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畢卡索.藝術都來於「色情」?

2020-12-10 帶著300萬去流浪

畢卡索是藝術中的楷模,也是無數人的偶像,今天是他仙逝的第47個年頭,讓我們一起致敬20世紀偉大的藝術家,致敬藝術界永遠的傳說。

畢卡索一生有過無數作品,其中最經典的《格爾尼卡》《畫家和模特兒》現收藏於馬德裡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當然還有反響最大、爭議最多的《亞威農少女》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也是鎮館之寶,據說紐約現代藝術館收藏了230幅畢卡索的作品,真是有錢。

幾乎沒有人知道,畢卡索一生到底創作過多少作品,但是很多人都知道他最貴的一幅作品拍出1.79億美元,這幅作品正是《阿爾及爾的女人》。

阿爾及爾的女人

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與他的女神們的感情糾葛

據媒體和網絡上都在傳言這樣一段話,說畢卡索的母親,在他小時候常常向別人誇讚說:「他漂亮得既像天使,又像魔鬼,任誰都忍不住想多看他兩眼。」至於這句話到底是不是畢卡索的母親說的,我們不能驗證。但是正如這句話說的一樣,畢卡索一生對女人有著致的命吸引力。女人,仿佛就是是畢卡索的繆思女神,而對他生命中的七個女人來說,他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奧爾珈和朵拉因他而精神崩潰,瑪麗和賈桂琳選擇自殺。畢卡索作品變化多端,其風格也是多變,常常讓人捉摸不定,人稱「變色蜥蜴」,也許是他多變的作品風格影響了他的感情史,也許是他多變的感情生活影響了他作品的風格。

玫瑰粉初戀-初戀情人

1904年,23歲的畢卡索還是個住在蒙馬特被稱為「洗衣船」的窮畫家。有一次,鄰家女孩費爾南德.奧利維到樓下水龍頭裝水,畢卡索對她一見鍾情。他們從此一起縱酒狂歡,惡作劇,吸食鴉片等等,雖然生活貧困,但畢卡索的畫風卻變得日益明快。柔和的粉紅色調開始滲透到他的畫布上,成為主要的顏色。同時也告別他陰鬱的「藍色時期」畫風,進入溫柔的「粉紅色時期。

費爾南德.奧利維

古典主義婚姻-第一任妻子

奧爾加·桑德拉柯克洛娃,畢卡索第一位妻子,畢卡索在羅馬為俄羅斯芭蕾舞團設計布景時,愛上了芭蕾舞者奧爾珈,隔年正式結婚。奧爾珈喜歡過上流社會的生活,畢卡索也一改作風,跟著打入沙龍社交圈,也開啟他「新古典主義時期」的畫風。後來,畢卡索開始尋歡作樂,奧爾珈發瘋,以離婚收場。

奧爾加·桑德拉柯克洛娃

現實主義邂逅-粉色情人

艾娃於1911年和畢卡索相愛,當時艾娃已是有夫之婦。《坐在扶手椅裡的女人》這幅作品作於1913年,深受超現實主義者的喜愛,畫中艾娃的臉變成了一條垂直的裂縫,人物形象充滿淡褐、粉紅、胭脂紅等色彩,引人遐想。

1927年瑪麗·德雷莎·華特與畢卡索相遇,畢卡索看見瑪麗從地鐵站走出來,忍不住抓住她的手說:「小姐,你長得太漂亮了,我很想為你畫畫,我是畢卡索。」她,只有17歲,而畢卡索46歲。和瑪麗在一起,是畢卡索最放縱情慾的快樂時光。畢卡索大膽把人體分離再重組,出現獨特的創作風「變形時期」也被稱作超現實主義時期。畢卡索死後4年,在他們相逢50周年紀念日裡,她在車庫上吊自殺,享年68歲。

立體主義時期-拼貼感時期

1943年,已經62歲的畢卡索認識了21歲的年輕女畫家方斯華姿·吉洛,1946年畢卡索為她畫了油畫《女人——花》。據方斯華姿回憶,「他根據他對我腦袋的概念剪成各種程度的橢圓,分別畫上了眼睛、鼻子和嘴。然後他把這些橢圓在畫布上上下左右地移動,看看是不是合意。」

抽象主義迷情-與藝術家的碰撞

1936年,畢卡索遇見剛強迷人的攝影師,朵拉·瑪爾不僅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攝影師兼模特,據說他們相識在一家咖啡館,兩人是相知相惜的心靈伴侶,他們的戀情長達8年,1946年6月,畢卡索創作一幅最兇暴的婦女形象,以朵拉為原型的《裸體梳妝女》,他開始毆打朵拉,多次打的她躺在地板上不省人事。1939年-1940年,畢卡索的三分之二作品都是畫著畸形的女人,面部和身體像被怒鞭抽打似的。後來畢卡索另結新歡後,朵拉因抑鬱症住院療養。

朵拉·瑪爾
朵拉·瑪爾

田園主義-Diss畢卡索的女人

弗朗西斯.吉洛特是畢卡索和朵拉等人在餐廳吃飯時,注意到鄰桌兩位美麗的女孩,他情不自禁過去自我介紹,那位像古希臘美女的女學生叫弗朗西斯.吉洛特。10年後,弗朗西斯.吉洛特帶著兩個孩子回巴黎,後來再婚,移居美國。她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有勇氣主動離開畢卡索的女人。

弗朗西斯.吉洛特

抽象道德主義-第一位愛人

伊娃·果爾伊娃是朋友的情人。畢卡索親暱喚她「伊娃」,暗示她是他第一位真正愛的女人,畢卡索說:「我很愛她,我要把她的名字寫在我的畫裡」。《吉他》(又名我愛伊娃),說來奇怪,畢卡索,特別喜歡畫女人但深得他心的伊娃,卻沒有被他搬上畫布,但他在許多畫上都籤上了」我愛伊娃「的字樣。比如這張《吉他》足以說明畢卡索對伊娃也是用心了,畢卡索真的在一幅畫上寫:「我愛伊娃」。但是伊娃命薄,沒過幾年就因肺結核去世,也許因為跟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不長,所以伊娃變成了,畢卡索此生最懷念的女人。

伊娃·果爾伊娃

最後的現實主義-悲劇的開始

第二任妻子,傑奎琳·洛克畢卡索在一家陶瓷店認識了她,她是一名店員,一位帶著4歲女兒的年輕離婚小姐。她打理畢卡索的一切事務,並將自己的意志奉獻給他,只要能讓她留在他的身邊。在畢卡索去世13年後,沉溺悲傷無法自拔的傑奎琳在1986年籌備完畢卡索遺作展之後,朝太陽穴開一槍,自殺身亡。正應驗了畢卡索的預言:「我死的時候,將像海難一樣。一艘巨輪下沈,周圍許多人會和它一起沉沒。」早在畢卡索葬禮的當天,他的孫子由於不準參加爺爺的葬禮,喝漂白水自殺,他的兒子,也隨後自殺。

傑奎琳·洛克

藝術來源於「色情」. 致敬畢卡索

畢卡索一生都對性遊戲樂此不疲,直到九十歲的時候,才逐漸感到性慾逐漸離他遠去,他畫了一些被歲月剝奪了鮮活肉體的男子,似乎是在象徵著自己的悲愴。畢卡索一生的藝術成就是無法估量的,然而他卻是女人的黑洞,女人是他藝術祭臺上的犧牲品,也是他藝術創造的源泉,女人見證了他的風格轉變,給他帶來無限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性慾。然而光芒太刺眼的人,總是會傷害到身邊每一個親近的人,畢卡索就像一顆炙熱的太陽,將每一個靠近他的女人灼傷。

92年的生命中結過2次婚,有5個情人,也許早就沒有了最純的愛,有的只是噴漲的荷爾蒙和無斷續的激情!長吐一口氣,只能說,凡是做出巨大成就的藝術家,就很少是個品德高尚三觀正確的老好人!

作為藝術家,他畫風多變,影響深遠,人盡皆知,他是第一個活著看見自己的作品收藏進羅浮宮,也是個人資產位居全球藝術家首位的人。

正如畢卡索所言,「風格這種東西,通常將藝術家年復一年,有時甚至是一輩子,限定在同一個視角、技術與程式裡……我變化與移動得太快。你看到的是此刻的我,而這個我已經改變了,去到了別的地方。我從不停留在一個地方,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沒有風格。」

雖然,他是藝術界的巔峰人物,他的名字和作品至今仍是撼動著全球的存在之一,但是,他眾多的作品都是來源女人,來源於「色情」,或許對於畢卡索而言,真正在乎的東西只有藝術和自己吧。

相關焦點

  • 藝術大師們的色情藝術作品
    ▲畢卡索(Pablo Picasso)– La Douleur 1902或1903畢卡索(Pablo Picass1881—1973年)對女人和性及其迷戀,這種深沉的愛無法完全被他的現代主義傑作們承載下
  • 十個最色情藝術作品
    畢卡索(Pablo Picasso) – La Douleur 1902或1903畢卡索對女人和性及其迷戀,這種深沉的愛無法完全被他的現代主義傑作們承載下。從青年到晚年這位大師創作了一系列模仿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色情版畫,以及投入了和其他公開作品一樣的精力在色情文學上。這幅早期作品表現的是年輕的藝術家和妓女一天天的生活。
  • 十個最色情的藝術作品
    畢卡索(Pablo Picasso) – La Douleur 1902或1903畢卡索對女人和性及其迷戀,這種深沉的愛無法完全被他的現代主義傑作們承載下。從青年到晚年這位大師創作了一系列模仿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色情版畫,以及投入了和其他公開作品一樣的精力在色情文學上。這幅早期作品表現的是年輕的藝術家和妓女一天天的生活。
  • 畢卡索 | 藝術是謊言
    一個很難定義的畫家罕有的天才藝術家才情過人,必然地讓人難以捉摸一生的藝術生命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變化卻都是真實的畢卡索即便在形上學領域,觀念也要通過形來表達;那麼「沒有形態的繪畫」這種想法該有多麼荒唐。一個人物,一個物體,一個圓圈,這些都是形態;它們或多或少感染著我們。有些形態接近我們的情緒,另一些形態則更多地訴諸理智。
  • 【藝術】巴黎大宮:畢卡索和他的「門徒」
    巴黎大宮(Grand Palais)在2015年10月7日至2016年2月29日舉辦「Picasso.mania」展,15個展廳裡懸掛著412幅作品,100幅畫是畢卡索的,而另312幅則出自其他78名藝術家之手,其中有中國藝術市場寵兒-嚴培明和曾梵志畫的畢卡索肖像,也有鼎鼎大名的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和大衛•霍克尼等人向大師的致敬之作。不容錯過。
  • 色情與藝術只有一念之差
    這個妹子沒有下海,所以各位紳士請停下搜索「杉原老師」的雙手…雖然她的童顏巨乳看起來挺色情的,但是從藝術角度來分析,巧奪天工的豪乳在她纖細的身材上全無違和感藝術和色情的界限又在哪裡呢?我們來到了北京三大藝術圈之一的宋莊,來看看藝術與色情的碰撞!小編這裡有9幅介於色情與藝術之間的作品,有3幅過於暴露,後臺回復「藝術」可看。
  • 寧波老外灘畢卡索藝術大展完美落幕
    畢卡索是少數在生前就「名利雙收」的畫家。他與達利、米羅一起被譽為西班牙三大現代藝術大師,還和杜尚、馬蒂斯在二十世紀初期就開始涉足造型藝術,並取得革命性的發展,在雕塑、版畫及陶瓷上都有載入史冊的成就。相近的畫面構圖搭配立體主義的線條,使其在致敬前輩的同時又不乏鮮明的個人特色。
  • 畢卡索的藝術謊言
    一個很難定義的畫家罕有的天才藝術家才情過人,必然地讓人難以捉摸一生的藝術生命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變化卻都是真實的畢卡索 畢卡索關於藝術的看法  或許能讓我們更好地讀懂畢卡索 1藝術是一種謊言。我們知道,藝術不代表 就是真理。
  • 走進畢卡索的藝術世界!
    畢卡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卡索的世紀。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卡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
  • 畢卡索風格的動畫是什麼樣的?
    這部作品就是匈牙利現象級動畫電影《盜夢特工隊》(Ruben Brandt, a gyüjtö)。這部影片的主要內容與它的畫風一樣「詭異」。影片主要講述了心理治療師Ruben在夢中一直飽受「妖魔化」的名畫侵擾,唯一解決方法是偷走所有入侵夢裡的名畫。
  • 畢卡索情感:《七個女人造就他七個創作時期》
    對於除了創新而無其他任何成規可言的畢卡索來說,任何誘人的元素都可以為我所用。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派等等流派的藝術手法都被他糅進了自己的作品裡,遊刃有餘而協調盡致。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藝術形式都是殊途同歸的西方流派。真正意義重大的是,對東方藝術的尊崇和吸收更是成就了他的創新。  畢卡索本人固執地認為世間最有高度的國別藝術依次為中國和日本,而日本的藝術又起源於中國。
  • 畢卡索 | ART IS A LIE 藝術是謊言
    一個很難定義的畫家罕有的天才藝術家才情過人,必然地讓人難以捉摸一生的藝術生命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變化卻都是真實的畢卡索 畢卡索關於藝術的看法  或許能讓我們更好地讀懂畢卡索 1藝術是一種謊言。即便在形上學領域,觀念也要通過形來表達;那麼「沒有形態的繪畫」這種想法該有多麼荒唐。一個人物,一個物體,一個圓圈,這些都是形態;它們或多或少感染著我們。有些形態接近我們的情緒,另一些形態則更多地訴諸理智。
  • 阿爾及利亞女人與一般意義上的畢卡索
    而我們可以看出畢卡索對線條的抽象是如何阻止其連續形象向外擴散的。他也想要全方位的人體,但不同的是,他想要獲得的是同時性——同時得到它們(插圖2)。如果有必要,他會花上即將到來的整整50年來學會如何實現這一點。對於畢卡索來說,精巧的再現技術已經不再令他感興趣,他的技術絲毫不遜色於過去的老大師們,他要尋求的,就是如何同時展現多方位的人體。
  • 美術研究|畢卡索:西方沒有藝術,中國藝術是世界第一
    畫展都極為成功,法國媒體甚至指出:「張大千的畫法變化多端,造型技術精湛,顏色時時革新,其畫與西方畫風對照,惟有畢卡索堪與張大千比擬……」1956年7月29日,張大千與畢卡索在古堡花園畫展開幕式結束後,張大千提出要去會晤有西方「藝壇教父」美譽的畢卡索。
  • 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畢卡索作品展,帶你見證天才的誕生
    各位芭寶飯對畢卡索有印象,是什麼時候呢?是通過小學課本上的《和平鴿》,還是中學課本上的《格爾尼卡》?但無論你是通過何種渠道知曉的,畢卡索的立體主義都是那麼的深入人心。但令芭珠姐從來沒有想到的是,一場畫展能帶來這麼大的震撼,畫作中的現代感讓人嘆為觀止,展廳裡觀展的人也都猶如朝聖一般虔誠。
  • 畢卡索《格爾尼卡》【藝術賞析】
    畫面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家以象徵和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懣的抗議,成就了史詩的悲壯;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著無盡的陰鬱、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畢卡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徵的起源的涵義。
  • 丈量巴黎/畢卡索博物館--千人千面畢卡索
    畢卡索,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他是現代藝術的泰坦(Titan),大師中的大師,在二十世紀沒有一個名字比他的影響力更大。與很多藝術界的大師不同,畢卡索是少數在生前就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和讚譽的藝術家,甚至法國的藝術評論界認為1973年畢卡索的逝世提前結束了二十世紀。
  • 丈量巴黎 | 畢卡索博物館:千人千面畢卡索
    畢卡索,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他是現代藝術的泰坦(Titan),大師中的大師,在二十世紀沒有一個名字比他的影響力更大。與很多藝術界的大師不同,畢卡索是少數在生前就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和讚譽的藝術家,甚至法國的藝術評論界認為1973年畢卡索的逝世提前結束了二十世紀。是他,讓白鴿成為和平的象徵;是 他,讓海魂衫風靡世界;是他,讓「畢卡索」成為「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代名詞。
  • 【世界藝術】畢卡索名畫的創作背景
    畢卡索( 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它不僅標誌著畢卡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到1909年,畢卡索才確立了真正嶄新的繪畫語言,這語言是從事物的內涵去認識和解析,而不再只是從事物的視覺表象來描繪事物的形象了。《亞威農的少女》徹底否定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視三度空間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繪畫。
  • 如何看懂畢卡索?——正確打開現代藝術的方式
    那你了解過少年時期的畢卡索嗎?可能答案就在這裡。畢卡索曾經說過:「我在小時候已經畫得像大師拉斐爾一樣,但我卻花了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像小孩子一樣作畫。」你以為他這樣說是自戀?那我們就走進他的小時候,來看看他四歲時候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