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隱私被洩露、私人數據被盜用,已經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頑疾之一,大眾對之是又恨又惡,但卻無可奈何。
時值秋招實習,各高校大四學生都在四處投放簡歷,而簡歷中內容詳細全面,且更加容易聯繫,不法分子借面試等藉口,也更容易添加聯繫方式進一步盜取更私密的個人信息,進而成為了現在的一大灰色地帶。
近日央視報導揭露了某些中介機構販賣簡歷、洩露個人隱私的舉措,將大眾的目光聚集在這一不法領域。據報導稱,此次事件不僅涉及不法團隊,更嚴重的是,部分著名中介招聘公司也陷入隱私洩露醜聞。據報導中某某信息販子稱,他手中有十萬條個人簡歷,這些數據只需要40元,並且這些簡歷都是從某些知名招聘公司中流傳出來,甚至帶有這些公司的logo。
其實招聘公司洩露個人隱私早已經不是新聞,甚至有內部員工參與倒賣個人簡歷。據之前的報導,這些生意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和價值體系,某知名中介求職網站一手簡歷每條1.8-2.5元,二手簡歷每條0.8-1.5元,其他網站每條價格0.6-1元,而二手簡歷信息,那就是40元可買10萬份的極端情況。
簡歷是大眾及其私密的隱私信息,它包含了一個人的受教育情況、家庭情況、家庭住址、工作歷程等等私密、周詳的信息,本來中介招聘公司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求職者和招聘單位,提高效率的上好選擇,可是卻被利益薰心的不法分子、行業的敗壞者變成了牟利工具。
這種情況是不能容忍的,個人隱私安全重於泰山,社會監督和司法監管必須行動起來,並且進一步的技術護航、保護升級也是迫在眉睫。
簡歷的洩露源頭,一是不法分子在招聘網站上註冊的空殼公司,以此套取簡歷,但這種做法費時費力、效率不高,最大的源頭還是中介平臺中的「老鼠屎」,他們利慾薰心,出賣大量個人隱私,甚至這些人不少是平臺的高層人員,才能有收集大量資料販賣的權限,而平臺對此中「創收行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於此類行業黑幕,需要外界監管的介入,要加強對於招聘單位的資質審核,並確立隱私洩露後對平臺責任的追究。雖然《網絡安全法》也規定了相關企業平臺不得違法侵犯個人隱私,但是平臺往往推鍋給內部個人,形成事實上的不作為。
這就需要技術上的進步,把隱私保管權從平臺手中搶回來,防止平臺過度收集用戶個人隱私資料。
MDC團隊作為區塊鏈行業的領航者,在區塊鏈技術投身網絡安全領域,一直在不懈鑽研,為網際網路時代用戶的隱私保護,提供絕對機器信任的技術產品和保護方案。
首先是防止數據洩露功能,將信息在收集、存儲、使用、傳輸、銷毀的全生命周期進行上鏈存儲,相關隱私信息被打上個人印記,且一旦用戶個人數據被盜用、洩露(信息上鏈難以洩露),可追溯相關不法人員,切實做到個人信息完全個人保管,極大程度防止信息洩露,且萬一洩露後,相關人員可收到警示,及時進行追溯處理,最大程度確保隱私信息安全。
並且將輔以檢測報警系統,該系統將與相關監管結構和執法機構進行深度合作,協助監管機構開展有效的信息風險檢測,幫助執法機構進行相關的不法行為追溯,最大程度提高監管體制的處理能力。
簡歷是個人及其隱私並且周全的隱私信息,每位職場人應該注重防護相關隱私,保護好個人信息,MDC同時也在努力扼殺外界隱私洩露風險,為大眾提高安全可靠的求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