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隻狐狸吃葡萄,十八種結果,你看懂了嗎?

2021-02-18 每天三分鐘學管理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開頭: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裡,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紮寨在附近的狐狸們,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啟示: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啟示:這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第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即反覆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有時我們也稱它為強迫症。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第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於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第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它傷心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啟示:這隻狐狸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第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

第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這麼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麼這麼差啊?越想它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

啟示:這隻狐狸的情況是「抑鬱症」的表現,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徵的神經性障礙。

第八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啟示:這隻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第九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嘗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十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

啟示:這隻狐狸採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係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十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它轉了一下眼睛,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它們不注意,用鐵鍬將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

啟示:這隻狐狸雖然最後也解決了問題,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

第十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這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隻狐狸先生藉助梯子給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

啟示: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第十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這導致了它不能嘗到甜美的葡萄。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因為葡萄藤太好高騖遠,爬那麼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漂亮。發洩完後,它平靜地離開了。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徵性的活動來抵消、抵制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第十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嚮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輕蔑地看著這些,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噁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第十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既沒有破口大罵,也沒有堅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發出了感嘆,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麼遠,這樣有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麼不好的呢?於是它詩性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

啟示: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洩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洩。

第十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隻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麼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啟示:這隻狐狸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十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樣行!」

啟示:這隻狐狸所表現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第十八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來了也吃不到葡萄,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撈月,現有狐狸摘葡萄,說不定也會傳為千古佳話呢!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啟示:這隻狐狸採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是既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心態這東西說不準,關鍵看你自己如果去擺正他,小小淺顯的道理,通過寓言來告訴大家,就看你自己怎麼去做了。

相關焦點

  • 十八隻狐狸吃葡萄,十八種心態,十八種結果,你讀懂了嗎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 十八隻狐狸吃葡萄,十八種心態,十八種結果!看看你屬於哪一種??
    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 【感悟】18隻狐狸吃葡萄的18種結果,你看懂了嗎?
    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啟示: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
  • 十八隻狐狸吃葡萄,你要知道的情緒表達化,講給你的孩子聽
    第16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隻狐狸一直想不明白自己一向很注意飲食,怎麼會產生消化系統的問題呢。第17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狐狸吃過了,誰說過只有猴子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樣可以!」。
  • 狐狸吃葡萄,15隻狐狸吃出了15種結果,你是哪一隻?
    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 十隻狐狸吃葡萄,十種心態,十種結果(值得深思)
    不是任何事情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夠做到的,要結合自己的天分、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有時當你努力了很久卻毫無進展時,需要停下來觀察反思下自已,這是我擅長的嗎?它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夠得到的藤。正巧農夫發現,被一鋤頭拍死了。
  • 面對一串葡萄,你會是哪種狐狸?18種心態,18種結果!
    那麼,面對一串葡萄,你會是哪種狐狸?第1隻狐狸是個有志青年,愛讀勵志書。它摘不著葡萄後並未氣餒,它想:有志者事竟成。於是它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跳,最後累死在葡萄架下。這種人是固執的勇者,即不斷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如同心理學上的強迫症,勤奮但只會做無用功。第2隻狐狸吃不到葡萄,於是對葡萄架大發雷霆,破口大罵,不斷撕咬葡萄藤。不料驚醒午睡的果園主人,被主人一把鐵鍬打死。
  • 17隻狐狸與葡萄的故事
    ★啟發: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這樣的葡萄不吃也罷,因此,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 狐狸的觀念(令人深思)
    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第二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目標的現象。
  • 心理學隨筆:十三隻狐狸吃葡萄的心理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呢?
    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附近的狐狸們,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個故事,雖然說的是狐狸吃葡萄,其實卻映射了人們在面對同樣的遭遇時,因為所做的不同選擇而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他心情愉快地離開了。第二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目標。這種心理令狐狸錯失了機會,並放棄了爭取。
  • 18隻貪吃狐狸,18種高中生學霸必備思維(上)
    不過,每個狐狸性情不同、閱歷不同,導致每一個吃葡萄的故事,都是那麼有趣有料……第一隻狐狸來到果園,想盡各種辦法都無法進去,於是,回到家決定自己種葡萄。第一年,葡萄藤只有一點點綠色;第二年,葡萄藤漸漸伸長身體,但沒有掛果。狐狸等不及了,心想肯定是不結果的葡萄,一氣之下,拔掉了葡萄藤的根。一切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
  • 這六隻狐狸代表六種人,你是哪一種?
    農夫有一個葡萄園,到了葡萄成熟的季節,附近的狐狸聞到香味就都悄悄溜進園子,想要偷吃一點。 第一隻狐狸進了園子,一抬頭發現葡萄都高高掛在葡萄架上,他根本摘不到。 於是他很沮喪,心想:「我怎麼這麼可憐,我流了這麼多汗、冒了這麼大的危險走到這兒,眼看著葡萄熟得這麼好,我卻吃不到,實在是太倒黴了。」
  • 狐狸吃葡萄新說
    從前,有一隻狐狸,看見一個院子裡的葡萄熟了,攙的直流口水。它想葡萄一定好吃。但是院子圍牆很高,它爬不上去。這隻狐狸狡猾的狠,想我爺爺告訴我:葡萄好吃,但不好摘,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葡萄有酸有甜,生活也是這樣,酸甜苦辣樣樣都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面對生活的抉擇,你是18隻狐狸中的哪一隻?
    這種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它過份關注在自已無法改變的事實上,並認為自已現狀為一種劣勢,而不是去發掘自已的優勢。它思想的核心是為什麼?而不是怎麼辦?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也有此動機和願望,以求得內心的平和。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如此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它越想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這是「抑鬱症」的表現,它是第五隻狐狸的進階版。
  • 胎教故事 | 狐狸和葡萄
    正當狐狸無精打採的前行時,眼前出現的一片葡萄園吸引了他。   「葡萄!」狐狸激動地大喊出來!   狐狸急忙跑到一大串葡萄的下面,那葡萄晶瑩剔透,又大又圓,十分誘人。   狐狸的辦法就是:圍著葡萄園走一圈,看看能不能找到被風吹落的葡萄。
  • 韓劇推薦:《十八的瞬間》,回憶十八歲的瞬間,留住美好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十八歲是一個美好的年紀,踏入十八歲也就意味著你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了,有的是更多的責任與擔當。對於一個人的十八歲而言,每一個人的經歷都會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校園裡所經歷的。最近伴隨著國產劇《時光與你都很甜》的熱播,讓我們很好地感受到了校園生活的美好。
  • 三科法門 十八界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對於既執著物質,又執著精神的人,佛陀就為他們講十八界,即六塵、六門和六識。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們就像六扇門,打開這些門,就能感知外面的世界。六識,就是六根對六塵會產生六種認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 那年十八,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不信你看!18歲的你會用我的名字寫詩,那時候的你是最好的你,可很久以後我才成為最好的我。——Cherry笑容滿分,看來考得不錯!18歲那年,記憶很模糊,只記得兩三件印象很深的事情。高考完後,母親幫我在村裡的一家製衣廠安排了件差事,日薪28塊錢,一幹就是兩個月,在結束工作的最後一天,我幫了在界湧擺攤的50買了好幾瓶葡萄式給了廠裡的幾個主管喝。在去陽江的前一天,高三(1)班的一伙人去幹嘛我似乎忘記了,只記得上樓買了條短褲,而現在這條短褲還在家裡的衣櫃裡,夏天還穿著。
  • 十八歲的阿欣
    也許在某個時刻偷偷哭泣過,曾想過放棄,依然憑藉自己的堅強活了下來,一個既是十八歲又不是十八歲的女孩。/從東北第一天開始,辨識度的聲調瀰漫在人群之中,很容易聽出這就是屬於她的聲音。每次談論話題時,總能有自己的見解,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她成年了。討論起情感時,會迷茫,會向我們詢問,她還沒有長大。
  • 龍珠:布瑪很美,為什么女神是十八號?因為十八號「本子」多嗎
    龍珠中,我覺得十八號最漂亮,其次是布瑪。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來談談我的一些觀點。首先,對於一部動漫中的女性,要說誰最漂亮的話,可以從外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