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畢卡索的藍色時期:是畢卡索在1900年至1904年之間,本質上以單色(陰鬱的藍色與藍綠色)做畫的時期,只有極少數暖色作品例外。
這些陰沉的畫作是畢卡索於西班牙獲得靈感、在巴黎完成的,儘管在畢卡索生前難以售出,現在卻是畢卡索十分著名的畫作。
1900年畢卡索來到巴黎,並在1904年定居在那裡。這期間他的創作被稱為"藍色時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個時期作品背景藍,人物藍, 頭髮、眉毛、眼睛皆藍,藍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簡化(《熨燙衣服的人》),避開光感和深度的感覺,把人物結合成一種簡單的圖樣,其中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以不真實的、虛擬世界的印象(《兩姐妹》)。這種線條具有情感的重量。畫家後來的作品大多具有這種富於表現力的線條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從觀察人的動作和姿勢中得到的。
這一時期也是畢卡索對現實生活關注的時期,他還沒有脫離普通群眾太遠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強於藝術性的表現。那時候的藍色,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徵,於是作品多表現一些貧困窘迫的下層人物,畫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獨。至於為什麼畢卡索會採用藍色作為主調,尚沒有確定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受法國畫家莫奈和卡裡埃的影響,認為這種色調加強了畫面中的詩意成分。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畢卡索之所以偏愛藍色是因為它代表著憂鬱。也就在那片單色的淺藍、粉藍、深藍、湛藍中,畢卡索開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藍色時期藍色主宰了作品,背景簡化,避開光感和深度的感覺,把人物結合成一種簡單的圖樣,其中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以不真實的、虛擬的印象。這種線條具有情感的重量,用於呈現消瘦、孤獨、窘迫的形象,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徵。
1901年畢卡索重返巴黎,此時的他已有足夠的實力支付路費了。到巴黎後他的情緒趨於平靜。隨著風格的突破,創作數量巨增。在巴黎,他感覺到創作裸體畫的自由,繪製了一系列的作品,以體現出在西班牙時受到壓抑的性解放。
這一次,他住在克裡希大街的寓所裡。陋室太小,生活起居和工作都在其中,而他的靈感卻沒因此消失。《藍室》就在這間屋裡誕生的,和其他幾幅相同色調的油畫一起揭開了畢卡索"藍色"時期的序幕。當時,藍色是他的最愛,不僅衣著,甚至連思考事物與觀察外界都是藍色;畢卡索更認為藍色是「顏色中的顏色」。日後藝術史家統稱他這一時期繪畫作品為「藍色時期」。
同年十月,老朋友薩巴蒂斯來巴黎看望他,並成為他的忠實模特。這組薩巴蒂斯的肖像畫,被藍色所充噬,畫中人物顯得成熟而憂鬱。
畫商弗拉在其藝廊六月檔期中安排了一次畢卡索個人畫展。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到會場。雖衣著破舊,但神情優雅,高筒禮帽下是張高貴臉龐,這就是雅各布。他立刻被畢卡索的畫作所震懾,畢卡索對他的睿智風採與獨到見解也推崇備至。兩人從此奠定深遠的友情基礎。詩人兼評論家馬克斯·雅各布的出現,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藍色的黑夜時期。
接下來的冬天裡,都呆在雅各布那間菸草味瀰漫的旅館小房間裡。他們一伙人席地而坐,裹著大衣,簇擁在一起以抵擋寒風的侵襲,但寒冷也不能阻止他們傾聽。雅各布朗誦自己和其熱愛的蘭波、魏爾倫及波德萊爾等人的詩作,直至夜深人靜。他們常光臨蒙馬特爾的咖啡館,「黑貓」、「紅磨坊」酒店也會偶爾去一次。這夥人時常流連於蒙馬特爾另外一家波西米亞式、名為「碎!」(LeZut)的小酒館。那兒走道幽暗,牆壁也很髒,僅以蠟燭照明,消費極低廉。畢卡索等人每晚坐在角落,由老闆親自服務。
1902年冬天,他整裝重返巴塞隆納。畢卡索喜歡巴黎,同樣也熱愛巴塞隆納。他無法受限於一個地方。他從巴塞隆納寫信給馬克斯,信中全是西文語法的法文及鬥牛場上的速寫。其中的一封信中,附有一張頭戴黑色寬帽、穿著緊身長褲和手拿拐杖的自畫像;並為延遲回音致歉,說自己忙於作畫。他寫道:「不作畫時,就和同伴吃喝玩樂,要不就窮極無聊互找麻煩……」
年底,畢卡索又北上巴黎。
在當時,對畢卡索而言,痛苦和創作幾乎是不可分離的,正如他的好友薩巴蒂斯所說:「藝術是哀愁與歷史的產物。」 在這兩年裡,畢卡索、雅各布分擔著彼此的貧窮。
1902年至1903年冬末,畢卡索的畫賣不出去,生活艱苦異常。雅各布就邀他來自己在伏爾泰大街上的頂樓同住。兩人只有一張床、一頂禮帽,只好輪流使用。晚上畢卡索作畫,雅各布在床上睡覺;白天雅各布到商店去當裝卸工,就輪到畢卡索休息。身無餘錢,一日三餐都變成生活中的大事。有時雅各布扮作有錢的收藏家,用假名到大畫廊去問:「你們有畢卡索的作品嗎?」「畢卡索?沒聽見過。」雅各布故作驚訝:「怎麼?這是個天才!你們這樣的畫廊沒有這位藝術家的作品,真是錯啦!」
1903年的冬天,寒氣逼人,畢卡索連取暖的錢都沒有。為了抵禦夜間的寒冷,畢卡索不得不燒畫取暖。熊熊的火焰吞噬了畢卡索的素描和水彩畫,也吞噬了畢卡索的自信。儘管雅各布看了畢卡索的手相併斷言命中注定他有燦爛的前程,但美好的預言絲毫不能減除畢卡索極度的絕望,他曾懷疑自己作品的價值,懷疑自己所走的道路。幸好這種悲觀情緒很快就被接連不斷的畫展所排擠。
從1900年到1904年的藍色時期,畢卡索曾八次翻越庇里牛斯山脈,往返於法國和西班牙之間。雅各布當時的境遇也不好,在百貨店掙來的錢也僅夠付房租的。直到1904年,他終於告別了西班牙,這一次真正地定居在巴黎。
在巴黎蒙馬特爾山的斜坡上有一個小廣場。廣場旁邊很久以來就有一座破舊不堪的小樓房;在這座小樓裡,曾住過高更這樣的藝術巨人以及一大批最終未能成名的作家、畫家、詩人。這座建築物很像塞納河上婦女們曾經用來洗衣物的那種船,雅各布把這座破舊的樓房稱作「洗衣船」。這就是畢卡索的棲身之地——拉維南路13號。自此,畢卡索在這裡開始了他在法國的定居,並連續住了五年,開創了舉世聞名的立體主義繪畫。
畢卡索自1900年起經常走訪巴黎,到了1904年決定定居於此。從宗教生活與文化品味向來自外於歐洲大陸的西班牙,到資本主義橫行的大都市,讓畢卡索眼界大開。
1901年,畢卡索的好友卡沙蓋馬斯自殺了,這個憂傷的經驗後來被描繪成《卡沙蓋馬斯之死》。孤獨與異鄉人的心境,使畢卡索的繪畫主題漸漸轉向窮人。他在畫面中呈現出來的貧困並非來自農村生活,而是某種「巴黎式的困頓」,混雜了城市邊緣人與酗酒、墮落的形象。這些陰鬱的主題及色彩,使得1901至1904年這段期間的作品被稱為「藍色時期」的創作。
《男子肖像》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除了色調較為統一之外,畢卡索也開始強調線條的運用,包括五官的刻畫已不再具有圓潤的立體感,眉毛和眼瞼則直接以曲線描繪,背景牆上懸掛的畫作則更明顯地大量運用線條勾勒。
在這個階段,畢卡索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風格。「作品背景藍,人物藍,頭髮、眉毛、眼睛皆藍,藍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而背景簡化」。這與畫家在這一時期生活的拮据,心境的憂鬱息息相關,所謂藝術投影生活,正是如此。這一時期的作品包括《男子肖像》等。
《男子肖像》除了色調較為統一之外,畢卡索也開始強調線條的運用,包括五官的刻畫已不再具有圓潤的立體感,眉毛和眼瞼則直接以曲線描繪,背景牆上懸掛的畫作則更明顯地大量運用線條勾勒。(1901-1904)
編輯:張心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