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火爆的票房帶來的"驚喜"還未冷卻,《西遊·降魔篇》已然再次"大鬧"華語市場。
上映首日《西遊》就以8002萬創華語片內地首映票房紀錄,繼而又在情人節創出了1.2億元的華語片內地單日票房紀錄,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部內地單日票房過億的華語片。上映第15天,《西遊》票房邁過10億大關,且比《泰囧》少用了5天。現在,《西遊》票房已過11億,正向《泰囧》保持的華語電影內地票房紀錄12.66億發起最後總攻。
《西遊》之火,超出想像
《西遊》大熱,在不少人的意料之中,畢竟有「周星馳」這塊金字招牌坐鎮。雖然星爺自己沒演,但主演陣容依然有看點,文章憑藉《失戀33天》成為電影新貴、黃渤又剛因《泰囧》出盡風頭,都可謂票房福星,令人期待。不過,《西遊》能火到這種程度,客觀地說,還是出乎絕大多數人意料的。
從檔期上看,春節檔被普遍認為不能算是一個太好的檔期,一方面,年底的賀歲檔已經將觀眾的觀影熱情釋放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近幾年小長假檔期的票房都不夠理想,因為不少觀眾都有出遊、返鄉等假日計劃,反而會更少地選擇看電影。
而從商業角度考慮,《西遊》也是星爺開始執導後,第一部自己沒有出演的電影。周星馳是一個深受觀眾喜愛的演員,在表演上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和魅力,一部電影有他出演和沒他出演,對觀眾的吸引程度,差異明顯。之前,周星馳在拍《功夫》、《長江七號》時,就傳出他只想導不想演的消息,不過最後都由於投資方的堅持,而不得不再出來「拋頭露面」。換言之,一部沒有周星馳出演的周星馳電影,沒人能保證一定能大賣。
事實是,《西遊》的火爆也超出了大部分投資方、甚至星爺自己的預料。《西遊》由周星馳控股的比高集團、威秀亞洲、安樂電影公司和文化中國傳播四家公司聯合投資,所佔股份為3:3:1:3。華誼付出了8800萬(來源於華誼公告),獲得該片在中國內地的發行代理權,該8800萬即是4家投資方在內地獲得的最少收益——業內稱其為具「保底」。(註:實際上,這筆收益還應減去部分稅費,在刨除影院分帳、代理發行費以及其他稅費後投資方這筆收益最終約為7410萬,比高公告也有披露。)
與這8800萬對應的是,華誼向投資方承諾《西遊》票房必須達到3億(該說法也得到了華誼的認可),這「3億」在業內被稱為「保底票房」,「保底發行」也是比較常見的電影發行方式之一。
保底「3億」意味著,如果《西遊》的內地最終票房低於3億,華誼也必須按3億跟4家投資方結算(即支付投資方收益7410萬),相應的,華誼除了拿到約為票房5%的發行代理費外,則拿不到一分錢票房分帳。以極端情況《西遊》票房為零為例,其他4家投資方虧會3190萬(製片成本1.06億,減去此前比高公告已披露的收益7410萬),華誼則至少虧8800萬。
如果票房超過3億,華誼不僅可以回收先期投入的8800萬,還能跟4家投資方分3億以上區間票房的收益。根據協定,華誼這時拿的是70%-90%的大頭,因為其餘4家投資方先期已有華誼支付的保底利潤落袋,相當於總額1.06億的電影製作總成本(比高公告披露),已回收了約4/5,風險大大降低,相應分成收益也會減少。
由此大致可以判斷,在這項交易裡,若《西遊》票房低於3億,華誼比較「吃虧」;若高於3億,則其他4家投資方比較「吃虧」。這也說明,至少包括周星馳自己在內的4家投資方,對該片的期待票房在3億左右。
11億背後的利益鏈
原本預期票房為3億的片子,現在賣到了11億,當然會有人坐不住了。
本來,分錢這種事情,誰也不願意拿到檯面上來說,加之國內影視行業本身發展時間就短,相對也不是一個很透明的行業,很多從業者也未必搞得明白。不過,隨著影視行業近年「奇蹟」頻出,高票房層出不窮,好奇這巨款背後的利益鏈的人也越來越多。
《失戀33天》以不到1500萬的成本,博得超過3億的票房,以片酬入股的導演滕華濤和主演文章,都得到了一筆不小的票房分帳,可謂皆大歡喜。成本僅3000萬的《泰囧》,狂攬12.66億票房,令大家同樣好奇作為主創的徐崢、黃渤、王寶強能分多少,可惜這幾個主創並未像文章那樣以片酬入股,按合約只能獲得片酬——據成本可知,在百萬級左右——這顯然和12.66億票房不太匹配。
光線影業既作為投資方(約佔90%的份額)又作為發行方,票房在刨除影院和院線的部分外,基本都流入了光線口袋。雖然合約裡並無分成條款,不過最終考慮到維護關係,光線老總王長田還是慷慨拿出利潤的10%給徐崢作為獎金,這筆錢稅前大概在4000萬左右。這才平息了媒體和網友對於這一「不均等分配」的質疑。
一般來說,電影產業鏈大致可以分為製片、發行、院線、影院等4個主要環節;一部電影上映後所回收的票房,也要分配到這4個環節中去,但每個環節能分到多少比例的票房,也不固定,每個案例可能都會不同,要根據具體的協商情況而定。目前,業內比較普遍認可的比例是製片、發行方拿淨票房的43%,院線和影院拿57%。
另外,在實際分帳過程中,票房總收入還要刨除5%的電影專項基金和3.3%的稅費以及中影數字的代理費(這部分的額度為6億票房以下部分,按區間收淨票房的1%-3%,6億以上的部分不收),然後才進入製片發行方和院線影院方分帳的環節。
兩方都稱可分70%,可能嗎?
《西遊》的分帳之所以引發關注,除了《西遊》本身票房火爆外,還在於兩個投資方華誼和比高之間,在各自發給股民的公告上,對於票房分帳比例出現了不同的說法,被業內戲稱為「羅生門」。
華誼2月25日午間發公告,稱「公司就該影片票房分帳收入應獲得的稅前利潤大約為1.96億元(未經審計)」,比高則在25日晚間立即發公告稱「投資方可實際取得該影片在大陸地區發行之計算後淨收益約70%分成收益」,並在公告中指出「投資方」是指「除華誼兄弟外的其他投資方」。
比高的公告讓華誼兄弟隨即陷入了信任危機。對於公眾來說,考慮到以公告中所寫的9.9億票房計,製片發行方回收的票房將不超過3.9億(即淨票房9.08億的43%),如果比高獲得70%分成收益,那麼,華誼獲得的「稅前利潤」怎麼可能達1.96億之多?另外,比高公告也暗指華誼只是發行方,而不是投資方。對公眾而言,自然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發行方能有這麼高的利潤?華誼是否在數據裡摻水以抬高股價?
華誼的股價本來在《西遊》票房火爆的帶動下漲勢喜人,卻因這一危機而下挫,使得華誼不得不停牌,而在2月26日晚的公告裡緊急披露了更多的協議內容。
這份公告詳細披露了以下內容:華誼對《西遊》份的總投資額累計為8800萬元,根據協議將獲得「公司行使該影片在大陸地區發行權所取得的一切收入(即發行毛收益)的12%」的發行代理費,以及「還享有取得該影片在大陸地區發行淨收益70%至90%收益分成的權利」,並對「發行淨收益」的計算方法做出了解釋。華誼在公告中還聲明,根據協議,「公司享有該影片之發行權、收益權及『出品方』或『聯合出品方』、『出品人』、『製片人』等的署名權」以此來駁斥外界對華誼作為「投資方」身份的質疑。
這一公告讓華誼的收益趨於明朗的同時,也讓「發行淨收益」這一概念浮出水面——比高的公告中提到的也正是這個概念,那麼「發行淨收益」到底指的什麼?
華誼在公告裡對「發行淨收益」這一條目的計算方法給出了詳細的解釋。以9.9億票房計,《西遊》的「發行淨收益」=(總票房-電影專項基金-稅費-中數發行代理費)×43%+華誼行使該影片商務開發權所取得的一切收入-發行代理費-華誼的投資額-宣傳發行支出-(拷目及物料費、商務開發代理費、商務開發相關支出、該影片在大陸地區報批的費用、利潤支付按相關法律規定應交納的任何稅費和銀行手續費等各項費用)。
華誼公告中說明宣傳發行支出為3000萬,華誼投資額為8800萬,商務開發費用和上述括弧裡的費用不詳,但考慮到並非主要收入及支出,忽略之後,計算出的「發行淨收益」約為2.222億元(其中發行毛收益為3.866億元,發行代理費為0.464億元——該部分由華誼獲得)。
根據華誼公告及華誼對於公告的解釋,華誼獲得「發行淨收益」70%的分帳,即1.555億,加上發行代理費,為2.02億(和華誼公告所寫1.96億利潤基本吻合);那麼,其他4家投資方獲得「發行淨收益」30%的分帳,則為0.666億元。
如果是這樣,比高憑什麼說包括它在內的其他4家投資方獲得「發行之計算後淨收益約70%分成收益」呢?別忘了,4家投資方的總收益中還包含華誼之前付給投資方作為保底收益的8800萬,於是0.666億加上8800萬則為1.546億,約為「發行淨收益」2.222億的69.7%。這樣看來,比高的說法也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