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

2020-12-21 湘湘帶你看社會

作者 |袁一雪 馮麗妃 廖洋

海洋所、煙臺海岸帶所第三屆國際科學諮詢委員會會議

「科學」號科考船靠泊波納佩港補給期間,海洋所所長王凡向密聯邦外交部長、教育部長等介紹海洋科學考察情況

第三屆NPOCE國際開放科學大會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自成立以來始終將目光投向世界,一直致力於國際合作力度和層次的提升。

回望建所70年來以海洋為媒介、努力拓展國際合作的奮鬥史,海洋所一直是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的積極踐行者,先後同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等30餘個國家的120餘個科研和教學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並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海洋科學合作研究。

從跟跑者到引領者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海洋科技也不例外。為了博採眾長,迎頭趕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海洋所就率先派出科技人員到國外學習和工作,開展中蘇渤海、黃海、海南島的海洋生物調查和中越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以及中德海洋合作研究等。

儘管國際合作因為歷史原因曾經短暫停止,但時局穩定後,海洋所的國際合作又迅速展開。

1975年,以海洋所前所長曾呈奎為副團長的我國第一個科學家代表團訪美,重啟我國與國際的海洋科技合作與交流之門。

1977年,海洋所劉瑞玉、曹登宮等赴阿爾及利亞工作,指導對蝦養殖技術,並首次成功完成歐洲對蝦的仔蝦人工育苗。這是阿爾及利亞對蝦養殖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

此後,海洋所在阿爾及利亞完成歐洲對蝦的仔蝦人工育苗,與美國華盛頓大學進行美國海灣扇貝合作研究及引進項目,為我國海水養殖業開創新局面。

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海洋研究所共同進行「南美白對蝦繁殖生物學的合作研究」,為我國今後大規模生產和普及、推廣南美白對蝦奠定了理論和實用基礎。

此外,開展中日東海物質通量合作和海底地殼熱流合作、中美南黃海環流與沉積學合作、中德海南島海洋生物聯合調查和赤潮研究、中韓黃海海洋學合作等,不斷擴大開放合作「朋友圈」,提升國際影響力。

進入21世紀,海洋所的國際合作項目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茂景象。以海洋所的科學家為主導發起的國際合作計劃,更是得到了美、日、澳、韓等國海洋學者的積極響應和支持。

從跟跑者到科技合作者,再到引領者,海洋所用了70年。「沒有國際合作,或許我們會摸索更長時間。」海洋所所長王凡直言。

從參與者到主導者

科技合作加強了海洋所科研軟實力的提升,同時,海洋所積極參加各國舉辦的國際會議,也邀請海洋強國為我國海洋發展出謀劃策。

國際海藻學術討論會、全球海洋聯合觀測組織會議、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開放科學研討會、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大會……一系列大型學術會議,海洋所成功將世界海洋科技目光引向了中國。

2010年,海洋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敦欣領銜發起「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正式獲得「氣候變化與可預報性(CLIVAR)」國際科學組織批准,成為國際合作計劃。

作為我國發起的首個海洋領域大規模國際合作調查研究計劃,它開啟了西太平洋海洋環流和大氣—海洋相互作用研究的新篇章。

該計劃圍繞國際合作調查研究的熱點海域之一 ——西北太平洋,對其邊界流及與之鄰近環流系統的相互作用、在暖池維持和變異中的作用、區域海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等科學主題進行研究。

在過去的十年中,NPOCE國際計劃研究團隊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的建設,共布放潛標30餘套,破解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難題。

這也讓我國在西北太平洋觀測研究中的貢獻度佔到50%左右,奠定了我國在該領域的主導地位,推動了國際相關研究的發展。

從走出去到引進來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與世界合作、拓展科研疆域的同時,海洋所也在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意識和素養,並引進高端國際人才參與科研合作。

2019年初,海洋所申報的美國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彼得喬治布魯爾博士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國際合作獎。

這是海洋所歷史上合作的外籍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在海洋所建立的所級國際智庫中,7個國家、14位世界知名海洋研究所的所長及著名科學家被囊括其中。

「從國際頂尖科學家身上我們學到了他們的科學思維,與他們並肩站在一起,讓我們看得更遠。」王凡說。

在向國際同行學習的同時,海洋所也在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依託2014年正式首航的「科學」號科考船,海洋所構建了國際一流的深遠海綜合探測與研究體系,獲取了一大批突破性原創性成果,使我國有能力真正挺進深海大洋。

同時,依託從近海到深海,從南海到西太平洋再到印度洋的科學考察研究,海洋所與「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國家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如今,海洋所正以「科學」號為平臺積極推動國際聯合航次,希望成就更多的國際合作。

如今,海洋所已先後與30多個國家(地區)的120家科研機構開展了海洋科技合作,持續深化與發達國家海洋研究機構的戰略合作並構建長效合作機制,構建了中澳近海健康聯合中心、中葡星海聯合實驗室、中日海洋腐蝕環境研究中心、中法趨磁多細胞生物的進化與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等多個國際合作平臺。

開展國際合作項目100餘項,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人才,在國際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海無路,八方敞開。

曾經艱苦奮鬥的過去鑄就了今天的輝煌,無限的未來也正在一代又一代海洋所人的努力中成就。

如今,由海洋所牽頭建設的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以精誠合作之心歡迎有識之士。

未來,中心將圍繞海洋生命、海洋環境、全球變化等領域,倡導設立新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印—太交匯區多圈層相互作用」,支持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倡議的推動下,海洋所將敞開胸懷,走向世界,在合作與創新中跨越下一個70年。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來源:中國科學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海洋所長莖海綿、海洋所紫柳珊瑚……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命名深海...
    半島記者 徐傑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雲所慶」,紀念活動通過網絡同步在線直播。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並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 中科院海洋所發現三個紫柳珊瑚科新物種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5日訊 近日,《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CR 1區)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eep-sea purple gorgonians
  • 大氣所等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研究團隊同時發布了兩個國際機構的2020年海洋熱含量數據,即來自大氣所的IAP/CAS海洋觀測格點數據以及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NOAA/NCEI)的NCEI格點數據。此外,研究團隊還發布了2020年全球海洋鹽度和層結IAP/CAS數據。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18.空間科學實驗系列衛星  自2011年開始,空間中心牽頭、院內外眾多單位協同參與實施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通過自主和國際合作科學衛星計劃,在相關科學前沿領域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並帶動相關高技術發展。  2015年12月17日,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成功發射。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通訊員 王月 餘麗穎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
  • 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碩士優勢院校推薦
    我們都知道海洋覆蓋了地球的70%區域,海洋的物產要比土地上豐富多了,從而也激發起了人們對海洋的探索,也因此海洋科學專業應運而生,目前國內針對海洋科學的教育資源非常匱乏,從而使很多學生將目光轉向了海外院校。
  • 【科技日報】開放科學數據,助推科技創新
    作為中國科技的「國家隊」,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一直高度重視科學數據在科研發現、信息化建設中的創新及應用。上世紀70年代,中科院開始建設專業資料庫。1982年科學資料庫被列入中科院「七五」和後十年的10項重大基本建設項目。
  • 2019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揭曉 青島4項成果上榜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航海學會及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評選出了2019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我市主導的4項成果上榜,彰顯海洋科技名城的創新研發實力。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為第一完成人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曾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領域唯一國家技術發明獎,此次入選十大海洋科技進展榜首。
  • 海洋日藍色宣傳報導亮眼
    中國自然資源報社提前策劃,周密部署,圍繞「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主題,充分發揮報刊、網站、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多媒體組合優勢,不斷提升報導水平,深化媒體融合,策劃了一系列直播、微博微信作品、新媒體創意產品、新媒體專題等,發動廣大網友積極參與,取得良好效果。☞實現全平臺資源共享。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 海洋牧場:科技打造「藍色糧倉」
    當翻閱學習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前所長、我國海洋農業奠基人曾呈奎院士的文章,發現老一輩海洋人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海洋農牧化」的設想,提出在海洋通過人工控制種植或養殖海洋生物的理念和海洋「牧場」的戰略構想。但是,關於海洋牧場的概念,或者說到底什麼是海洋牧場?目前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學界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明確定義。
  • ...第二份《全球海洋科學報告》發布,海洋科學科研經費總投入比例...
    據12月14日發布的最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第二份《全球海洋科學報告》,海洋科學經費佔科研總投入比例的世界各國均值僅為1.7%(各國具體比例從0.03%到11.8%不等),遠低於在其他主要科學領域的投入。鑑於海洋在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議題中的關鍵性角色,這一投入不足的狀態極不合理。現中國綠髮會國際部編輯將這一最新報告情況,於綠會融媒平臺分享如下。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此前,為慶祝海洋所建所70周年,研究人員將5個深海新物種以海洋所命名。其中,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iocasica Li,Zhan & Xu,2020是首個發表的新物種,也是迄今首個以海洋所命名的大型生物新物種。該新種名稱由海洋所英文縮寫iocas加拉丁文後綴–ica(意為屬於)構成。
  • 中科院倡議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28日發布消息說,該院27日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題為《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等12位院士專家聯合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等倡議。
  • 聯合國發布第二份《全球海洋科學報告》|海洋科學科研經費投入僅佔...
    據12月14日發布的最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第二份《全球海洋科學報告》,海洋科學經費佔科研總投入比例的世界各國均值僅為1.7%(各國具體比例從0.03%到11.8%不等),遠低於在其他主要科學領域的投入。鑑於海洋在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議題中的關鍵性角色,這一投入不足的狀態極不合理。現中國綠髮會國際部編輯將這一最新報告情況,於綠會平臺分享如下。
  • 世界海洋日,走進7所海洋高校,一起守護深藍!
    今天,正值世界海洋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七所院校↓↓↓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是一所海洋和水產學科特色顯著、學科門類齊全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和「雙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海洋科技」升級|VIK與NYO3系列磷蝦油均100%可溯源
    逢時科技——創新型生物高科技企業作為一家創新型生物高科技企業,逢時科技以「海洋科技 藥食同源」為戰略發展方向,秉承「國際品質 天然安全」的經營理念,為廣大消費者提供貨真價實、物美價優的高品質健康產品,旨在成為膳食營養補充健康產業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