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2020-12-15 騰訊網

簡介

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西班牙語: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著名的藝術家、畫家、雕塑家、版畫家、舞臺設計師、作家和前法國共產黨黨員,出名於法國,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作逾兩萬件。畢卡索、馬塞爾·杜象和亨利·馬蒂斯是三位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造型藝術革命性發展的藝術家,在繪畫、雕塑、版畫及陶瓷上都有顯著的進展。在西班牙與薩爾瓦多·達利和胡安·米羅被譽為西班牙後三大藝術家。

1953年的畢卡索在米蘭

人物生平

1881年,畢卡索生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馬拉加市,是堂·何塞·路伊思·布拉斯可(Don José Ruiz y Blasco)和瑪莉亞·畢卡索·洛佩茲(María Picasso y López)的第一個孩子。畢卡索受洗後,被授以教名巴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諾·瑪麗亞·德洛斯雷梅迪奧斯·西普裡亞諾·德拉聖蒂西馬·特立尼達·魯伊斯·畢卡索(西班牙語: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Picasso),一連串的教名代表對多位聖徒與親戚的敬意,另外按照西班牙人的命名習慣加上分別代表父母親的「路伊茲」和「畢卡索」。畢卡索的父親也是一位畫家,專攻自然素描鳥類等動物,一生擔任工藝學校的藝術教授和當地美術館館長。

畢卡索很小的時候就展現了對繪畫的熱情與能力。根據畢卡索母親的說法,畢卡索第一個學會說的話是「皮茲、皮茲」,是西班牙語「鉛筆(lápiz)」的簡短發音。七歲時,畢卡索的父親開始正式的訓練他學習人物素描和油畫。畢卡索父親是思想傳統的教授,他深信模仿大師的作品、素描石膏像與人體模特兒是每個畫家必要的訓練。於是,畢卡索一心一意的專注於藝術上,因此忽略了課業。

1891年,由於父親當上了一所美術學校的教授,畢卡索一家搬到了拉科魯尼亞省。他們在拉科魯尼亞待了將近四年。一次偶然,父親發現畢卡索對他未完成的鴿子素描塗色,在仔細觀察畢卡索的筆法後,畢卡索的父親深深覺得他十三歲的兒子已經超越了他,並發誓從此不再繪畫。

畢卡索出生時所在的房子,西班牙馬拉加

1895年,畢卡索七歲的妹妹康琪塔死於白喉,這件事成了畢卡索一生中陰影,畢卡索一家搬到了巴塞隆納。後來,父親說服學校讓畢卡索參加跳級考試,而畢卡索在一星期內完成了一般學生需要一個月完成的考試,當時年僅十三歲的畢卡索獲得了評審委員會的極度肯定。父親在家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間讓畢卡索獨自工作,並一天內多次檢查畢卡索的畫作,這使得父子經常爭吵。

畢卡索的父親和叔父決定把畢卡索送到西班牙一流的藝術學校學習:馬德裡的皇家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1897年,十六歲的畢卡索第一次獨自一個人出發前往馬德裡。然而,在註冊後,畢卡索卻因沒辦法接受正式、規規矩矩的教育,而停止上學。畢卡索轉而到馬德裡的普拉多美術館欣賞可敬的藝術家的作品,像是迪亞哥·委拉斯蓋茲、弗朗西斯科·戈雅、弗朗西斯柯·德·蘇巴朗的作品。畢卡索特別崇拜埃爾·格雷考,他的特色,像是拉長的肢體、醒目的顏色、神秘的面容,都深深的影響著畢卡索的畫風。

個人生活

結束了在馬德裡的進修後,1900年,畢卡索只身前往歐洲藝術首府巴黎旅行。他在巴黎遇見了當地記者兼詩人 馬克思·雅各(英語:Max Jacob)。雅各幫助人生地不熟的畢卡索了解、學習當地的語言與文學作品,並成了畢卡索的第一位巴黎友人。那時正是巴黎最嚴寒的日子,畢卡索常需要燒掉自己的作品來取暖。

1901年,畢卡索前往馬德裡。在馬德裡的頭五個月,畢卡索的朋友法蘭西斯科·德艾許埃茲·索勒(Francisco de Asís Soler)為兩人在《青年藝術》雜誌找到了份工作,索勒負責撰寫文章,而畢卡索則負責刊物的插圖,大部分是恐怖的漫畫以及憐憫窮人的作品。他們參與的第一份刊物於1901年3月31日出版,同時,畢卡索開始在畫作籤下Picasso,取代原先的籤名Pablo Ruiz y Picasso。

20世紀初,畢卡索來往巴塞隆納與巴黎之間工作。1904年,在一場暴風雨當中,畢卡索遇見了波希米亞的模特兒費爾南德·奧利弗並相戀,畢卡索因而開創了玫瑰時期,並有多幅關於她的畫作。在獲得一些聲望與機會後,費爾南德因相處不好離開了畢卡索,再加上父親過世,使得畢卡索非常沮喪,認識了被他稱為伊娃·谷維的瑪賽兒·漢伯特。畢卡索在立體派時期創作了許多對伊娃表示愛意的作品。然而,1915年,伊娃不幸病逝,畢卡索因此十分傷心。

1918年夏季,畢卡索迎娶了謝爾蓋·達基列夫劇團的芭蕾舞女演員歐嘉·科克洛瓦。畢卡索在羅馬為劇團設計芭蕾舞劇《Parade》的服裝時結識了歐嘉,婚後兩人到比亞裡茨附近的別墅度蜜月,並有了一個兒子保羅。

1936年7月西班牙發生內戰,畢卡索畫了《佛朗哥之夢》來批評佛朗哥的行為。1937年佛朗哥軍閥,轟炸格爾尼卡,畢卡索畫了巨幅大作《格爾尼卡》,展示於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中。1949年他的作品《白鴿》被選為國際和平會議海報。

藝術生涯

畢卡索的作品通常被分為4個時期。時期的名稱尚有爭議,大致是「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立體派時期」(1917年-1924年)和「晚期」(1946年-1972年)。

早期

畢卡索從小便接受父親的訓練,並有驚人的進步,這點可以從兩所畢卡索博物館館藏的畢卡索早期作品中瞧出端倪。1893年間,畢卡索早期作品裡的稚氣逐漸消逝,1894年,畢卡索可以說是正式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1890年中期,畢卡索的畫作流露出濃濃的傳統現實主義畫風,《第一次聖餐》(The First Communion,1896年)便是此時的代表作,此幅畫顯示出年紀輕輕的畢卡索已經能處理高難度的細節。同一年,十四歲的畢卡索畫了《姑媽佩帕的肖像畫》(Portrait of Aunt Pepa),肖像畫裡的生動、精神讓胡安-埃杜阿爾多·西爾洛特(Juan-Eduardo Cirlot)曾讚嘆道,「毫無疑問的,整個西班牙藝術史裡最棒的畫作之一」。

1897年,畢卡索的現實主義畫風受到了象徵主義影響,在一系列的風景畫作品中,配上毫不自然的紫、綠色調,便是畢卡索的現實主義時期(1899年-1900年)的特色。此時期畢卡索的作品受到羅塞蒂、史丹林(Steinlen)、土魯斯-羅特列克與愛德華·蒙克等人的影響,融合了他欽佩的畫家埃爾·格雷考的特色,而產生了畢卡索獨特的現代畫風。

藍色時期

畢卡索受到在西班牙孤單的旅行與他的朋友卡洛斯·卡薩吉馬斯的自殺影響,使得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期間的畫作常顯現出陰鬱的感覺。此時期的畫作以藍與藍綠的色調為主,極少使用溫暖的顏色。藍色時期開始的確切時間據推測可能是在西班牙1901年的春季,也有可能是1901年下半在巴黎的日子。在這段時間,畢卡索創作了許多描繪著骨瘦如柴的母親與孩子的作品,用色陰暗,並有時以娼妓與乞丐作為主題。在卡薩吉馬斯死後,1901年秋季,畢卡索畫了幾幅他的畫像,並於1903年完成了生平最憂鬱的作品《生命》(La Vie),現收藏於克裡夫蘭美術館。憂鬱的情緒並蔓延到了知名的蝕刻作品《儉樸的一餐》(The Frugal Repast,1904年)上。該作品描繪著一對看不見的男人與看得見的女人,兩人皆身形消瘦,坐在一張老舊桌子前。畢卡索的藍色時期常使用「失明」這個題材,像是《盲人的晚餐》(The Blindman's Meal,1903年,收藏於大都會博物館)、《賽樂絲汀娜》(Celestina,1903年)等都是藍色時期的代表。

粉紅色時期

1904年,畢卡索在巴黎遇見了一位為雕塑家及藝術家工作的模特兒費爾南德·奧利弗(Fernande Olivier),與其墜入愛河,而開啟了玫瑰時期(又名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畢卡索受到與費爾南德之間的甜蜜關係影響,而大量使用鮮明、樂觀的橘、粉紅色系,題材多描繪馬戲團的人們、雜技表演者與丑角,這成了畢卡索的個人特色之一。而1904年被視為是藍色時期與玫瑰時期之間的過渡期。

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1937年,收藏於馬德裡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

立體派時期

1906年畢卡索初次看到黑人的雕刻,受到莫大的感動。黑人原始、大膽、強烈的造型,給畢卡索很大的刺激。1907年亞維農的少女畫作,成為他創造立體派風格的裡程碑。畢卡索的立體派,基本上不是純美學的,是走向理性的、抽象的,將物體重新構成,組合,帶給人更新、更深刻的感受。

晚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居住在巴黎,巴黎解放後加入法國共產黨。

去世

畢卡索於1973年4月8日在法國穆然過世。當時,他與妻子傑奎琳正招待友人前來晚餐,畢卡索過世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為我乾杯吧,為我的健康乾杯,你知道我已經沒辦法再喝了。」死後,畢卡索葬在法國南部的沃夫納格斯堡的庭園,傑奎琳阻止畢卡索的兒女克勞德與帕洛瑪出席葬禮。1986年,傑奎琳以手槍自殺,終年六十歲。

2004年5月,畢卡索早期作品《拿著菸斗的男孩》以1.04億美元的價格結標,刷新了1990年文生·梵谷一幅畫作8250萬美元的拍賣紀錄,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畫作之一。

主要作品

《亞威農少女》

《亞維農的少女》

畢卡索作,1907年,油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1906年畢卡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於是,他畫出了一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亞威農少女》。這幅不可思議的巨幅油畫,不僅標誌著畢卡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亞威農少女》始作於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間曾多次修改。畫中五個裸女和一組靜物,組成了富於形式意味的構圖。

這幅畫的標題是由畢卡索的朋友安德魯·塞爾曼所加,該畫原先的構思,是以性病的諷喻為題,取名《罪惡的報酬》。這幅畫,可謂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畫面左邊的三個裸女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則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野獸派畫家發現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並將它們介紹給畢卡索。然而用原始藝術來摧毀古典審美的,是畢卡索,而不是野獸派畫家。在這幅畫上,不僅是比例,就連人體有機的完整性和延續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這幅畫(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在這裡,畢卡索破壞了許多東西,所有的東西,無論是形象還是背景,都被分解為帶角的幾何塊面。我們注意到,這些碎塊並不是扁平的,它們由於被襯上陰影而具有了某種三度空間的感覺。這些非同尋常的塊面,使畫面具有了某種完整性與連續性。

從這幅畫上,可看出一種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三維空間的新手法,這種手法早在塞尚的畫中就已採用了。我們看見,畫面中央的兩個形象臉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卻畫成了側面;左邊形象側面的頭部,眼睛卻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視象被結合在同一個形象上。這種所謂「同時性視象」的語言,被更加明顯地用在了畫面右邊那個蹲著的形象上。這個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於受到分解與拼接的處理,而脫離了脊柱的中軸。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長,暗示著向深處的延伸;而那頭部也被擰了過來,直楞楞地對著觀者。畢卡索似乎是圍著形象繞了180度之後,才將諸角度的視象綜合為這一形象的。這種畫法,徹底打破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始的五百年來透視法則對畫家的限制。

實際上,《亞威農少女》是一個獨立的繪畫結構,它並不關照外在的世界。它所關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構成的世界。它脫胎於塞尚那些描繪浴女的紀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種不同於自然秩序的秩序,組建了一個純繪畫性的結構。

《卡思維勒像》

《卡思維勒像》

《卡思維勒像》,畢卡索作,1910年,油畫,100×61.5釐米,芝加哥,芝加哥藝術中心藏。畢卡索1909—1911年「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繪畫,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張力。

這幅《卡思維勒像》,清楚顯示了畢卡索是怎樣將這種分析立體主義的繪畫語言,用於某個具體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費解的是,恰是在這種分解形象和捨棄色彩的極端抽象變形的描繪中,畢卡索始終不肯放棄對於模特兒的參照。為了畫這幅畫,他讓他的這位老朋友卡思維勒先生耐著性子擺好姿勢,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厭其煩地細心分解形體,從而獲得一種似乎由層層交迭的透明色塊所形成的畫面結構。畫中色彩僅有藍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這裡只充當次要的角色。雖然在線條與塊面的交錯中,卡思維勒先生形象的輪廊還能隱約顯現,然而人們卻難以判斷其與真人的相似性。

研究畢卡索的最著名的專家羅蘭·彭羅斯,在看了這幅畫後,曾作過這樣的評述:「每分出一個面來,就導致鄰近部分又分出一個平面,這樣不斷向後移動,不斷產生直接感受,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層層漣漪。視線在這些漣漪中遊動,可以在這裡和那裡捕捉到一些標誌,例如一個鼻子、兩隻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齊的頭髮、一條表鏈以及一雙交叉的手。但是,當視線從這一點轉向那一點時,它會不斷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遊來遊去的樂趣,因為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這樣的畫面,就會產生想像;這種畫面儘管模稜兩可,卻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這種新現實的勻稱和諧生命的推動下,它會滿心歡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釋。」(文物出版社《畢卡索》,1998年,第10頁)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這一時期他筆下的物象,無論是靜物、風景還是人物,都被徹底分解了,使觀者對其不甚了了。雖然每幅畫都有標題,但人們很難從中找到與標題有關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體與背景相互交融,使整個畫面布滿以各種垂直、傾斜及水平的線所交織而成的形態各異的塊面。在這種複雜的網絡結構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現,可即刻間便又消解在紛繁的塊面中。色彩的作用在這裡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畫上似乎僅有一些單調的黑、白、灰及棕色。實際上,畫家所要表現的只是線與線、形與形所組成的結構,以及由這種結構所發射出的張力。

1912年起,畢卡索轉向其「綜合立體主義」風格的繪畫實驗。他開始以拼貼的手法進行創作。這幅題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顯示了這種新風格。

在這幅畫上,我們可分辨出幾個基於普通現實物象的圖形:一個瓶子、一隻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們都是以剪貼的報紙來表現的。在這裡,畫家所關注的焦點,其實仍然是基本形式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此時卻是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對待。在分析立體主義的作品中,物象被縮減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為許多的小塊面。畢卡索以這些塊面為構成要素,在畫中組建了物象與空間的新秩序。他通過並置和連接那些筆觸短促而奔放的塊面,獲得一種明晰剔透的畫面結構,反映了某種嚴格而理性的作畫程序。而如今,在綜合立體主義的作品上,他所採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現實物象為起點,將物象朝著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為起點,將基本的形狀及塊面轉化為客觀物象的圖形。

這就是說,他在表現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經把一個抽象的畫面結構,組織和安排妥當了。通過對塗繪及筆觸的捨棄,他甚至獲得一種更為客觀的真實。他採用報紙、牆紙、木紋紙,以及其他類似的材料,拼貼出不同形狀的塊面。這些塊面,一方面顯示著畫以外的那個世界,另一方面則以其有機的組合而顯示出畫的自身世界的統一性和獨立性。難怪他的畫商及好友卡恩維勒會如此地評價他:「即使沒有擺弄畫筆的本領,他也能搞出絕佳的作品。」在這幅拼貼的畫上,左邊的一塊報紙表示一隻瓶子,那塊印有木紋的紙,則代表著一把提琴。而幾根用木炭筆勾畫的堅挺的線條,則使這種轉換得以實現,並且將那些不相干的拼貼材料,納入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

這種拼貼的藝術語言,可謂立體派繪畫的主要標誌。畢卡索曾說:「即使從美學角度來說人們也可以偏愛立體主義。但紙粘貼才是我們發現的真正核心。」在這種拼貼語言的運用中,畢卡索顯然比別的立體派畫家(如布拉克、格裡斯等)更為大膽和富於幻想。別的畫家在拼貼不同的紙片時,多少要顧及到是否符合現實邏輯的問題,他們總是把木紋紙限於表示木質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畢卡索則全然擺脫這種約束。在他的畫上,一張花紋牆紙可用來表現桌面,一張報紙也可剪貼成小提琴。畢卡索曾在與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談中,闡述了他對於拼貼的看法:

「使用紙粘貼的目的是在於指出,不同的物質都可以引入構圖,並且在畫面上成為和自然相匹敵的現實。我們試圖擺脫透視法,並且找到迷魂術(trompe L'esprit)。報紙的碎片從不用來表示報紙,我們用它來刻畫一隻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張面孔。我們從不根據素材的字面意義使用它,而是脫離它的習慣背景,以便在本源視覺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後定義之間引起衝突。如果報紙碎片可以變成一隻瓶子,這就促使人們思考報紙和瓶子的好處。物品被移位,進入了一個陌生的世界,一個格格不入的世界。我們就是要讓人思考這種離奇性,因為我們意識到我們孤獨地生活在一個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侶筆下的畢卡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頁)

《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畢卡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馬德裡索菲亞王妃藝術館(Reina Sofía Art Museums)館藏。

畢卡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卡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

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左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右邊,一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的左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係。由此可以看出,畢卡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

我們看見,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

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比喻了在戰鬥中最無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裡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婦女,她朝著自由女神走去,象徵著人們渴望和平和自由;而在第四段,那個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徵著戰鬥中不屈的戰士,他手那拿一支劍。劍上的花,是一朵雛菊,而手上的的傷痕,是殉難耶穌手上的聖痕,這都是這幅畫中的贖罪跡象,雖然微小,但很清楚。

畢卡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在這裡,畢卡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和平鴿》

《和平鴿》

《和平鴿》是為聯合國專門創作的世界友誼作品,從此和平鴿來代表和平。

布拉克出生於塞納河畔阿爾讓特伊的一個漆工家庭,其父親和祖父都是業餘畫家,這使他自幼便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

1893年,布拉克全家移居勒阿弗爾,不久他便在當地一所美術學校學習。

1902年,他進入巴黎美術學校,受到博納的指導,後又轉入安貝爾學院。他於1904年創辦了自己的畫室。

1905年在參觀了秋季沙龍之後,他對野獸派繪畫產生濃厚興趣,遂在以後兩年中參加了野獸派繪畫運動。不過,他的作品卻以其「安詳如歌一樣」的基調,與那種色彩強烈、筆法奔放而令人興奮的地道的野獸派作品風格迥異。「他的性情極為平穩,因而不濫用野獸派畫家陶醉其中的自由。」(雷蒙·柯尼亞等合著《現代繪畫辭典》,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39頁)。1907年,他與畢卡索相識,深為其作品《亞維農的少女》所傾倒,兩人遂成為至交,共同籌划起立體主義運動。

兒女

保羅(Paulo,1921年2月4日-1975年6月2日,享年54歲),本名保羅·約瑟夫·畢卡索(Paulo Joseph Picasso)—與歐嘉·科克洛瓦生

瑪雅(Maia,1935年9月5日-),本名瑪莉亞·德拉康塞普西翁·畢卡索(María de la Concepción Picasso)—與瑪麗-德雷莎·華特生

克勞德(Claude,1947年5月15日-),本名克勞德·皮埃爾·巴勃羅·畢卡索(Claude Pierre Pablo Picasso)—與弗朗索瓦·吉洛生

帕洛瑪(Paloma,1949年4月19日-),本名安妮·帕洛瑪·畢卡索(Anne Paloma Picasso)—與弗朗索瓦·吉洛生

人物評價

畢卡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卡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梵谷不同,畢卡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羅浮宮的畫家。評論家王進玉表示,畢卡索是國際公認的藝術大師,他一生的創作幾乎反映和見證了西方現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歷程,對世界藝術的推動也產生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和影響,並極大改變了人們繪畫創作與觀賞的思維和方式。

相關焦點

  • 巴勃羅·畢卡索 ——「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1890年9歲的畢卡索創作的作品15歲的畢卡索作品《第一次聖餐》畢卡索 Picasso - La Vie
  • #重磅來襲# 20世紀藝術天才畢卡索真跡將現身深圳萬象城!
    世界頂級藝術家門口的深度藝術之旅這個夏天最不可錯過的城市文化事件 正值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作為兩國間持續十四年的重大文化交流活動之一,「中法文化藝術交流暨深圳國際藝術大師系列展畢卡索真跡藝術展」將於6月28日正式登陸深圳。
  • 巴爾蒂斯——被畢卡索譽為「20 世紀最偉大的畫家」
    巴爾蒂斯(Balthus,1908——2001)是20世紀卓越的具象繪畫大師。被畢卡索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的巴爾蒂斯(Balthus),1908年出生在巴黎的一個波蘭貴族家庭,父親是一個美術史學家和畫家,母親也在繪畫上很有建樹。他成名甚早,創造卻持續到2001年去世前。他成名甚早,紐約現代美術館早在1956年即舉辦他的個人展。1980年威尼斯雙年展特闢專室展出他的繪畫,1983年巴黎蓬皮杜中心舉行「向巴爾蒂斯致敬」的盛大回顧展。
  • 我出軌花心逛怡紅院,但我是二十世紀最偉大天才!
    電影是第七藝術,位列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之後。條姐介紹過最貴畫家席勒,今天劇主來聊聊畢卡索。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1885幅油畫,7089幅素描,20000多幅版畫,6121幅平版畫。對這個畫家界的勞模,你了解多少?
  • 20世紀最偉大的10位藝術家,都有誰?
    英國主流媒體《泰晤士報》曾與薩奇畫廊合作,邀請 140 萬位讀者,評選出 20 世紀最偉大的 200 位藝術家。
  • 蔣勳:9《天才畢卡索》
    畢卡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卡索的世紀。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卡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卡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
  • 天才的誕生 | 畢卡索作品賞析
    2019年夏天,一場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畢卡索真跡展「,《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成為今夏最受矚目的藝術盛事之一。
  • 藝術大師|畢卡索——好的藝術家模仿皮毛,偉大的藝術家竊取靈魂
    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這幅人物畫是畢卡索不朽巨作之一,女人臉部扭曲和斷裂的方式是立體派手法的一個發展。    《哭泣的女人》是畢卡索於現代派藝術中最具先驗性效應和性格特徵的傑出肖像作品,是立體派理念的一個發展,他在藝術裡果斷地把醜化為美,同時又在現實中義無反顧地使美向醜沉淪。
  • 畢卡索與他的天才人生
    (對,就是這個人)其實,畢卡索跟大家能腦補出來的天才差不多。從此,畢卡索徹底沉浸在了自己的藝術才華中。Pepa, 1896,Pablo Picasso, oil on canvas)當時西班牙大名鼎鼎的藝術批判家胡安(Juan-Eduardo Cirlot)稱這幅畫為「西班牙油畫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不過,人生是個學習的過程,而學習有不同的階段。
  • 畢卡索故事 | 天才的朋友圈
    Photo: Rob McKeever 畢卡索,二十世紀西方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如同現代主義的魔法師,如同藝術史的概括者,在近一個世紀的藝術人生中,他以豐富多變的畫風創作了數以萬計的藝術作品,從藍色時期到玫瑰時期,從立體派到新古典,繼而走向超現實,走向抽象,乃至循環往復。
  • 一位真正的藝術天才!畢卡索一生藝術輝煌(150張作品欣賞)
    一位真正的藝術天才畢卡索(Pablo Picasso),西班牙現代藝術創始人,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 畢卡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卡索的世紀。他在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
  • 20 世紀最偉大的 10 位藝術家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美術志ID:mszmss英國《泰晤士報》曾經邀請 140 萬位讀者,評選出 20 世紀最偉大的 200 位藝術家。儘管當時在具體排名上,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但仍不妨礙這次評選的影響力。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其中前十位藝術家,他們分別是,畢卡索、塞尚、克裡姆特、莫奈、杜尚、馬蒂斯、波洛克、安迪·沃霍、德庫寧和蒙德裡安。
  • 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畢卡索真跡空運抵長,不可錯過~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畢卡索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
  • 藝術是個謊言|畢卡索還有這樣一面?
    畢卡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卡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卡索創作多變的藝術形式。它不僅標誌著畢卡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 夢 畢卡索
    夢 畢卡索 西班牙 1932年 130x97cm 布油彩 私人藏這幅《夢》是畢卡索重要作品之一
  • 走進畢卡索的藝術世界!
    畢卡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卡索的世紀。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卡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
  • 畢卡索 | 藝術是謊言
    一個很難定義的畫家罕有的天才藝術家才情過人,必然地讓人難以捉摸一生的藝術生命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變化卻都是真實的畢卡索 如果把 「20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  「條紋衫」  「渣男」這幾個關鍵詞放到一塊,你會想到誰?沒錯,那就是畢卡索。曾經有人做過一份調查,誰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藝術家。結果,畢卡索以全世界知名度84%的絕對優勢取勝,可見他非凡的影響力。
  • 如何看懂畢卡索?——正確打開現代藝術的方式
    其實正像畢卡索自己說的那樣「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他放棄了自己的舒適圈,背離傳統的繪畫道路,來到藝術之都巴黎開啟屬於畢卡索獨一無二的藝術道路。在我們被驚豔的青年時候後,畢卡索因為被好友自殺影響進入憂鬱陰沉的藍色時期。情人奧利維葉的出現為畢卡索的繪畫注入一股鮮活的氣息,畫面瀰漫著粉紅色的浪漫環宇。再到他最被人所知的立體主義,使畢卡索真正的名聲大噪起來。
  • 看懂畢卡索,就是正確打開現代藝術的方式
    其實正像畢卡索自己說的那樣「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他放棄了自己的舒適圈,背離傳統的繪畫道路,來到藝術之都巴黎開啟屬於畢卡索獨一無二的藝術道路。在我們被驚豔的青年時候後,畢卡索因為被好友自殺影響進入憂鬱陰沉的藍色時期。情人奧利維葉的出現為畢卡索的繪畫注入一股鮮活的氣息,畫面瀰漫著粉紅色的浪漫環宇。再到他最被人所知的立體主義,使畢卡索真正的名聲大噪起來。
  • 20世紀西方最偉大的前10位藝術家
    《亞威農少女》1907《格爾尼卡》1937《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最著名的的抽象畫,也是他蛻變時期(1932 - 1945)的代表作。《手持菸斗的男孩》畢卡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