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我們中國雖然也存在許多少數民族語言,但超過90%的人口母語都是漢語。當然,在漢語內部可以說也是方言眾多,有些地區的方言之間還差異很大,彼此之間根本聽不懂,但他們都是漢語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而在與中國體量差不多的歐洲,卻幾乎是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所以整個歐洲雖然地盤和中國差不多大,人口甚至只有中國的一半,但卻擁有數十種使用人數相差不是特別大的語言。不過在歐洲,有些語言之間的差異卻非常小,甚至不同國家的兩種語言彼此之間不用相互專門學習就能聽懂,那麼這些語言是否也可以算作是歐洲語言的不同方言,中國和歐洲語言數量差異如此之大是否只是統計標準的不同所導致的?現代歐洲人又都是說什麼語言呢?
什麼是語言?什麼是方言?
其實如果客觀地說,中國和歐洲之間對於什麼樣的語言能夠被認定為語言,什麼樣的語言應該被認定為方言確實有一定差異,但差異卻並不大。在相對國際通行的定義中,如果兩種語言相互之間完全聽不懂,那麼通常它們就會被視為是兩種語言,但如果兩種語言雖然在發音和語法方面有一些差異,但如果相互之間還能聽得懂,那麼它們就會被視為是同一語言的兩種方言。
但在現實裡,其實對於什麼樣的差異算語言,什麼樣的差異算方言,其實界定又並不是那麼的清晰。比如可能許多朋友都聽說過,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之間差異極小,以這兩種語言為母語的人不用學習對方的語言也基本可以相互聽懂。但其實這種說法不夠準確,至少是不夠全面。因為其實義大利其實也是一個方言眾多的國家,到現代仍然存在差不多30種不同的方言,而我們通常所說的義大利語其實是按照義大利中部託斯卡納大區方言所制定的全國通用語,也就是義大利普通話。而雖然現代義大利人都會說義大利普通話,但不同方言卻仍然在不同地區流行,而其中大部分方言,如那不勒斯方言、卡拉布裡亞方言、西西里方言和威尼斯方言等,其實和標準義大利語之間是基本相互聽不懂的。
所以在這裡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雖然上面提到的那些方言都是義大利方言,也都可以被涵蓋在廣義的義大利語之中,但其實它們和標準義大利語的差異卻比西班牙語這個「外語」的差異更大。但他們仍然被視為義大利的方言,所以這就涉及到了「語言」和「方言」的另外一個認定標準,也就是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在很多情況下,如果一些語言是一國內部的不同人群使用,確定有共同起源,屬於同一個語族,那麼即使它們之間差異極大,相互聽不懂,它們往往也會被視為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我們中國漢語一些方言之間的差異情況也與此類似。而如果兩種語言甚至一種語言因為歷史和現實原因被兩個民族或是兩個國家分別使用,即使相互之間差異極小,甚至完全沒有差異,它們也很有可能被視為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比如西班牙語和義大利普通話,以及差異更小的克羅埃西亞語和塞爾維亞語。
漢語與歐洲的語言
所以在某些情況下,確實不同歐洲語言之間的差異其實跟漢語不同方言之間的差異差不多,甚至還更小。但如果從整個歐洲的角度來看,卻也並不能說如果不考慮國家的界限,歐洲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就和中國不同方言之間的差異差不多,因為總體來看,歐洲的語言格局其實還是比中國,特別是漢語內部的情況要複雜很多的。
首先,漢語雖然內部方言眾多,但卻都歸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在漢語內部,大致可以分成官話、湘、贛、吳、閩、粵和客家這七大方言(有些觀點認為晉、徽和廣西平話也分別可以獨自成為一個方言類別),所以基本上無論各位的家鄉話有多特殊,只要不是少數民族語言,基本上都可以歸入上述這7種(或10種)漢語方言之內,至少屬於漢語或者漢語族是沒有什麼疑問的。而且漢語還有一個更大的共同點,就是都使用漢字作為書面語言。
但歐洲雖然體量和中國差不多大,其語言構成卻要複雜得多,即使是排除了國家和民族的影響之後也仍然是這樣。歐洲語言雖然也基本都屬於印歐語系(芬蘭語、匈牙利語、巴斯克語等少數語言除外),但在內部卻至少可以劃分成三大語族和多個沒法歸入其它語族的語言。而歐洲的三大語族也可以說代表了歐洲三個主要的族群,即日耳曼、拉丁(羅曼)和斯拉夫。說到這裡,估計多數朋友也都知道,現代歐洲的這三大族群內部,其實是可以分成幾十個不同民族的,而在語言方面也是如此。
比如在當今歐洲影響力最大的日耳曼語族內部,就包括德語、英語、荷蘭語、瑞典語、丹麥語和挪威語等不同語言。拉丁語族則包括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葡萄牙語和加泰隆尼亞語等語言。而斯拉夫語族則包括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捷克語、保加利亞語、斯洛伐克語、白俄羅斯語、斯洛維尼亞語和馬其頓語等等。而在每種語言內部,基本上又都可以細分出不同的方言,其中某些方言之間也是相互聽不懂的。除此之外,歐洲還有希臘語、波羅的諸語言、阿爾巴尼亞語和凱爾特諸語言等可以歸入印歐語系,但卻無法歸入上述幾大語族的語言存在。
而這些語言因為同屬印歐語系,所以很可能有共同起源,但使用這些語言的族群卻很早就發生分化,然後又有各自不同的起源地和起源過程。再加上歐洲歷史上很少有統一帝國的存在,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歐洲各個語言之間的差異,總體上是比漢語各個方言之間的差異要大得多,特別是分屬不同語族的語言。如屬於日耳曼語族的英語和屬於拉丁語族的法語,其差異其實可以說類似於漢語普通話和同屬漢藏語系但卻不屬於同一語族的藏語的差異。所以從這個角度,歐洲語言和漢語不同方言是不能簡單類比的。當然,同屬日耳曼語族或者同屬另外兩大語族的語言,如英語和德語,與漢語官話方言區諸方言和粵、閩、贛等各大方言區諸方言之間的差異倒是確實有類似的地方了。
歐洲語言的現狀
不過,我們剛才所說的情況是不同語言本身的差異,這可以說歐洲各國歷史上長期分治所造成的歷史遺產。但如果說到現代歐洲人的語言狀況,則又是非常不一樣的景象了。在現代歐洲,雖然仍然有著差不多50個獨立的國家,而且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官方語言(歐盟有24種官方語言),但英語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說已經變成了歐洲各國,特別是歐盟各國的「普通話」。
在目前的歐洲,英國和曾經長期被英國統治的愛爾蘭都是以英語為國語,愛爾蘭雖然還將愛爾蘭語列為國語,但只有10%幾的人會用其進行交流,因此英語事實上也是其唯一國語。此外,在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馬爾他和賽普勒斯,英語也擁有一定官方地位。而雖然英國現在已經退出了歐盟,但它在過去數十年中曾經是歐盟的重要成員國,而且由於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強勢地位,因此英語在歐盟也與法德兩種語言一起被列為了地位最高的「程序語言」。而在事實上,英語基本上是歐盟真正的工作語言,也是歐洲各國國際交流時事實上的通用語言。
因此在過去幾十年中,歐洲所有國家先後都把英語列為了本國學校的必修課程、現代歐洲多數國家,特別是歐盟各國能夠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人口比例相對都比較高,其中許多國家能夠用英語交流的人口比例都超過了50%。其中,荷蘭、馬爾他、丹麥和瑞典四國能用英語進行對話的人口比例都超過80%,荷蘭更是達到了90%,因此可以說這些國家都基本上達到了全民會說英語的程度。此外,奧地利、賽普勒斯、芬蘭、斯洛維尼亞、德國、盧森堡、希臘和愛沙尼亞等國能用英語進行對話的人口比例也都超過或者達到了50%。總體上,27個歐盟國家4.4億人口中,有44%的人,也就是差不多兩億人都可以說英語(愛爾蘭人還沒有計算在內)。即使是會說英語比例最低的匈牙利,會說英語的人口比例也達到了20%。
而在歐盟以外的歐洲國家,則是兩種極端的情況。比如雖然沒有加入歐盟,但卻深度參與歐洲事務的瑞士,其會說英語的人口比例也達到了61%。但人口主要居住在歐洲,領土卻主要位於亞洲的俄羅斯,其會說英語的人口總數卻只有5.48%,這個數字甚至比中國會說英語的人口比例6.43%還要低(不同統計口徑可能比例也有所不同)。
所以總體來說,在歐盟內部,英語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已經起到了普通話的作用。雖然44%這個比例看起來還不是特別高,但我們可以把這個數字與中國會說普通話的人口比例做一比較。雖然普通話被列為全國通用語已經有數十年,但直到1999年,我國會說普通話的人口比例才剛剛過半,達到了53%。到2014年前後,這一比例才達到了70%左右。也就是說,目前歐盟內部以及在瑞士等未加入歐盟的歐洲國家,其英語普及率已經達到了普通話在1990年代在中國的普及程度。而雖然目前英國已經退出歐盟,但因為英語在國際交往中事實上的通用語地位,所以英語仍然在歐盟各國得到了高度重視,比如近年的一份調查顯示,有77%的歐洲公民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學習英語。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雖然歐洲各國的民族語言仍會持續存在,但會說英語的人口達到歐盟總人口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應該都是在最近二十年內大概率發生的事情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