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的藝術生涯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卡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卡索多變的藝術形式。美術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1900年—1904年被稱為"藍色時期"。
藍色時期是畢卡索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在藍色時期裡畢卡索進行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自我反省,開始體會和品嘗人生的憂鬱和痛苦。
藍色時期是畢卡索苦苦思索及自省的時期,當他十四歲時與父母來到巴塞隆納,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戰爭失敗,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生活景象;使得畢卡索潛意識裡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鬱動力。但是,畢卡索藍色時期真正的爆發點是他的一位同鄉好友——卡薩蓋馬斯一段悲劇性的故事。這位與畢卡索在1900年秋天一同造訪巴黎的好友,因為單戀一位名叫熱爾梅那的模特兒,在無法擺脫瘋狂疑戀的折磨下,最後舉槍結束了自己的性命。面對生命的無力與脆弱,年輕的畢卡索於1901年以大半幅陰沉沉的藍色調完成了《招魂——卡薩蓋馬斯的告別式》,為好友鋪陳一片死後極樂世界的景象。以死亡之必然性,以及深刻而殘酷的滲透人世的悲哀,為藍色時期打開序幕。
招魂——卡薩蓋馬斯的告別式
不知是因其童年的貧困潦倒,亦或遭遇摯友自殺的摧擊,還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心態,畢卡索初入青年門檻的作品中,充滿憂鬱與苦難感。藍色,幾乎主宰了這個時期他的一切作品,線條是沉重的,強烈的不真實情感充斥其中。在巴黎由於語言不通,畢卡索只能於西班牙移民區裡的同鄉接觸,和流浪者,失業者及一無所有者相處。一個二十郎當的風華青年,視線總是不自覺向現實生活靠攏,畢卡索漸漸感受到一個外來者於巴黎五光十色的隔離與孤獨,他第一次開始對自我和生命的重新審視。窘迫的下層人物、消瘦孤獨的人物形象成為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主調…這段時間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個時期作品背景藍,人物藍, 頭髮、眉毛、眼睛皆藍,藍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
1901年畢卡索來到巴黎,此時的他已有不會再為房租和畫布顏料而捉襟見肘了。他住在克裡希大街的寓所裡。陋室太小,生活起居和工作都在其中,而他的靈感卻沒因此消失。《藍室》就在這間屋裡誕生的,和其他幾幅相同色調的油畫一起揭開了畢卡索"藍色"時期的序幕。這個時期死亡,流浪漢,瞎眼乞丐,雜耍藝人等可悲處境的人們成了他創作的題材和主題。畢卡索所著眼的這些人都是社會底層的邊緣人士,他們的無助,迷茫也正是畢卡索痛苦內心的寫照。
藍室
這個時期畢卡索所畫的人物他們的臉轉向各個方向,似乎看透了巴黎的一切浮華與喧囂。繪畫題材的轉變是畢卡索自身心態變化的寫照,與其融入巴黎的虛假的上流社會,還不如選擇流浪漢的自由,這種自由感中有尊嚴和信仰。當時,藍色是畢卡索的最愛,不僅衣著,甚至連思考事物與觀察外界都是藍色;畢卡索更認為藍色是「顏色中的顏色」。同年十月,老朋友薩巴蒂斯來巴黎看望他,並成為他的忠實模特。這張薩巴蒂斯的肖像畫,被藍色所充噬,畫中人物顯得成熟而憂鬱。
薩巴蒂斯的肖像畫
生活的中的自我審視充滿著痛苦和憂鬱,直接的反映在畢卡索藍色時期作品的顏色中,作品中充滿著大面積的藍色,其他就是純度很低的冷灰色,而絕少出現暖色調,處處散發著濃濃的憂鬱。畫商弗拉在其藝廊六月檔期中安排了一次畢卡索個人畫展。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到會場。雖衣著破舊,但神情優雅,高筒禮帽下是張高貴臉龐,這就是雅各布。他立刻被畢卡索的畫作所震懾,畢卡索對他的睿智風採與獨到見解也推崇備至。兩人從此奠定深遠的友情基礎。詩人兼評論家馬克斯·雅各布的出現,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藍色的黑夜時期。
接下來的冬天裡,畢卡索都呆在雅各布那間菸草味瀰漫的旅館小房間裡。他們一伙人席地而坐,裹著大衣,簇擁在一起以抵擋寒風的侵襲,但寒冷也不能阻止他們傾聽。雅各布朗誦自己和其熱愛的蘭波、魏爾倫及波德萊爾等人的詩作,直至夜深人靜。他們常光臨蒙馬特爾的咖啡館,「黑貓」、「紅磨坊」酒店也會偶爾去一次。這夥人時常流連於蒙馬特爾另外一家波西米亞式、名為「碎!」的小酒館。那兒走道幽暗,牆壁也很髒,僅以蠟燭照明,消費極低廉。畢卡索等人每晚坐在角落,由老闆親自服務。
咖啡屋
酒鬼
紅磨坊
1902年冬天,他整裝重返巴塞隆納。他從巴塞隆納寫信給馬克斯,信中全是西文語法的法文及鬥牛場上的速寫。其中的一封信中,附有一張頭戴黑色寬帽、穿著緊身長褲和手拿拐杖的自畫像;並為延遲回音致歉,說自己忙於作畫。他寫道:「不作畫時,就和同伴吃喝玩樂,要不就窮極無聊互找麻煩,年底,畢卡索又北上巴黎。在當時,對畢卡索而言,痛苦和創作幾乎是不可分離的,正如他的好友薩巴蒂斯所說:「藝術是哀愁與歷史的產物。」在這兩年裡,畢卡索、雅各布分擔著彼此的貧窮。
1902年至1903年冬末,畢卡索的生活艱苦異常,雅各布就邀他來自己在伏爾泰大街上的頂樓同住。兩人只有一張床、一頂禮帽,只好輪流使用。晚上畢卡索作畫,雅各布在床上睡覺;白天馬克斯上班,就輪到畢卡索休息。身無餘錢,一日三餐都變成生活中的大事。1903年的冬天,寒氣逼人,畢卡索連取暖的錢都沒有。為了抵禦夜間的寒冷,畢卡索不得不燒畫取暖。熊熊的火焰吞噬了畢卡索的素描和水彩畫,也吞噬了畢卡索的自信。儘管雅各布看了畢卡索的手相併斷言命中注定他有燦爛的前程,但美好的預言絲毫不能減除畢卡索極度的絕望,他曾懷疑自己作品的價值,懷疑自己所走的道路。幸好這種悲觀情緒很快就被接連不斷的畫展所排擠。
從1900年到1904年的藍色時期,畢卡索曾八次翻越庇里牛斯山脈,往返於法國和西班牙之間。雅各布當時的境遇也不好,在百貨店掙來的錢也僅夠付房租的。直到1904年,他終於告別了西班牙,這一次真正地定居在巴黎。在巴黎蒙馬特爾山的斜坡上有一個小廣場。廣場旁邊很久以來就有一座破舊不堪的小樓房;在這座小樓裡,曾住過高更這樣的藝術巨人以及一大批最終未能成名的作家、畫家、詩人。這座建築物很像塞納河上婦女們曾經用來洗衣物的那種船,雅各布把這座破舊的樓房稱作「洗衣船」。這就是畢卡索的棲身之地——拉維南路13號。自此,畢卡索在這裡開始了他在法國的定居,並連續住了五年,開創了舉世聞名的立體主義繪畫。
「藍色,是顏色中的顏色。」在一片接連一片的淺藍、深藍、湛藍中,一種叫做畢卡索的藍色風格開始形成。藍色的臉龐,藍色的眉眼,藍色的衣衫,藍色的表情. 這一切,投向深不見底的藍色背景。藍色,成為青年畢卡索身上、與筆下持久的烙印。在他的畫作裡,人物清纖單薄,眼窩往往無神又無力地深陷。藍色時期的畢卡索,畫布上通透著西班牙畫家孤寂、抑鬱的傳統氣質,更流淌著一種逼人的莫名悲傷。
年輕的畢卡索,無邊無際的藍.
藝動天下,公益性藝術類自媒體,由一群長期奮戰在江蘇文化傳播一線的資深媒體人自發組成。希望能通過媒體人自身的傳播優勢,為藝術家與公眾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更多人能夠感受藝術帶來的美好與快樂,讓藝術不再高冷,不再遠離大眾,為弘揚優秀文化和公眾藝術審美普及儘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目前平臺包含以下一些欄目:
【藝動專訪】公益執筆人與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收藏家或機構之間的一些互動性、話題性專訪。
【藝動專稿】就某個事件、展覽、人物、作品、話題等由公益執筆人撰寫的獨家文章。
【藝動名家】定期向公眾推薦國內外一些在其藝術領域有一定成就的人物與作品。
【藝動資訊】藝術展覽、活動、講座、互動等信息的預告簡訊。
【藝動美育】圖文並茂,介紹國內外各種藝術流派與其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賞析。
聯繫方式:QQ:14179234 郵箱:14179234@qq.com
點擊標題找往期帖子
▼ 往期名家專訪(時間為序)
傳承筆墨,用激情抒發時代風採!——張小冬
▼ 往期藝動專稿(時間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