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長莖海綿、海洋所紫柳珊瑚……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命名深海...

2020-12-10 半島網官網

半島記者 徐傑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雲所慶」,紀念活動通過網絡同步在線直播。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並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代表中國科學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他勉勵海洋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開拓創新,圍繞「三個面向」「四個率先」,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早日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

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代表青島市政府向海洋所70華誕表示祝賀。他表示,70年來海洋所碩果纍纍、弦歌不輟,為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和青島市地方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青島市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海洋所發展,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為海洋所及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創新發展做好堅實後盾。

活動共收到相關國家部委、中國科學院、地方政府、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企業等120多家單位,及130多名院士、專家、學者、校友發來的賀信賀電和祝福視頻,為海洋所七十華誕送上美好祝願。

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

中科院海洋所長王凡回顧了海洋所七十年的光輝歷程。海洋所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家科研機構,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中應運而生,在改革開放中煥發生機,於新世紀揚帆起航。70年來,海洋所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國家需求為導向,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見證了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學科到系統研究、從「望洋興嘆」到「百舸爭流」的巨大變化。

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

王凡表示,經過幾代科學家的艱苦奮鬥、奮發圖強,海洋所塑造了光輝的歷史。海洋所的七秩芳華,是從近海走向深海的70年,是育人鑄魂的70年,是開放共贏的70年,是砥礪奮進、科技報國的70年。新的發展時期,海洋所圍繞「三個面向」「四個率先」,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進展,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海洋所異胸蝦(新種)

活動現場與正在西太平洋執行科考任務的「科學」號科考船進行了直播連線,「科學」號全體船隊員匯報了航次執行情況,並向海洋所70華誕送上真摯祝福。

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分別是:海岸帶-近海-大洋一體化綜合觀測網絡、深遠海綜合探測體系、海洋生物特殊生命機制新認知、海洋農業技術創新與藍色糧倉建設、近海典型生態災害形成理論與防控技術、西太平洋環流及其氣候效應、古氣候變化的海洋記錄、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俯衝帶發震機制與板塊演化的新理論、深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適應機制。

活動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據介紹,海洋生物分類是海洋所自建所起孕育形成的特色學科,匯聚了曾呈奎、劉瑞玉、鄭守儀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領頭分類學家,創建起全國海洋生物門類最為齊整、研究力量最為雄厚的分類學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涉及了幾乎所有重要海洋生物門類的分類研究,是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中心和策源地。

近年來,從近海走向深海,在西太平洋海山、熱液和冷泉等深海的生物多樣性探測與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大量新發現,已形成重要國際影響。自2009年至2020年3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分類學者發表了2新科、2新亞科、17新屬、276個新種,發表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新物種佔國內總數的65%;發表深海生物 1新科、2新亞科、6新屬、83個新種。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海洋所發現三個紫柳珊瑚科新物種
    該研究採用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相結合,對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簇生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asciculata Li, Zhan &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此前,為慶祝海洋所建所70周年,研究人員將5個深海新物種以海洋所命名。其中,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iocasica Li,Zhan & Xu,2020是首個發表的新物種,也是迄今首個以海洋所命名的大型生物新物種。該新種名稱由海洋所英文縮寫iocas加拉丁文後綴–ica(意為屬於)構成。
  • 科研人員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研究人員結合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系統研究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iocasicaLi,Zhan & Xu,2020、簇生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asciculata Li, Zhan & Xu,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labellata
  • 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
    回望建所70年來以海洋為媒介、努力拓展國際合作的奮鬥史,海洋所一直是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的積極踐行者,先後同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等30餘個國家的120餘個科研和教學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並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海洋科學合作研究。
  • 科學網—發現紫柳珊瑚科仨新種
    海洋所紫柳珊瑚的外部形態 本報訊(記者廖洋 通訊員王敏)近日,《海洋科學前沿》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該研究採用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對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並描述了三個新物種:海洋所紫柳珊瑚、簇生紫柳珊瑚和扇形紫柳珊瑚。
  • 大氣所等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最新IAP數據表明,與2019年相比,在2020年,全球海洋上層2000米吸收的熱量增加了2×1022焦耳,這些熱量可以使13億個1.5升的電熱水壺的水同時燒開;過去80年中,海洋每一個十年都比前十年更暖(圖2);海洋變暖也使強颱風/颶風和極端降雨增多。此外,海洋層結的加強還會抑制海洋垂向熱量交換和溶解氧輸送,進一步導致全球氣溫上升,並影響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
  • 海洋所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5月27日,國際生物學期刊ISME J 刊發題為A novel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 provides a new clu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 海南周刊 | 82歲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院士講述深潛南海故事
    從5月13日至24日,在不到半個月時間內,同濟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的8名科研人員,先後乘坐「深海勇士」號到甘泉海臺、海馬冷泉、西沙海槽和泥火山的海底,進行深海過程、生物群和微地貌的觀察研究,採集了豐富的海洋生物、巖石、沉積物以及供分析的微生物、海水等科學樣品。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來長風海洋世界,與海綿寶寶零距離接觸
    上海2016年9月1日電 /美通社/ -- 長風海洋世界從來不曾讓上海失望,全新驚喜,即刻引爆!自9月起,世界深海內,擁有高顏值、挺鼻梁、擅於撩妹耍帥、擁有柔軟身段的黃色小方塊海綿寶寶,攜手上海長風海洋世界再放大招 -- 以海綿寶寶為主題的沉浸式互動體驗再升級,深海探秘,即日起航!
  • 愛的海洋——類海洋風格家居所能給我們的
    整體風格類海洋風格家居常以藍白色為主基調,其中在中國最為大眾所接受的便是地中海風。它因其極具親和力的色調和組合搭配出清新自然的生活氛圍和童真童趣而被年輕一代廣為推崇。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加類海洋風格感,彰顯個性,也可以使整體家居更加渾然天成。
  • 保護珊瑚 愛護海洋
    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宣傳主題確定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記者從廣東海洋大學了解到:央視綜合頻道(CCTV-1)《正大綜藝·動物來啦》欄目4月19日播出了對廣東海大深圳研究院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團隊的採訪內容。
  • 5種新物種曝光,消失近90年物種為何重現?
    同時由於生物符合自然規律的發展,所以即使生物滅絕或消失很快,但是也有新物種的發現,陸地區域有,海洋區域也是同樣如此,在8月,我國就公布了海洋區域發現新物種的情況,引發了不少人的熱議。本次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發布了5種新物種,也就是說這是研究探索的五種新生物,名叫「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都是位於西北太平洋地區所發現的,所處區域是海下卡羅琳海山970~1262米深的巖石底,1549米水深處區域,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 探訪世界第一座情景式海洋主題樂園——大連聖亞海洋世界
    聖亞海洋世界,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星海廣場西側、星海公園內,毗鄰遊艇碼頭;有聖亞海洋世界、聖亞極地世界、聖亞深海傳奇、聖亞珊瑚世界四大場館,面積超過5萬平方,是由中國內陸、中國香港和紐西蘭聯合投資近一億元人民幣建成的海底通道式水族館。
  • 海洋護膚學 那些出自深海的護膚品
    海洋天生就是一個有魔力的地方,深邃而又神秘,讓人不自覺得想要一探究竟。除了古老的深海遺蹟和豐富的食物來源,大海深處也同樣孕育了不少與美麗相關的產物,如海水、藻類、珍珠、魚子等等。近來,不少護膚品牌都從浩瀚的海洋中獲得靈感,萃取海洋精華,為MM們帶來深層的海洋呵護力。
  • 最美大連丨聖亞海洋世界
    大連聖亞海洋世界共有四大場館分別為:海洋世界、極地世界、深海傳奇、珊瑚世界。是集海洋極地環境模擬、海洋動物展示表演、購物、娛樂、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聖亞海洋世界位於星海廣場西側、星海公園內,乘坐公交地鐵都很方便。
  • 這些都是海洋裡面最奇特的海洋蠕蟲!
    這些都是海洋裡面最奇特的海洋蠕蟲!蠕蟲為多細胞無脊椎動物,蠕蟲藉由身體的肌肉收縮而作蠕形運動,故通稱為蠕蟲。全球現有超過一百萬種的蠕蟲,它們存在於自然界的各個角落。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海洋裡面最其他的蠕蟲吧!
  • 中國以「海洋大學」命名的大學,你認識幾個?
    在中國,公辦的本科大學,以「海洋大學」命名的大學有哪些?他們分別是: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雖然都叫「海洋大學」,其地位差異很大。下面我們將結合5月新鮮出爐的「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行榜」的排名,分別介紹這6所「海洋大學」。
  • 世界海洋日,走進7所海洋高校,一起守護深藍!
    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我國確定的主題為「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中國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等涉海高校一直致力於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用點滴行動,共同守護這片藍色海洋!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南沙區常委、常務副區長謝明出席論壇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