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景兩無著,暢懷方登臺
坐上十二點火車,踏上上班的旅途,我依然沒有緩過來,照舊沒有困意,想了很多,明白了很多,心就像一面磨光的鏡子,平靜而又透徹。高興、難過、生氣,往往會降低一個人的智慧,一舉一動中夾雜著自以為是、不計後果,只要是帶了情緒,那時候的舉措是多麼的不明智、不可取。也許這樣簡單的道理換做平時,大家都知曉,但往往成了劇中人,那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求神清晨慈愛的話充滿乾渴的心
大衛在極度的痛苦當中提到,仇敵逼迫他,把他打倒在地,使他住在幽暗之處,就像死了許久的人一樣。這樣痛苦的光景就使得大衛的靈在他裡面發昏,而他的心在裡面悽慘,這裡經文中的「悽慘」在原文指的是顫慄、顫抖的意思,他的心不斷地在裡面發昏顫抖,處在一種非常軟弱痛苦無力的狀態之中,精神已經恍惚沒有任何的力氣做任何的事。
-
偷得浮生,半日閒
➊ 圖片來源於lofter@四月的眼睛「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李涉這首《題鶴林寺僧舍》,因「偷得浮生半日閒」一句流傳千古,世事紛擾,清閒難得,忙裡偷閒,是人生大智慧。
-
閒 適 讓 心 沉 靜
唐朝詩人李涉《題鶴林寺僧舎》中有言『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清閒無事,坐臥隨心,聽松濤陣陣,賞簷雨連綿。『閒之一事,討了無萬便宜。』此番便宜,乃是心境使然。閒雅會暮雨,幽情知冷風。正如明朝陸紹珩《醉古堂劍掃》中所言:『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熟大於是。』也許有人會問,在唯有功、名利,浮躁不安的環境中,網際網路資訊時代變化之快,人們『忙』的已經無法顧及自己的心靈了。其實,真正的閒適,並不至於表面。張潮在《幽夢影》裡早給出了答案:『富貴之勞悴,不若安閒之貧賤。』
-
心閒,閒適,看閒書。
身閒墨香,心遊天地,別是幽趣。『竹徑松籬,盡堪娛目,何非一段清閒;園亭池榭,僅可容身,便是半生受用』。 琴書是清友,花木作逸友。於此間,便覺室廬靈空,發悠遠之思,明澹泊之理,得深湛之境。
-
詩詞:小草探頭向暖風,一桿閒釣水融融
紅花不見莫嗟春,會向明年枝上見。大海 09:19題圖(新韻)春色平湖水,閒情釣牧雲。身前紛擾事,都作笑談塵。小草探頭向暖風,一桿閒釣水融融。江湖自古多虞詐,怎奈魚蝦少亮瞳。氣暢心閒神入定,釣山釣水釣春風。8組-雪無恙 09:41五絕·題圖文/無恙自處寄閒身,怡然坐水濱。我心非在釣,意在一湖春。
-
茶是閒的,誰有閒喝茶?
董橋先生說:「現代人慕閒之名,求閒之似,於是品茶賭馬以為怡情,逛街打牌以為減壓,浪跡歡場以為悅性,那只是閒的皮毛,沾不到閒的神情。」閒者還要有賢, 手指上沒有一點過人處,不會吟詩,不會繪畫,不會運筆, 不會譜曲,不會弈棋,不會美食……不有學者,不足以談閒。閒者不是千裡辦筵席,不是南郭先生可以混跡其間的。
-
只 消 閒 處 遇 平 生
明人袁宏道謂:『世間第一等便宜事,真無過閒適者』。閒適,是生命中最奢侈同時又最簡單的事。平日的忙碌生活中,茶室中的一刻靜處,便能換得半日清福,文人對此體悟最深。不過,環境的『閒』始終是外在的,真正的閒適來自內心的平和。蘇軾便曾說『奇茶妙墨俱香』,飲茶若與其他雅事一起,如讀書、賦詩、清談、焚香等,更能助添清興,聊以抒懷。
-
人閒,心靜,便勝卻人間無數
很喜歡一句話:無論是男子,還是女子;不管是老叟,還是幼童,那種安靜的樣子最是美麗,那種沉思的姿態最是賞目,那種默而不語的神情最是心生喜歡。人生最可貴的,莫過於以一顆純粹清澈的內心生活,多了一分淡泊,少了一些紛擾;多了一分清閒,少了一分爭鬥。任窗外風雨飄搖,我自微笑,與時光同行。不求轟轟烈烈,只願舒適坦然。
-
《心經頌》 達摩祖師著
《心經頌》達摩祖師著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智慧清淨海,理密義幽深。波羅到彼岸,向道只由心。
-
中式美學,最妙一個「閒」字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清代的文學家張潮在他的《幽夢影》裡有這樣一段話: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人生的樂趣,生活的美學,大多是在閒的狀態下實現的。閒情滋養情趣,而情趣之深淺,可知一個人是否懂得生活。在傳統文化裡,正業都是耕田讀書,功名利祿,為了賺錢蠅營狗苟,忙忙碌碌。
-
內修內煉秘法(一)收心求靜
打坐時的面向:面向正東或正南,夜間要面向窗戶亮光處,以免神昏易睡。坐功要領:盤膝端坐,腳分陰陽,手掐子午,二目垂簾,眼觀鼻,鼻觀心。閉口藏舌,舌頂上顎,呼吸綿綿,微降丹田。心神意念守祖竅,三花聚頂秋月圓。下座拂面熨雙睛,渾身上下搓一遍。伸臂長腰舒筋氣,靜極而動一陽現。
-
心若寧靜,便是幸福
《菜根譚》中的一句話,曾感觸頗深:從靜中觀物動,向閒處看人忙,才得超凡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閒,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心靜,正是一種安身立命的通達,用釋然淡定的姿態,在喧囂浮躁中,教會我們懂得人生真正的強大。
-
須知動靜之間,還有一分「閒」
因為忙,沒有時間回家看看久未探望的父母;因為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去一次遊樂園;因為忙,沒有時間陪愛人一起去看一場電影;因為忙,沒有時間去仰望星空,去踏青賞景,去欣賞一切一切美的東西……所以,蔣勳先生有一篇散文《忙是心靈的死亡》說:「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
-
他發下弘願:著萬篇聞道功德文,日持心經觀自在,長舞殊劍揍天下
平生下半生向內求,開發內在的寶藏,欲入妙覺之樂。末法時代,疫情當前,災劫將會越來越頻發。許許多多的人,一味向外求,找不到自己的靈魂。普度眾生,匹夫有責。中國近代積貧積弱飽受外強欺辱,並不只是器不如人、制不如人,而更可怕的是人心沉淪。
-
王陽明:上馬安天下,下馬著文章,創立心學,被譽為「內聖外王」
王陽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聖人,他上馬安天下,下馬著文章,創立心學,被譽為「內聖外王」一、王陽明傳奇的一生王陽明,又名王守仁,集「儒釋道」之大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更是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位儒家大師。是中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立德」、「立言」、「立功」之人。
-
人生清幽處,半卷閒書一壺茶.
尋一方庭院,安放我心,沏一壺清茶,平淡我心,讀一本閒書,寧靜我心。願尋一角落,片刻的悠遊,一杯清茶,閒坐半日理思緒。若心入茶,茶不負人。如此,一杯茶,潤澤了一份心境,成就了自己渴求已久的一種活法。在茫茫天地間,尋一處庭院,還有何理由不快活?沒有風的日子,還有雲朵的守望。沒有夢的日子裡,等待也不會荒涼時光。
-
松下幸之助:成功的企業家「向內求」,失敗的企業家「向外求」
問己,則為向內求。問責,則為向外求。日本經營四聖之一松下幸之助,他的經營哲學之一就是「問己內求」松下的一位員工因為經驗欠缺而使一筆貸款難以收回。松下幸之助知道後勃然大怒,在大會上狠狠地批評了這位員工。可是事後仔細一想,松下為自己的過激行為深感不安。