官網洩露個人信息,說好的隱私保護呢?
    萬萬沒想到,在法律加強保護個人隱私的今天,一些政府網站卻「主動」洩露隱私了。近日,澎湃新聞連續報導了內蒙古、廣西、山東、江蘇揚州等地政府網站洩露執法人員個人信息一事。以此反觀這種將執法人員個人信息「一股腦兒」公開的行為,看起來是在政府信息的公開透明上邁出了「大步」,卻也容易洩露個人隱私,對個體的工作、生活帶來多重隱患。政府部門的執法人員,首先也是人。在實際的具體工作中,其個人隱私同樣應當得到有力保障。尤其是,諸如個人身份證號等此類明顯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更不應不做任何處理、大搖大擺公布開來。
  • 招聘網站緣何成隱私洩露「重災區」?
    招聘網站緣何成隱私洩露「重災區」?簡歷因內容詳細而全面成為了不法分子的「香餑餑」,加上求職者電話更容易打通,好友申請也更容易通過,因而成為了個人隱私洩露的主要領域之一。在求職領域,通過招聘網站投遞簡歷,既避免了求職者的盲目奔波,又提高了招聘單位的工作效率。原本是一件「雙贏」的事情,卻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成為了有利可圖的「生意」。
  • 發個自拍,怎麼就洩露隱私了?
    孩子們以為看照片的都是來自網絡上的「好友」,卻不知其中或許還潛藏打著壞主意的不法分子,暗暗搜集關於他們的各種隱私信息…青少年隱私洩露後果很嚴重嗎?當隱私在網絡上洩露並被不法分子利用後,信息可能會被公開售賣,當事人甚至還可能受到威脅謾罵、敲詐勒索。案例1 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用戶隱私後,出售遊戲帳號、支付帳號、電話號碼、銀行卡、身份證、戶籍信息等。
  • App洩露隱私為何如此難根治
    安卓:為保護隱私系統真盡力了嗎?  人們談論APP洩露隱私,說的一般都是安卓APP的情況。安卓系統一直以開放著稱,這特性也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了對權限、用戶敏感信息如何管理的態度之上。APP洩露隱私為何難根治?安卓系統本身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APP:為何它們會對隱私為所欲為?  如果你經常使用國產APP,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情況——國內APP和國外APP相比,申請了更多的權限、有更多洩露用戶隱私的風險。甚至同一個APP,國際版就遠比國內版乾淨,為何APP到了國內就喜歡對隱私為所欲為?
  • 曝光 街頭隨處可見的掃碼列印照片機,分分鐘洩露你的隱私!
    亂掃二維碼是有風險的,小心被盜號洩露信息。個人隱私有洩露可能,是否屬實?有市民擔心,圖片編輯時,用戶要麼是把圖片傳給了這個剛關注的陌生公眾號,要麼是傳給了這臺免費印表機的運營後臺,總之並不是知根知底的第三方。第三方後臺通過了列印申請,用戶才能收穫一張免費照片。
  • 成都女孩遭「網暴」,個人信息被公開,是誰洩露了你的隱私?
    對於此事,央視評論道:個人生活不該是公眾話題,防疫才是。央視還表示,若是一個人感染後,因為去過某些地方便受到網絡暴力,那此後有類似事件,還有多少人會第一時間如實坦白?
  • 信息洩露疑雲籠罩 透明人該如何自我保護?
    丁曉東:從法律上來說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洩露更嚴重了),這裡的區分非常複雜,涉及隱私保護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區分。隱私保護一般是針對民事侵權領域,比如說有人洩露了你的個人信息,轉賣給了其他人,這個時候涉及隱私侵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的話,適用民法典的第4篇第6章的第1032條到1033條的規定。
  • 微信用戶注意:這3個「功能」容易洩露個人隱私?看完你就明白了
    眾所周知,網際網路信息化時代,不僅僅是「大數據」時代,同時也是「實名制」時代,我們每一個網民的個人信息,都會被我們所瀏覽的各大網站、平臺以及APP所收錄,所以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也就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微信作為國內最大的社交軟體、支付軟體,使用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1億,如果微信使用不當,也非常容易洩露隱私,因此,微信用戶就需要注意了!這3個「功能」趕緊檢查一下,以防個人信息洩露!首先,第一個功能就是「登錄設備管理」。
  • iPhone用戶要注意,這幾個設置最好關閉,別讓自己隱私洩露了!
    iPhone用戶要注意,這幾個設置最好關閉,別讓自己隱私洩露了!大家也都知道,現在手機這個東西是很容易洩露隱私的,稍微不注意就不知道自己的個人信息被誰盜走了。那麼針對現在使用蘋果手機用戶比較多的情況,我們來說說如何避免我們的蘋果手機隱私洩露。其實很簡單,只要將這幾個設置關閉就可以了。第一個設置:關閉消息顯示預覽消息的預覽也就是說我們手機中每一個軟體有消息彈出來的時候,都會顯示具體的消息內容。有的時候的確是很方便,因為我們可以一眼就看到消息的內容,然後決定要不要點進去看。
  • 個性化廣告:把數據隱私的掌控權還給用戶
    正如上海消保委所言,用戶應當有權利拒絕個性化廣告推薦。這一提倡所指向的,正是今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所強調的問題之一:大數據時代下的隱私保護。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是,用戶隱私無法得到徹底保護,並且用戶在隱私洩露面前幾乎無能為力。隱私即用戶的數據信息,當用戶使用網絡服務時,數據信息就已從由網絡服務提供商所鋪設的無數路徑被多方獲取並分析,而用戶對此一無所知。
  • iPhone怎麼保護個人隱私數據不被洩露?這樣設置隱私無憂!
    現在,很多人的手機中都有著不少的重要資料,那麼,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被洩露已經成為了智慧型手機用戶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iPhone怎麼保護個人隱私數據不被盜取?一起來看看吧。iPhone個人隱私保護設置方法:1.首先,我們需要給 iPhone 設置一個鎖屏密碼,這個鎖屏密碼最好在 6 位或以上,這樣就能夠確保 iPhone 即使丟失了也沒人能夠輕易看到我們的資料。2.進入設置--控制中心,將控制中心設置成鎖定屏幕上不能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